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可行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能源安全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能源消费大国而言,能源安全概念直接与能源供给的程度相联系。一国的能源安全程度将直接由该国能源供给对能源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确定。自近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问题,更多的是能源问题。(注:1770~1900年全球工业化初期阶段,世界人口增长了2倍,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增长了6倍;在1990~1992年,全球工业化初期阶段,世界人口增长了3倍,能源消费却增长了75倍。) 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次能源危机过后,接踵而来的就是经济危机。(注: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经济、社会、科技:1984年世界形势评述》,科学技术文化出版社1984年版;转引自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时事出版社1993年版。2001年4月美国能源战略研究报告《21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认为,“从40年代末以来的几乎每一次经济衰退都是以石油价格的暴涨为前奏的”。)
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相当的程度上受到能源供求关系的制约。1993年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原油进出口逆差出现。此后中国开始意识到能源安全问题。
2004年是中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发展目标的一年,也是国际能源出现危机的一年。伊拉克战争后,国际能源形势骤然恶化,国际油价创历史最高水平。(注:2004年10月18日在亚洲市场,11月份美国原油期货每桶报55.33美元,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从2004年1月到10月下旬,油价已经上涨了70%,专家预测,若北半球2004年冬季比预期寒冷,油价有可能达到60美元的价位(http://news.bbc.co.uk)。)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对外依存度及相应风险也持续飙升。(注:《国家发改委: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http://www.people.com.cn。2004年11月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另外,国际能源总署(IEA)最近出版《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报告》,报告主要描述2030年以前全球能源体系的发展趋势,认为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石油仍然占据最大的比重,并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报告指出,2030年的能源需求将比目前上升近60%,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比例占全球16%,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从目前的每天两百万桶增加到一千万桶,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报告分析,能源安全风险将在短期内增加。中国、印度以及多数OECD国家等油气进口大国,将越来越依赖中东成员国和俄罗斯等石油储量大的国家,随着贸易扩大,石油物流关键点中断的风险也会不断增加,http://www.peacehall.com。) 这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目标的实施。为此,未雨绸缪,加强中国能源安全的研究并制定可行能源发展战略,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中国国内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矛盾
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1世纪初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形势是:供需总量大体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1.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能源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制约。但在不同时期,能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面是不同的(见表1)。
表1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及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标准煤
年份 能源生产总量 能源生产增长率% 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进口量出口量
1980年63735 -1.3 602752.9 7.8 261 3058
1981年63227 -0.8 59447-1.4 5.3 252 3178
1982年66778 5.6 620674.4 9.0 395 3485
1983年71270 6.7 666406.4 10.9 363 3483
1984年77855 9.2 709047.4 15.2 371 4621
1985年85546 9.9 766828.1 13.5 340 5774
1986年88124 3.0 808505.4 8.9 741 5745
1987年91266 3.6 866327.2 11.6 661 5795
1988年95801 5.0 929977.3 11.3 912 5767
1989年1016396.1 969344.2 4.1 17655746
1990年1039222.2 987031.8 3.8 13105875
1991年1048440.9 103783
5.1 9.2 20225819
1992年1072562.3 109170
5.2 14.2 33345633
1993年1110593.6 115993
6.3 13.5 54925341
1994年1187296.9 122737
5.8 12.7 43425772
1995年1290348.7 131176
6.9 10.5 54566776
1996年1316162.8 138948
5.8 9.6 68377529
1997年132410-0.2 137798 -0.8 8.8 99647663
1998年124250-6.2 132214 -4.1 7.8 84747153
1999年109126-12.2130119 -1.6 7.1 95136477
2000年106988-2.0 130297
0.1 8.0 14331
9026
2001年12090013.0 134914
3.5 7.3 13471
11145
2002年13836914.4 148222
9.9 7.8 15769
11017
2003年16030015.8 167800 13.2 7.9-
