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装食品保质期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朱云[1](2021)在《短保食品抽检问题分析及风险防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保食品,顾名思义是指保质期较短的食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无添加、短保质期食品,他们认为这类食品更新鲜、更健康。然而,因为保质期较短,在食品安全抽检中,短保食品常会出现保质期早于检验报告签发日期的情形,从而引发食品生产经营者对检验报告有效性的质疑。本文结合检验工作实际,针对保质期早于检验报告签发日期的几种具体情形分别讨论,并提出了短保食品抽检工作中的风险防控措施。
尹航[2](2020)在《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提出最近,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关系到大中小学生及幼儿等特殊群体,因其人群敏感性、易发性、公众低容忍性等特点,深刻影响校园安全、广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和社会公众广为关注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经济发展新形势,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单一的政府监管模式已经不能与市场发展需求以及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诉求度所匹配,监管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易存在政府失灵问题。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涉及学校、家长、校外托管机构以及经营商户等多元责任主体,存在的风险因素众多,在对其监管的过程中,任一方责任主体均不能缺席,除政府监管外,还需要社会多方协同治理,各自发挥其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责任主体作用,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多元治理新模式,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从而实现更加有效地监管。本文基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以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这一具有典型性和突出性的问题为切入点,以J市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实际情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遇到的困境及产生原因的多元主体角度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对策,探索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多中心协同监管模式,期望能对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参考。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回应性监管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构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多中心监管模式的可行性。其次介绍了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并总结出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难;食品生产企业、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违法经营现象仍时有发生;学校及校外托管机构食堂食品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食品安全教育力度还有待加强;家长等社会公众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社会力量监督的参与度较低等。再次,对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主体各方面临的困境进行逐步地原因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各自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造成问题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相互影响、多因素相互制约产生的。构建稳定有效的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多中心监管模式关键在于找准多元主体在协同监管中的定位,最后,本文从多中心治理和回应性监管视角入手,从政府宏观规制、规范食品生产流通经营市场、落实教育部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以及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等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困境、构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多中心协同监管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陈冠君[3](2020)在《消费者对临期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近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让消费者对我国食品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对民生乃至经济均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解决了食品数量的问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曝光在消费者群体中依然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在食物数量有保障的前提下,食物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也就衍生出食物浪费问题。在整个粮食供应链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食物最终没有被消费,这样的数字已经超出了为防止供应链波动而提出的供应过剩范畴。食物浪费除了会增加经济负担,还会对社会以及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临期食品就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食物浪费问题而言政府也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应对。其中包括出台的有关临期食品的管理规定,要求食品营业者在处理临期食品过程中以醒目的方式提示消费者。加强对临期食品的管理,一方面能够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购买到临期食品时能够及时食用,在保护自身健康的同时也不会造成食物浪费;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控制过期食品回流市场,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在此背景之下,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消费者主观感知角度的感知风险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并探索消费者在不同标签信息、不同临期程度对感知风险到购买意愿路径的调节作用影响。