从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探讨信息差任务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息差论文,两节论文,异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它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做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促进外语学习的进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任务型教学就转换成了任务驱动型学习。信息差任务是重要的任务类型之一。Violet Raptou(2001)指出,在课堂上使用信息差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活泼生动。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设计合理的任务时。他们才能在信息交流中彼此合作、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设计一些“信息差任务”,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英语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差开展活动,创设让学生渴望了解信息和填补信息空白的语言环境。
一、信息差任务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1.信息差
广义的信息应包括被表述出来的感觉和认识、书本知识、各种数据资料、消息等(邓宏、薛惠锋,2002)。所谓信息差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传递信息的不同所造成的差距或不对等,使运用目的语来交流信息和“做”事成为必要。在信息差交际活动中,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信息,只有与别人分享才能解决问题或者做出决定。换言之,当A与B交谈时,A理所当然地认为B事先并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否则,就没有交际的必要了(Stern,1999)。
2.信息差任务
信息差的原理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缩短或填补信息差距,把获得意义放在首位,让他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结构。在开展信息差活动时,教师向交际双方提供不同的信息,学生通过交流传递信息填补信息差,以达到完成特定任务的目的,提高用英语进行实际表达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松美,2003)。
(1)信息差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只有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真实的言语交际是建立在“信息差”的基础上的,没有信息差,就没有真实的语言交际。信息差的存在是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动力,也使交际任务变得更有意义。
(2)信息差任务有助于学生在语言输入中习得语言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强调语言的掌握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他认为,当学习者能够理解略微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即i+1(i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学习者学习水平的输入)时,自然语言习得就会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设计信息差活动,引导学生在填补信息差的同时达到真实交际的目的。
(3)信息差任务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降低学生焦虑程度
信息差任务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去促进语言形式的掌握,激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进行交际的愿望,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中的焦虑程度,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真正做到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同课异构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两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人教版新教材Go For It 7a Unit 10“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第一课时。这个单元在上个单元(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用动词一般过去时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这节课主要谈论上个假期的活动,涉及stayed at home,went to New York City,visited my uncle等短语。
2.学情分析
两个班级是该校七年级同等层次的辖区班,学生人数均为45人,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般,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平时上课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考试成绩基本相当。
两位教师都是七年级教师,第一位教师(以下简称教师A)教龄9年,第二位教师(以下简称教师B)教龄4年。两人教学风格比较相近,都属于乎稳扎实型。两位教师都是借班上课,对上课班级的学生都不熟悉。
两节课分别是上午第三和第四节,两个班的教室都在二楼,窗外是操场。第三、四节课操场上有学生在上体育课。
三、两个教学片断的描述与对比分析
1.教学片段一
第三节课:教师A亲切地向学生问好,然后问一女生:“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I studied at school.”老师又问另一男生:“What about you?”男生回答:“Me too.”教师又问第三名学生:“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第三个学生大声回答:“Me,too.”全班学生笑了起来。这时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悄悄地对同桌说:“难道老师以为我们昨天放假不用上课啊?”教师A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意义不大,于是说:“OK.You were busy studying yesterday.What about Mike? What did he do yesterday?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do pair work.”教师边说边打开课件(见下图)。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开始与同伴练习,眼睛盯着屏幕,一问一答。窗边的学生看着窗外,操场上的学生正在进行跳绳比赛。教室后面两排的学生一动不动,等上课老师走到他们旁边,才开口进行对话,老师一转身,他们又不动了。两分钟后,教师A说:“OK,stop.I'll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2.教学片断二
第四节课:教师B向学生问好后说:“I'm your new teacher today.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 Please guess what I did yesterday evening.”教师B给学生呈现了一张幻灯片(见下图):
学生非常好奇,纷纷举手猜测:“I think you stayed at home yesterday evening./I think you visited your grandparents yesterday evening./I think you watched TV yesterday evening./I think you went shopping yesterday evening...”有八名学生对老师昨晚的活动做了猜测。由于时间关系,老师让大家停下,但有些学生由于看法不同,坚持举着手不肯“罢休”,于是老师又叫了一个男生。这个学生说:“I think you went out for dinner with your boyfriend.”这个男孩的猜测引来全班一片愉快的笑声。然后老师说:“Some of you are right.I stayed at home and read a book."
