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人才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工作理念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邓小平的人才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工作理念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邓小平的人才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理念论文,人才观论文,人才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人才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和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实际状况,围绕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人才的标准、人才的选拔任用和培养途径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人才理论。对确立新时期的人才工作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人才观的基本构架

邓小平人才观内容丰富,见解深邃,其基本构架包括如下内容:

(一)邓小平人才观的基石——人才决定观

人才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人才,这是邓小平人才观的根本立足点。他反复要求党和政府要站在战略高度来分析和对待人才问题。首先,人才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问题。改革伊始,邓小平就强调,“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1]。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把人才问题同党的存亡、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分析,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其次,人才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问题。邓小平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2]他认为,建设四个现代化最缺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人才。再次,人才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问题。自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科技体制改革,他始终关心的是人才问题。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3]

(二)邓小平人才观的精髓——人才价值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价值观是邓小平人才观的精髓,是邓小平人才观的灵魂和旗帜。他反复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4]。他认为:要在政治上尊重知识分子,要在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要在工作上大胆使用知识分子。邓小平“尊知重才”的观念奠定了其人才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成为其科教兴国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三)邓小平人才观的关键——人才标准观

邓小平强调必须结合我们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来确定选拔人才的标准,由此,他确立了以德为先、以才为重、德才兼备的人才质量标准观。他认为,人才的质量标准就是毛泽东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人才质量标准上的具体运用。具体来说,一方面,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总标准:“四有”新人。另一方面,提出了衡量不同类型人才的各自具体标准:对党政机关干部,他提出应以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来衡量;对专业管理与科技人才,他提出了又红又专、既贤且能的质量标准。这些人才标准的表述,主要是德和才两个方面,它准确地揭示了人才素质的全部内涵,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四)邓小平人才观的主体——人才选拔方式观、人才任用谋略观、人才培养途径观

在人才选拔方式上,邓小平强调,一要真正体现“两个尊重”的基本精神,二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三要确保早出、多出、快出人才。其中,人才选拔机制的确立是根本。为能选拔大批优秀人才,一方面,邓小平着手建立了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常规选拔制度。“文革”后,他倡导并主持恢复了高考制度,此后,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要打破常规,坚持不拘一格、唯贤是举的原则,建立选拔人才的新机制,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在人才任用上,邓小平运筹帷幄,显示出卓越的用人之道与用人之术。他认为,第一,用人要大胆。看人才要看主流,看本质,看一贯,看发展。“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6]对有争议的人,也要大胆起用。第二,用人要大度。要有容人之短的宽大胸怀,敢于使用跟自己疏远的人,比自己才能高的人,曾经反对过自己或意见不一致的人。第三,人才重在使用。人才只有使用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用。第四,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鼓励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邓小平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构建了培养人才的思路与途径。首先,他认为,人才问题实质上是教育问题,基础在教育。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7]。这是一个根本的战略问题。其次,通过实践锻炼,使人才茁壮成长。他主张在使用中培养人才。第三,通过向外国学习,增强人才的本领。第四,在竞争中激励人才。要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可能的机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确立全新的人才工作理念

邓小平人才理论为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2003年12月19-20日又召开了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的人才工作会议,把人才工作提到了治国兴业的战略高度。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

(一)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时代发展已使人才资源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础上,十六大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其核心是尊重劳动,其本质是尊重人才。惟有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让最活跃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我们的小康大业才能实现。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二)要确立以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根本出发点的理念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至理名言。在新时期,党中央又提出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小康大业,发展是主题,人才是根本。我们必须自觉地把人才工作放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把握,放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去思考和把握、紧紧围绕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促进发展上,使人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发展,有利于发展。把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当前工作的着力点,贯穿到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发展作为重要标准,用发展的实际成效去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不断提高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水平,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把人才吸引到发展上来。

(三)要确立党管人才的理念

党中央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管人才的要求,扩大了组织工作的视野和领域。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是党的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客观要求。在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的新形势下,只有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人才的宏观管理,全面落实“四个尊重”方针,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要确立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理念

新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这是一个建立在人的素质和能力基础上的社会,人才资源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主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方面,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的总量建设,通过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区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能力建设取向。同时,必须明确,我们在注重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其政治素质的提高。

(五)要确立人才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理念

邓小平当年在人才培养与教育问题上早就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党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指针。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人才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理念的确立是大势所需、强国之要。人才社会化的理念,就是要求变人才的“单位使用权”、“地方所有权”为“社会使用权与所有权”,解除人才对单位的行政附属关系,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市场化的观念,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人才市场机制,以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人才国际化的观念,就是要求我们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人才的价值,看待人才的流动,要求我们大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型人才,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要求。

三、正确处理关系新时期人才工作全局的几个关系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才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关系。一方面,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支撑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孕育人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广阔的机遇和舞台。因此,应使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人才资源的规划、开发、调配和利用,要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建设项目、重要攻关课题和重要工作布局紧密配合。同时要鼓励各级各类人才自觉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磨练自己并逐步成长为各项事业的骨干。

(二)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原则与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关系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党的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但是,党管人才并不是在人才问题上包揽一切,而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在这里,要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原则与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应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放在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上来,做到在创造公开、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推动人才发展;也要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原则与人才价值规律的关系,自觉遵循人才价值规律,在实施人才战略中完善人才培养、吸引和激励机制,在改善人才管理中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总之,在人才的管理上,既不能离开党的领导,也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三)正确处理自主培养人才与积极吸引人才的关系

人才的自主培养与自我发展,现有人才作用的发挥,这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和立足点。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既是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也可以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推动我国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自主培养是基础,现有的人才培养好了,有了好的用人环境,需要的人才才能引得进来。因此,一方面,要以战略眼光看待人才的培养,要按照建设小康大业的需要,抓紧培养自己的人才,用好现有的人才,这是我们的事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这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还应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选择一些优秀人才到国外进行培养深造,加大在国外培训工作力度。

(四)正确处理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满足各类人才需求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中高层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化要求的培养规划,针对不同特点,实行分类培养。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同时,也应看到,社会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们要保持人才资源开发整体推进的态势,着力培养各类急需的实用人才,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重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人才的培养,注意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结构的科学合理,从而形成高、中、低各层次人才和整合优势,造就一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的人才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工作理念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