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感受美论文_申树波

如何让学生感受美论文_申树波

辽宁省朝阳县二十家子镇中心小学 122000

教学活动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同时,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美在和谐。本人多年来一直在探讨小语课堂教学美的艺术,研究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一、让学生感受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

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

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教学节奏要慢,让学生学懂内容后小结学法。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二、让学生感受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与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三、让学生感受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避免引起学生身心的疲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低年级宜谐多于庄,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争强好胜学生的竞争心理,但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须慎用。

四、让学生感受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教师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心理学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二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能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能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

在教学中,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型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五、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

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舟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

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

稍后,老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学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投入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

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去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去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去推动。一言以蔽之,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手段,使知识在协调、谐美的状态中交流和传递,使学生在和谐中成长和发展。

论文作者:申树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如何让学生感受美论文_申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