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超高层建筑创作中,只追求自身地标形象,忽视与城市空间关联的碎片式开发模式,最终将导致城市整体利益受损。普通超高层办公建筑存在标准层竖向重复叠加,功能单一,公共空间不足的弊病。本案我们基于城市整体利益最大化,整合城市与建筑设计要素,塑造高度带来的云中漫步般体验空间,营造林间乐游式地下开放空间,创新性回应城市现实空间。
关键词:城市关联;立体复合街区 ;城市生活化空间
引子
深圳,引领中国改革的先锋城市;
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激发创新动力的新型城市综合体;
一座城市,一个空间,共同见证城市核心价值流动与聚集。
一、项目概况
本案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园南区核心,东临高新南环路、西临科苑南路及未来地铁15号线、南临高新南十道及地铁二号线科苑站,北至高新南九道,用地方正,周边路网完善,轨道交通便利。项目用地面积3.98万M2,计容建筑面积38.5万M2,主要包括办公产业用房约27万M2、商业街区3万M2、公寓约8万M2、公交首末站0.4万M2,容积率9.65。地下空间设置四层,办公产业用房限高320M,公寓为150M。
二、概念生成
(一)云中漫步 林间乐游
项目实地踏勘中我们发现,只追求自身地标形象,忽视与城市空间关联的碎片式开发模式,最终将导致城市整体利益受损。传统城市CBD核心区,由于僵化的功能分区、超大的街区尺度、配套商业及开放空间的缺失,致使街区活力不足。普通超高层办公建筑存在标准层竖向重复叠加,功能单一,公共空间不足的弊病。现代都市亢奋的节奏,让人濒临窒息边缘,我们急切渴望置身云层之上的无重力工作;或是卸下心中冗余欲望,触及本质生活的释怀。
本案我们基于城市整体利益最大化,整合城市与建筑设计要素,塑造高度带来的云中漫步般体验空间,营造林间乐游式地下开放空间,创新性回应城市现实空间。
三、设计策略
(一)链接城市
本案位于高新园南区中心位置,其东侧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西南侧为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通过其320M体量高度,建立三者及科技园南区竖向空间关联性,共同构建高新园南界面及后海中心区北部天际线;项目沿滨海大道第一排视野基本上为住宅所享用,唯一的视线开口位于滨海大道与科苑路交叉口区域,我们将320M塔楼布置于基地临科苑路最外侧,最大限度增加其全身段可视性,传递高度带来的震撼,同时建立与后海中心区、深圳湾、福田区看与被看空间关系。
(二)上半城-下半城 上班城-下班城
上下是一种态度,上下也是一种空间。
我们将利用本案提供的建筑高度及地下动线要素,构建空间轴的上半城-下半城,时间轴的上班城-下班城。上半城主要由两栋产业办公塔楼,两栋人才公寓塔楼组成;下半城依托地铁及地面输送人流要素,形成地面地下商业街区及城市开放空间。
这里将聚集多家企业总部,吸引大量创新人才在空间中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上班之城;
工作之余大解放时间,为他们及周边居民准备了充满活力的乐购体验与社区活动,以最快速度将人从上班城引入下班城状态。
(三)云台叠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超高层摩天楼,单纯在高度上追求地标,迟早会被新高度所取代。我们结合本案实际,在有限高度内植入超凡体验空间-云台,并塑造两塔楼形体逻辑-叠峡与城市空间视线关系,寻求在万千高楼中错位突围。
我们在40、41层通过连廊将两塔楼空中大堂连为一体,在170M高空形成连贯东西的云中漫步街区-云台。它的出现首先满足双塔办公中高区换乘需求并互为疏散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在标准层竖向堆叠中,将极具活力体验的公共空间顶升到空中。漫步空中环形步道,步移景异,深圳万千气象,尽收眼底,累了在步道旁咖啡吧小憩,何等逍遥。
两塔楼由于云台的连接,形体间产生了微妙的空间场力,体块间时而拉近时而退缩,自下而上,融会贯通,呈现为虚实相生 动态平衡 介于一栋两栋之间的叠峡空间。
