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基层组织功能及其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层组织论文,执政党论文,基层论文,功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机制,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下,协商民主、基层自治、政治领导,是执政党功能实现的基本保障,是执政党通过其基层组织达到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也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各项功能,是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这方面如果不能得以加强,势必影响党的根本建设、国家社会治理,乃至执政基础。 一、政党的基本功能与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 (一)政党的基本功能 政党是现代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神经中枢。如果说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那么政党及其制度的基本功能则是指这一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所追求的社会效果,它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几乎涵盖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党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政治乃至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抑或主导力量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由它的基本功能决定的。作为政党自身结构体系中的各组成部分也在特定的政治活动中发挥着功用,这些功用称之为政党的功能。政党功能立基于政党的政治理想,而政党的政治理想则反映了该党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要实现一个政党的政治理想及价值追求,就必须通过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方式,即发挥政党功能的方式来具体实现。当一个政党获得执政地位时,它的政党功能方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在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被称之为执政党功能。很显然,政党功能和执政党功能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它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是特定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党功能,林尚立认为主要承担六大功能:第一,国家建设;第二,社会整合;第三,政策供给;第四,价值分配;第五,利益协调;第六,全局调控。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4.组织政府的手段。然而,由于政党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之中,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总会带来政党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变,因此,政党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及时对自身的功能作出相应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政治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执政以来,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这种变化的历史与现实逻辑,把握这种功能调适的趋势,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动态的视角厘清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功能建设的内容与路径。而功能调适重点的清晰,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 从政党功能的原理出发,基层党组织发挥政党功能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发挥政治功能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之前,其直接的政治目标是通过组织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围绕这样的政治任务发挥自己的作用。执政以后,党的政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通过全党团结一致地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建设改革的各项阶段性目标。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党是政治组织。政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是由政党的性质决定的。无论是执政前还是执政后,政党的全部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党要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并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去加以实现。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的基层党组织,其基本属性是由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毫无疑问,政治功能应该是其最基本的功能。 第二,发挥社会功能的作用。政党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导向、社会组织、稳定社会等等。这也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强的政党功能。基层党组织直接在社会中活动,发挥好政党的社会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强化其功能建设也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执政党的社会导向功能建设解决的是对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提供正确的抉择问题;党的社会组织功能建设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各力量诸要素参与、融合和释放提供有效的组织力量;党的稳定社会功能的加强,将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有效的治理,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社会功能作用:一在于正确的目标选择和社会导向作用。1980年代后,党的核心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所以,30多年来,中国社会之所以卓有成效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从宏观上看,关键是党深刻揭示和阐发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目标及发展前途,确定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把握好了改革开放的方向、进程和力度,使党正确的目标选择和社会导向功能发挥较好。二在于核心性的凝聚和包融性的表达。政治稳定首先要求建立具有较强包融力的政治结构。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型政治体系中,涵盖着多种政治主体,这些政治主体由于受到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在政治体系中的定位不具有固定性。60多年来,党曾努力建构一个能包融各种政治主体的宏大结构,尽量使各个政治主体可以遵循统一的政治规范,以便使它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一种有序、稳定的态势。目前中国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有序的政治体系,就是较好地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种稳定有效的包融机制,多种政治主体都能在具有统摄性的政治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因此,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的包融机制,给中国政治稳定奠定了强固的制度保证,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前提和重要条件。三在于发挥社会组织力和有效动员力。现代化的过程是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诸要素共同参与、融合、释放的过程。尤其对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秩序尚不规则和缺乏规范、众多社会要素处于低层次的国家,有效的组织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运行缺乏良性机制,社会群体的散状性极为明显,区域、民族、集团、阶层等方面的内外矛盾较为普遍。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力量,来推动和促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又有由上而下、逐级向外围延伸的组织体系,加上党政关系的一致性和共同组织、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政体特征,很好地发挥党的组织力和动员力。