-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交通能源司《中国能源白皮书1997年》,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经济年鉴1999年》,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1999年版。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由表1可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两大转变。1980~1990年的10年间,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因素是:能源消费不足,除1987~1988年经济过热及1989~1990年经济调整特殊时期外,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大体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而每次经济下滑,都与能源消费增长不足有关,而与能源供给不足无关。可以说,这10年中我国的能源形势基本是安全的。但从1990年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保持7%以上的增幅的同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生产总量,能源进口量大幅上升。到1992年能源生产总量已略低于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200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从1992年的1914万吨扩大到23309(标准煤,下同)万吨。2001年起,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加快,到2003年已近能源消费总量。但能源进口已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2002年的15769万吨,出口从5875万吨扩大到11017万吨,进出口分别增长11倍和87.5%。同时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从1990年的-256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2年的-3903万吨标准煤。(注: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这说明,中国能源在供消总量大体平衡的同时,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注:范维唐《新世纪我国能源面临的挑战》,《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9日,http://www.sdinfo.net.cn。) 迅速增大。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
2.清洁能源需求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由表2可知)1981~2003年,原煤始终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也是中国能源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在1980~2003年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的变化中,煤炭、天然气、水电供需比重大体平衡。在清洁能源中,原油生产和消费比重严重失衡:从1980~2003年,石油生产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从23.8%下降到15.2%,而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2.7%,而在2001年曾达到24.3%。供需矛盾突出。从这些比重关系的变动中可知,清洁能源需求增大,及由此引发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而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见表3)。
表2 1980~2003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构成
占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
年份 原煤
石油天然气水电
生产 消费 生产 消费 生产
消费 生产消费
1980年69.4 72.2 23.8 20.7 3.03.13.84.0
1981年70.2 72.7 22.9 20.0 2.72.84.24.5
1982年71.3 73.7 21.8 18.9 2.42.54.54.9
1983年71.6 74.2 21.3 18.1 2.32.44.85.3
1984年72.4 75.3 21.0 17.4 2.12.44.54.9
1985年72.8 75.8 20.9 17.1 2.02.24.34.9
1986年72.4 75.8 21.2 17.2 2.12.34.34.7
1987年72.6 76.2 21.0 17.0 2.02.14.44.7
1988年73.1 76.2 20.4 17.1 2.02.14.54.7
1989年74.1 76.1 19.3 17.1 2.02.14.64.7
1990年74.2 76.2 19.0 16.6 2.02.14.85.1
1991年74.1 76.1 19.2 17.1 2.02.04.74.8
1992年74.3 75.7 18.9 17.5 2.01.94.84.9
1993年74.0 74.7 18.7 18.2 2.01.95.35.2
1994年74.6 75.0 17.6 17.4 1.91.95.95.7
1995年75.3 74.6 16.6 17.5 1.91.86.26.1
1996年75.2 74.7 17.0 18.0 2.01.85.85.5
1997年74.1 71.7 17.3 20.4 2.11.76.56.2
1998年71.9 69.6 18.5 21.5 2.52.27.16.7
1999年68.3 68.0 21.0 23.2 3.12.27.66.6
2000年66.6 66.1 21.8 24.6 3.42.58.26.8
2001年68.6 65.3 19.4 24.3 3.32.78.77.7
2002年71.2 65.6 13.7 24.0 3.12.68.47.8
2003年74.2 67.1 15.2 22.7 2.92.87.77.4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交通能源司《中国能源白皮书1997年》,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表31980~2002年中国石油平衡表单位:万吨
年 份生产量
消费量产、消平衡差额
进口量出口量
进出口逆差
1980年10594.6 8757.4
1837.2 82.7 1806.2 1723.3
1985年12489.5 9168.8
3320.7 90.0 3630.4 3540.4
1990年13830.6 11485.6 2345.0 755.6 3110.4 2354.8
1991年14099.2 11 790.0 2309.21249.5 2930.7 1681.2
1992年14210.0 12900.0
1310 2124.7 2859.6 734.9
1993年14524.0 14000.0524 3615.7 2506.5 -1109.2
1994年14608.0 14960.0 -325 2903.3 2380.2 -523.1
1995年15005.0 16064.9 -1059.9
3673.2 2454.5 -1219.2
1996年15733.4 17436.2 -1702.8
4536.9 2696.0 -1840
1997年16074.1 19691.7 -3617.6
6787.0 2815.2 -3971.8
1998年16100.0 19817.8 -3717.8
5738.7 2326.5 -3412.2
1999年16000.0 21072.9 -5072.9
6483.3 1643.5 -4839.8
2000年16300.0 22439.3 -613939748.5 2172.1 -7576.4
2001年16395.9 22828.3 -6432.4
9118.2 2046.7 -7071.5
2002年16700.0 24779.8 -8079.8
