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亚油画的俄罗斯化看全球化时代民族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俄罗斯论文,油画论文,民族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时代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艺术受到了最大的冲击和挑战,它其实是一场人类文化艺术领域内的革命。可以断言,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将成为不可能。
从欧洲中世纪开始,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加快。时至今日,民族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已是当代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在这方面,中亚油画的俄罗斯化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中亚油画的俄罗斯化是信息全球化的产物
中亚各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是亚欧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美术和宗教交错的地方,其文化、教育、艺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俄罗斯化了。原苏联的解体没有改变“中亚油画的俄罗斯化是信息全球化的产物”这一结论。
中亚各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编织、雕刻等艺术。这些艺术是与中亚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在俄罗斯统一以前,它带有原始艺术的痕迹,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装饰艺术。俄罗斯统一后,中亚艺术进步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十九世纪诞生了美术专业学校。在整个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们随着探险队到中亚收集素材,当时画家曾经是人们的最高职业,这无形中给中亚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一个来到哈萨克斯坦草原的俄罗斯画家是乌·伊·什捷别尔格(1801-1845)。哈萨克画家喀丽娜·卜尔尤拉娃认为“中亚美术是从19世纪开始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俄罗斯画家维尔莎格(1842-1904)、库茵之(1879-1968)、尔叶力禾(1847-1947)等到中亚访问。许多著名的画家到中亚教学,到俄罗斯学习艺术的中亚毕业生回到中亚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他们把俄罗斯文化艺术特有的科学理性精神,宗教伦理道德和法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实践移植到中亚。中亚油画艺术成为俄罗斯油画艺术的一部分。
1.俄罗斯艺术的科学理性决定了中亚油画的发展
教育是文化艺术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制度,是人类独有的习得手段,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教育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内容。俄苏美术教育体系决定了中亚美术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为中亚向俄罗斯油画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亚各国美术院校,其专业设置以苏里格夫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为模式,其教师也大都毕业于这两所美术学院。俄苏的美术教育体系的推行便有了基础。其教学也以写实为主。原哈萨克斯坦国立美术学院院长乌·什·依不拉格莫夫博士常说:“我们的美院是培养列宾、苏里柯夫那样的画家”。俄苏在中亚建立的艺术博物馆为中亚俄苏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和油画人才的培养从另一个方面创造了条件。艺术博物馆常年阵列着欧洲、俄罗斯、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绘画、雕塑和工艺品,并对社会开放,学生可以免费去艺术博物馆参观、临摹,使他们能经常学习和体会到西方油画的精髓。
随着对俄苏的超民族认同,民族文化对苏俄先进文化的吸收远远超过民族文化向俄苏的扩散,中亚各民族的意识深层俄罗斯化了。俄罗斯美术教育体系,更使中亚画家们不仅所属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而且所处的艺术环境也彻底俄罗斯化了。于是,中亚油画成为俄罗斯油画的组成部分。
2.俄罗斯的艺术审美观决定了中亚油画的创作实践
在俄罗斯艺术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中亚油画家,成为典型的俄罗斯油画艺术的传承人,他们的艺术实践反映了典型的俄罗斯化的艺术审美观。
谢·阿·楚依克夫(1902-1980),吉尔吉斯人,苏联人民艺术家,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1934年在比什凯克创建了第一座画廊,第一间画室。其创作打着明显的俄罗斯巡回展览派的烙印;艺术手法又很接近俄罗斯画家米·弗鲁贝尔;在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方面,他借鉴俄罗斯画家亚力山大·伊万罗夫的经验。
土库曼画家伊·纳·克雷切夫(1923-),苏联人民艺术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5岁考入阿什哈巴德美术学校,卫国战争后考入列宾美术学院鲍·约干松画室,又在亚·格拉西莫夫画室作研究生,发扬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曾以组画《我的土库曼》获1967年度的“苏联国家奖金”。