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访谈以及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需样本数据,比较了两个类别的并且各有两种临期程度的临期食品,并且传达了节约成本或是避免浪费的沟通方式,最终获得1102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本研究运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群差异分析;通过线性回归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消费者临期食品感知风险以及消费者临期食品购买意愿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性关系,临期程度对临期食品购买意愿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程度中,临期程度>节约成本>避免浪费。同时选择临期食品的可能性也取决于食品类别。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改善对临期食品购买意愿的沟通方式提出建议,针对不同食品类别和消费者群体。
邓金良[4](2020)在《不同储油技术对油脂保质保鲜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超过3400万吨,其中浓香花生油等香味油脂的消费量超过300万吨。在食用植物油生产、储存和流通过程中,如何实现油品的保质保鲜并延长保质期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问题,也是一项较为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因为植物油受自身性质和储存条件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氧化酸败和品质劣变。本课题以我国储备量最大的大豆油和市场销量最大的香味油即浓香花生油为试验原料,对储存方法与储油综合品质的相关性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皆在为绿色储油技术发展及储油品质的保质保鲜提供支持,促进植物油储存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设计制作8个钢制储油罐(单罐储油量200kg,配置自动测温和充氮装置),其中4个油罐储存三级大豆油,4个油罐储存一级浓香花生油,2种油品的储存条件均分别为:地上罐自然储存、地上罐添加TBHQ储存、地上罐充氮气储存、地下罐低温避光储存,储存期24个月,定期从各油罐取油样检测酸价、过氧化值及维生素E、甾醇含量,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及气相-嗅闻仪(GC-O)对花生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和风味评价,研究不同储存条件对2种油脂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上罐年周均储油温度为19.5℃,地下罐年周均储油温度为16.8℃。经18个月储存(食用植物油类产品的标识保质期),所有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这是国标规定的评判食用油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4种花生油和4种大豆油的酸价均未超出国标限量。以过氧化值到达国标限量(一级花生油以6 mmol/kg、三级大豆油以9.85 mmol/kg),花生油保质期排序为:地上添加TBHQ储油(>24个月)>地下储油(13个月)>地上充氮储油(10个月)>地上常规储油(5个月);大豆油保质期排序为:地上TBHQ储油(>24月)>地下储油(24月)>地上充氮储油(18个月)>地上常规储油(7个月)。地下储油与地上自然储油相比,花生油和大豆油的保质期分别延长了8个月和17个月。与充氮储油相比,花生油和大豆油的保质期分别延长3个月和6个月,并且地下储油避免了频繁的充氮作业和节约了充氮设施的投资。虽然地下储油的保质期小于添加TBHQ储油,但却是一种更安全的绿色储油技术。无论哪种储油,随储油时间延长其中维生素E、甾醇含量均呈现持续降低,相比于地上储油,地下储存的花生油中VE、甾醇损失率降低13.12、9.06个百分点,大豆油VE、甾醇损失率降低13.44、6.52个百分点。说明地下储油对保持油脂的新鲜程度(以营养成分含量和营养品质作为评价指标)有重要作用。对于浓香花生油,储存过程其香味强度和纯正性的变化也是评价其品质(感官品质)保鲜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初始浓香花生油中共分离鉴定出9类6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吡嗪类和醛类占挥发性风味成分总量的一半以上(吡嗪类为36.42%,醛类为23.82%),吡嗪类以2,5-二甲基吡嗪、2-甲基吡嗪为主,含量分别为12.28%、6.42%,醛类以苯乙醛为主,含量高达9.23%,这两类挥发性风味成分构成了浓香花生油特有的坚果香味、烧烤味、甜香味等基础风味。花生油经上述4种不同条件,地上罐自然储存、地上罐添加TBHQ储存、地上罐充氮气储存、地下罐低温避光储存18个月后,吡嗪类物质含量从36.42%分别降低至16.33%、21.92%、27.02%、29.08%,醛类物质中苯乙醛含量从9.23%分别减少至0.83%、0.98%、1.23%、1.29%,己醛含量分别升高至初始值的6.40、2.08、4.37、2.10倍,花生油的坚果味、烘烤味、甜香味及总体风味等明显减弱,酸败味增强;添加TBHQ、充氮、地下储油均能有效延缓花生油特征风味物质的损失,起到花生油风味保鲜的效果,但添加TBHQ储存的花生油中检测出大量(占总挥发性成分的22.55%)TBHQ分解产物-叔丁基对苯醌等挥发性有害成分,从储油的食品安全性方面评价,地下储油和充氮储油是更为科学和绿色的储油技术,同时地下储油比充氮储油的风味保留效果更好。上述试验研究表明地下储油有鲜明的优越性,这主要依赖于地下储油的较为恒定的低温条件,但无论是地上储油或是地下储油,储油温度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无法保持恒温,因此也就无法准确评价温度对储油品质的影响规律。为此,利用3个恒温箱进行不同储油温度、不同抗氧剂(TBHQ、茶多酚、迷迭香、VE)对储油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储油品质的影响显着,25℃储存花生油的保质期是45℃的4倍,是65℃的6倍;25℃储存大豆油保质期是45℃的5.1倍,是65℃的7.7倍。4种抗氧化剂在花生油和大豆油中的抗氧化功效均随储油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温度下,不同抗氧化剂也表现出不同的功效,添加TBHQ的抗氧化功效优于天然抗氧化剂。不同温度条件下,添加抗氧化剂均能减少花生油中VE损失,但无论添加抗氧化剂与否,维生素E的稳定性与储存温度之间呈现负相关性。添加TBHQ延缓花生油和大豆油维生素E损失效果优于天然抗氧化剂;甾醇在常温下稳定性较好,在高温长时间储存下缓慢氧化,添加抗氧化剂(除维生素E外)可以延缓花生油和大豆油甾醇氧化,但高温添加维生素E储存会加快花生油和大豆油甾醇氧化。实际生产中通常会采用更短时、便捷的烘箱法加速氧化试验预测油脂的保质期或货架期,空白花生油及分别添加TBHQ、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维生素E的花生油的预测货架期分别为55.7 d、229.2 d、161.6 d、161.0 d、56.5 d,相应大豆油的预测货架期分别为144 d、408 d、112 d、152 d、109 d。合成抗氧化剂TBHQ对花生油和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均优于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维生素E。烘箱法加速氧化试验预测货架期<恒温箱储油试验所得的保质期<地上大油罐保质期<地下大油罐保质期。综上,为延缓花生和大豆油储存品质陈化,可采用不同的储油技术,尤其是采用地下自然低温储油(无抗氧化剂添加、无充氮)相比于地上储油可以延长花生油和大豆油保质期8个月和17个月,VE、甾醇损失降低13.12、9.06;13.44、6.52个百分点,保留花生油风味效果最好;花生油和大豆油经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储存,低温储存有利于其品质安全,保留其营养成分,TBHQ延缓储油品质变化的效果优于天然抗氧化剂;烘箱法加速氧化试验预测货架期<恒温储油试验货架期<地上大油罐保质期<地下大油罐保质期,无论从油脂质量指标和营养品质还是感官品质的综合品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自然低温和避光的地下储油方式,是显着优于地上添加TBHQ储油、充氮储油的更好的储油技术,当然更是远远优于地上自然储油效果。