这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四在于不断创造精神财富和提供精神动力。对于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党来说,不仅在于通过制定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推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在于能否创造出凝聚、鼓舞、激励人心的精神财富。五在于营造社会良性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要打破社会旧的存在形成的格局,改变已延续较长时间并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结构,往往要经过一阵剧烈的“震动”,为此,社会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换得新的社会结构建立。因此,党对社会的合理作用,主要是通过营造社会运行机制,健全社会发展制度保障,通过法定程序、通过政府行为来运作、治理社会。 第三,发挥服务功能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求,从传统的管理性和动员性的党的组织转变为服务性、维权性、代表性和整合性的党的基层组织,从协调社会、团结群众、凝聚人心,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定位出发,调整其在新时期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在思想上的倡导作用,在经济上的引领作用,在利益上的调节作用,在治理上的主导作用,在稳定上的维护作用,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不断扩大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建设和治理中的工作覆盖面,进而找到一条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功能作用的最佳路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为领导群众,带领群众共同奋斗,而且体现为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党之所以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就在于通过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 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体现在:一是党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必备“桥梁”。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深化改革中,各种矛盾多发、利益冲突激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成为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而社会建设和治理的重心在基层,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落实好党的各项工作,必须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而党的基层组织恰恰具备了这个方面的职能:一方面能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向群众宣传党在深化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大举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其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和现实意义,切实制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措施,从而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使命,为党联系群众和团结群众提供了必备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首道“防线”。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因此,妥善处理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就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阶层中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第一线,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纠纷和矛盾,救助困难群体这些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他们是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三是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窗口”。党的基层组织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服务群众、表达诉求、凝聚人心、排忧解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能够通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协调各方关系,推进城乡基层的社会建设;通过示范引导、说服教育使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人民群众,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就业问题,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这样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就自然而然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从而真正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治理。 第四,发挥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的作用。反映民意和利益综合是政党最为基本的职能。任何政党都是靠赢得社会和人民的认同、支持而实现稳固执政的。政党代表的利益越广泛,获得的支持就越巨大。利益表达,是指把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达出来的过程。利益表达功能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实现,例如个人、利益团体、政府机关。而利益综合,是指把政党所代表的那部分民众的意见和要求加以综合,变成党的政策主张,而不能简单地充当传达民众意见和要求的工具,不能只做“传声筒”、“传送带”。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同属于政党的基本功能,这是因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政治组织,要凝聚本政党的成员,并扩大政党在社会中的影响,必须把自身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群体的需求表达出来,同民众进行有效的政治沟通,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益诉求的整合,或者转化为政策,或者影响政权的活动。 利益表达功能,体现了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组织的基本属性。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壮大的惟一源泉只能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代表、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之本,是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必然逻辑,也是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价值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益表达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又具有内在的先进性。基层党组织从群众中来,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又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经过民主讨论,形成集体的智慧,然后回到群众中去,形成指导全党的政策、规定和精神,在群众中得以贯彻落实。就是说,基层党组织不是站在群众的后面,成为“尾巴主义”者,而是尊重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统一。因此,利益表达功能要求基层党组织既要重视上情下达,让人民群众了解党的主张和政策,为反映利益诉求奠定基础,同时要重视下情上传,反映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同样,利益综合功能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成为“整合的工具”,即在维护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基础上,把各种力量动员和组织起来,使各种利益群体组合起来,构建生活共同体。这种利益综合,对革命党来说表现为领导社会中的各种冲突力量,成为利益博弈的代表,对社会实施再整合;而对执政党来说,则侧重于协调利益关系,缓和矛盾冲突,整合分歧,而不是成为“冲突的力量”。作为执政党基层末梢的基层党组织,其权力来自群众委托授权。换言之,基层社会各群体和个体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基层干部仅仅是公共权力的使用者。党组织的责任在于使公共权力用于利益的公正协调。