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论文_陈海涛

浅谈技工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论文_陈海涛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技工学校 265500

摘 要:为了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技工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促进技工学校专业建设,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技工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新的发展形势也迫切需要技工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技工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技工学校是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因此,它的专业设置应该是职业型的。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纵向分析,还是从人才需求的横向分析,技工人才都是社会所必需的,可以说,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需要更多的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且有一定的转岗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人才。

技工学校应以持续改进技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为切入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服务学生就业,整体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行业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训服务中心。下面是对技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培养

技工学校应准确把握社会、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的直接而实际的需求,以企业协议培养等方式实行定单培养,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化地实现高校人才产出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自动平衡。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依靠校企合作,使每一个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都能找到位置。

二、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职业本位是技工教育区别普通学校学科本位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技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必然要求。职业本位要求我们对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职业习惯,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当前技工学校学生中所存在随意跳槽、标榜个性、崇尚个人奋斗等现象与现代企业所要求的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相去甚远,都需要加强教育力度。 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可以受到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的熏陶,感受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等,从而达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对社会、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等认识更加深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提倡团队协作,培养全局意识

在进行案例讨论、专题调研或现场实践时,将学生分成小组,由他们根据各自的素质和能力选出组长,并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制定出可行的行动方案,在充分讨论或调研的基础上做好PPT,再派出代表进行小组交流,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开发多元化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职业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体现的是包括学生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等在内的学生职业能力。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开发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同时课程内容应从知识本位转为职业能力本位,就是要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设置课程内容,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首先,以企业或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鉴定课程的依据,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其次,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室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

高等教育大众化造就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由于就业渠道有限,就业岗位不足,造成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与此同时技工学校却可以抓住时机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实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推广“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丰富教育结构体系,形成技工教育体系框架,技工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亚秀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J].高职高专教育,2007。

[2]周建松 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论文作者:陈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浅谈技工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论文_陈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