田沐禾[5](2019)在《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文中提出物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的热点领域,符号学也长期关注物的符号研究。如何将物的人类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两种理论视野结合起来考察物自身的生命史,成为本文写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本文把人类学和符号学视界融合下考察之物叫做“物语”。任何物质文化现象都是物向人呈现它自身和人向物显示他自身两种力量互构的结果。在这双重显现中,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不仅是中介同时也是人与物关系的建构方式。因此,任何物质活动都与符号化活动交织在一起,都是词与物互动关系建构之物。本文把“物语”定义为词与物关系建构之物。因此物语包括两种基本的符号化方式:(1)先名后物的功能物,指更多地受词语活动支配的物质文化活动。如拉格啤酒的生产受制于一套标准化、概念化的科学技术话语,物充当了这个话语体系中的指涉性功能单位。(2)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物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优先于科学技术话语的控制。如艾尔啤酒的生产更注重本土化自然条件、私语化的个体经验对酿造的影响。情景物也不能脱离词语而独立存在,但它在符号化方式上是物亲自出场、自我言说,人不是物的代言者而仅仅是记言人。因此,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是一种“先物后名”的写作:首先面对物,而后“听”它言说并为其立传。相对而言,符号学更关注词语对物质文化活动的控制,即功能物;人类学更关注物的自我言说,即情景物。但是在更多地情况下,符号学物的研究和人类学物的研究彼此隔离。因此,本文试图弥合这种隔离,用“物语”这个概念将先名后物的功能物与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统一起来,并认为功能物和情景物是“物语”内部的两种符号化方式,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跨界、重叠、转化。本文试图以啤酒这种物质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物语”。在符号学看来,“物语”有三种写作:一是元语言写作,即在纯粹理论思辨的条件下讨论作为观念物的物语。二是文本化写作,即在书写性文本、文献的条件下描述某种具体物语的符号化活动。三是在场性写作,即在田野调查的条件下描述某种物语的符号化活动。本文结合了这三种写作方式,其中“导论”部分重点是物语的元语言写作,一至六章是作为物语的啤酒的文本化写作,七、八章是作为物语的青岛啤酒的在场性写作。本文认为一篇好的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论文应该是这三种写作均衡的有机整体。但是限于个人知识水平和专业局限,较多的笔墨用于元语言写作和文本化写作,田野写作比较薄弱。如果说本文有一定侧重点的话,这就是作者更关注作为物语的啤酒是如何被写作、如何被情景物和功能物两种符号化活动所建构的。而目前人类学主流的物的传记写作,更关注的是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的描述,而不是把物是如何写作的、物如何被符号化建构的这些内容当做研究重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回顾梳理了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及其主要内容、符号学关于物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啤酒研究的相关文献,勾勒出田野点青岛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六章,是“功能物”的写作。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描述作为物语的啤酒,它是如何由两种文化方式——情景物和功能物所建构并使其发展演变的。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七、八章,是“情景物”写作。它与传统的人类学田野笔记接近,但又有区别:笔者通过对青岛啤酒的在场性考察,不是用纯粹田野的眼光观察和描述青岛啤酒,而是把青岛啤酒看做是一个情景物符号,重点观察它所负载的文化意义:情景物还是功能物?运用本文在功能物写作中所提炼的符号学理论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田野研究中。对青岛啤酒街和精酿啤酒的田野考察,便属于对这种文化重建思潮的近距离观察。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通过对啤酒的传记书写,尝试探讨人类学物的研究的一种符号学范式,探讨这种以功能物和情景物为核心的“物语”范式对人类学研究有何帮助。
刘卓[6](2018)在《食品抽样检验工作的难点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更加关注,而食品安全问题更成为了关注的重中之重。近些年,由于食品生产技术的革新,并受到利益的驱使,很多非法食品添加剂不断地使用到食品生产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更加引发了国民的关注,导致公民对政府信任产生了质疑。因此,必须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保证国民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本文主要对
苏丹[7](2018)在《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牧民的乳制品购买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制品一直被誉为营养最完善的食品,也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农产品。由于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费及购买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其购买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而对牧民的乳制品购买行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牧民的乳制品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为乳制品企业开拓具有较大潜力的牧区消费市场提供依据。