由于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体之间以及各群体之间在共同利益的旗帜下,分别存在各自的利益边界,并且这些边界在日常行动中伴随着共鸣与共振,难免发生碰撞与摩擦,因此基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在一些领域往往发生对抗,呈现“一致与冲突”的困境。如果这些冲突力量过于强大,而基层党组织坐视不管,那么不但危及党组织自身安全,而且会波及整个社会的秩序。为了避免个体和群体在冲突中削弱能量甚至导致消亡,基层社会需要基层党组织成为“公正的化身”,对不同群体的利益有机整合,协调各方,既处理好基层群众具体利益与国家根本利益的关系,又最大限度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被某一利益群体所左右,更不能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是利益综合功能的价值归宿。 综上所述,基层党组织必须注重发挥这四大功能,但不是说这就是基层组织的全部功能。而且,每项基本功能在实际运行中还会派生出相应的功能,各项功能在组织运行中既没有先后顺序之别,也没有截然的界限。就是说,功能与功能之间不是孤立的,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 二、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面临的挑战与变化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历史,可以发现政党强大力量的重要源泉,来自于独特的组织属性,即基层组织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模式有学者概括为嵌入式的基层建党模式。组织嵌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化的组织附着。标准化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通过支部建在连上、村上,以及车间等基层单位,实现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空间的覆盖;二是基层党组织掌握领导权。党组织不仅掌握了权力合法性资源,而且控制基层单位的生产和管理权力;三是嵌入与内化。基层党组织已不能视为从社会外部介入的政治组织,而已经深深嵌入和内化到各类基层单位之中。这种嵌入式的组织建制方式,使政党组织与政权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充分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表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党组织通过这种组织嵌入的方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城市各类单位紧密附着。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单位形成资源交换,使党组织的活力和领导能力达到历史高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层社会以单位组织或类似单位组织得以建立起来。无论是城市的单位,还是农村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等类单位组织,几乎完全垄断了单位成员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渠道,个人对单位形成了完全的“组织化依附”。在此情况下,基层党组织依靠掌控单位的领导权就可以有效实现对基层社会的领导和整合。除此之外,意识形态的高度动员能力,领袖和党组织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形象都有利于增强党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和领导力。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变迁,极大地改变了执政党基层组织运作的社会环境。这表现在“单位社会”瓦解、社会流动性激增以及社会新空间出现,社会转型使单元区隔的蜂窝状社会模式逐渐消解,单位的资源分配功能和对个人的影响能力大幅下降,基层党组织开始逐步显现出一些问题。 在市场经济及其驱动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基层治理的生态也发生了深刻改变,由此也为党在基层社会的领导带来了挑战,对党的基层组织功能的发挥带来挑战。首先,单位体制的改革,基层党组织所依托的单位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党组织无法像在传统单位体制中,完全掌握基层单位的主要资源分配和决策权力,部分基层党组织权威性和领导力下降,一些甚至陷入瘫痪和停顿状态。其次,农村和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出现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基层党组织的权威,而且它们背后蕴藏的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逻辑也对基层党组织源于自上而下的授权而获得的合法性带来了挑战。再次,大量涌现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在资源的分配和功能的提供上成为单位的重要替代者,从而打破了“组织化依附”的局面,加上,流动社会中个体与单位关系的重大改变,基层党组织对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影响力也明显下降,部分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度不高。还有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人员的流动和信息的爆炸,也已经拓宽了人们的思维,早已摒弃了我说你听的意识形态痼疾。最后,伴随着市场经济出现的自由、自主、权利等观念或原则与党的民主集中制所要求的纪律服从、义务奉献等原则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抵牾。并且,在新出现的社会空间中,按照传统的政党基层组织建制方式,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扩展遇到实际的困难。即使按照传统建制方式建立起来的基层党组织,其传统的运作形式也与新社会空间的结构和运作特征无法相容。 这些挑战和变化意味着过去那种由基层党组织为主体、以行政权力和资源垄断为依托、依靠自上而下的动员和命令来开展活动的传统基层治理方式必须进行变革。目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而提高党组织活力的基本途径又在于加强组织与个体,即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和群众之间的各种联系。可是,在强化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和群众之间联系过程中,仍然常常落入传统模式的窠臼,即组织与个人的联系往往依赖对领导权和资源的控制。在改革后的社会背景下,完全依靠这种传统模式来施加对个体的影响力,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基层党组织需要开发新的政治资源,创造新的联系渠道,重建和强化与党员和群众的联系。 基层治理方式的创新,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功能,保持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问题,并为此采取了多样的措施。如果作一简单分类,这些措施主要涉及如何增强党组织自身的能力与如何重构党组织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包括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创新和完善党的活动方式、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资源保障力度等等,后者则大体可以用基层治理创新来概括,因为在以党和政府主导或规范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其最终的目标指向无疑是确保执政党能够将新出现的社会力量、社会要素、社会组织、社会机制、社会规范等进行有效地吸纳或融合,并最终在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此意义上,基层治理创新与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是一体两面、互为因果的。 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能够解决的由市场解决”,出现的“政府退出社会”均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作为国家权力与社会民众之间桥梁,并置身于社会的执政党基层党组织却必须并且要融入社会。但从现实来看,党组织在进入某些社会领域时出现了像有的研究者所描述的那种“外部嵌入与内部排斥”、“党建覆盖与组织空转”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源在于党组织并没有真正以社会代表的身份融入社会或回归社会,而是试图继续像过去那样以国家权力代表的身份管控社会。如果说这种逻辑在党、国家、社会合一的体制下能够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在国家权力日益收缩、社会自主性日益扩大的新环境中,这种逻辑只能导致政党与社会之间愈益走向疏离,最终使政党像国家那样成为“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因此,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的创新将是不二的选择。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 改革以来,社会基层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众与国家的联系方式必将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必然对政党基层组织的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共产党基层组织曾经是有效的动员和组织工具。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社会背景下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需要结合动员、组织、利益聚合与协调多重政治功能,尤其需要政党组织履行利益聚合与协调的功能。