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全刚[1]2006年在《宋代崇陶现象与平淡美诗学理想的形成》文中认为“平淡”,作为中国传统文论史、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然而这一审美范型备受尊崇之地位的确立,却是得力于整整一代宋人对陶渊明诗文的发阐与推扬。宋代诗学中的崇陶现象,其时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与阐释,在极大地提高了陶诗声名的同时,也奠定了平淡一格在中国文论史、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再则,陶渊明价值的被“发现”,平淡美诗学理想的形成,与肇始于中唐的中国传统美学趣味之嬗变惊人的同步,甚至也与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之转变非常的暗合。 本文即着眼于这一线索,以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方法为参照,对阐释陶诗和其平淡诗风有关键作用的诗论家进行详细考察,由点及面地分析他们对陶诗的接受与对平淡美风格的阐发,并进一步透视其与中国美学史上中唐以后所渐显的审美观念、审美范型的转变之关系及意义。此外,文章最后一章还对宋代诗学中陶杜并尊这一特别重要的阐释现象加以了初步分析。 近来,将西方的接受理论和阐释学引入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渐成学术热点,陶渊明接受研究即是这样一个热闹非凡而又卓有成绩的学术分支领域。综合来看,本论题立论的角度比较新颖,视野比较宏观,希望能够达到纵深开拓的目的。
王顺娣[2]2005年在《论宋代诗学“平淡”美的本质内涵》文中研究说明“平淡”美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它不是指对绚丽、丰腴等的简单综合,也不是指在外枯形式掩盖之下的一种美,而是指矛盾因素对立统一而产生的审美张力。
龙冬梅[3]2014年在《浅论宋诗平淡美的创作意识》文中研究表明"平淡"作为中国传统文论史、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但已有研究者明确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之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1]平淡美可以说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处于宋代时序的重心位置。平淡并非平庸浅俗,而是要求"意新语工,得前人未道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平淡"作为宋诗学的重要审美理想,在宋代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得到重视,而且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赵凯南[4]2015年在《宋代诗学中的“自然”》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中存在一种“自然”的文艺观,它发轫于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刘勰将“自然”确立为文学的本质,并将“自然”上升为评判文学的重要标准和审美追求。后来的钟嵘、皎然等人对“自然”的诗学也多有论述。到宋代时,关于诗学中“自然”的论述已经蔚为大观。“自然”诗学涵盖了诗歌理论的多个方面。本文以时间为主线,通过解析宋代诗坛代表人物诗学中的“自然”,对宋代诗学中的“自然”做一个梳理和概括。第一部分,对“自然”的起源做一个归纳总结,这时的“自然”主要是一个哲学概念。第二部分,对汉代至宋代“自然”观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自然”从哲学概念延伸到文艺理论,刘勰又将“自然”上升为文学评判的重要原则,至钟嵘时,“自然”已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首要原则和最重要的审美追求。第叁部分,具体分析苏轼诗学中的“自然”。从诗歌的发生论、作诗的法度、诗歌风格、诗歌语言、苏轼的诗论对后世影响五个方面论述。第四部分,以黄庭坚为代表,分析江西诗派诗学中的“自然”。从“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理念、黄庭坚对法度观念的变化、吕本中的“活法”说等角度展开论述。第五部分,以杨万里为主,分析“中兴四大家”的“自然”。从作诗题材、诗歌发生论、创作方法、诗歌意蕴上、作诗的法度等角度展开论述。
张自华[5]2002年在《宋代诗学的“平淡美”理想》文中研究说明平淡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成熟于宋代,而此前它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文章第一部分简要地追溯了它的发展历史。 宋人通过陶渊明确立了他们的平淡美学理想。在第二部分分析了宋人崇尚陶渊明和平淡美的原因。 平淡是一个涵盖面较大的概念,宋人的平淡美诗观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第叁部分分析了叁种有代表性的平淡美诗观。但被宋诗人普遍确认的诗美理想,共同的社会背景和统一的文化基础又决定其必然包含共同的审美特征。第四部分从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了平淡美的审美特征。
王顺娣[6]2008年在《论宋代诗学“平淡”美的基本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宋代诗学"平淡"美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征上,"平淡"具有集大成意识;2.审美特征上,"平淡"是一种老境美;3.情感特征上,"平淡"体现出处穷而淡然、淡泊却又不失进取的超然心态;4.鉴赏特征上,"平淡"以隽永深长的滋味为审美取向,由此演化出宋人鉴赏诗歌的新方式──涵泳。"平淡"在宋代诗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邵飞[7]2009年在《从陶诗评论看宋代诗学》文中研究指明陶渊明诗自东晋以后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尤其对宋代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评论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晋以后各历史时期的陶诗评论既是陶诗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被认识、发掘、提升的过程,也是各时期诗学旨趣的重要表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的诗歌评论是各时代诗学观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讨古代诗学的重要文献依据。探讨各历史时期关于某些重要诗人的诗歌批评,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入了解和体会这一时期诗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及其总体特征。宋代的陶诗评论极为繁盛,宋人通过陶诗评论思考和提出了这一时期的一些重要的诗学问题,也集中体现了宋代诗学追求“自然平淡”的总体美学旨趣。