接着,教师B又问学生:"What did my friend Susan do yesterday?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guess.”教师B又给学生呈现一张幻灯片(见下图):
由于图片被遮住一部分,学生非常好奇。这时学生猜测的积极性比刚才更高了。当老师让他们做Pair work时,全班几乎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做出种种猜测。好多学生在老师给的两分钟时间里,做了好多对话进行猜测。当老师说时间到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教师B叫了四组学生进行猜测。
第一组:
A:What did Susan do yesterday?
B:I think she danced yesterday.She is dancing in the picture.
第二组
A:Look at the picture.What did Miss Su' s friend Susan do yesterday? Can you guess?
B:I' m not sure.But I think Susan took photos yesterday.
第三组
A:Mike,what did Susan do yesterday?
B:I think she did morning exercises yesterday.
A:Why do you think so?
B:Look! She is doing sports in the picture.
第四组
A:what did Susan do yesterday?
B:I think she saw Zhou Jielun yesterday,because she looks very happy.
听到最后一对学生的猜测,全班学生都笑了。
教师B及时表扬了学生:“Great job!But your answers are not exactly right.Let's look at this picture and find out what Susan did yesterday.”然后教师给出了正确答案(见下图)。学生看着图片开心地笑了,一齐说:“Oh,she played the piano yesterday.”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窗边的学生没有一个向窗外张望。
3.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分析
这两个教学片段都是复习动词过去式,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式:(1)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动词过去式;(2)让学生做Pair work以进一步复习动词过去式。但是两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完全不同。下面就两个班级的情况进行比较。
从上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在学生英语基础、上课时间、教学环境、活动形式等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由于教师提问方式和Pair work的操作形式不同,学生所用的语言、课堂思维状况和课堂参与积极性差别非常大。
两位教师的提问方式和Pair work的操作方式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信息差”。由于是借班上课,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然存在一个信息差距,学生想了解新老师,就很乐意回答教师B的问题:Please guess what I did yesterday evening;而且教师B问的是“yesterday evening”,而非“yesterday”。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学生对老师昨天晚上做的事情不了解,师生之间存在信息差,这个问题是真实、有意义的;而对老师白天的工作,学生相对比较清楚,没有明显的信息差。教师A的问题——“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是“为问而问”,没有实际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昨天的确在学校学习,所以用“Me too.”回答就不足为奇了。
Pair work的操作方式上也同样存在着有无信息差的问题。教师B用了一张图片,但遮住一半,制造了一个信息差:教师知道答案,学生不知道。为了弄清“真相”,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猜测。这个活动也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的空间,所以才会出现“took photos”和“did morning exercises”这些没学过的短语。可见,正是“信息差”的存在使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合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他们猜测时,注意力不是在“我说的英语对不对”,而是在“我能否猜对”。这正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即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语言,而不是在机械操练中学习语言。再看教师A,她直接给学生呈现了四幅图片和四个动词短语,学生看着图片对话。这只是机械操练,不存在信息差。学生对于教师事先固定好的答案和问题毫无参与欲望,没有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对信息差任务设计的启示
在英语课堂上的信息差活动中,教师向交际双方提供不同的信息,学生通过交流传递信息去填补信息差,以达到完成特定任务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用英语进行实际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两节同课异构课的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信息差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要营造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语言课堂以信息的双向交流为标志,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乐于开口说英语,积极投入到交际活动中去,这是信息差任务设计能够付诸实施的前提条件。
2.教师要从“学”的角度设计信息差任务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因素。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观念,教师认为有用的活动与学生认为有用的活动不一定相同。因此,要更有效地开展信息差活动,教师一定要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工作,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和需要。
3.注意信息差的度
要根据学生现有实际语言水平,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使课堂交际活动的难易程度、简单或复杂程度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适应,以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的优势。
4.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符合他们的心理及认知特点,贴近生活实际
最佳的语言输入是学习者身边的事物和思想,因为这些知识和概念最具有可理解性、复现率和突显性,同时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和参与热情(邹为诚,2000)。
5.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在设计分组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智能强项,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多安排交际活动即小组活动和对子活动,使学生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减少说话的顾虑。
6.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有真正交际意义的运用语言的活动;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怎样利用语言作为媒介以实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上,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的句子的结构是否完全正确。
总之,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利用各种形式创设信息差任务,对激发学生运用外语获取信息、进行交际的内在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外语学习表现出生动性、创造性,使课堂交际活动真实而富有情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标签:同课异构论文; yesterday论文; 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