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年充实感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的充实感,是青年对健康自我的一种肯定的心理实感和反映,也是理解青年健康的自我确立状况和心理体验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理解处于自我确立、自我同一性实现时期的青年心理,对青年的充实感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研究将“充实感”作为理解青年健康的自我确立状态的中心概念,就青年期的充实感进行了中日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充实感与焦虑(成长焦虑和抑制焦虑)、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
一、方法
(一)调查对象
日本:5所国立大学、1所私立大学的1~4年级学生928名(其中男子415名、女子513名)。
中国:5所师范大学的1~4年级学生866名(其中男子406名、女子460名)。
(二)调查时间
1992年5月~7月在中日两国同时实施。
(三)调查项目
1.充实感问卷题(4尺度、各5项目)
尺度Ⅰ 充实感心境-无聊·空虚感
尺度Ⅱ 自立·自信-依赖·无自信
尺度Ⅲ 提携-孤独
尺度Ⅳ 信赖·时间的展望-不信赖·时间的展望扩散
评定使用“完全不是这样”、“大体不是这样”、“模棱两可”、“大体是这样”、“完全是这样”5级评分标准,各给1~5分的得分。
2.焦虑(2尺度、25项目)
焦虑分为成长焦虑(10项目)和抑制焦虑(15项目)2尺度。评定使用“完全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大体不是这样”、“大体是这样”、“是这样”、“完全是这样”6级评分标准,各给1~6分的得分。
3.自我接纳(4尺度、各4项目)
尺度Ⅰ 对肯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接纳
尺度Ⅱ 对否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接纳
尺度Ⅲ 对肯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斥
尺度Ⅳ 对否定的自我认知的自我排斥
评定使用“不是这样”、“稍微是这样”、“大体是这样”、“相当是这样”、“完全是这样”5级评分标准,各给1~5分的得分。
4.结果的整理
(1)充实感尺度、充实感项目的性别差异、中日差异。
先求出充实感尺度、充实感项目的得分平均和标准偏差,然后由t检验进行了性别差异和中日差异的比较。
(2)焦虑与充实感的关系
为了探讨焦虑与充实感之间的关系,先求出两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进行了男女间、中日间的比较。
(3)自我接纳与充实感的关系
为了探讨自我接纳与充实感之间的关系,先求出两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进行了男女间、中日间的比较。
二、结果
(一)充实感的性别差异和中日差异
1.充实感尺度
日本的大学生和中国的大学生的充实感尺度的得分及其性别差异、中日差异如表1所求。
表1 中日大学生的充实感尺度的得分
* P<0.05 ***P<0.001
关于尺度Ⅰ“充实感心境-无聊·空虚感”,中日都不存在有意义的性别差异,这说明中日男女大学生都保持着较良好的充实感情绪和心境。中日差异只表现为女子之间存在5%程度,日本的大学生女子比中国的大学生女子有较好的充实感情绪和体验。
关于尺度Ⅱ“自立·自信-依赖·无自信”,中日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子都比女子更加倾向于自立并有较强的自信。中日差异显著,无论男女,中国的大学生的自立程度和自信心都显著地强于日本的大学生。
关于尺度Ⅲ“提携-孤独”,中日大学生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中日差异也不显著。中国的大学生和日本的大学生都不太感受到孤独,提携与连带感较强。
关于尺度Ⅳ“信赖·时间的展望-不信赖·时间的展望扩散”,日本的大学生不存在有意义的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都能信赖自我,对未来抱有希望。中国的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信赖自我,对未来抱有希望和向前看的态度。
2.充实感调查项目
为了更详细地比较中日大学生的充实感,我们分别求出充实感各调查项目的得分,其性别差异和中日差异如表2所示。依此制成比较用曲线图,如图1(中日大学生男子)和图2(中日大学生女子)所示。
首先,关于性别差异,日本的大学生在尺度Ⅱ有5项、尺度Ⅲ有2项、尺度Ⅳ有4项发现存在有意义的性别差异,尺度Ⅰ不存在性别差异。中国的大学生在尺度Ⅰ有1项、尺度Ⅱ有4项、尺度Ⅲ有1项,尺度Ⅳ有3项发现存在有意义的性别差异。
关于尺度Ⅰ,中国的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每天的生活充满活力”。
关于尺度Ⅱ,日本的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倾向于认为“在精神上是自立的”、“在生活中,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觉得自己的独立性强”、“依据自己的信念而生活”,而大学生女子则倾向于认为“关键时刻总是依赖他人”。
中国的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倾向于认为“在生活中,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觉得自己的独立性强”、能“依据自己的信念而生活”,否认“关键时刻总是依赖他人”。
关于尺度Ⅲ,日本的大学生女子比男子更否认“没有能理解自己的人”、“现实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理想相脱离,为此而焦燥不安”的孤独感和不安情绪的存在。
中国的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否认“没有能理解自己的人”的孤独感倾向的存在。
