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资本平台,开创深港金融合作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局面论文,深港论文,资本论文,金融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CEPA带来了香港金融业向内地延伸,深圳要抓住机遇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香港经济的困境是:联系汇率保卫战成功,保住了香港发展经济的基础,但整个亚太地区货币均大幅贬值,惟有香港因联系汇率而百物腾贵。香港的生活费用比纽约高出40%,比新加坡高出35%。香港的办公室租金全球最高,是美国的4倍,新加坡及英国的2倍,比日本高出60%。香港的薪金水平比新加坡高出1/3,比深圳、上海高4~6倍。这使香港的投资环境恶化,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幅度下降。走出困境的办法是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向内地延伸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CEPA给香港提供了这个机会,香港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可零关税进入中国内地,增强了竞争力,而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向内地延伸,降低了运营成本,扩大了发展空间。这就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深圳、珠三角和中国内地带来了香港第二次产业扩散的机会。作为桥头堡,深圳的金融业获得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深圳要抓住这次机会。
二、深港金融合作的切入点
根据深圳金融业目前的现状和问题,CEPA给深圳带来了一次打造资本平台、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的机会。
按照CEPA规定,香港银行进入内地市场门槛降低,香港银行和财务公司进入内地市场设立分行和设立法人机构的资产规模要求由200亿美元降至60亿美元。香港银行内地分行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资格条件将须在内地开业3年以上的要求降为开业2年以上,在审查有关盈利性资格时,改内地单家分行考核为多家分行整体考核。香港证券专业人员可依据相关程序在内地申请从业资格。香港保险公司经过整合或战略合并组成的集团,可以按照市场准入的申请条件(集团总资产50亿美元以上,其中任何一家香港保险公司的经营历史30年以上以及任何一家香港保险公司设立代表处2年以上)批准其进入内地保险市场。这不但比中国加入WTO时承诺的开放金融业时间大大提前,且标准大大降低。另外,在CEPA签订之前,中国政府已经出台QFII,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行境内证券投资,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QFII对香港投资者也是适用的。
在深圳金融业的3个领域: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CEPA对深圳来说,重头戏在证券业,准确地说,在金融市场和基金业领域。
从银行业来说,深圳银行业对外开放早,已有30多家外资银行。在深圳的外资银行中,香港银行无论数量还是业务发展都居首位。在深圳设立分行的香港银行有汇丰、渣打、亚洲商业银行、中银香港、东亚银行、恒生银行、道亨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永亨银行,设立代表处有香港大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等。门槛降低后,符合新的入驻条件的港资银行只有6家,而未在深圳落脚的只有3家。深圳银行机构总量已经达到50多家,其中内资银行已经达到19家,已经形成内外资银行并存局面。深圳在2001年就已经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香港银行界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对香港银行业在深圳的作用就有一个基本评估,认为由于中国4大国有银行雄霸市场,与大型企业联系紧密,香港银行短期内作用不大。对深圳银行业来说,CEPA会促使深圳内资银行加快体制创新和与国际接轨,像招商银行一样,加快向国内发展和走出去的步伐,但不会带来银行业的巨变。
对保险业来说,深圳本身的保险市场并不大,但CEPA对深圳保险业带来一次转型的机会。深圳已有各类保险机构17家,并有中国平安保险这样的全国性保险机构。保险市场规模与一个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深圳虽然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但城市常住人口数量无法与广大的内地省市比,2002年深圳各类保险收入65亿元,增长率为20%,而河南、北京、江苏等省市保险收入增长率为60%~80%,深圳年各类保险收入只占全国保险总收入的2%,这块蛋糕并不大。香港的保险公司规模都偏小,其中很多是大企业的附属公司,它们在深圳保险市场上短期内作用不是很大。但香港保险机构的进入,会推动深圳保险机构在经营观念、保险技术、保险产品和服务水准上与国际接轨,像平安保险一样,进一步向内地和境外拓展,由一个地区性的行业向全国性、国际性方向发展,这也是深圳保险业的出路。
深圳金融市场在CEPA出台之后,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可以概括为:“完善三大金融专业市场,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营造金融龙头产业,创建资本平台”,这是深港金融合作的切入点。
三、完善三大金融专业市场,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CEPA带来香港金融业向深圳延伸,延伸要有平台。深圳银行业、保险业平台不够大,金融专业市场和风险投资基金则是巨大的资本平台。
深圳证券市场,是全国性的证券市场,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功能,由于毗邻香港,它是境外资金向中国内地广大企业投资的通道。这个作用,是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都不能代替的,也是当初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证券市场的战略考虑。这个作用,应该说,在CEPA出台之后才真正显现。但目前深圳证券市场的发展存在两大障碍:一是新股停发了两年,失去发展空间;二是上市公司股份不能全流通,并且公司质量差。这两个障碍因素不能解除,不仅深圳证券市场得不到发展,香港和境外资金也不能被大量吸引进来。设立创业板,原本是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改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也为了改革证券市场的构造,创造一个全流通的股市。两年前的内外环境造成创业板出台的推迟和深交所停发新股,其负面影响在这两年已经大量显现,很多境外资金撤走。