木拉帅夫·卡米力(1942-),塔塔尔族,出生在中国乌鲁木齐,后迁居阿拉木图,读了四年美术学校后考入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到苏联美术馆学习油画材料和技法,从事专业创作。他掌握了油画的各种语言形式,对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有很深的造诣。1978年其作品曾获得法兰西艺术研究院最高奖,98年获哈萨克斯坦总统勋章,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上述三位画家代表了中亚油画的基本面貌。我1994-1996年在哈萨克斯坦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和研究中亚油画,2001年于阿斯塔拉参观“独立十年”全国美展,并于阿拉木图国立大学,美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清楚感到中亚油画以前、现在都是完全的俄罗斯油画。中亚的画家及理论家们对这一点也完全是认同的。
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是依赖于其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的。油画家不论运用何种技法,表现何种题材,都要受这种艺术规律的制约。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和艺术审美观决定着中亚油画的风貌,那么,其与民族属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对于在俄罗斯文化艺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亚艺术家,如果企图跨越民族对俄罗斯文化的认同、跨越民族与俄苏曾经一体的历史,去探索超文化与历史的艺术话语策略,将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原俄苏艺术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科学理性已镶嵌在中亚民族艺术的肌体之中,成为中亚艺术产生的现实的可靠的基础。
中亚油画俄罗斯化是俄苏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产物
1.俄苏强大的政治体制在中亚的建立,推动了俄罗斯油画在中亚的发展
俄苏为了维护其统治,向中亚大量技术移民使人种混合,并为中亚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文化、艺术人才,另一方面,中亚各国对此也是认可的。同样,俄苏在中亚这个落后地区建立完整而科学的艺术教育模式也是国家意识的需要,也很容易被中亚各族接受的。当中亚人民体会到这种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好处时,这种就会飞速发展。中亚地处内陆,各民族长期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经济落后必然造成文化落后,其教育就很难发展,很难形成自己的模式。而没有自己民族的教育模式就很难形成在某一学科上的民族传统。中亚国家意识的形成,文化艺术的传播,是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西方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俄罗斯征服中亚时的堡垒战略方针和文化艺术的同化,推动了中亚油画俄罗斯化。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也是18世纪中叶经俄罗斯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倡导,很多是从法国和德国移植的。经过俄罗斯艺术家的努力,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灿烂的明珠。
在现代社会里,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中,本民族文化圈是否和大民族文化圈相互促进,已成为判别文化系统先进和落后的一个标志。那些善于吸收外来最先进文化的民族,在“拿来主义”中探索民族生存发展动力的民族和国家必然发达。中亚的发展和进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宗教信仰淡化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传播,决定中亚油画的俄罗斯化
从美术史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艺术与宗教的渊源,无论东方和西方都有过辉煌的宗教美术时代。社会越黑暗,宗教艺术越大放光明,宗教对艺术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艺术的美学价值。
在中亚,宗教对美术的影响并没有像中国的佛教美术、道教美术时代和欧洲的基督教美术时代那样辉煌的成果。中亚在公元前信奉佛教,伊斯兰教的传入改变了中亚人民的信仰,毁坏了佛教艺术。同时,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人物绘画,便不可能产生像中国画和油画那些反映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绘画作品,这也是中亚美术在人物绘画、雕塑领域里没有形成自己传统和体系的重要原因。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宗教向中亚灌输了近两个世纪,并被中亚各族人民接受。俄罗斯强大的政治体系,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在中亚普及,促进了中亚生产力的发展;俄语全面的普及解决民族间语言的障碍,打破了民族封闭;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改革进步,使中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与世界同步。中亚年轻一代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痴迷,从而使宗教信仰淡化,改变了中亚民族生活的方式,使其民族性淡化。在中亚各国已很难看到像中国西部那么多的清真寺,从中亚各国的画廊、艺术博物馆或美术沙龙展厅里很难找到宗教的影子。在中亚,宗教对绘画的影响就像宗教对婚姻、对饮食那样没有束缚力,地缘政治的强化比家庭、比宗教信仰更为有力。这种情形使本来就没有形成自己传统和体系的中亚油画更轻松地达到了俄罗斯化的境界。
