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分析(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3
1 信息资源配置模式的理论分析
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的信息资源需求为依据、以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指针、调整当前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分配预期的过程。也就是说,特定国家或地区信息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该国家或地区人们的信息需求,这是信息资源配置的社会参数,它所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所追求的是用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信息资源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是当前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参数,它所强调的是人们的有效信息需求,它所追求的是以同样的信息资源配置满足最大数量的信息资源消费者的需求;三是信息资源配置的效果,这是信息资源配置的政治参数,它所强调的是信息资源所表征的公平效应和导向效应,它所追求的是通过优先信息资源配置来带动某些地区(如老、少、边、穷地区)的超速发展并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均衡配置。具体到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不合理的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整即存量配置问题,存量配置主要表现为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的再配置;二是新增信息资源的配置即增量配置,增量配置主要表现为配置经费的切分和调整;增量配置只有与存量配置相互协调和互为补充,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信息资源配置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区、一定的行业和一定的组织,所以,无论是存量配置还是增量配置,归根结底都是地区、行业和组织之间的信息资源量的增减和流动变迁。
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配置分政府行为、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三个方面,其中,政府层面的信息资源配置属于宏观配置,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信息资源配置则属于微观配置;需要说明的是,个人层面的信息资源配置因人而异,变数极多,不属于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在此从略。政府层面的信息资源配置着重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信息资源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主要是国家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组成结构的设计和动态平衡发展;二是现有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整,主要是地区和行业之间以及地区和行业内部的组织之间不合理的信息资源存量的调剂和互补余缺;三是新增信息资源的规划,主要是新增信息资源在地区和行业之间以及地区和行业内部的组织之间的分配及其比例的确定。组织层面的信息资源配置着重需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特定组织在其所属地区和(或)行业中的位置及其所决定的信息资源体系的特色;二是特定组织在其所属的信息网络中的分工及其所决定的信息资源体系的侧重点;三是特定组织应该满足组织成员哪些信息需求及其所决定的信息资源体系的结构;四是特定组织内部现有信息资源体系的调整;五是新增信息资源内容和媒体结构的确定。本课题主要研究政府层面的宏观信息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配置就容量变化而言还有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之分。存量配置不涉及总体容量增减的问题,其实质是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组织间的流动和调剂;增量配置意味着总体容量的增加,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同地区、行业和组织之间实现均衡配置,而均衡配置只有在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并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解决存量配置问题的关键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倡和推行资源共享的观念、实行信息资源定期申报和评审制度、
确立信息资源有偿调剂的准则、
并建立基于Internet的信息资源存量配置信息系统等。解决增量配置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全面而准确地了解信息资源分布的现状、预测总体信息需求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和行业的信息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的结构和重点、分解总体的信息资源配置经费并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经费的作用、成立信息资源配置协调和监控组织等。
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均衡配置。所谓均衡配置,是指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权衡国家、地区、部门、组织和个体用户的信息需求,有先后、有缓急、有侧重、有倾斜、有计划地配置信息资源。均衡不同于“平均”,虽然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但人们的信息需求毕竟又有战略需求和一般需求之分,战略信息需求理应优先得到相应的信息资源配置,因为战略信息需求满足后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利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进步从而符合大多数一般用户的利益;同理,信息资源配置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虽然配置效率不够理想,但有助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有利于长远的均衡配置。均衡更多地属于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的信息资源分布总是不均衡的,即使暂时实现了均衡,也会很快被动态发展的用户信息需求所打破,故信息资源配置将是一项未来导向的、动态的、长期的艰巨任务。
2 信息资源配置的需求分析
