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新实际,着眼新实践——四川省绵阳市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绵阳市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等“左”的思想束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和确立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总结我国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确立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紧密联系新的实践,着眼新的实践,围绕西部中等城市能不能加快发展,怎么样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在全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逐步进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我国西部的一个“亮点”。
一、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绵阳地处西部内陆,六十年代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八十年代又被誉为中国科学电子城。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于长期禁锢,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绵阳同全国大同小异地经历了几次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将人们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从而促进了改革的突破和经济的发展。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使绵阳人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启动了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全面改革。当时的绵阳辖18个县,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地区,“一大二公”、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组织形式,在干部群众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为解决上千万人吃饭问题而焦虑的中共绵阳地委决定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中进行真理标准的深入学习和大讨论,这就是绵阳的第一次解放思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选择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迪下,区内蓬溪县也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从1980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区内逐步推行。
1988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大精神。市委一班人在思考,深入学习十三大,重点、关键抓什么?促使绵阳加速发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突破口在哪里?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发动第二次解放思想活动——开展生产力标准大讨论。这次讨论的重大收获:一是立足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加深了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认识,强化了重视科学教育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二是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从潜力和优势两个方面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市情,从而确立起“科技兴绵”的战略思路,继而完善成为“军转民科技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场讨论,使绵阳人的眼光飞越盆地,第一次学会开放性思维,把时代发展大趋势与具体市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重大决策。
1992年,绵阳抓住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机会,进行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学习讨论,这场讨论大大增强了绵阳人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引起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又一次飞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彻底冲破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确立了判断一切是非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的思想方法;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所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成为共识。讨论的成效是一目了然的:199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八五”期间GDP增长年均速度达到14.5%,大大高出“七五”时期7.9%的发展速度。
1997年,重庆直辖,为了加速新四川的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绵阳列为加速实现“两个转变”,与国际经济惯例接轨的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其目的是希望绵阳遵从国际惯例,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加快改革,加速发展,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全川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这对绵阳既是机遇,又是考验。改革攻坚战的试点,必然在短时间内引起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带来巨大冲击。为此,市委认为:改革试点要顺利进行,思想理论准备必须先行。
围绕“两转”试点,根据新的实践,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再次进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改革的学习,自然又提上了议事日程,第四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由此展开,并正在深入进行。这次大讨论活动,以“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作为指导思想,以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为重点,以“两转”试点需要什么、解放思想就抓什么作为出发点和落足点。初步成效是,绵阳人适应市场经济的观念和能力得到增强,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社会发展无止境,思想解放无尽头。绵阳四次思想大解放的实践说明,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更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要从解决当前重大、关键问题入手,把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思想解放的程度、观念更新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不断深化。具体地讲:一是解放思想的出发点是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作出重大决策。比如,绵阳的第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面对的是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回答该不该改革,敢不敢改革;第二次讨论面对的是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实际,回答城市改革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次讨论面对的是西部贫困落后的实际,回答要不要加快发展和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第四次讨论面对的是改革攻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既绕不开、难度又很大的问题,回答能否使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进入良性循环的问题。二是解放思想的内容重点必须放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上,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创新。比如,生产力标准讨论,重点是正确分析市情,理清思路,形成正确的发展战略这个事关全局、事关未来的重大课题。三是解放思想的落足点必须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如,我们通过对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过程的分析,得出了“初期看口岸,中期看资源,长期看科技和人的素质”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四是抓解放思想必须把学习借鉴与探索创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比如,绵阳的“两转”试点,指导思想就是“国际惯例+国内经验+绵阳实际”,目标是西部中等城市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