为落实CEPA和QFII,加快深港合作进程,中央必须尽快对深圳证券市场作出决策:①出台创业板;②在深圳证券市场设立股权全流通的高新技术板块;③恢复新股发行。以上方案至少择一。最佳方案是尽快推出创业板或高新技术板块,这是一种全流通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符合社会产业发展方向。经过两年的挤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泡沫已经消失,进入新一轮发展,现在是尽快推出创业板或高新技术板块的时机,否则就贻误了中国经济发展。无论采取哪个方案,都不是对深圳证券市场业务的简单恢复,而是把深圳证券市场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开放型的证券市场的起点,为中国深层次的改革开放提供经验。结合CEPA、QFII和深圳证券市场发行业务的恢复,深圳证券市场本身要加快转型步伐,至少要在3个方面加深国际化进程:一是进一步按照国外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来组织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与国际接轨;二是除吸引国内企业上市之外,开始吸引境外企业特别是亚洲地区的企业来深圳证券市场上市,深圳证券市场带头“走出去”;三是大量吸引境外资金尤其是香港基金参与深圳证券市场的交易和投资,改变深圳证券市场的资本结构。以前,香港的投资基金只允许在深交所买卖B股,这个平台太小,难于大量吸引香港基金进入。如果全流通的创业板或高新技术板块推出,将引来大量的香港基金进入。
在创业板的推出上也可以直接考虑深港合作模式。目前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资源严重不足,筹资成本高昂,市场表现差强人意,香港创业板已经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不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走合作互补的道路,香港创业板很难走出目前的怪圈。而深圳发展创业板的优势恰好可以弥补香港的不足,为此,近期港交所提出愿与深交所在创业板层面上联合经营,即一家公司,经过一个审批程序后,可同时在港深两地的创业板分别以港元及人民币买卖。当然,必须伴随在深圳率先进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从目前H股的运作模式来看,深港创业板合营在现阶段并非不可能。如果深圳方面呼应香港提出的合营创业板设想,那么得到中央高层认可的可能性将大增。深圳如果能从振兴香港的角度来考虑,以深港衔接、落实CEPA为由头提出要求,在中央层面遇到的阻力也会少很多。
推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份化,是建设一个国际化、开放型的证券市场的重要步骤。证券交易所股份化并上市是一个发展方向,深交所率先进行股份化的探索,将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香港联交所已经股份化,深交所股份化将有利于双方开展各项合作,包括合营创业板等。更重要的是,深交所股份化还将为未来深港交易所合并创造条件。如果深交所股份化进行得早,那么一旦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深港交易所合并也就水到渠成。届时,深交所主板可以不并往上海,而是并入香港,深圳则有望专心发展创业板。从深圳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部分战略资源转移至香港要比转移至上海好得多。香港发展了,深圳才会加快发展,未来两个城市有可能融合成一个大都市圈。
为贯彻落实CEPA,深圳要发展和完善的第二个金融专业市场是货币(人民币)市场,使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协调发展。深圳货币市场已经运作多年,目前主要是银行间拆借市场,这方面深圳已经很有基础,2002年深圳银行间拆借市场成交金额合计达16865亿元,比上年增长86.2%,发展迅速。其中债券回购交易金额达12537亿元,是货币市场的主力军。下一步深圳货币市场业务要向国际国内延伸,使香港银行业向深圳延伸后,进入了深圳货币市场,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资本运作平台,中国内地的金融机构和香港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深圳货币市场作为联系的桥梁,这是深圳金融业国际化的重要一环。为推动深圳货币市场发展,需要进行以下环节的创新:①率先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一个国际化的货币市场的必要条件。深圳是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相对灵活,早在1986年就进行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试点,有基础。②大力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深圳货币市场交易主体仍显不足、交易品种仍然较少,目前主要是债券回购交易。应从发展中间业务入手,大力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丰富交易主体,扩大交易渠道。③逐步放开国债二级市场,增加商业银行国债持有量和持有品种。
为贯彻落实CEPA,深圳要发展和完善的第三个金融专业市场是外汇市场,国际性、开放型的证券市场需要外汇市场的支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交易量庞大的外汇市场。金融中心所在城市的外汇市场,是货币自由兑换机制的运行枢纽。上海1994年成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属于全国银行间外汇交易系统性质,年交易量已达到几百亿美元,经过逐步发展和政策环境的转变,它无疑可成为未来国际性外汇市场的基础。深圳外汇市场比上海起步还早,建于1985年11月,10多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已经初具规模。2002年外汇买卖累计超过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4%,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深圳的外向型经济是外汇市场的坚强后盾。香港和境外资金进入了深圳外汇市场,就进入了另一个巨大的资本运作平台,是中国内地的金融机构和香港的金融机构业务沟通的又一通道。为完善深圳外汇市场,需要推出以下举措:①在深圳特区内实行人民币和港币双币流通。②根据人民币在香港流通数量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尝试开办人民币回流业务。③允许商业银行购买国外政府债券或开办外币个人按揭贷款业务,试点外汇买卖和一些外汇衍生金融业务。④放宽外汇管制,在特区内尽快地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外汇自由出入,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率先在深圳经济特区试行。⑤实现汇率浮动的市场化。