我国图书馆以往信息资源配置模式的最大劣势是缺乏战略思维,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配置都是一种馆内行为,鲜少从多馆协作的角度考虑配置问题。引入战略思维,科学的信息资源配置应建立在下述基础上:①确切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分布的详细数据,明确信息资源配置的方向;②全面分析和综合当前我国人口分布和构成的数据,确立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③深入剖析和区分信息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确定信息资源配置的重点;④综合分析和评价全国主要的战略型图书馆的现有资源、辐射区域、用户基础及其发展潜力,制定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案;⑤多方评估和论证配置方案,组织力量予以实施。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配置模式。由于我国图书馆有“条条”、“块块”之分,且“条条”、“块块”之内的图书馆也没有确定的隶属关系,要实现科学优化的信息资源配置难如登天。然而,图书馆别无选择,纵有千难万险,也只有奋力前行,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信息资源配置的出发点是当前的信息资源分布状况。信息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信息资源分布趋向于信息资源生产者和消费者集中的区域;信息资源分布的特殊规律则告诉我们,信息资源趋向人口聚居的区域和特殊政治取向的区域(如老、少、边、穷地区)。信息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身并不矛盾,它们分别体现了信息资源分布的效率、公平和政治原则,这些规律都是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为了应对21世纪全球信息社会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 年6月推出了“全球信息结构计划”(Global Infostructure Programme,GIP),并确立了该计划的理论基础、价值理念、目标和实施内容。 其中,“全球信息结构计划”的价值理念包括如下8 个方面:①信息和知识是全球的公用品;②自由、普遍获取信息是一种基本人权,可使人们自由地参加全球社会文化生活、分享艺术和科学进步;③信息社会的信息采集、加工、保存有很强的伦理特性,需要制定全球道德观;④自由、普遍获取公共领域信息是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发展,以及实施民主制度的核心,有助于在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架起桥梁;⑤信息的质量、可靠性和及时性是关键;⑥自由、普遍获取信息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国家遗产是必不可少的;⑦在知识产权方面,必须小心处理好作者和创造者的权利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既奖励创造、研究和创新,又保证广泛获取知识;⑧在信息社会中,个人隐私和安全必须看作是保护人权的关键。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IP 计划的价值理念所强调的主要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原则问题,这些理念可作为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指导思想。
信息资源配置必须遵循公平原则,但公平并不是要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数量的信息资源,公平的真正涵义是确保每个人平等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权利。为此,信息资源配置首先要分析人口分布及其构成,使信息资源布局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布局尽可能接近每一个人,使信息资源的调整和增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对照《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中有关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的人口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下列结论: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最少的省份不是地外边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而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南、安徽、河北、贵州、山东、四川等人口大省,今后的信息资源配置应考虑适当向这些省份倾斜,以确保每一个人自由、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源的基本权利;②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绝对优势(比例超过或接近50%)的省市依次为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海南、青海、安徽、湖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重庆、新疆、江西、山东、内蒙古、湖北、河北,这些省市的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应考虑适当增加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信息资源,尤其是种植和养殖科学化、农牧业产业化、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资源;③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比例接近第一产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比例的省份依次为辽宁、江苏、浙江、黑龙江、山西、广东、吉林,这些省份在注重工农业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应适当增加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信息资源;④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绝对优势(比例超过或接近50%)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比例接近的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3 个直辖市,它们的信息资源配置重在结构调整、质量管理和协调共享,配置方向可适当向高新技术产业、尖端前沿学科、高层人才培养、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倾斜。
信息资源配置也要遵循效率原则。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充分满足每一个人的信息需求,在必要的公平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考虑优先满足哪类人的信息需求或人们的哪类信息需求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或价值,而需要优先服务的那类人就是图书馆的重点用户,重点用户本身又有组织用户和个体用户之分。附录一所列举的是图书馆需要优先考虑和重点服务的组织信息用户,其中,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创造国家财富的中坚力量,高新技术企业代表着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创造国家财富的主导力量,科研机构和高校则是企业发展、技术创新和管理的最为重要的支撑力量;图书馆应重点服务的组织信息用户还包括各级各类决策部门,决策部门决定着国家和地方资源的使用方向及配置效率和效果,是信息资源消费的大宗用户。