二、从基本市情出发,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尖锐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我们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因而是各地确定发展战略必须思考的主要因素。绵阳缺乏区位、资金和市场优势,自然资源也无惊人之处,唯有科技资源潜力巨大:境内有独立科研院所43个,民营科技实体近300个;军工骨干企业单位14个;各类科技人员14万名,其中专业科技人员8万名,享受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19名,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6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涉及上百个学科、230个专业,拥有上万台高精尖设备, 被称为“国宝”;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西南计算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燃汽涡轮机研究所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的技术和设备都处于中国唯一或亚洲乃至世界领先地位。——这种市情特点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吻合,成为绵阳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的基本依据。基于这种认识,几年来,我们在科技兴市道路上迈出了三步:
1.制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依靠科技资源加快发展经济的优良社会环境。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市委、市政府领导都要牵头开展科技兴市课题研究,亲自到境内科研院所了解信息,主动寻求双方发展的机遇和项目;先后邀请了钱学森、钱伟长、王珏等数十名科学家、专家为市县领导干部作专题报告,开阔视野,以提高决策能力;聘请专家组成“绵阳市科技顾问团”,具体帮助指导规划、决策和攻关工作;设立冯达仕科技进步奖励基金,建立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的风险保证金,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坚持“保军转民、军民结合”方针,把军转民和民品开发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和鼓励军工企业、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联姻,形成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共兴共荣的利益格局和发展格局,总之,尽一切努力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为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实力开辟具体路径。1992年,乘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东风,抓住机遇,我们在城西3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快马加鞭建设起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短短五、六年时间,完成了“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全套“精简、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批准进区的高新技术企业49家,去年实现技工贸收入208亿元,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其综合实力排在全国53个国家新区的第三位。
3.实施“3115”科技工程,依靠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经济效益。未来世界经济的竞争,实质表现为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在大规模推进军转民科技兴市的实践中,我们把握重点、抓住关键,从96年开始启动和实施“3115”科技工程,即用30项以上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支撑100个以上具有推动的项目,逐步形成10 大经营的产品及相应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全市到2000年实现GDP450亿元,工业总产值80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500亿元。在这项工程的推动下,绵阳的“科技兴市”步伐明显加快,境内的14家军工企业借助高新技术开发高技术产品,1997年实现民品产值207亿元,税利 39亿元,人均创产值、税利居全国36个电子工业中心城市之首;18家国防科研单位研制开发出1700多项民用技术成果,生产民品1300种,产值超18亿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目前已建民品生产基地10个,民品生产线125条,去年工业产值超过9亿元;全市有3600名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对142 个大中型项目进行了技术更新,对2000多家企业进行了改造;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5%左右。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企业集团,加速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基础。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特别在西部地区资本原始积累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工业化的难度相当大。围绕高新技术这个主导产业和电子工业这个支柱产业,加快工业化步伐是我市跨世纪的一项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和全国各地发展优势企业、产业的情况变化,绵阳市原有“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有些领域只有暂时退出,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大产品、大企业、大市场,才有出路。
1.以长虹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工业这个支柱,以尽快增强全市经济实力。八十年中期,支持长虹厂引进彩电生产线,迈出了军转民重要的一步;从九十年末开始,则取决于长虹公司向通讯和信息产业进军。我们还先后支持涪江机器厂开发共用天线系统、图文传真机;华丰无线电器材厂、绵阳电子仪器厂、涪江有线电厂生产民用通讯设备、电子接插件、B超仪等产品;吸纳五洲电源厂、江陵电缆厂到绵阳安家落户。政府本着“少管、多服务”的原则,以城市现代化和体制改革为基本手段,尽量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1997年长虹公司被列为全国军工企业军转民“十佳”企业,彩电产量达680万台, 国内市场占有份额达35%,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税利36亿元,品牌价值达182亿元,开始结出硕果。
2.以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展作为主要措施,大力扶持扩张型企业发展,不断培植新的经济点。大企业是绵阳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我们在支持长虹高速成长的同时,也注意扶持其它一些优势企业。去年,将23户企业确定为扩张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改革措施,使这批企业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它们三年内产值增长 1.1倍,销售收入增长1.5倍,利税增长1倍,有力地支撑着全市工业化的进程,并有希望从中逐步产生出一批长虹式的企业。同时,我们将扩张型企业的发展与实施“3115”科技工程和“名牌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其实施动态管理,每年排一次队,优胜劣汰,以真正保持其生机与活力。