(四)翡巷翠谷 @ 环
街巷空间的回归是对城市大尺度功能分区造成行为活力缺乏的修正。本案以各功能要素为基点,以多样行为轨迹为路径,以绿色自然互动为界面,构成翡巷翠谷@ 环行为活力空间骨架。
翡巷作为身披绿色科技外衣的城市开放巷道空间,在地面层引导人流由沿周边流动到穿越或体验本案内部空间,激活内部空间界面;在地下层成作为地铁科苑站到产业办公塔楼负一层大堂最为便捷的路径,其间还设置地下四层汽车大堂中庭空间,让阳光、绿树活化通常消极的地下空间。
翠谷城市开放空间位于本案核心区域,我们将其4000M2绿化空间下沉、起坡、分台,形成多首层开放空间,其直接作为负二层地铁出口对景空间,映入眼帘的是充满绿树流水阳光的城市翠谷,这就是本案的第一视觉印象!身临其中,抬头仰望,隐约可见双塔漫入云中,蔚为胜景。
本案围绕翠谷出现一个环状立体步行体系,将各功能要素、流线、接口关联一体,我们给它取名“@ 环”。穿行其间,将实现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城市开放空间有机衔接与功能复合。
四、规划与建筑设计
(一)布局
本案主要功能要素沿各边布置,激发边界效应,同时形成翠谷开放空间界面。两栋产业办公塔楼位于场地西北角,两塔楼南北向错动,在街角形成办公区入口广场。两栋150M公寓塔楼呈“反L形” 布置于场地东南角,具有深圳湾及沙河高尔夫较佳景观视线,同时为翠谷街区争取更大面宽。公交首末站架空布置于场地东北角,通过@ 环与各功能要素无缝衔接。
(二)流线
人行流线:在负二层通过翡巷作为地铁出入口与产业办公塔楼人行路径;在地面设置多个商业广场及巷道空间引导人流渗透;地上层通过@ 环与商业街区、办公、公寓、公交站形成环形流线;
车行流线:在场地北侧西侧设置办公车行入口,在外围组织商务车流直抵塔楼入口及办公地下车库口;在东侧设置两个地下车库入口,满足商业及公寓地下停车需要;利用高新南九道及南环路设置公交首末站出入口;各口间距适当,与人行开口有效分离。
消防流线:在办公及公寓塔楼周边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及登高扑救场地,满足国家消防规范要求。
(三)产业办公塔楼
两栋产业办公塔楼布局上,A塔高度320米,共72层,为出租办公区;B塔高度265米,共55层,为出售办公区。交通组织上,在第40、41层设置空中转换大堂,A塔楼设置4组双轿厢穿梭电梯,B塔楼设置3组单轿厢穿梭梯,从-1层、1层高速直达对应空中大堂楼层。A塔楼低区设3个电梯分区,高区设2个电梯分区,通过空中大堂到达高区各楼层;B塔楼设4个电梯分区,通过空中大堂到达高区各楼层。地下设置四层车库大堂,通过四组电梯与地面办公大堂实现换乘。办公标准层平面模块化,能满足不同规模办公空间需求。楼宇管理上 所有人群均能进入共享办公中庭,并通过两塔分置穿梭梯到达空中大堂,提升公共活力;同时在首层及空中大堂核心筒设置门襟,保证办公区专属性。
结语:
游走翠谷坡,环绕@ 环,漫步云台中,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我们梦想开启的地方!
参考文献:
[01]林玉莲,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02][丹麦]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 何人可译. 4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03]田银生,刘韶军.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04][美]阿摩斯·拉普卜特.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黄兰谷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刘吴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空间论文; 塔楼论文; 城市论文; 大堂论文; 深圳论文; 街区论文; 要素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