综合附录一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由于小型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7%,所以图书馆应把为小企业服务作为信息资源配置的一个侧重点,优先收集、分析和提供有关政策、市场、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和管理创新、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信息资源;②大中型企业数量虽少,仅占我国企业总数的0.3%,但产值却占全国企业总产值的绝大部分份额, 图书馆应与大中型企业内部的信息组织密切协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改制以及所有大中型企业的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经营提供信息资源保证;③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身特殊的要求和发展规律,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云集的省市,如北京、辽宁、天津、陕西、广东、江苏、上海等地,这些地区(或城市)一般也都是图书馆发达的地区,处于高端的三大系统图书馆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最优先支持和服务的对象;④附录一中的科技活动机构包括科研院所、大中型工业企业所属的技术开发机构和高校所属的研究与发展机构,它们都有自己的信息资源支持机构,但由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本身所消耗的信息资源数量极为庞大,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承担部分信息资源供给义务,另一方面科技活动机构的信息资源支持机构应主动融入本地区一体化的信息资源体系,在满足科技活动人员的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向本地区用户有条件的开放;⑤高校的分布基本上与科技活动机构的分布同构,也就是说,高校云集的地区往往也是科技活动机构集中的地区,这种聚类分布要求彼此的信息资源机构互为补充和高度合作,要求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6种职业群体相对于其他职业群体而言可谓是图书馆需要重点服务的社会群体。对于组织信息用户,我们侧重分析和满足这些组织整体的信息需求或者说战略信息需求,一般不会具体深入到这些组织中个体的层面;对于职业群体信息用户,我们侧重分析和满足他们共同而特殊的信息需求,一般也不会具体到个体的层面。上述6 种职业群体的共同特征在于从事这些职业一般是以消费信息资源为前提的,尤以后3 类职业群体为甚。对《中国统计年鉴(1998)》的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即上述6 种职业群体的从业人员数量与各省市的人口数量大体上是成正比的,这样就要求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在兼顾公平的同时适当向这些职业群体倾斜,理由如下:①这些职业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信息工作者,优先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事实上就是间接地满足处于第一线的工、农、兵、学、商的信息需求,因为他们会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传递给其它职业群体的成员;②这些职业群体所做的工作都是维系社会运行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的成效决定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③这些职业群体基本上属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优先配置相关的信息资源有利于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
如果说上述6种职业群体是图书馆的重点信息用户, 遍布所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则是图书馆的核心信息用户,附录二所提供的就是作为核心用户的科技人员及其信息生产能力的地理分布数据。综合分析附录二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除北京、上海、天津外,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领先的省份如山东、江苏、广东、四川、河南、湖北、辽宁、河北等都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地区,其中的内在联系不言自明,故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要优先向他们倾斜;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特别是其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的分布大体与各地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分布相一致,这些人员是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应最优先地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③科技活动课题数和国际著名检索工具(如SCI、 EI、ISTP等)收录论文数是衡量科技活动人员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分布与科技活动人员的分布大体吻合,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应围绕科技活动课题及其所从属的研究方向来进行,这是优先考虑科技活动人员信息需求的可操作性举措。
信息资源配置从理论上讲应考虑所有人的信息需求,但由于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图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以文化人的信息需求为依据的。进入20世纪之后,广播电视的普及和世纪末Internet的风行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结构,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定位,因为广播电视和Internet占据了普及层面的大众信息市场的主要份额,图书馆仍然只能在文化人活动的科教文领域发展,而这个领域也面临着科技情报系统、经济信息系统、专利系统以及各种信息咨询公司的竞争。鉴于现代社会各信息资源部门已形成的自然分工,兼顾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原则,从确保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出发,我们认为,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图书馆原则上不介入普及层面的大众信息市场,普通居民日常的信息需求依据自然分工可由大众传播部门包括电视、广播、报刊以及新兴的Internet等系统来满足,但图书馆要为普通居民的信息需求提供最后的保障体系;
●确立由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大型科技图书馆组成的战略图书馆体系,它们除重点保证决策部门、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外,还要加大协作力度,共同构建我国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特别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围绕战略图书馆体系,大力发展由城市街道图书馆、乡村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和军事图书馆所组成的普通图书馆体系,它们的定位是战略图书馆的延伸或补充,它们的价值在于为每一个人利用图书馆提供均等的机会,它们将逐渐缩减文献信息资源的配置,最终作为战略图书馆的一个镜像站点或终端而存在;