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的牧民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国内外学者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首先对巴彦浩特镇牧民的主要特征、购买行为特征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该地区牧民家庭乳制品月人均购买支出的因素,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数和家庭月人均收入对牧民购买纯牛奶、酸奶、奶茶粉的家庭月人均支出均有显着影响。家庭人口数越多,购买纯牛奶的支出越多,相应会减少对于酸奶和奶茶粉的购买。高收入的牧民家庭倾向于购买纯牛奶和酸奶,低收入的家庭倾向于购买奶茶粉。当牧民认为乳制品对于健康比较重要时,会倾向于购买纯牛奶,对酸奶和奶茶粉的购买较少。牧民对于乳制品的安全越了解,购买支出会越多。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牧民对于新式的广告宣传方式接受程度较低,对乳制品的信任及偏好更多的来自于自身的购买经验以及周围人群的介绍。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增加牧民的乳制品消费、满足牧民乳品消费需求、提振消费信心的对策建议:第一,丰富乳制品的宣传方式;第二,完善乳制品的销售渠道;第三,丰富牧民的乳制品消费种类;第四,增强牧民对乳制品安全的认知,提高消费信心;第五,增加牧民收入。
杨小伟[8](2018)在《长春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现状及监管部门执法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民心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国家、社会、公众的关注,2015版《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对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无论是法律保障层面还是社会导向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该法的颁布需要严格的执行才能充分实现其实践意义,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现实生活中的落实状况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地方立法的跟进、执法措施的选择、抽检工作的落实、法律依据的适用等各方面工作都要与新修订的法律相衔接,监管工作任务之艰巨、工作量之大需要集各方力量,在多方主体的参与下达到共同治理的效果。目的:在2015版《食品安全法》颁布的背景下,了解长春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及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执法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居民对于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认识情况及对2015版《食品安全法》的知晓情况,通过对2015-2017年执法信息数据的搜集,了解长春市监管部门的执法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数据分析并结合长春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发现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有待改进之处,为执法部门提供建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阐述食品安全相关理论,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及监管比较,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长春市650名居民,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长春市居民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保障、2015版《食品安全法》的了解情况等内容,利用描述性分析法了解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对2015-2017年长春市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及抽查工作进行统计整理,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67.0%的消费者认为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是生产加工环节,超过一半的居民曾遇到过食品已过保质期、食品添加剂滥用、散装食品不卫生、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不同性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3.8%的消费者表示购买食品时会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71.3%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食品的质量,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69.5%的人了解食品问题的主要监管部门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62.5%的人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了解一点,具体不是很清楚。55.2%的人认为网络订餐没有实体店安全卫生,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网购食品出现问题后入网食品经营者、入网食品生产者、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皆有责任。45.4%的消费者表示完全不知道2015版《食品安全法》实施,57.5%的人表示没有阅读过食品安全法相关条款,不同学历对于2015版《食品安全法》的阅读情况不具有统计学差异。41.8%的人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十倍赔偿制度都不了解。2015-2017年长春市食品安全违法事件数量逐年减少,适用依据增多,处罚措施主要是罚款,罚款力度适中,食品抽样检查工作量明显增加,力度有所加大。结论:1.食品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有待加强,如何有效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成为监管难点、重点。2.随着“互联网+食品”的普及,网购食品、网络订餐成为新兴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由于网络交易的虚拟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执法的难度。3.2015版《食品安全法》及诸多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居民知晓率低,甚至完全不了解,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新闻媒介作用,增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4.2015-2017年长春市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数量逐年减少,食品抽样检查工作加强,罚款是主要的处罚措施且增加力度适中,执法情况良好。
