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的历史地位和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经验论文,历史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D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1)04-87-04
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全面整顿至今已26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越来越折射出那场整顿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时候,回顾总结和认真研究邓小平在1975年特殊背景下所进行的全面整顿实践,对于深入了解邓小平改革思想之形成、演变,对于认真贯彻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都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
邓小平指出:“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注:邓小平文选(3)[M].81和255.)
第一,全面整顿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序曲。
1.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我党新时期伟大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为了改变“文革”中思想理论是非颠倒的状况,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邓小平通过整顿实践来启蒙人民。一是针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的做法,邓小平提出了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命题。二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975年3月5日,邓小平在中央、省、市、区主管工业书记会议上,提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四化”大局的思想。三是强调整顿党的作风,发扬毛泽东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以及延安整风精神。
上述思想的提出,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始用现实的眼光重新审视“文革”中的一切,开始突破对“文革”认识的思维定式,为后来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2.整顿实践中,党和邓小平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全党中心任务的思想,把经济建设提升到党的政治路线高度,为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政治基础。
把经济搞上去,是邓小平主持工作以来最关心、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1974年,因“批林批孔”运动的干扰,国民经济计划的大部分指标未能完成,其中部分主要产品的产量甚至比上一年还低。这种经济状况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故毛泽东指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借此把毛泽东的指示提到“纲”的高度,批评了“四人帮”只讲理论学习、不提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问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1975的全面整顿,提高了党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增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信念。
3.整顿实践中,邓小平主持整顿党的组织,落实党的政策,为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奠定了组织基础。
“文革”中,党的组织受到严重冲击,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四处夺权。一大批党的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被以各种罪名撤职、批斗,好多地方的党组织不复存在,致使党的领导受到极大削弱,党的威信大大降低。为扭转这种情况,党和邓小平通过五个会议和三个文件,(注:五个会议和三个文件:1975年2月25日-3月8日,解决铁路问题的全国工业书记会议;1975年中央召开的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1975年6-7月,中央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1975年8月中央召开的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1975年9-10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座谈会。《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汇报提纲》),《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论总纲》),《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工业二十条》)。对工业、军队、科技等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的党组织进行了纠“左”工作。其内容是:
首先,建立“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通过整顿,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机关到工厂车间、科研机构都初步建立和恢复了被破坏的领导班子。邓小平还强调解决领导班子的重点问题,“主要是配备好一、二把手,一、二把手敢字当头,就可以把队伍带起来。”(注:邓小平文选(2)[M].25-26.)重建领导班子,把“文革”中被造反派夺去的权力部分地夺了回来。
其次,坚决同派性作斗争。邓小平明确要求领导干部态度鲜明地反对派性,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该调的就调,该批的就批,该斗的就斗”。(注:邓小平文选(2)[M].9.)邓小平亲自带头坚决反对派性。5月21日国务院会议上,当邓小平讲到对工交系统中闹派性的头头实行“批、斗、调”的时候,张春桥当场挑衅说:站出来新的派性怎么办?邓小平当场顶住说:就再调,一年调它360次,总不会吧?
再次,落实党的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文革”中被迫害打倒的老干部解放出来。当时在周恩来、邓小平的努力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决定把被关押的300多名高级干部解放出来,部分人重新安排了工作,他们成为同极“左”势力作斗争的中坚力量。二是把运动中错戴各种“帽子”的干部群众解放出来。落实政策为整顿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干部群众基础。
第二,全面整顿实践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得到检验升华的重要环节和必经之路。
1.党和邓小平把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对比总结,把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思想付之于实践,使之接受检验,继而发展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八大”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这一探索的早期理论成果。三年“大跃进”的后果标志着党和毛泽东进一步探索的失败。60年代初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接续了“八大”的路线、方针、政策。“文革”中,我们党彻底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而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搞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然而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5年全面整顿就是党和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理论付之于实践的一次机遇,其结果使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受到检验且得到升华。
