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宏观观测中生物异常现象测报研究论文_朱杰伦

地震宏观观测中生物异常现象测报研究论文_朱杰伦

摘要:在一些较大的地震发生前,会有前兆和异常。地震异常受时空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地震无法被人所感知,只能依靠高精度设备才能监测到,这种地震异常被称为地震微观异常。部分地震发生前,达到一定的强度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具进行观测,不需要高精度仪器设备即可观测到明显的异常现象,即地震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包括多种形式,可分为生物异常、地下水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其中,生物异常是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充分发挥生物异常测报在地震宏观观测中的作用,分析生物异常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高地震宏观观测准确性。

关键词:地震宏观观测;生物异常;问题

引言

进入现代以后,特别是在1966-1996年的三十年间,我国将震前生物异常反应作为地震监测预报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观测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近十年来,生物异常的观测研究基本停滞,鲜有成果发表。本文将回顾和概括我国自古以来对地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观测与研究史,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历程做社会学的分析。

1地震宏观观测中生物的影响

1.1对河流形态及径流过程的影响

地震过后,由于地表岩体破碎和水流作用,大量岩体崩塌和形成滑坡,泥沙与砾石大量输入,堆积在河道周围,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使河道形态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容量,削弱了区域防洪能力。资料表明,每次地震之后对河道形态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造,而且容易形成堰塞湖,由于堰塞湖的形成,使得河道内的水易形成局部滞留现象,暂时或者永久改变了原有水生生态系统。如1933年四川岷江上游茂县的叠溪城发生的7.5级大地震,形成叠溪、大桥、银瓶崖三大“堰塞湖”,严重破坏了沿岸的茂县、汶川、灌县大部分村镇,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此外,在大地震之后,由于山体不够稳定,在持续余震及强降水和洪水的冲刷下,还有崩塌和滑坡的危险存在。

1.2影响水质

由于地震造成大量人员、牲畜、动物死亡,伴随着尸体的腐化会对水质造成影响。同时大量受灾群众暂时居住在帐篷、救灾屋中,这些临时住宅缺乏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也会影响水质,减少水含氧量,破坏水生动植物的生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1.3有毒物质泄漏

由于地震之后,有些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到环境中去,使用的消毒剂、杀虫剂以及人畜粪便等进入环境,这些物质污染了水体及土壤,使得水体和土壤自然特性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1.4破坏植被

地震引发了大范围的塌方、泥石流,造成大量森林树木被毁。除了一般树木大面积毁损,还对四川地区拥有的珍稀植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植被的破坏,又导致了动物的栖息地减少,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地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研究的局限性

地震生物学认为地震发生之前,生物会受到来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刺激信号,生理指标发生变化,从而表现出行为异常。然而,地震发生时的物理化学效应究竟是怎样的,现在还不确定,即便是主流的地震监测预报手段,如地应力、地倾斜、水文地球化学、重力异常、地电、地磁等,也都还处于假说阶段,尚不能对地震做出预测预报。至于地震云、气溶胶等观点,更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实验证据而未被列入地震观测的指标中。同时,针对动物行为异常研究的神经科学虽然处于高潮期,但是与揭示神经反应的本质距离尚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科研方法而言,地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观测研究经过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从起初的震后收集资料到建立观测站点进行有目的的观测记录,从宏观的人为的动物行为观测到微观的基于计算机的信号记录,从表面的行为观测到深入的机理研究,虽然研究的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质疑,质疑的焦点包括样本选择和实验技术是否客观合理。经验是地震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往往缺乏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在该领域研究工作者的工作过程中,缺少与科学共同体的足够沟通。

3地震宏观观测中生物异常测报相关问题探讨

3.1联合公益组织,建立前兆观测队伍

为了提高地震前兆观测的准确性、有效性,地震观测相关单位应加强与交通方便、基础条件优越养殖场、专业户之间的联系,建立以场、户为基础的地震宏观前兆观测网络,一方面能够降低观测场建设投入,扩大地震宏观观测范围,实现专项资金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场、户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降低误报可能性,提高生物异常测报准确性。在具体实施中,地震观测相关单位应组织场、户技术人员参加地震宏观观测技术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地震宏观观测队伍,为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群测群防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3.2调整优化多种作物间种结构和坡坎农林镶嵌结构

灾后选择种植作物,应该因地制宜。但是过于依赖某一种作物,无论是在生态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风险。仅仅一场虫害或者价格下降就会给灾区带来再一次灾难。另外多种作物的栽培,可以提高农区生物多样性,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抗灾能力。所以应该鼓励多种作物的栽培模式,使特定作物所面临的风险最小化。如果是梯田还应该在各种农作物之间种植绿化带(例如成排的竹子)。这样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固水能力,又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比把土地改成水平所花成本小得多,还能更好地防风,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庇护。这样不仅加强了梯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生物资源,更能保持水土。

3.3震后生态系统损失评估,有针对性制定相

我国关于地震的生态危害研究较少,基本属于定性的研究阶段。科学评估生态系统遭到危害的大小,正确掌握地震后生态系统受损情况,了解生态破坏的类型、区域面积、地质特点、破坏的程度等,再根据该地区的经济情况与相关的政策,制定合理的灾区生态恢复规划与布局,使之能够适应灾区的生态条件,也使生态恢复规划的可行性增加。地震后生态危害的类型比较复杂,相互之间还有关联性,所以要先正确分析各种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因为光靠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是不足的,所以要采取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措施,对自然保护区及关键地段要采取优先恢复的政策,如某些重点保护的森林及江河,在这些重点区域遭到地震的危害后,应该及时的制定相关方案,以尽可能的避免次生灾害的扩大,以遏止生态恶化的趋势。此外,还要根据可恢复性和重要性,考虑关键区域的保护和修复,比如解决国道线等交通要道、枢纽水库、重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生态恢复问题,这样才能使灾区的一些基本生态环境能够得到保障。

结语

综上所说,可以得知,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难题,我国地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观测研究给了我们颇多的启示,面对着时刻可能发生的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震灾害,我们需要综合各学科力量联合攻关,继续在地震预测预报领域进行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农业厅.地震灾害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农业科技,2008,37(8):60-61.

[2]潘震宇,于洪波,刘仲达,丁俊芳.地震宏观异常现象测报综述[J].厦门科技,2018(02):38-41.

[3]张嘉宜:建立地震动物试验场推进地方地震事业发展,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94-97.

[4]中国地震局,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指南,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4 年.

论文作者:朱杰伦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地震宏观观测中生物异常现象测报研究论文_朱杰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