中亚油画的失语症是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中亚油画植根于俄罗斯文化艺术传统之中,产生了一代代油画家。在俄苏美术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中亚油画,只能按美术的自律发展规律的常规发展,由于中亚各国全盘俄罗斯化,中亚民族美术很难对中亚油画产生影响,以打破俄苏油画的传统模式,作到所谓“风格转型”,亦即“寻找到民族性”。俄苏油画在中亚油画中如此根深蒂固,必然导致中亚油画失语症的产生。
中亚油画的俄罗斯化一旦形成之后,就处在俄罗斯和西方油画艺术动态变化之中,而不能用“民族艺术”的标准来衡量他的价值。
独立后中亚各国的油画家们在艺术实践中没有用所谓的民族性来限定自己的发展范围,他们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不断的加强同西方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自己的专业领域。2001年冬季我访问阿拉木图时,发现他们高等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与我5年前留学时没有多大区别。从《哈萨克斯坦独立十周年全国美展》中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们在熟练掌握和应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西方油画艺术,只是表现哈萨克民族风情、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等内容和题材的作品相对多一些。
中亚油画家们的心态是平静的,没有独立后的浮躁与不安,他们认为学院派的艺术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在信息化时代中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西方油画艺术的标准和规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在共同进步中创新。如果以“民族文化艺术复兴”为目标,让艺术家立足民族艺术去发展,便实际上既无法振兴民族艺术,又等于剥夺了自己的发展手段。在油画艺术领域内,民族性只能导致孤立,导致民族偏见。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绘画本身具有世界性、传播性及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切共性,因此很难准确的区分油画民族性的界限。我们不能把画面上的地域特征和人物特点,或画面上出现的一些民间艺术现象就叫绘画民族化;我们不能把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或绘画构图中的一些宗教形式就说成绘画宗教化。因为绘画形式不能决定绘画内容,也不能用绘画内容来区分绘画形式的属性,画家运用油画语言表现维吾尔族人的袷袢,还是西方大亨的西装与绘画的民族属性没有关系。卡米力在中国出生,并读到大学一年级,可以说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美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从他的油画中也看不出中国绘画的影子,而更多的是他对西方油画的理解。从他在法国获奖的作品中,看不出是塔塔尔族画家的作品,他的油画作品没有民族属性,这是他获奖的主要原因。
中亚油画的俄罗斯化是亚洲弱势文化对俄罗斯强势文化的退缩
历史上,中亚是丝绸之路的要道,是亚欧文化和经济的交融地。在中亚各国艺术博物馆中珍藏的陶器、铜器中不难看出它是黄河文化的产物。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国同中亚、西亚一带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后来成为西汉政府政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中国的24史中至少有13史清晰的记载了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的关系以及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
但是,中亚作为亚洲大陆的一部分,为什么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化艺术对中亚绘画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回顾历史不难看出,中国由于在近代闭关自守,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业技术落后,国力是处于弱势的。国力的弱势必然造成文化的弱势。没有强大的政治体制做后盾,必然表现在对俄罗斯扩张主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丧国辱权的条约使中国失去了大片的土地。丝绸之路仅仅在通商方面取得了短暂的繁荣。而在文化交流、艺术交流等方面又受到宗教信仰的阻碍和限制。因此,亚洲文化艺术缺乏强势文化艺术的特点。面对强势文化艺术,只能退缩。
面对西方油画艺术,亚洲各国也是在向西方学习。但是,中亚油画对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全面接受形式和亚洲其它国家学习西方油画艺术的情况完全不同,移植和间接接受有本质的区别。至今中国绘画在中亚各国的美术交流中和西方国家相比仍属于弱势。
从艺术的感性上讲,中国绘画的笔墨缺乏油画色彩直观性;从艺术的理性上讲,中国绘画缺乏油画的科学理性;从艺术的感知方式上讲,中国绘画在天人合一思想下讲究悟性,而油画在讲究科学性的原则下讲究灵感:中国绘画与油画的差异便成为它对中亚绘画没有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
中亚各国独立十年来有了同世界各国更多的交流机会,中亚各国私有化的实行,使中亚各国以前的俄苏政治、经济模式崩溃,但是中亚美术教育俄苏化的现状并没有消失。西方国家用政治、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来占领中亚各国的市场,同时对中亚各国进行新的基督教传播,较之以往更加兴盛。丝绸之路的又一次繁荣,也使中亚美术界在寻求同中国的交流。本土伊斯兰教的重要回归与伊斯兰国家用经济、文化和宗教向中亚的又一次渗透,亦在进行之中。这些现象说明中亚各国又处于地缘政治、经济、宗教交错的漩涡之中,那么中亚各民族文化、艺术和宗教今后对中亚油画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还需要等待。
标签:艺术论文; 油画论文; 民族艺术论文; 美术学专业论文; 中国宗教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油画人物论文; 俄罗斯民族论文; 美术论文; 宗教论文; 画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