10269.32139.2 -8130.1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交通能源司《中国能源白皮书1997年》,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第150~151页。《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尽管近20年来我国石油产量有很大的提高,从1980年的1.06亿吨增长到2002年的1.67亿吨,但从1994年起石油生产开始不能满足石油消费的需求,1993年起进口量开始大于出口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按年均5.8%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注: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净进口,即当年的原油与成品油的进口总额超过了出口总额,逆差主要在成品油的进出口上。中国原油进出口逆差出现在1996年。) 此后进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进口量从1996年的4536.9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1.027亿吨,进出口逆差从-1840万吨扩大到-8130.1万吨,增长了341.8%。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前7个月中国进口原油达到7063万吨,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39.5%,2004年7月份单月原油进口为961万吨,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40%。在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继续呈现爆炸性增长的势头。2004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累计进口原油9031.4万吨,同比增长34.4%。预计2004年全年原油进口量将首次超过1亿吨,原油对外依赖度将接近40%。(注:《数字天下:今年原油进口将超亿吨对外依赖度近40%》,http://www.people.com.cn。) 与此对比,中国国内原油产出2004年增长缓慢,7月份的产出和2003年同期相比增长4.4%至1483万吨;2004年前7个月全国原油总产量较2003年同期增长2.2%至1.0055亿吨,合350万桶/日。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1/3来自中国,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2004年1~8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4成,升至41.8%,比2003年同期提高了6.9个百分点(http://www.people.com.cn)。) 石油安全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现实问题。未来16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如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低于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预计2005年原油需求2.45亿吨左右。(注:国家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届时,我国石油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另外,我国石油储量和产能接替的难度尚未缓解。据国家石油工业“十五”规划提供的数字和结论显示,尽管我国第二轮资源评价表现出“我国石油储量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但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新发现的油田规模总体呈变小趋势,而且新增探明储量中低渗透与稠油储量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储量品质变差,新增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全国剩余可采储量(注:可采储量:特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最终油气总量。在最终可采储量中除去累积产量,即为剩余可采储量。) 为23.8亿吨,储采比(注:储采比:探明储量与当年的产量之比,以年表示。储采比越高,潜力越大。)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根据开发油田的一般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上产难度较大。同时,在役油田稳产难度加大。主要产油区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老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双高开采阶段,主力油田挖潜效果减弱,稳产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上升。
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5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亿吨原油和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分别占其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注:《中国矿产资源短缺危及国家安全》,凤凰卫视网站,http://www.phoenixtv.com。)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我国现有海外影响和外交控制力不变的情况下,在中国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增大的同时,我国石油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大。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结论,目前中国能源安全现状明显表现为如下递进式矛盾结构:(1)国内清洁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大于供给,供求矛盾呈刚性上升。(2)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供给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3)石油又是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的品种,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由80年代的总量平衡的矛盾转化为主要是由环保压力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尽管其他能源品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类矛盾,但中国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与中国海外利益军事保护手段严重滞后,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的基本特点。