3.围绕优势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产业群。在资本金缺乏的西部地区搞工业化,起步阶段只能主要依靠个别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众多的配套产业群。随着长虹等优势企业的脱颖而出,长钢的起死复生,把与这些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群搞起来,把外地与它们配套的企业吸引进来,成为市、县(区)共同的机遇和任务。涪城区把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引进长虹配套企业上,已建成20家配套企业,可生产54种配套产品,年产值达 2亿元;安县也在花街建起了“长虹工业园”;江油市正瞄准长钢、双马集团等新的发展机遇,进行协作与配套,以形成自身新的工业经济特色。
四、以加速“两个转变”试点为契机,力求使全市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1996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深化改革、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需要,决定在绵阳进行加速“两个转变”的试点。一年半时间,绵阳的改革,经历了四个工作步骤,实现了四大突破,开始走出一条“三结合。的改革之路。
试点工作的四个阶段。一是思想发动,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市上下形成以“两转”总揽改革全局的思想舆论环境;二是调查研究,学习国际惯例知识,借鉴金狮集团、正大集团和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从而找准攻坚战的突破口;三是制订方案,按照“国际惯例+国内经验+绵阳实际”的指导思想,制订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总体方案,形成4 个具体实施方案、 6个配套文件和14个试行办法;四是组织实施,去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在市本级和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组织实施,1998年3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
四个方面的重点突破:
一是突破难点转换机制。主要是构建八个市场化新机制。①职工能进能出、企业和职工双向选择的市场化用工机制。目前市级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化用工机制的职工达3万余人,占市本级国企职工总数的30%。 ②面向社会多渠道再就业机制。普遍实施了“五个一批”的分流安置办法,即企业按新的劳动用工制度接收一批、自谋职业走一批、劳动力市场调剂一批、提前休息退一批、托管中心养一批。③必要、适度的经济性裁员机制。在劳动力市场化和实施社会保障的前提下,着眼于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裁员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④收入能多能少的多样化分配机制。建立“国家宏观调整、市场供求决定、企业自主分配”的新机制。⑤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机制。首先实现科学考核、严格奖惩,再过渡到实行年薪制、淘汰制。已筹建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⑥企业能死能生的优胜劣汰机制。能死机制即破产,能生机制即资产重组。⑦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主要是通过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流动,解决闲置浪费与合理配置问题。⑧全面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各项社会保障水平与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是抓住重点调整结构。按照“抓大放小”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一个方面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大股份制改造力度,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加大破产、兼并力度,淘汰一批劣势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实现百分之百改制和产权转让;另一方面是根据“四不限”的方针,加大民营企业发展力度,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充分使用社会资本。目前全市有上市公司4户,待上市公司1户,定向募集股份公司15户,有限责任公司近千户;361户国有中小企业改制354户,交易产权8 亿元;按照“企业要倒牌、干部要下台,工人要失业,资产要变现,问题要查清”的原则,对66户国有工商企业实施破产,首批已破产,首批已破产终结33户,盘活存量国有资产12.36亿元。经过改制, 全市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从1994年的644户减少到不足100户,但国有资产总量仍以年均13—15%的速度递增。
三是打破界限重组资产。主要通过嫁接,使优势企业低成本扩张,使劣质、无效资产变成优质高效资产,从而达到1+1>2的目的。 同时,引进市外资金,搞活一批企业,新增一批企业。市上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依靠市场机制,采取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使一大批国内外、市内外优势企业集团,包括非公有企业担任资产重组的主角。1997年以来,已吸引香港华润集团,上海梅林集团、上海制皂厂、河南双汇集团、浙江金鹰集团、涪陵太极集团、四川沱牌公司、四川省信托投资公司等市外企业来绵阳收购兼并市内国有企业;市内长虹集团、富临集团、燃气集团、安县造纸厂也实现了低成本扩张。长虹收购五洲电源厂后,头一个月就完成当年军品任务的85%,产品合格率上升到100%。太极 1997年收购绵阳制药厂后,仅投资新建的一条急支糖浆生产线三月就达到原厂全年产值的水平,从1998年起还会陆续投资3500万元,建成西南最大的片剂中心,产值 5亿元。有华晟公司参股的新华内燃机总厂,今年上半年利润增长41.5%。通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已吸引外来资金 5.6亿元,使绵阳市工业的资本结构和产品结构得以优化,增加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全在实施社会保障。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着眼于打破部门分割,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统一社会保障局,管理各项社会保障;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全面实施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建立了最低工资线、最低生活费线、失业人员生活费线、失业救济、民政救济等一系列最低保险制度;稳步推进了住房制度改革。
1998年是绵阳“两转”试点的第二年,其工作已由重点、难点突破转入战略性决战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①巩固、完善、深化和全面实施各项改革方案,使已经建立的市场机制在绵阳占主导地位;②以经济体制转变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科技兴市”为基本内容,大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③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结构,在公有制经济增强活力、发展壮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④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市场体系,把重点放在发展资金、劳动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上;⑤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益;⑥实施开放工程,大力吸引外资,并加大同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⑧探索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新路子,普遍建立社区服务体系。
五、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文明卫生水平,迈向富裕、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大城市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绵阳建市以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以较快的一条基本经验。三届市委、市政府都一以贯之地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协调推进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足点,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作为奋斗目标,使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我们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主要措施是:
——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把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工作作为绵阳人自强争先的一项具体行动;
——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为基础,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努力增加投入,走旧城改造加新区建设相结合的道路,高起点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运作有效的工作网络,层层落实责任制,逗硬奖惩,使创建目标落到实处。
通过几年的努力,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都上到一个新台阶。在全省第四、五届“三优一学”创文明城市竞赛中,两次夺冠;去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列为创文明城市先进典型在全国进行宣传。如今,绵阳正在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目标迈进。回顾这段历程,我们的体会是:
①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始终把发展这个“硬道理”摆在首位。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是一对孪生兄弟,经济发展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一个城市很难走向现代文明,即使取得了某些进步,也难以保持和发展。我市在精神文明和城市建设上的巨大投入,就是以经济快速、持续、高效发展作为前提的。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工作、改革开放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本身也就是在加强、拓展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②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经济搞上去,没有高素质的人不行,没有城市的文明环境和现代化条件也不行。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文明。因此,我们并不满足于从工作上“两手抓”的要求认识精神文明,而是从两个文明内在本质联系的深度,从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不断深对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始终着眼于提高市民素质,并把两个文明建设的着眼点放在紧贴群众利益、办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努力营造人们安居乐业和经济繁荣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1996年我市实行“农贸归市、坐商归店”,一下撤掉1.5万个占道经营的摊点, 成千上万个体经营者之所以能够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城市创建的大局,就是在因为他们越来越强烈的家园意识,并且相信政府使城市上档次的措施最终会使他们受益。
③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两个文明建设最本质、最广泛的结合点。抓住这个环节,以人为本,就抓住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因此,我们十分注意从文明习惯的养成入手,坚持扬善、自律、引导、法制四举并用,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抓人的素质,基础环节在广大市民,——需要由基本文明言行、公共意识导向现代文明,创造整体文明环境;关键环节在各级干部——不仅要带头做文明市民,还要求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决策能力,实实在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培养文明市民,一方面离不开宣传教育、制度约束、道德规范、舆论监督,另一方面离不开包括文化内涵、艺术水准在内的环境条件和城市形象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人造环境、环境育人是一条客观规律。
④城市文明、社会进步,既要依靠道德的约束和崇高精神境界,也要依靠管理和法制。人生活在社会中,由自律走向自由。尽管每个人都有权要求自由,但要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限。这就需要习俗、道德和制度、法律共同为人们的言行划定界限,保证每个人及社会群体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曾经有人对长虹的严格管理不理解,但事实证明,长虹不仅生产出红太阳等一系列优质产品,而且铸造出“以产业报国”为理念的文明的长虹人。建设文明城市也一样。城市卫生和市民言行上水平既不能靠自发,也不能靠突击,而应在广泛发动群众自觉参与的基础上,依靠纳入法制轨道的有效管理来保障。
⑤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一要有现代化意识,二要有必要的投入。城市少不了各种公益卫生设施;城市的净、绿、亮、美,上艺术档次,形成建筑特色以及塑城市形象,都得有投入。十三年中全市社会总投资累计完成235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84年累计投资的20倍; 在精神文明“软环境”项目上投入的资金10亿元,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硬环境”项目上的资金近30亿元,其中约有一半为地方财政投入。我们之所以竭尽全力来改善城市环境,一是基于对创建工作战略意义的认识;二是基于市民生活和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三是基于这种投入本身也会结出经济的硕果。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基本指导方针。绵阳建市以来正是按照这一思想,积极探索一条西部中等城市加快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路子。现在我们已开始取得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绩。1991年以来,绵阳先后被列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安居工程”、“优化资本结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城市,四川省“加速两个转变”试点市;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75亿元、财政收入23.6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八五”以来GDP年均增长速度在 14.5%以上;今年上半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123.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绵阳的起点毕竟很低,问题不少,困难很大。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绵阳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又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作为跨世纪的重大课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力求未雨绸缪,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1998年,市委确定了五个重点调研课题:一是关心、支持长虹公司进入世界工业企业500强的问题;二是适应知识经济要求, 加强绵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问题;四是科学规划、注重城市经济实力和环境质量,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问题;五是保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
我们有信心,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市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争先,在下世纪初长虹公司进入世界工业企业500强的同时,为新四川和中国西部奉献一个富裕、文明、 美丽的现代化大城市。
标签:绵阳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绵阳人才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三农论文; 长虹集团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