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高考物理试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高考物理试题,以98年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基础,以99年修订后的“考试说明”为依据,继续坚持了“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的命题原则,坚持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的命题思想,实现了“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测试目标,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概况
1、各种题型分值分布(见表1)
2、各部分内容分值分布(见表2)
3、知识内容双向细目(见表3)
二、试题特点
1、题型调整,试卷效度继续提高
近几年高考。选择题、计算论述题的题数和分值情况如表4。可以看出,99年试题有两项重要调整:
第一、减少了选择题的赋分值。选择题虽然有利于考查考生对一些似是而非问题的鉴别能力,有利于增大试卷的知识覆盖面,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分,但是不能反映考生分析、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能考查考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猜测率。98年取消了单选题。已大大降低了猜测率,99年进一步把选择题的赋分值由98年的60分降为48分,使试卷的信度和效度继续提高,对考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增设了论述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推理能力、论述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论述题可以考查考生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反映考生思维的敏捷性、论述的透彻性。99年试卷新设论述题,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而且增大了试题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2、覆盖面广,试卷重点保持稳定
99年试题,涉及到了考试说明中所列20个单元的19个,覆盖面达95%,涉及到了85个知识点(实验除外)的49个,覆盖面达58%(见表5),保证了试卷是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99年试题,在保证知识覆盖面较广的前提下,继续突出地考查了考生对重要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表6可以看出试题对高中10个重要规律的考查,分值达63分,占试卷总分的42%,比96-98年的平均分(55.6分)还多7分。这对稳定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以本为本,注意考查基础知识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99年试题,有12题取材于教材,分值达68分,占试卷总分的45.3%(如表7),体现了以本为本的原则。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99年试题注意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的题目直接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大多数题目考查考生对基本规律的理解程度和运用技巧。较好地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色。
4、以纲为纲,突出考核基本能力
99年试题,立意新颖。设计科学,没有任何偏题、怪题,没有任何超出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知识,体现了以纲为纲的原则。
高考通过考核知识及其应用对考生的能力进行考查。99年试题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
物理问题能力、实验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从能力的角度看,99年试题对能力的考核情况如表8所示,与考试说明“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的要求相呼应。
5、难题减少、着眼测试综合素质
高考的选拔功能,决定了试题必须要有较高的区分度。以往高考,通常以个别情境非常新颖或过程非常复杂的极难题来区分极优秀的考生(见表9)。99年高考,取消了难度极大的试题,看似降低了区分度,但增加了测试考生综合素质的试题的份量(如第7、15、19、20、24题),通过全面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以达到区分极优秀的考生的目的。这对遏制滥用资料、反对题海战术,对推行素质教育、加强能力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三、试题启示
1、紧扣教学大纲,加强三基教学
高考命题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蓝本,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扣大纲、深钻教材,从基础抓起,保证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又要突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对重要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能力与技巧。
2、深化基础知识,重视能力培养
高考试题的半数源于教材,但高考并不是考教材中的死条条、死问题,而是通过变换物理情境、改换设问角度,考查考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准确程度、运用物理规律的灵活程度,考查考生的理解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准确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具有敏捷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灵巧的分析问题能力。
3摆脱应试模式,推行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以“灌输”为手段、以“题海”为基地、以“分数”为目的,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高考不以偏题、怪题区分考生,而以能力、素质选拔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跳出“题海战术”的怪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应变能力。造就大批高素质、强能力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