对此专家们提出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力度,大量增加海外份额油的方案,(注:人民网2001年10月9日,http://www.people.com.cn;《粤港信息日报》2001年10月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当前在对我国石油安全的研究中,应当重点探索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从消极的防御型体系向积极的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的新思路,”“‘与其贫中分争,不如富中找’。我国要敢于、善于大规模加入到对国外油气前景非常优秀的地域的投资竞争中去”。)以及与之相对的“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能采取依靠进口石油的政策”方案,(注:王家诚在《我国石油需求与石油替代战略》一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长远发展和战略高度分析,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能采取依靠进口石油的政策;若提出要达到发达国家现有能源消费结构水平的目标要求,更是不可取”(http://www.amr.gov.cn)。)另外还有诸如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节约能源、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加快西气东输工程、大力发展如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方案。但总而言之,这些只是一种补充性质的方案,并不能解决我国能源的基本安全问题。
这里的关键性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可否选择欧美大量依靠海外进口的模式,尽管这是一个最好的模式。对此,笔者认为是不可以的。这是因为欧美解决能源问题的前提是强大的制海权,而这恰恰是中国短期无法扭转的弱项。“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海军来得以存在。”(注:[美]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1年版。) 这话对我们理解欧美能源与海军关系以及破除将能源问题理解为纯经济行为的误判,是绝对有帮助的。
在国际能源运输方面,与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是绝对依赖海上运输的国家(见表4)。
表4 国际能源运输方式单位:标准煤万吨
国际能源运输方式
国家和地区年份 空运 海运
世界总计 1990年 5245 13752
2000年 13873 21281
中国 1995年 - 151
2000年 - 443
美国 1997年 2414 3400
2000年 2595 4752
法国 1990年 551
365
2000年 737
433
德国 1990年 560
294
2000年 1003
341
英国 1990年 606
363
2000年 928
298
日本 1990年 82748
2000年 937
730
印度 1990年 9333
2000年 100-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国际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表4表明,在国际能源运输中,只有中国是绝对依赖海上运输的国家。尽管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潜力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在海上运输信道控制方面,中国却几乎没有控制力,而美国又是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国家。这表明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在国际海上能源安全体系中,将不得不处于依附性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如果选择欧美大量依靠海外进口的方法来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那无异于将自己的发展命运托付给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世界,这将使中国的能源安全更加脆弱。(注:“美国国内巨大的需求使它的对外依赖程度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它从自身的安全角度出发,提出石油对外依存度不能超过国内总消费量的1/3,战略储备量不能少于3个月的进口量”(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如果退回煤动力时代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高昂的环保成本。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3.8亿和16.4亿吨标准煤,而其中原煤生产和消费量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71.2%和65.6%。煤炭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2000年我国电力装机中火电约占75%,电力行业年燃煤量约占煤炭生产的一半。我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1999年为1857万吨,到2003年则猛增至2159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从1999年的126807亿标立方米,到2003年已增至198906亿标立方米。1999年烟尘控制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2003年则猛增为3.3万平方公里。(注:《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使用清洁能源以阻止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注:2004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粗放式发展还导致污染加剧,目前,GOD排放总量达1400万吨~1500万吨,接近排放最大允许量的两倍。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900万吨~2000万吨,远远超出大气达标的1200万吨。城市垃圾每年接近1.4亿吨,处理率仅54.2%,无害处理率更低等(《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http://www.people.com.cn)。) 尽管在目前的条件下,任何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都不能保证本国能源的绝对自给,但作为安全的能源政策应当确保本国能源基本的自给量。对在海外利益保障能力不足的国家而言,国家能源风险将随本国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扩大而同比例上升,当这种风险扩大到一定程度,能源风险就会转化为政治性的国家风险。
目前我国新型能源开发的形势是,除原油外,我国开发技术较为成熟的和用量较大的有原煤、天然气和水电。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核能。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虽丰富,但大规模开发仍受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比较这诸多能源品种,原油、天然气属高热值、方便和洁净能源,但国内自给能力严重不足。随消费量持续上升,大规模进口引起的国家能源安全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这将使我国经济承受如油价变动、地区冲突、国际突发事件乃至霸权国家对我国可能实施的经济制裁等风险的能力更加脆弱。我国水电开发技术较好,发电量和装机容量也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开发具相当潜力,但它与风能和太阳能一样,受天气、水文、季节地质及生态等自然变化制约较多,自然风险也不可忽视。(注:近几年中国水资源总量急剧下降:1999年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195.7亿立方米,2003年则下降为27460.2亿立方米,4年内下降2.6%(《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鉴于目前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地区的实际控制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卫能力非常有限,采用英美石油安全模式,将我国能源安全建立在提高海外依存度的方法又不可能的情况,从近中期看来,将能源对外依存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立足于科学利用本国现有能源优势,尽力提高能源自给率,是降低中国能源安全风险的可靠方法。
