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柏塘中学 516100
摘 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书对于写作的作用,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读书对于开阔眼界的作用。另外,读书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可以陶冶情操修养,可以净化心灵思想,所以就说“开卷有益”。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论述读书分享学习模式来探究一下这种深受学生欢迎并坚持的教学方法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读书分享 模式探讨
其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大任务。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上,老师需要思考这个大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于是读书分享这种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帮助学生很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就读书分享的含义和根据、基本精神以及操作方法和积极作用展开叙述。
一、读书分享的含义和根据
读书分享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课外的故事、散文、诗歌、感悟、评论等作品来在课堂上分享,跟同学一起促进智慧、共同进步。读书分享这种学习模式的根据有三点:
1.资源共享性,即信息可以被多个对象分享使用;
2.智慧的交流有链式效应,正如俗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痛苦可以通过分担来减轻,一个人的快乐可以通过分享来使更多地人快乐。所以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智慧如果拿来分享,那么他并没有失去什么,而是会让更多地人去促进自己的智慧火花;
3.“自主、合作和研究”是新课改的基本教学观念,读书分享可以生动体现学生的这种学习观念。
二、读书分享的基本精神
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参加,一起分享所拥有的资源,在读讲并举和听思结合的基础上达到评悟统一。
三、读书分享的操作方法
1.在统一的规划下,围绕着教科书上教学的主题,进行内容的精心选择。比如,在学期里的第一周,老师可以根据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好几个专题,接下来由班里的人数确定每个专题对应的人数,再根据教学内容的顺序做出安排表,达到周周、天天、人人都有任务可被安排去演讲的教学目标。
2.通过让学生演示的内容来给他们评价。
3.每个学生每次的演示时间都控制在2分钟,老师要让学生奉献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常来讲,一个学期就算不包括节假日,每个学生的演示机会都有两次。所以,他们的演示要以饱满优雅的姿态和优美动听的文章来展现最好的一面,这样才会有热烈的掌声在等着他们。
4.老师在每次的演示上要控制局势。主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在民主的推荐上确定主持人;另一个是控制演示的时间,防止主次不分,浪费课堂资源。其实,阅读展示的时间是一节课前的4-7分钟,个人占2-3分钟,同学评价2-3分钟,老师评价占30秒-1分钟,后来就进入课堂学习,否则就无法准时完成课。所以老师在演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发挥自己作为老师的指导意义,让整个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5.坚持“听”、“说”、“读”、“悟”、“评”的结合,努力达到这五者的完美配合。中学语文的考查范围有五点:记忆、分析、理解、表达、欣赏,这是从低到高的要求。记忆是基本的,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比如字音、字形、字义等等。分析并理解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展开的,至于表达更为高级,而欣赏是五个方面中最高级的,就这样高一级的能力从低一级那里发展得到。所以在中学语文名著教学中,老师要相当重视这五者的意思和关系,通过针对性加强按部就班地发展。
6.坚持奖励机制,让学生中表现出色的成为榜样。在学生演示完全一次以后,由大家进行民主的评价选出最好表现者5到10名,从而进行物质或精神的奖励。
四、读书分享的积极作用
1.读书分享让学生合作分享,通过阅读演示来锻炼学生的胆量。它让原来很胆小的学生打破常规,勇敢地表现自己的能力。
2.读书分享让老师的指导意义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使教学质量有所改善。它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赏”的语文能力,让学生的成绩大大提高。
3.读书分享是在全班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进行资源分享。它既能够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也能够在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中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从而受到启发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4.读书分享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展现阅读能力,学生自己会花很多时间阅读书籍,找出好的文章来与他人分享。
5.读书分享增加了中学语文的吸引力。在实施这个学习模式以后,学生可以评论和思考上台学生演示的精美文章,从而让同学们感受到语文的精彩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梓君 初中语文名著读书分享会学习模式研究.深圳大学.硕士论文,2017。
[2]苗慧燕 我读,学生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心得.教育,2017,(05)。
[3]张辉俊 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课外阅读策略探究.成才之路,2017,(05)。
论文作者:张亦强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6
标签:学生论文; 演示论文; 老师论文; 能力论文; 是在论文; 模式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