关于尺度Ⅳ,日本的大学生女子比男子更认为“来到这个世界太好了”、“未来是光明且有希望的”。男子则比女子更倾向于认为“在每天的生活中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在现实生活之上有更高的目标。”
中国的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倾向于认为“在每天的生活中始终有一种使命感”、“未来是光明且有希望的”、“在现实生活之上有更高的目标”。
其次,关于中日差异,中日大学生男子在尺度Ⅰ有1项、尺度Ⅱ的全5项、尺度Ⅲ有1项、尺度Ⅳ有4项存在着有意义的中日差异。中日大学生女子在尺度Ⅰ有2项、尺度Ⅱ的全5项、尺度Ⅲ有4项、尺度Ⅳ有4项存在着不同水平的差异。
关于尺度Ⅰ,中国的大学生男子比日本的大学生男子倾向于否认“每天的生活无聊”。日本的大学生女子则比中国的大学生女子更肯定现在“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快活”、“每天的生活充满活力”。
关于尺度Ⅱ,无论男女,中国的大学生比日本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在精神上是自立的”、“在生活中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自己的独立性强”、能“依据自己的信念而生活”,表现出中国大学生比日本大学生自立并充满自信。而日本的大学生男女“关键时刻总是依赖他人”的认识倾向显著地高于中国的大学生男女,表明日本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依赖性较强、自立性较差。
关于尺度Ⅲ,中国的大学生男女“感到谁都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认识倾向明显地低于日本的大学生男女。日本的大学生女子“对自己的没出息感到厌烦”的认识倾向则高于中国的大学生女子,而感到“没有能理解自己的人”、“现实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理想相脱离,为此而焦燥不安”的认识倾向则显著地低于中国的大学生女子。
表2 中日大学生充实感调查项目的得分
* P<0.05 **P<0.01 ***P<0.001
关于尺度Ⅳ,中国的大学生男女比日本的大学生男女更认为“因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喜悦”。觉得“在每天的生活中始终有一种使命感”。与中国的大学生男女相比,日本的大学生男女普遍认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太好了”。中国的大学生男子比日本的大学生男子更觉得自己的“未来是光明且有希望的”,而女子则相反,日本的大学生女子比中国的大学生女子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未来是光明且有希望的”。
尺度Ⅰ 充实感心境-无聊·空虚感
1.每天过着单调日子而感到无聊。
2.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快活。
3.我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4.每天的生活充满活力。
5.每天的生活无聊。
尺度Ⅱ 自立·自信-依赖·无自信
1.我想,在精神上我是自立的。
2.在生活中,我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
3.我觉得自己的独立性强。
4.关键时刻总是依赖他人。
5.依据自己的信念而生活。
尺度Ⅲ 提携-孤独
1.感到谁都不把我放在眼里。
2.好像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感到寂寞。
3.对自己的没出息感到厌烦。
4.我想没有能理解我的人。
5.现实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理想脱离,为此而焦燥不安。
尺度Ⅳ 信赖·时间的展望-不信赖·时间的展望扩散
1.因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感到喜悦。
2.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太好了。
3.在我每天的生活中始终有一种使命感。
4.我的未来是光明且有希望的。
5.在现实生活之上有更高的目标。
图1 中日大学生男子的充实感测定项目得分曲线图
尺度Ⅰ 充实感心境-无聊·空虚感
1.每天过着单调日子而感到无聊。
2.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快活。
3.我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4.每天的生活充满活力。
5.每天的生活无聊。
尺度Ⅱ 自立·自信-依赖·无自信
1.我想,在精神上我是自立的。
2.在生活中,我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
3.我觉得自己的独立性强。
4.关键时刻总是依赖他人。
5.依据自己的信念而生活。
尺度Ⅲ 提携-孤独
1.感到谁都不把我放在眼里。
2.好像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感到寂寞。
3.对自己的没出息感到厌烦。
4.我想没有能理解我的人。
5.现实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理想脱离,为此而焦燥不安。
尺度Ⅳ 信赖·时间的展望-不信赖·时间的展望扩散
1.因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感到喜悦。
2.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太好了。
3.在我每天的生活中始终有一种使命感。
4.我的未来是光明且有希望的。
5.在现实生活之上有更高的目标。
图2 中日大学生女子的充实感测定项目得分曲线图
(二)焦虑与充实感的关系
根据有关焦虑的先行研究,我们将对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的焦虑命名为“成长焦虑”,将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的焦虑命名为“抑制焦虑”。
