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的路径与标志_市场经济论文

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的路径与标志_市场经济论文

试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发育的道路与标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经济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试论论文,标志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里研究的不是市场发育的一般过程、一般道路,而是特指社会主义国家中由高度集中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又称转轨或转制)过程中,市场发育的道路与衡量市场发育程度的标志。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发育的道路同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发育的道路(即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发育的道路)截然不同。两条市场发育道路的区别概括为:起点不同,前者的起点是产品经济(后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者的起点是自然经济;发展方向不同,前者是“逆向”发展,后者是“顺向”发展;成长发育的方式不同,前者是人为培育,后者是自然生长;遇到的障碍不同,前者遇到的障碍来自政府行政机构、计划经济中的既得利益者及传统的意识形态积淀,障碍势力集中强大,后者遇到的障碍势力分散,形不成统一的势力抗衡市场的发育成长;经历的时间不同,前者需要十几年或数十年,后者则需要数百年。

这些差别告诉人们:要在计划经济肌体上,通过发育市场建立市场经济,不能走西方发育市场建立市场经济的老路,必须从计划经济国家国情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培育市场、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道路。

衡量市场发育程度,大致采用如下标志:(1)市场的结构状态, 认为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分别是市场发育的早期和现代阶段;(2)市场的交换行为,越能贯彻等价交换原则, 市场发育程度越高;(3)市场的秩序规则, 以市场竞争是否规则有序来衡量市场发育程度;(4)市场的交易方式,单一、短期、初级的交易方式和多样、 长期、二级的交易方式分别表明市场的低级和高级阶段;(5 )市场的功能效果,资源配置的低效与高效分别是低级和现代市场的标志;(6 )市场的主体关系,市场主体间的关系越是紧密、广泛、深刻、透明与稳定,市场发育程度逾高;(7)市场的体系和机制,完善的市场体系、 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市场充分发育的标志,等等。

市场发展的具体过程不同,市场化的具体道路不同,市场成长方式不同,衡量市场发育程度的标志也就不同。确定我国市场发育的具体道路是选择衡量标准的前提。无论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选择何种市场发育道路及其衡量标准,都必须从下面的前提出发。

首先,必须承认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低级阶段或迟或早必然会让位于高级阶段,复杂阶段总是从特定的简单阶段中产生,各个阶段又按一定的“秩序”和“规则”衔接。市场发育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其中的各个发展阶段是不能取消或取代的。人们可以在或长或短的时间跨度上经历某一阶段,但无法跳跃它。

其次,必须承认改革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不可逾越的。改革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由之路,它牵动着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而要经过若干前后衔接的阶段,包括一定的倒退和停滞阶段才能取得成功。新旧体制转轨必然经历新体制萌生却还弱小,旧体制十分强大;新旧体制相持,势均力抵;旧体制瓦解,新体制占主导地位等阶段。改革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其中的各个阶段是不可超越的。人们可以推进某一阶段的改革,但无法取消或跳过这一阶段。

最后,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市场发育道路的出发点。在这个起点上,不仅要接受以“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体制遗产”,还要面对二元经济结构、资本短缺、农业落后、生活贫困、人口过剩等“先天不足”。我国只能从这样的双份“遗产”出发去探求发育市场、建立市场经济的道路。

由于我国地域和历史等因素,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素质上的差异,使得中央同一项政策,在发展素质不同的地区得到迥然不同的结果。同时,各地区发展素质上的巨大差异,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又成为继续发展的出发点,使得各地区经济发展并不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上述状况决定了各地区市场发育、市场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以及在体制模式、具体步骤、规模和速度上均有差异。这就决定了我国各地区市场发育的具体道路和成长方式,必然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多样化的状况,不会重复西方市场发育的老路。

在西方,市场化与工业化是同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同步进行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制度转变,推动市场关系发展,将中世纪温情脉脉的关系淹没在金钱的冰水之中。同时,市场的发育,国内统一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换,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在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分离的,工业化在先,市场化滞后,在产业结构演进的同时,市场发育受阻。时到今日,工业化未能真正实现,市场发育才刚刚起步。这种格局使我国今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冲突:农村和传统部门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极低,社会分工欠深化,阻碍着市场发育;城市和现代部门那里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也阻碍着市场发育。同时,市场发育程度极低使整个经济运行效率低下,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状况难以改变,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基于上述认识,我国农村和传统部门的市场化由于是从自然经济出发,将经历西方市场发育的一般道路;城市和现代部门市场化由于从产品经济出发,只能走一条“史无前例”的道路,即通过行政体制的自我约束、自觉弱化,从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缝隙中产生出分割、变形的市场雏形。市场发育道路的最初阶段是行政垄断与自由竞争并存、传统计划机制与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并存,经过行政垄断不断弱化,它与市场垄断、自由竞争三者并存的阶段,逐步发育为市场垄断与自由竞争并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并存的现代市场形态。这是一条西方和其他后发国家所没有走过的、没有先例的市场发育道路。

如果将两条市场发育道路进行比较,或许城市和现代部门的市场发育是条更为艰难、需要更长时间的道路。因为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是分散的、势单力薄的个人和家庭的隋性。而从产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遇到的则是经济与政权容为一体的政府,以及组织严密、运转了几十年的计划体制从上到下的顽强抵抗。

不同的市场发育道路决定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测定市场的发育程度。由于农村和传统部门重蹈西方市场发育的老路,可以用本文开头介绍的那些标准去衡量市场发育的程度及其所处的市场发育阶段。而对于城市和现代部门市场发育的道路则属于另一道路,适用于一般道路的那些标志,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形。例如,那里市场发育的最初阶段上,市场的结构状态既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又不是垄断竞争并存,而是行政垄断与不规范的竞争并存;从市场调节的范围和作用看,是计划和市场各管一块;从市场秩序和规则看,通行“双轨制”,等等。可见衡量这里市场的发育程度必须重新确定能反映其特殊性质的标志。

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行政控制和垄断的自我约束、自觉弱化的过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行政控制有所约束和弱化,市场才得以萌生,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才有狭窄的活动缝隙,未来市场主体的企业地位才会有所改变。这里衡量市场发育程度的基本标志应该是行政控制和垄断程度很低,直到最终消失,这是市场发育程度高和成熟的标志。就市场自身方面说,其发育程度的衡量标志应该是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和机制:价格的“双轨制”是发育程度低的标志;两种价格的差异及其造成的利益差别缩小,表明市场发育程度高和成熟的标志。就市场自身方面说,其发育程度的衡量标志应该是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和机制:价格的“双轨制”是发育程度低的标志;两种价格的差异及其造成的利益差别缩小,表明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单一的市场价格则是市场发育成熟的表现。

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市场的发育程度,必须将分别考察两条道路上市场发育的状况综合起来,才能测定其成熟度。而且,可以把两条道路的关系作为总体的衡量标志:两者间磨擦、冲突严重是市场发育程度低的特征;两者关系比较协调,趋向于一致是市场发育提高的标志;两条道路并存是我国市场发育的低级阶段;两者合一、出现了垄断竞争并存、有宏观调控的统一市场则是市场发育的高级阶段。

本文系作者出席第四届俄——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1996年12月2日—9日莫斯科)大会发言。

标签:;  ;  ;  

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的路径与标志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