科学的能源安全政策应是对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果。我国石油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从1962年的6.6%增长到1978年的22.7%;煤炭消费比重则从1962年的89.2%下降到1978年的70.7%。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发生两次石油危机,各国政府开始关注能源安全问题,纷纷调整其能源政策,降低石油消费;我国于1977年提出压缩烧油的政策。1978年到1988年我国石油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从22.7%下降到17%,煤炭消费则从70%上升到76.2%;1989年中国经济进入紧缩调整阶段,1990年石油消费比重下降至16.6%,此后国际国内环保呼声日高,石油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到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比重再次达到1978年22.7%的水平,而同期煤炭消费比重则从1990年的76.2%下降到67.1%。(注:《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此间,特别是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国能源安全又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石油替代成了中国制定能源安全政策时考虑的重点和制定外交政策时的重要议题。
历史的经验表明,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应是安全和环保原则的统一,洁净、安全和高效应是中国能源政策的目标,而独立自主应是我国能源政策的立足点。从近中期看,具体政策选择有如下三点。
首先,立足本国优势能源,开发和推广清洁煤技术。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找矿前景较好,可保证2010年需求”,(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五”规划战略研究(下册)》,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年版。)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至少到21世纪中叶以前,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的地位不会动摇。尽管煤炭是一种高污染的能源品种,但与20世纪90年代初即煤炭再次受到冷落的情况不同,目前洁净煤技术比如水煤浆技术、煤气化技术及其他洁净煤技术在我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五”规划已提出未来国家推广洁净煤技术,重点发展大型、先进的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煤炭液化技术、大型煤气化技术、水煤浆制备和应用一体化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等,随着我国洁净煤技术日臻成熟及其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煤炭将仍是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支柱产业。(注:《神华“煤变油”项目提速》,《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月17日。http://www.nanfangdaily.com.cn。)
其次,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从更长远的能源安全政策考虑,在不断替换的能源链条上,仅仅将煤炭作为降低中国能源供给风险的唯一战略资源还是不够的。“虽然中国的煤炭往往被认为很充足,但是实际上,与世界平均可开采200年相比,中国的可开采年数只有60年。”(注:田边敏宪《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日本《世界周报》2002年12月10日。)洁净煤技术只能减少而不能消除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况且煤炭超度开采也会影响到产地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鉴于此,根据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经验,发展核能是今后应当考虑的重点选择之一。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有几种核电堆型,如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都是比较安全可靠的。世界核电发展的经验证明,发展核电是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选择。1998年全球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核电比重更大。法国核电已占全国电力生产总量的77%,日本占32%,英国占28%,美国占19%以上。而中国仅占1%以上。(注:瞿丽霞《核电:发展之源》,《中国产经新闻》2000年6月18日。)中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中国已能够自主设计制造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成套设备。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中国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就有8套,2002年,秦山二期一号机组并网发电;广东岭澳核电站一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一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预计这8套机组全部建成后,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00万千瓦,约占全国总发电能力的3%,并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尽管如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电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这也说明中国核电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火力发电是我国用煤第一大户,适当加快我国核电发展,对于我国在按照洁净、安全、高效的原则推进能源替代战略,大幅提高能源自给率,减少对外依存度带来的风险,确保我国能源供应持续安全的供给,具有深远意义。(注: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核电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中新网2004年11月8日电:据央视国际消息,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加快核电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近日国务院决定,要加快推进核电自主化建设。