齐澍晗[9](2016)在《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背景下,“逐步清晰”的环境风险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德国社会学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者,通过对现代化困境的反思、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出现的、相互之间还有“某种”关联的社会风险展开深入研究;创造性的形成了“风险社会”这一系统而完整的社会学理论。当前,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高风险社会状态:改革开放过程中迅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在短时间的急剧转型——别的国家在近百年逐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将一次性在当代中国集中爆发出来;而环境风险,则是风险社会里最典型的风险。从食品安全视角来看,环境风险通过土壤、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因素,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初级农产品;环境风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迁移、传递,从而最终影响到人类生命和身体健康。因此,本文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的风险社会理论的梳理、借鉴和吸取,认为“风险社会”并不是某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也不是国家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风险社会”理论是针对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困境的全面描述;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其资本主义现代化制度的一种自省与反思;“风险社会”理论是通过描述风险现象和风险特征,以探寻能够改善社会关系、完善现代化制度的发展路径。如前所述,中国正处于高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日益复杂,且具备“潜在性”和“不可预估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应吸取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分析中国环境风险的分配现状、并对我国现行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措施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寻求法律手段规制环境风险的具体路径。通过分析,本文指出对环境风险予以法律规制时具体存在着三个法学困境:是关于规制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困境;二是关于法律规则确定性的困境;三是关于风险责任分配的困境。随后,本文将风险社会理论引入环境法学、传统法理学,指出能够克服上述三个困境的法学理论。最后,通过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或地区现行的风险法律规制手段进行考察,本文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具体路径:一是确立风险法治原则,以该原则作为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运行原则;二是建立环境风险分析管理制度体系,以此制度体系实现应对风险的科学理性;三是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以此机制确保对环境风险的法律规制更及时、更精准;三是完善指引性公共政策,通过推动指导性的公共政策法制化,实现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引导,形成社会共同治理环境风险的良好社会运行模式。
刘汝佳[10](2016)在《美国大叔开另类超市成网红,过期食品并非不能吃》文中研究指明解读专家徐维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系副教授)在美国,一位叫Doug的大叔开超市居然红了,他开了一间专卖临期或者过期几天食品的超市,而且价格超级低廉。大叔呼吁市民不要浪费粮食,这一行为
二、散装食品保质期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散装食品保质期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短保食品抽检问题分析及风险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争议讨论及风险分析 |
1.1 接样后检验开始前发现样品过期 |
1.2 检验过程中发现样品过期 |
1.3 检验工作结束后报告签发前发现样品过期 |
2 应对措施 |
2.1 制定合理抽样方案 |
2.2 短保食品优先安排检验 |
2.3 在不影响检验结论前提下,改变储存条件,延长保存期限 |
2.4 加快快检技术开发,配合食品安全抽检 |
(2)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非结构型访谈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滚雪球抽样问卷调查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 |
2.1.2 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 |
2.1.3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 |
2.1.4 “五毛食品”及“三高”食品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回应性监管理论 |
第3章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3.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历史演进 |
3.2 J市出台的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文件规定 |
3.3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进展 |
3.4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评估 |
第4章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 |
4.1 访谈与调查问卷设计实施 |
4.1.1 访谈内容 |
4.1.2 访谈对象 |
4.1.3 问卷内容 |
4.1.4 问卷对象 |
4.1.5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4.2 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难 |
4.3 食品生产企业、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违法经营 |
4.4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 |
4.5 社会公众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薄弱 |
第5章 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原因分析 |
5.1 政府层面 |
5.1.1 立法空白、法律责任不够明确 |
5.1.2 监管执行力不足 |
5.1.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 |
5.1.4 检验技术方法滞后 |
5.2 市场层面 |
5.2.1 食品生产加工市场不规范 |