本文拟通过考察宋代的陶渊明诗歌评论,总结这一评论所集中体现的若干重要的诗学主题,探讨宋人的陶诗评论与宋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研究宋人的陶诗评论所体现的宋代诗学总体美学旨趣。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宋代之前的陶诗评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陶诗评论不多、评价不高,这与此一时间文学批评对诗歌追求声律、文采重视的旨趣紧密联系;唐代诗人评陶诗者、仿陶诗者渐多,陶诗的地位逐渐提升,反映出唐人对诗歌的内容和意境的重视,以及“至丽而自然”的审美追求。第二章对宋人的陶诗评论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中概括出宋人所关注的“诗重自然”、“妙在有味”、“浑然天成”和“平淡”四个重要诗学主题。首先,宋人重视陶诗自然的诗风,并从诗歌的思想基础、语言和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次,诗味理论早已有之,宋人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再次,陶诗自然浑成的境界在唐代已经得到关注,到了宋代则思考、论述得更为广泛;最后,宋代的陶诗评论非常重视阐释和发挥其“平淡”的审美旨趣。第叁章对宋代陶诗评论与其基本诗学问题的关系进行专题性研究。主要就陶诗评论中与宋代诗学紧密联系的“诗味”、“韵”、“以禅喻诗”和“趣”四个主题分析、探讨宋代诗学的这些范畴的独特内涵。其中“诗味”、“韵”、“趣”叁个范畴早已存在,但其内涵在文学批评的发展史中不断得到充实,到了宋代,更是加入了一些新的诗学思想和美学特征。“以禅喻诗”的诗学范畴产生于宋代,并成为一种风尚,它是中国古代祥宗思想和宋代“参禅”、“顿悟”的诗学思想的融合,“以禅喻诗”把禅宗的一些概念用于诗歌的学习和批评中,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一些独特的审美特色。第四章针对宋人对陶诗“平淡自然”的美学风格的评论和由此反映出的宋代诗学“平淡”的美学旨趣和审美理想进行分析。宋诗有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平淡”的美学旨趣,“平淡”一词虽然不为宋代独创,但在宋代成为一种审美理想。陶诗评论中表现出宋代诗学“平淡”的美学旨趣的叁层内涵:“平淡中有深意”、“朴素中见华丽”、“冲淡出于自然”。宋代诗学中“平淡”的美学旨趣的追求和宋人趋于内敛的心灵状态密切相关,用平易简单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意境深远、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这既是“平淡”的美学旨趣的要求,也是宋人内心追求的外在反映。陶诗“平淡自然”美学风格在宋代的确立和宋代“自然平淡”的美学旨趣密不可分。陶诗评论在宋代的兴盛和宋代独特的诗学风气和审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发掘出宋代独特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旨趣。
王顺娣[8]2008年在《论陶杜典范在宋代诗学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文中认为陶渊明、杜甫是宋人共同塑造的两位诗学典范,二者看似地位相当,实则存有不小的差异,无论在人品还是诗品上,宋人认为陶渊明都要胜于杜甫一筹。这主要基于叁方面原因:一、陶超然淡然的人格境界更契合宋人理想的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二、陶渊明的平淡诗风更接近宋人的诗学理想;叁、陶高于杜还出于宋人另辟蹊径、自名一家的超越意识。
郭月莲[9]2004年在《老成:杜诗风格与宋代诗学的“视界融合”》文中认为“老成”,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美学范畴,它跟中国特有的儒道哲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但“老成”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是在杜甫对庾信文章的阐释和他本人的创作实践中才得以体现。而苍老道劲、浑厚老成的杜诗又惟有在宋代才与崇尚辞章功力深厚、平淡老练、思虑深沉审美风格的宋代诗学实现了“视界融合”。宋代诗学对杜诗老成的接受与阐释,成为“老成”在中国诗学上得到大力张扬的关节点。 由于中国古人谈老成的语句比较零散,并且历代的研究者也没有对老成系统地进行研究,所以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对“老成”这个重要的古典美学范畴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故本文将结合历代特别是杜诗和宋代诗学阐释“老成”的材料,在对杜诗和宋代推崇老成的大家如黄庭坚、苏轼等人的诗歌及其文艺理论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西方的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方法论作为理论参照,结合古代和现代对美学范畴研究的得失,以期更好地揭示“老成”所具有的重要理论问题。 此外,在宋代诗学中,创作风格沉郁苍老的杜诗和平淡自然的陶诗也因为宋人崇尚老成和平淡而走向了对话、交汇融合。故探讨陶之平淡与杜之老成在宋代诗学的奇妙融合将会对宋代诗学的崇陶尊杜两大支柱的研究及追问具有重要意义。
王顺娣[10]2008年在《梅尧臣的平淡诗观》文中研究说明梅尧臣是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的首倡者,有着"开山祖师"之美誉,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其平淡诗观的具体内容则语焉不详,甚至失于片面。本文从历史机遇、个人胆识以及对诗歌本质的认识等方面具体论述梅尧臣的平淡诗观。
参考文献:
[1]. 宋代崇陶现象与平淡美诗学理想的形成[D]. 汪全刚. 暨南大学. 2006
[2]. 论宋代诗学“平淡”美的本质内涵[J]. 王顺娣. 湖北社会科学. 2005
[3]. 浅论宋诗平淡美的创作意识[J]. 龙冬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
[4]. 宋代诗学中的“自然”[D]. 赵凯南. 山东大学. 2015
[5]. 宋代诗学的“平淡美”理想[D]. 张自华.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6]. 论宋代诗学“平淡”美的基本特征[J]. 王顺娣.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从陶诗评论看宋代诗学[D]. 邵飞. 山东大学. 2009
[8]. 论陶杜典范在宋代诗学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J]. 王顺娣.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 老成:杜诗风格与宋代诗学的“视界融合”[D]. 郭月莲. 暨南大学. 2004
[10]. 梅尧臣的平淡诗观[J]. 王顺娣. 社科纵横. 2008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宋朝论文; 诗歌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文学论文; 文化论文; 陶渊明论文; 读书论文; 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