政党基层组织应当更充分地扮演利益聚合的角色,搭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桥梁;在各种利益冲突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基层组织可以更多地发挥协调作用;在利益协调中建设社会和谐,为执政党谋求政治支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可以期待的是,一种党与社会共生共强、强政党与强社会并存的基层治理格局将是未来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方向。而作为党在基层的组织主体的基层党组织,适应基层社会的变化、厘清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调整创新组织功能、让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精力集中有效发挥作用,并与社会其他自治组织良性互动。这是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当然,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体现先进性。党中央把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充满信心,同时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专心致志地、锲而不舍地在服务大众、表达诉求、关怀社会、化解矛盾、协调利益上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第一,创新基层组织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组织的功能转变是一种结构性的转变,即从以组织或动员革命与生产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转变为以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的功能结构。激活党的基层组织的关键就是创新基层组织功能,使党的基层组织在新的社会结构背景下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社会关怀包括方方面面,有精神关怀(思想工作)、利益关怀(弱势关怀)、政治关怀(参与自治)、生活关怀(参与社会生活)等,党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这些关怀来把握和占领社会空间,从而在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利益协调主要包括协调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在这种协调中,基层组织承担的具体功能是:表达利益、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科学发展。在传统的政治领导、动员和整合的政党功能之外,如何开发新的政党功能,成为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在功能调整中基于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最具影响的创新是强调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职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基层,把治理的重心放在基层,使顶层的关注变成基层党组织的关切,使顶层的设计变成基层党组织的自觉,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一个真实的“微观中国”,进而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畅通、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政党基层组织为普通党员提供各类服务,其目的在于关心党员、群众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需求,加强群众、个体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日常联系,进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运作能力。各地建立的“党员服务中心”等组织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不仅对基层党组织功能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将影响到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 第二,拓展组织建设空间。改变过去基层社会由党政力量唱“独角戏”的单一治理结构,开放为由基层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村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居民代表、村民议事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结构。尽管在这种多元治理结构中,党组织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将社会的诉求更多地输入基层治理系统,从而增强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当然这也要求基层党组织的建制扩展,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可以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的组织格局,实现社会空间全覆盖,不断拓宽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基础。对于改革所造就的新社会空间,基层党组织要成为他们的依托,具备条件的要及时建、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尽快建、可以就近挂靠的共同建。具体形式上,在各类公司聚集的商业大楼中设立楼宇党支部;在集贸市场、建设工地等设立党支部;在非公企业、民间组织中成立党组织等等。由于新社会空间不同于单位分割的社会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传统工作机制无法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特点完全相容。在“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着手实现更具灵活性的“工作全覆盖”机制。 第三,扩大民主政治要素。可以在基层最大限度地吸收民主选举要素。本世纪以来,农村和城市社区引入的民主选举机制,尽管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既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育,也推进了党内民主的发展。目前许多地方在推选党组织书记时采用的“两票制”“公推直选”,是对自上而下的“党管干部”原则与自下而上的代议民主原则进行相互融合的结果,凸显了基层党组织在塑造其权威的过程中对民意的重视。当然,如何进一步把民主选举贯穿进基层党组织中,还要进行进一步探索。实际上在基层党委会、党支部进行直选已经可行。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已成为全党的共识,并且应当带动社会民主,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从党建的角度看,党内民主的开展也改变了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激发党员参与和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工作活力。 第四,促进社会组织发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要给社会留出自主发展的必要空间,从而形成国家与社会合作治理的良性局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这种良性局面的出现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基础。在市场化、全球化以及网络化的时代,社会的自治能力已日益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成为国家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一个单一制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不同层级政权的运行方式具有高度一致性,或者用有的学者的话说“职责同构”,因此见一木,如见森林。通过从层级低的社会组织入手,更具有操作性,这种“以小见大”的治理更切合实际。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机关发挥自身的权力功能之外,对社会组织不应采取简单的防范与控制策略,而是采取主动创办社会组织孵化机构、搭建社会组织沟通平台、购买服务等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一方面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引导社会组织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力求影响乃至塑造中国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 第五,改变权力运行方式。虽然基层党组织仍是农村和城市社区的领导核心,但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权力实施领导不同的是,现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更多的是通过说服、对话、协商等方式完成,各种联席会议、协商议事组织成为基层党组织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的平台。标签:政治论文; 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党组织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