早在党的“八大”后不久,邓小平就强调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我们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这就是我们今后很长时期的任务。”(注:邓小平文选(1)[M].261.)在下放江西的日子里,邓小平在那小小庭院里,每日黄昏有规律地散步,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着深刻的理论思考。1975年初,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整顿全方位地铺开。这决非偶然之举,而是邓小平多年来深思熟虑的表现。整顿的效果是显著的:同上一年相比,1975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了15.1%和4.6%。(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5.9.422-423.)在“四人帮”肆意干扰破坏的情况下,经济取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其本身就证明全面整顿是正确的。
2.全面整顿实践检验了邓小平的认识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实现了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新飞跃。
1975年9月15日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时,邓小平强调了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重要性。他说,通过这次会议把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大寨是“文革”中极左思潮在农村的产物,它的平均主义思想,大过渡思想给我国农村、农业造成的影响,消极方面超过了积极方面。农业学大寨会议后几天,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核算单位由小队向大队过渡问题时,邓小平又说:“步骤可以各有不同,要稳一点。”这些话反映了邓小平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认识:并不反对生产关系的过渡,对人民公社制度也是肯定的。依据邓小平的泼辣务实作风,只要是认识正确的事,他是不怕威胁、敢说敢干的。由于种种原因,邓小平对农村所有制的弊端,超前生产关系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识,还有待一段思考的时间。
“学习理论,反修防修”是毛泽东对1975年工作“指示要点”的主要内容。毛泽东这项指示的目的非常明显,即要求全国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巩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同时把邓小平的整顿局限于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框架之内。整顿中邓小平为取得毛泽东的支持,减少“四人帮”的阻力,更好地实现整顿目标,决定把毛泽东的指示“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要搞好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联系在一起,提升到“纲”的高度来指导全面整顿工作。从整顿的实践看,邓小平主要强调的是后两项指示,对于第一项指示,采取了变通的方法,强调学习毛泽东延安整风时和七大报告中恢复党的优良作风方面的文章,对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却极少谈及。应该注意到把“学习理论,反修防修”提到“纲”的高度,与邓小平1975年整顿的基调是格格不入的。但把“三项指示”联系起来提升为“纲”,却反映了邓小平迫于形势而无奈采用的一种特别工作方法,展示了邓小平高超的战略指挥艺术和把握驾驭局势的能力。可见,整顿实践检验和锤炼邓小平的主观认识,使其思想得到新的飞跃。
第三,全面整顿孕育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1.整顿中已显露了邓小平拨乱反正的思想。
“文革”中,有许多问题是非不分、黑白颠倒。邓小平进行了大胆的批驳和反正。他指出只抓革命,不抓生产是大错特错的。规章制度要恢复、健全起来,并且要严格执行,否则生产无法进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按劳分配原则是最大的平等原则,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一律四五十块钱,这能叫平等?等等。邓小平的这些主张,后来成为各条战线拨乱反正思想的理论依据。
2.在国际环境得到改善,对外交流具备可能的条件下,邓小平提出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主张,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理论的萌芽。
1975年8月18日,国务院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邓小平指出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注:邓小平文选(2)[M].29.)8月23日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团时说,我们要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注: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15-16.)这里,邓小平论证了进出口贸易、引进技术对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孕育着对外开放的思想。
3.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全面整顿成果的又一思想理论火花。
邓小平十分关注胡耀邦等人组织起草的《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以引用毛泽东语录的方式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9月26日,在讨论《汇报提纲》时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科研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邓小平以深邃的眼光洞察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认识到了科技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重要意义,因而在整顿中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更加明朗、更加成熟。1988年9月5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3)[M].274.)以后他多次重申这一观点,1992年春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中又明确指出:“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3)[M].377.)这样就把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
二
全面整顿是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非常特殊、非常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不仅显示了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而且还突出了其历史经验的宝贵性。
第一,全面整顿是在与极左努力激烈搏斗和曲折艰辛开拓的相互交叉中进行的,体现了党和邓小平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