5.2.2 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差 |
5.2.3 违法成本较低 |
5.3 学校层面 |
5.3.1 学校管理资源匮乏、食堂基础设施不完善 |
5.3.2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化 |
5.4 家庭个人层面 |
5.4.1 公众对食品安全相关认知不足 |
5.4.2 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5.4.3 家庭食品安全教育责任意识淡薄 |
第6章 缓解J市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
6.1 政府宏观规制 |
6.1.1 完善立法明晰法律责任 |
6.1.2 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长效监管机制 |
6.1.3 加快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6.1.4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披露机制 |
6.2 规范食品生产流通市场 |
6.2.1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
6.2.2 引导食品生产企业、经营者提高主体责任感 |
6.2.3 引入第三方评价 |
6.3 落实教育部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
6.3.1 将食堂食品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 |
6.3.2 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教育 |
6.4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 |
6.4.1 加强食品安全公共教育 |
6.4.2 拓宽公众参与监管渠道 |
第7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消费者对临期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临期食品与次优食品 |
2.1.2 食物浪费 |
2.1.3 食品安全 |
2.2 理论基础 |
2.2.1 线索利用理论 |
2.2.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费者临对期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构建 |
3.1 经典理论模型回顾与分析 |
3.1.1 感知风险 |
3.1.2 调节效应 |
3.2 研究理论模型的建立 |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费者对临期食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
4.1.1 问卷设计 |
4.1.2 前测 |
4.1.3 数据收集 |
4.2 数据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消费者临期食品感知风险分析 |
4.2.3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消费者临期食品购买意愿分析 |
4.2.4 临期程度与消费者临期食品购买意愿分析 |
4.2.5 标签信息与消费者临期食品购买意愿分析 |
4.2.6 感知风险与消费者临期食品购买意愿分析 |
4.3 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前测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4)不同储油技术对油脂保质保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油品质劣变及其影响因素 |
1.2.1 温度 |
1.2.2 氧气 |
1.2.3 光照 |
1.2.4 脂肪伴随物 |
1.3 国内外油脂储存技术 |
1.3.1 植物油常规储存 |
1.3.2 植物油抗氧化剂储存 |
1.3.3 植物油气调储存 |
1.3.4 植物油低温储存 |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不同储油技术对油脂保质期和综合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油样的储存条件 |
2.3.2 油样的指标检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花生油和大豆油储存温度的变化 |
2.4.2 不同储油技术对花生油和大豆油酸价的影响 |
2.4.3 不同储油技术对花生油和大豆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
2.4.4 不同储油技术对花生油和大豆油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
2.4.5 不同储油技术对花生油和大豆油甾醇含量的影响 |
2.4.6 不同储油技术对花生油和大豆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4.7 不同储油技术对花生油风味成分的影响 |
2.4.8 不同储油技术对花生油和大豆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影响 |
2.4.9 不同储油技术对花生油和大豆油水分含量的影响 |
2.4.10 不同储油技术对花生油和大豆油色泽的影响 |
2.4.11 不同储油技术储存花生油和大豆油的品质对比 |
2.5 小结 |
3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花生油储存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实验设计 |
3.3.2 指标检测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花生油酸价的影响 |
3.4.2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花生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
3.4.3 不同温度对花生油抗氧化剂功效的影响 |
3.4.4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花生油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
3.4.5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花生油甾醇含量的影响 |
3.5 小结 |
4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大豆油储存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试剂 |
4.2.3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实验设计 |
4.3.2 指标检测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大豆油酸价的影响 |
4.4.2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大豆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
4.4.3 不同温度对大豆油抗氧化剂功效的影响 |
4.4.4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大豆油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
4.4.5 不同温度及抗氧化剂对大豆油甾醇含量的影响 |
4.5 小结 |
5 不同抗氧化剂对花生油和大豆油氧化稳定性及预测货架期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试剂 |