为了探讨充实感与焦虑的关系,分别求出中日大学生男女的充实感各尺度与焦虑(成长焦虑和抑制焦虑)的相关系数,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日大学生的充实感尺度与焦虑尺度的相关系数
* P<0.05 **P<0.01 ***P<0.001
成长焦虑、抑制焦虑与充实感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关于成长焦虑,无论哪一组都与充实感心境、自立、自信、提携、信赖和时间的展望呈正相关,特别是日本的大学生男女的成长焦虑与“信赖·时间的展望”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
关于抑制焦虑,则与充实感呈负相关,且无论是中国的大学生还是日本的大学生,抑制焦虑与“孤立”之间呈极强的负相关。
(三)自我接纳与充实感的关系
为了探讨自我接纳与充实感的关系,分别求出中日大学生男女的充实感各尺度与自我接纳各尺度的相关系数,其结果如表4所示。
由结果可见,自我接纳与充实感呈正相关,自我排斥与充实感呈负相关。这一相关在日本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表4中日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尺度与充实感尺度的相关系数
*p<.05 **P<.01 ***P<.001
讨
论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下面就充实感及其与焦虑(成长焦虑和抑制焦虑)、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首先,关于充实感。中日大学生的充实感程度都在中等程度以上,特别是关于“信赖·时间的展望”,更反映出较高的充实感内容倾向。
由充实感项目来看,无论是中国的大学生还是日本的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倾向于认为“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独立性强”、能“依据自己的信念而生活”、“在每天的生活中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在现实生活之上有更高的目标”。这说明从整体来讲,男子的主体性意识、自立性和独立性较女子要强,也有较女子更确切的奋斗目标和使命感。另外,日本的大学生女子比男子更倾向于认为“关键时刻总是依赖他人”、“来到这个世界太好了”、“未来是光明且有希望的”,不太认为“在精神上是自立的”、“没有能理解自己的人”、“现实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理想脱离,为此而感到焦燥不安”。这说明,日本的大学生女子虽然在精神的独立性方面较弱,但能积极地肯定自我,对未来也抱有希望和信心。而中国的大学生男子比女子更倾向于认为“每天的生活充满活力”、“未来是光明且有希望的”,否认自己“关键时刻总是依赖他人”、“没有能理解自己的人。”这说明中国的大学生男子的生活具有活力,对未来也持有向前看的态度和希望。
由充实感项目的中日比较可见,无论男女,中国的大学生在尺度Ⅱ的“在精神上是自立的”、“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独立性强”、“依据自己的信念而生活”各项目的得分比日本的大学生有意义的高,“关键时刻总是依赖他人”项目的得分有意义的低。尺度Ⅲ的“感到谁都不把自己放在眼里”项目的得分,无论男女,中国的大学生要低于日本的大学生。尺度Ⅳ的“因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感到喜悦”、“每天的生活中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各项目中国的大学生男女的得分都高于日本的大学生男女,而“来到这个世界太好了”的得分却显著地低于日本的大学生。
中国青年比日本青年更“自立·自信”、“独立性”高、自尊心强,也能积极地自我接纳等特点,已由我们的研究(1989,1990)所揭示。这样,中国青年充满自信、采取向前看的态度、面向未来,并积极地接纳自我,反映出中国青年在自我的确立和心理的适应倾向方面要优于日本青年,表现出中国青年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结构。但是,“来到这个世界太好了”这一项目的得分,中国的大学生显著地低于日本的大学生,这可能反映了中日社会状况的差异,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其次,关于焦虑与充实感的关系。由成长焦虑与充实感呈正相关,抑制焦虑与充实感呈负相关可见,焦虑与充实感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可以说,成长焦虑从正面、积极的一面,抑制焦虑从负面、消极的一面给予青年的充实感产生影响,并关系到青年的人格形成。特别是,抑制焦虑越强,“孤独”倾向就越高这一点,尤应引起注意。
最后,关于自我接纳与充实感的关系。从整体来看,自我接纳与充实感呈正相关、自我排斥与充实感呈负相关,特别是这一相关在日本的大学生男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无论是中国大学生还是日本大学生,自我排斥与“提携-孤独”之间呈现较强的负相关。由此可以认为,充实感与自我接纳、自我排斥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孤独”倾向也可以引起自我排斥的发生,特别是愈是排斥否定的自我,对青年的充实感就愈会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从而成为青年的自我发展、人格成长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排斥否定的自我,积极接纳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自我,对于青年的充实感获得和心理适应、人格成长都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