通过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技术路线,依托自主化项目建设等措施,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制造和自主运营的目标。要深化核电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做好有关依托项目技术招标的对外谈判和引进工作。抓紧组建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确保核电发展不走错一步(http://www.chinanews.com.cn)。2005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考察大亚湾核电站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核电发展,要按照国家发展能源的决策和部署,积极推进核电建设(http://www.stdaily.com/)。香港文汇报2005年1月16日引述《纽约时报》的报导说,据某些参与中国核能计划人士的保守估计,从现在至2020年,按中国目前的核电计划需要每年平均建造近两座核反应堆。据预测,至2010年,中国的核电产出将翻两番,达到160亿千瓦,这一数字到2015年再会翻一番。中国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表示:“我们每年肯定要建造一座以上的核反应堆。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机制安排的障碍,需要更好的运行、融资和管理。”计划者预料,至2010年,中国的核电产出将翻两番,达到160亿千瓦,这一数字到2015年又会翻一番。报导说,中国现在只有8座核电反应堆,占总发电量不到2%。到了2020年,即使国家实现核电发展计划,核电仅占市场供电量不足4%。这令中国成为唯一具有核能发展潜力的国家。(http://www7.chinesenewsnet.com)。)
最后,加快海军建设,扩大国际合作。历史表明,生存资源的稀缺到什么程度,大国关系就会紧张到什么程度,而海军是国家对世界产生实际影响力并由此分享国际资源份额的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的解决多是以军事为后盾的。现代海军是伴随国际贸易而同时出现的,而海军先行又是英美国家扩展国际贸易的基本路线。根据历史经验,未来中国在国际能源体系所拥有的相应份额,最终并不以商业谈判技巧而是以海上军事力量的大小为保证。目前中国扩大国际能源市场的步伐较快,而由此产生的维护中国已获取的国际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却严重滞后。根据自科索沃战争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没有海军保障的国家海外利益增长,随时都有被海上军事强国强行中断乃至终断的可能。从近代西班牙、荷兰与英国,英国与早期美国,乃至与中国清王朝冲突的经验看,军事,特别是海上军事较量是大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阿富汗战争后,北约力量大幅进入与中国能源进口关系密切的中亚地区,美国在中国东部海上拉起由日本,经台湾地区到南中国海一些国家的意在封锁中国海权扩展的链条并日益收紧,这对中国未来的能源进口安全将形成巨大的制约。对此要早做准备,不然我国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活动而迅速扩大了的包括能源利益在内的全部经济利益,将会在因准备不足而可能出现的军事失利中迅速丧失。
三、简单的结论
第一,中国能源的稳定增长是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出现的基本矛盾并不主要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而主要是由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需求增长而引发的结构性的矛盾。而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并不主要是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日益严重的国际国内的环保压力。而造成这些环保压力的也并不主要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生态问题造成的日益巨大的环保成本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
但必须指出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迄今持续增长的中国能源需求正在突破中国国内能源供需平衡基点。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推进,中国能源供需国内平衡将被打破并对国际能源进口由相对依赖关系转为绝对依赖关系。由此,保证持续增长的中国能源需求将是未来中国外交政策长期不能回避的重要议题。
第二,不惜通过战争强力维持的不合理的国际能源分配制度是造成目前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的根本原因。二战之前,世界能源需求中心与消费重心统一于欧美地区,其间能源需求中心与消费重心不平衡变化导致后来的20世纪70~8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石油价格刚性上扬。亚洲国家在战后崛起,在世界石油供给总量仍大于需求总量的情况下,人口最多,发展最快并对世界财富增长贡献越来越大,(注:《中国对全球GDP贡献率15%》,http://data.stock888.net。)石油需求最旺盛却不拥有相应的可用于消费的石油存量。在目前西方国家强力维护的能源分配格局不平均的情况下,世界,尤其是亚洲地区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将使未来的石油价格经过2004年后的经济放缓和非石油能源开发造成石油消费和需求降低的过程后,再次刚性上扬并在2004年底的价格水平左右浮动;(注:赵承、刘铮《专家认为:能源涨价难以避免》,新华网北京2004年12月3日电,http://www.xinhua.net/。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认为,2005年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强势,价格上涨难以避免。)与此相应,国际关系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国政治中出现的浪漫色彩将大为淡化。
第三,2004年的能源价格飙升将使国际非石油能源需求及新能源投资增大。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原煤、原油之间此消彼长。从1957~1980年中国石油生产和消费占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从2.1%和4.6%增至23.8%和20.7%,原煤生产和消费则从94.9%和92.3%降到69.4%和72.2%。此后中国原油生产和消费一路下滑,到1995年降至16.6%和17.5%,而原煤生产和消费则增至75.3%和74.6%。
造成这种油降煤增现象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世界石油危机。1995年后,国际油价日趋稳定,中国石油生产和消费再次飙升,并于2000年接近1980年水平;与此同时,原煤生产和消费则降至66.6%和66.1%。2004年国际石油危机再次出现,据历史经验,预计世界能源生产消费将再次向非石油产品倾斜,中国开发核能及其他非石油清洁能源的投资将大幅增加。
标签:能源安全论文; 原油论文; 石油论文; 能源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原油期货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原油投资论文; 国际原油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煤炭储量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原油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