5.2.3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实验设计 |
5.3.2 指标检测 |
5.3.3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花生油和大豆油在加速氧化储存条件下过氧化值的变化 |
5.4.2 花生油和大豆油在加速氧化储存条件下酸价的变化 |
5.4.3 花生油和大豆油在加速氧化储存条件下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变化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
第四节 选题的写作思路及章节内容 |
第五节 青岛啤酒的田野研究及方法 |
第一章 起源期的啤酒 |
第一节 自然酿造还是人工酿造——啤酒起源的第一个问题 |
第二节 种植文明的最早符号是面包还是啤酒?——啤酒起源的第二个问题 |
第三节 起源期啤酒的物语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麦芽期的啤酒 |
第一节 啤酒生产过程的功能化 |
第二节 生产工艺的配方化——书写性文本是啤酒生产功能化的重要条件 |
第三节 书写文本与啤酒味道感知的功能化 |
小结 |
附:古代啤酒考古材料列表 |
第三章 现代啤酒的诞生——酒花期 |
第一节 啤酒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
第二节 啤酒花的应用 |
第三节 由体味到风味:啤酒花发现了啤酒的味道 |
小结 |
第四章 啤酒的工业化——酵母期 |
第一节 酵母从不可言说到私语性话题 |
第二节 从私语性话题到公共性词语 |
第三节 从公共性词语到技术话语 |
第四节 从技术话语到科学话语 |
第五节 情景物的艾尔和功能物的拉格 |
小结 |
第五章 大工业生产——啤酒的淡水期 |
第一节 啤酒的拉格化与大工业生产 |
第二节 淡水期啤酒的水 |
第三节 淡水期啤酒的味道:风味 |
小结 |
第六章 后工业的精酿啤酒 |
第一节 精酿啤酒产生于功能物的再情景化 |
第二节 啤酒的精酿期 |
第三节 精酿期啤酒生产方式的再私语化 |
第四节 精酿期啤酒感知方式的再私语化 |
小结 |
第七章 青岛的啤酒街 |
第一节 登州路——永不落幕的啤酒节 |
第二节 民间啤酒街 |
第三节 五哥散啤酒馆 |
小结 |
第八章 青岛的精酿店 |
第一节 精酿瓶子店的老板们 |
第二节 自酿店的老板们 |
第三节 THE WAY,精品+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6)食品抽样检验工作的难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食品抽样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
食品抽样检验中突出的难点问题 |
食品管理机构人员不足, 专业食品抽样检验人才缺乏 |
散装食品与现场制售食品抽样检验存在盲区 |
国家标准落后与检测技术的缺乏 |
食品抽样检验结果周期长与检验不规范 |
食品抽检工作采取的应对措施 |
结语 |
(7)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牧民的乳制品购买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查阅法 |
1.5.2 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法 |
1.5.3 统计描述分析法 |
1.5.4 实证分析法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可能的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依据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理论依据 |
2.1.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1.2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理论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 文献综述 |
3.1 关于乳制品购买行为特征的研究 |
3.2 关于乳制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3.3 文献评述 |
4 牧民的乳制品购买行为调查分析 |
4.1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
4.2 牧民的主要特征 |
4.2.1 个人特征 |
4.2.2 家庭特征 |
4.2.3 认知水平 |
4.2.4 对产品特性的偏好 |
4.2.5 消费环境 |
4.3 牧民的乳制品购买行为特征 |
4.3.1 对不同种类乳制品的购买选择 |
4.3.2 家庭乳制品月人均购买支出 |
5 牧民的乳制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
5.2 模型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丰富乳制品的宣传方式 |
6.2.2 完善乳制品的销售渠道 |
6.2.3 丰富牧民的乳制品消费种类 |
6.2.4 增强牧民对乳制品安全的认知,提高消费信心 |
6.2.5 增加牧民收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长春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现状及监管部门执法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食品安全概述 |
1.2 食品安全相关概念阐述 |
1.2.1 食品 |
1.2.2 食品安全 |
1.2.3 食品安全监管 |
1.3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比较 |
1.3.1 国外食品安全的监管 |
1.3.2 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问卷调查 |
2.1.2 数据搜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情况 |
3.2.1 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情况 |
3.2.2 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情况 |
3.2.3 食品安全问题的遭遇情况 |
3.3 购买食品时相关行为情况 |
3.4 食品安全监管认识情况 |
3.4.1 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状况 |
3.4.2 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了解情况 |
3.4.3 对食品安全监管难点的认识 |
3.5 对入网食品的态度情况 |
3.6 对2015版《食品安全法》的知晓情况 |
3.7 长春市2015-2017年食品安全执法情况 |
3.7.1 长春市2015-2017年食品安全行政违法案件情况 |
3.7.2 长春市2015-2017年食品安全处罚措施情况 |
3.7.4 长春市2015-2017年食品监督抽样检查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长春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现状分析 |
4.1.1 利益追逐之下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保障最弱 |
4.1.2 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消费者多采消极维权态度 |
4.2 如何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仍是监管难点 |
4.3 网购食品、外卖餐饮服务成为新兴食品安全问题 |
4.4 2015 版《食品安全法》的居民知晓率低 |
4.5 2015 -2017年长春市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及抽样检查状况分析 |