1975年初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根据毛泽东关于“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正确意见,努力贯彻由毛泽东提出、周恩来宣布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目标,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全面整顿。但是邓小平的复出阻止了‘四人帮’的组阁阴谋,他们不甘心失败,在整顿过程中,不停地策划制造事端,歪曲攻击邓小平的整顿工作。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整顿和‘四人帮’的反动活动采取相互矛盾的政策,“他支持邓的政策,抵制‘四人帮’的进攻;但同时他又提出他自己的左倾观点,并允许张春桥、姚文元将他们的观点向大众作宣传。”(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上)[M].401,费正清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金光耀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毛泽东的态度,“四人帮”的破坏,决定了1975年全面整顿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与“左”倾势力搏斗的激烈性。
在整顿之初,由于中央发出学习毛泽东《关于理论思想问题的指示》的通知,“四人帮”借机攻击整顿是经验主义的危险。邓小平对“四人帮”的挑衅行为进行了反击,在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后,于5月底6月初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四人帮”进行了严厉的批评。7月,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关于文艺要调整的讲话,抓住时机对文艺工作进行了调整。经过努力,解禁了《创业》、《海霞》等一批电影,举行了聂耳、冼星海音乐会,所有这些,打击了“四人帮”独霸文坛的嚣张气焰,文艺领域里开始出现了新气象。到9月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四人帮”再次跳出来。江青借批《水浒传》攻击邓小平架空毛泽东,而邓小平针锋相对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9月底至10月,由于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对“文革”错误的全面纠正,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随着“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飙起,全面整顿被迫停止。全面整顿虽然停止了,但是邓小平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第二,全面整顿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战略思想和灵活机动的战术原则。
整顿的环境是险恶的,制约因素多而杂,且有决定性的东西夹杂其中,这就是毛泽东对整顿的态度。由此要求整顿既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又要有极其微妙的灵活性。邓小平以其高超的战略思想和灵活机动的战术原则指导全面整顿工作迅猛向前推进。“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要求而发出的指示,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整顿中,邓小平巧妙地把三者联系在一起,提升到“纲”的高度来指导全面整顿,这样使“四人帮”失去了攻击整顿的口实,主观上符合了毛泽东肯定“文革”的前提下,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思路,客观上实现了邓小平全面纠正“文革”错误的目的、目标。“文革”后期,理论宣传阵地被“四人帮”所把持,为打破这种一统天下的局面,邓小平采取了另起炉灶的办法。7月,国务院设立了政研室,(注:政研室成立时间,依据国务院发出政研室负责人的正式任命时间为准,转引自《百年潮》2000(7).5.)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政研室参与起草修改了《汇报提纲》、《工业二十条》、《论总纲》三个主要文件,阐明和宣传整顿的指导思想及大政方针,从思想上、理论上破除阻碍整顿的一些“左”倾错误观点。7月,邓小平机敏地抓住毛泽东关于文艺政策应调整的讲话,提出“文艺政策要调整,调整其实也是整顿”(注:邓小平文选(2)[M].35.),顺理成章地把文艺政策纳入了整顿的范围。
第三,全面整顿既稳妥扎实、务实求效,又雷厉风行、坚决果断,充分展示了邓小平的工作作风。
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形成了邓小平特有的军人行事风格:稳妥扎实、务求实效,雷厉风行、坚决果断。1975年整顿也是一场战争、一次战役,邓小平再一次把他那种独特的军人办事风格付之于整顿实践,显示了其独特的个性魅力。
首先,邓小平在整顿中贯彻了其稳妥扎实、务实求效的工作作风,这一作风初用到铁路整顿便立即见效。自“批林批孔”以来,以徐州铁路局为典型的铁路运输秩序极为混乱,严重危及了工业生产,为此中央于2月25日召开全国工业书记会议,邓小平在会上提出了解决铁路问题的办法,通过了《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会后,邓小平立即指示铁道部派人下去贯彻执行,仅一个月,全国铁路运输形势迅速好转。4月份,全国20个铁路局除南昌外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创历史最高水平。在铁路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邓小平便积极稳妥地把整顿转向钢铁工业,5月8日召开钢铁工业座谈会,6月份,全国钢日平均产量超过了全年平均日产水平。其间,穿插进行的军队整顿也获得重大进展。在铁路、钢铁、军队整顿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把整顿延伸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提出要全面整顿。
其次,邓小平整顿的准则是雷厉风行、坚决果断。比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整顿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部,全面铺开,一气呵成。再如,钢铁整顿,邓小平讲钢铁工业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时,口气强硬地用了“四个必须”。(注:邓小平文选(2)[M].8-11.)在怎样宣传毛泽东思想问题上,邓小平与“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说明邓小平全面整顿的迅猛性、坚决性和果断性。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是党和人民反对“左”倾错误同“四人帮”进行的一场生死搏斗。全面整顿在经济建设上获得了较大成功,同时也使全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空前的解放,“人们切身体验到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各项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切身体验到‘四人帮’的那套祸国殃民活动的危害性,重新思考和认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许多大是大非问题。”(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5.9.427.)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1975年的全面整顿,就没有1976年的“四五运动”;没有1975年的全面整顿,就没有“四人帮”的迅速灭亡和“文革”的快速结束。全面整顿是我党进行拨乱反正的先导,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改革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整顿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为新时期的伟大转折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全面整顿中,邓小平表现出的艰辛开拓精神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对于指导我们在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历史地位论文; 邓小平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毛泽东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