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汽车概述
共享汽车就是指所有人都可以支付一定的费用在短时间内对改车辆拥有使用权,就是在短期之内租赁该车。共享汽车的公司会设置一个停放点,把汽车停放在那,使用人通过APP申请或者网上预约使用汽车,待公司核实了您本人的身份信息之后,方可解锁使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该车受到任何损坏,使用者依法赔偿。使用完车辆后,使用者可以在手机APP上搜寻共享汽车附近停放点,若是确认不需要继续使用,就可确定使用结束,自助还车。使用者可以在APP上查询有关的还车信息。注意,共享汽车有专属的停放点,若将汽车停在别处,系统会默认此车辆还在使用中,并继续产生费用。
二、共享汽车模式
1、共享汽车出租车模式
在共享汽车还没有出现之前,更多的是出租车。出租车模式就是司机开着车到处走,路边的行人有需要招手示意,司机便上前为顾客服务,把顾客送到目的地即可。而这种传统的叫车模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最终会被淘汰。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政府对出租车的监管力度日益增大,大城市里乘客增长的越来越快,而出租车却未能跟上它的发展速度。正因为市场有大量的需求,却又没有得到好的解决方法,才刺激了以共享经济为核心的共享汽车平台。也因此延伸出了用网络预约出租车业务(即"网络叫车"业务)、共享私家车预约 (即"专车/快车"业务)、私家车顺路搭乘(即"顺风车/拼车"业务)三种新兴共享的出行模式。
2、共享汽车网约专车/快车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网约车成为了年轻人的首选。网约车灵活度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约车,并且时间短,且方便出行。一般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商务出行、中高端人士以及限牌城市的用户或者交通较为堵塞的城市用户会选择预约专车。专车的费用会比快车要稍微高一些,而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群体则会选用快车。以滴滴快车起步价7-10元、每公里1.5元、总用时每分钟0.5元来看,虽然起步价格与出租车相同,但中长途的价格相比而言更便宜。目前专车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中小型城市以快车为主。如今,网约车需要三方的互相配合,才能实现。第一方是网约车平台,第二方是汽车租赁公司,第三方是司机,只有这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预约叫车流程。网约车的出现撼动传统出租车在出行市场的地位,并实现了传统出租车无法满足商务用户出行的高端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滴滴出行合并优步后,网络约车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滴滴出行形成了绝对的领先地位,占据了整个市场约88%的市场份额。
3、共享汽车模式顺风车(拼车)
顺风车的含义是指车主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路途上,若时间允许,可以顺路搭载其他同路的乘客到达目的地。这些乘客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是顺风车的费用比快车和专车都要低,同时车主可以在这过程中赚取一些费用,对于车主来说,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顺风车是其实就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车主不仅可以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可以赚取一定的燃油费,而顾客当然是希望用最低的价格获得最舒适的服务,并且以最快的时间到底目的地。顺风车是个人向个人提供的出行共享服务,用以分担出行费用; 就整个租车市场而言,无论是公共交通还是出租车,都没有办法满足中国的市场。如果私家车其余的座位是空闲的,何不好好利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2]。虽然拼车的市场是很大,但是一件事情始终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拼车从经济效益上讲是占明显的优势,可是拼车背后的问题,比如:安全问题,法律纠纷问题,就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说所有的行业都是需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市场上,滴滴顺风车、嘀嗒拼车和天天用车占到市场份额超90%,拼车市场已进入寡头时代,并且网约车平台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三、共享汽车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共享汽车的发展,未来不同的共享汽车模式将相互渗透。综合性的出行平台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独立的单一业态的共享汽车将难以拥有足够的用户和规模。同时,线下运营能力将越来越重要,重资产模式在共享出行领域将不可避免,纯粹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将遇到更多的挑战。未来,汽车共享出行将必然与公交系统、铁路民航打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综合性一体化交通出行解决方案。
共享汽车是未来中国智慧交通的核心组成部分,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将需要共享汽车的大量数据支撑。共享汽车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将会是中国构建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的主要力量。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共享汽车领域将有更多更深刻的变革。
尽管共享汽车的发展前景很好,可是毕竟还是在发展初期,由于投入的成本过高,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该行业要发展成像"共享单车"这样的大局面,还需要加倍努力。当前,在行业火热的表象之下,实现盈利的企业寥寥无几,甚至有个别企业已经倒闭。何时盈利,是摆在共享汽车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论文作者:王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汽车论文; 出租车论文; 专车论文; 快车论文; 模式论文; 市场论文; 拼车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