除了证券市场外,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都采取无形市场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但可以节省交易费用,而且快捷简便,它无需固定场所和正式组织,而由银行和企业共同参与,通过电话和专线电话机连接起来的交易网络进行交易。
开放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是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必要一环,也是香港金融业对开放深圳金融业的最大期待。香港金融界的评估是:内地有1200多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5万亿元,但基金数量与香港比,少得可怜。目前深圳基金公司才10家,管理资产700亿元,不足香港的1/40,而且,深圳的基金规模占了全国的一半。由于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地区的经济正在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衰退,而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亚洲以至全球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因而必然成为境外风险投资的最佳选择。2002年,日本、韩国、香港的许多投资基金前来寻找投资机会,并成立了10家中外合作基金公司,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深圳创新软库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广东冠通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等。另外,香港基金界认为,中国大陆有10万亿元存款,为什么基金如此少,主要是缺乏管理投资组合的基金经理人才。如香港基金机构获准在内地经营和管理基金,将大大有助于内地资金的流动,从二增加股市的交投量和刺激响应的金融活动。为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基金,深圳应推出以下对策:①尽快推出创业板或高新技术板块,形成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这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前提条件;②加快与香港基金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完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提升基金业自身竞争力水平;③改变目前由政府主导的超常规发展基金的模式,探索出基金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推动基金产品多元化;④加快设立中外合资基金,与香港合作推出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全国基金业培训基地;⑤配合香港,尽快实现在深圳率先进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香港和境外证券市场)试点,一方面满足香港方面“北水南调”的愿望,另一方面为国内资本进入香港资本市场进行探索。
完善3大金融专业市场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营造深圳金融的龙头产业,“使深圳成为各种资本充分涌流、利润丰厚的高地”。金融市场是龙头,它带动银行业、保险业发展,带动一个地区百业的腾飞。证券市场首先为企业筹资提供平台,使企业可以借助证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迅速发展和证券市场本身的运作为银行融资活动提供了空间,带来了银行业务的增长,并带来了保险业务的增长,使银行业、保险业获得了发展空间。银行融资规模扩大必然带来银行间资金拆借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同时,企业涉外业务发展带来外汇供给和需求的增长,从而带来外汇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又为银行从事拆借和外汇交易提供了平台。所以,没有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就没有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深圳近年来金融业的衰退,其根本原因就是证券市场的萎缩。营造金融业龙头,发展金融市场是深圳落实CEPA的重要举措。
四、全面营造投资环境
2003年3月1日市政府出台的《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提出成立市金融资产管理办公室和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负责统筹全市金融业的发展规划、政策支持和风险防范,设立金融创新奖,金融机构购地租房优惠,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按照我市有关规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实行灵活的员工激励制度,如实施期股期权、员工持股,政府部门为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开展业务提供诸多方便等。以上政策措施营造了一个较好的金融机构投资软环境,但这只解决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即解决了发展金融业的具体的经营条件,这只是个小环境。落实CEPA,实现深港金融业合作,实现香港金融业向深圳延伸,吸引境外投资者,仅有这个条件是不够的。要全面营造投资环境,抓紧营造资本运作平台,让香港和境外机构来深圳后有用武之地,有业务发展空间。一个地方,能大量吸引外资,不仅仅是具体的经营条件,首先要有大环境。投资者到一个地方投资创业,不是看一时因素,而是看长期因素,首先要看的是一个城市有没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具体工作条件可变,大环境没法改变。近几年,大量外资和人才往上海跑,就是看好上海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对深圳来说,恢复深交所新股发行,实现上“创业板”或在主板设“科技板块”目标,恢复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发展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和投资基金,这是大环境,是深圳市长远发展的基础,是成功实现深港合作的关键所在。
标签:金融论文; 香港金融业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创业板上市公司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深港论文; 银行业论文; 创业板论文; 外汇市场论文; 投资论文; 风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