4.5.1 违法案件数量逐年下降且违法事实有所差异 |
4.5.2 罚款仍是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中的主要处罚措施 |
4.5.3 执法部门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依据不断增加 |
4.5.4 食品安全监督抽样检查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
4.6 对策与建议 |
4.6.1 食品安全法律与制度的协同转化是机制创新的立足点 |
4.6.2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创新监管方式 |
4.6.3 加强地方性立法工作并完善配套性规章制度 |
4.6.4 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应多项处置措施并行 |
4.6.5 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内容 |
第一章 风险社会理论观概述 |
第一节 “风险是什么” |
第二节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梳理 |
一、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理论归纳 |
二、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 |
三、卢曼的风险社会理论 |
四、道格拉斯、拉什的风险社会理论 |
第三节 风险社会理论的确立 |
一、辩证唯物观看待西方风险社会理论 |
二、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批判与借鉴 |
三、本文风险社会理论观的建立 |
四、总结 |
第二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 |
第一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现状及界定 |
一、“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现状 |
二、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界定 |
第二节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中的风险规制措施 |
一、现有法律体系 |
二、监管主体与监管方式 |
三、主要制度及总结 |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中的风险规制措施 |
一、“风险预防”的发展 |
二、现有法律体系 |
三、监管主体与监管模式 |
四、主要制度及总结 |
第四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不足 |
一、监测方面的不足 |
二、评估方面的不足 |
三、标准方面的不足 |
四、管制方面的不足 |
五、应急方面的不足 |
第三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问题 |
第一节 实践上的困境 |
一、立法、执法、司法路径上的困境 |
二、原因分析 |
三、总结 |
第二节 理论上的困境 |
一、政府“双重”风险地位 |
二、政府与亚政治(次政治)的关系 |
三、“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
四、外部性的责任制度失灵 |
第三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存在问题 |
第四章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问题解决的法理分析 |
第一节 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的特征 |
第二节 规制主体和价值取向 |
一、“宪法”赋予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权力 |
二、四种价值取向 |
三、规制、管制及服务的概念辨析 |
第三节 法律规制的确定性 |
一、原因推定原则的适用 |
二、民主共治 |
三、成本效益分析与软法路径 |
第四节 风险责任分配 |
一、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适用 |
二、商业判断规则的借鉴 |
第五章 国外风险规制措施的经验考察 |
第一节 欧盟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
一、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的情况介绍 |
二、食品安全风险法律规制情况介绍 |
三、小结 |
第二节 美国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
一、立法情况 |
二、具体措施 |
三、小结 |
第三节 日本风险规制措施的实践情况简介 |
第六章 完善食品安全为视角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措施 |
第一节 确立一个新原则:风险法治原则 |
第二节 建立风险分析管理制度体系 |
一、确立风险分析制度体系 |
二、建立国家风险管理制度 |
三、建立专家委员会的风险评估制度 |
四、建立风险交流制度 |
第三节 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 |
一、“回应型”立法理论 |
二、风险立法机制的组成和作用 |
三、建立回应型立法机制中的风险评估机制 |
四、建立立法的回应型程序机制 |
第四节 完善指引性的公共政策 |
一、推广“绿色发展引导基金” |
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 |
三、构建“环境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美国大叔开另类超市成网红,过期食品并非不能吃(论文提纲范文)
解读专家 |
临期不敢买,过期绝不吃? |
标识保质期长不代表食品添加剂多 |
过保质期不代表有安全问题,但可能影响品质 |
“保质期临界”有规定,并非不可购买 |
冷冻食品毫无悬念会提前过期 |
四、散装食品保质期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短保食品抽检问题分析及风险防控[J]. 朱云. 食品安全导刊, 2021(03)
- [2]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 ——以J市为例[D]. 尹航. 山东大学, 2020(12)
- [3]消费者对临期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 陈冠君.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不同储油技术对油脂保质保鲜影响的研究[D]. 邓金良.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D]. 田沐禾. 厦门大学, 2019(07)
- [6]食品抽样检验工作的难点探析[J]. 刘卓. 食品安全导刊, 2018(27)
- [7]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牧民的乳制品购买行为研究[D]. 苏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8]长春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现状及监管部门执法情况分析[D]. 杨小伟. 吉林大学, 2018(01)
- [9]试论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环境风险规制 ——以食品安全为视角[D]. 齐澍晗. 武汉大学, 2016(01)
- [10]美国大叔开另类超市成网红,过期食品并非不能吃[N]. 刘汝佳. 北京科技报,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