●图书馆将主要在高端为重点信息用户提供文献资源服务(体现效率原则),而在低端以累积的文献资源和流动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为普通居民提供信息服务(体现公平原则)。
3 宏观调控主导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
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在《关于“九五”期间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1996)中明确指出:“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一个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积累、开发、利用水平是国家科学技术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和信息占用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高度的概括充分说明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推论,如果说“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那么,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则是科教进步的重要保障和条件之一。再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由于Internet的自发性、无边界性和不确定性,安全隐患无时不在,如西方的一些大国已把攻击假想国的战略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信息战”作为当前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此,我国必须同时建立独立于Internet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以确保特殊情况下国家机器的安全运行。还有,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判断Internet的作用,今后Internet如何发展与完善是一回事,当前的Internet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又是另一回事,可以预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Internet仍然无法取代图书馆的地位,数千年形成的阅读习惯也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所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能放松只能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资源建设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国家信息战略的底线,而维系这条底线的就是文献信息资源配置。
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决定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是一种国家行为。在美国,60年代通过的480 号公共法案和高等教育法案提出了“全国采购编目计划”,参加该计划的研究图书馆通过合作尽可能收集世界各地出版的文献资料;70年代成立的美国图书馆与情报委员会则提出了“国家期刊计划”,主张建立期刊的三级保障体制。在德国,从1949年起就实施的全国采购协调“特别收集计划”,将国外文献资料的收集按27个大的专题和105个学科类目分配给各图书馆, 以保证重要的国外文献至少有一份为国内所收藏,同时便于编制联合目录和开展馆际互借。在北欧、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四国从1957年起制定并实施了一项采购世界文献资料的国际合作计划,参加该计划的15所研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按照合作计划分学科、地区和文种采购北欧以外的文献,使各馆分别成为某一学科或某种类型文献的收藏中心,然后编制联合目录,开展国际互借或提供复制品。其它国家在文献资源配置方面也不惜重金、各有绝招,他们都毫不迟疑地把文献资源建设视作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资源配置之所以是国家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耗费庞大。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约80~90万种,期刊约20~25万种,研究报告约70余万件,会议文献约10万篇,政府出版物约20余万篇,标准文献约75万件,专利文献约105万件,产品样本约50万件, 学位论文约10万件,技术档案数百万件。如此海量的文献资源即便国家投入也无法收藏完整,如果不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升到国家行为的层次,就更加难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据粗略估计,我国每年收集的图书资料种数仅占世界出版量的10%左右,收集的科技期刊仅占世界期刊发行种数的5%左右;另据统计,1996年全国外文书刊的订购量比1986 年平均下降了80%,其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减少了82%,北京大学图书馆减少了74%,国家图书馆减少了45%。而今,各种文献资源的种类还在持续增加,各种文献资源的价格还在上扬,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如何通过更紧密的协作革新配置模式已势在必行。
应该肯定,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界在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1957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和1987年成立的“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都是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和共享的里程碑式事件。但前者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而未能实施,后者由于缺乏足够的权力和动力而形同虚设。我国图书馆领域在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合作方面的实质性进展来自于局部性的地区或行业系统,如上海地区早在1977年就组建了包括区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和冶金、机械、医药卫生等12个系统270 个单位参加的外文书刊采购协调网,1994年,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等19个单位又联合启动了“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协作网”,实现了跨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也实施了外文期刊采购协作计划,仅1990~1991年间,该系统通过采购协调而减少的重复期刊就达2123种,新增品种408种; 其它地区或系统也有类似的、或大或小的外文书刊采购协作网。为什么文献信息资源配置的宏观协调收效甚微而微观合作易见成效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①宏观协调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性行为,短期内难以显现出明显的效果,有待于完成大量深入细致的前期工作;②宏观协调涉及大空间范围内的调整和再分配,操作性较差;③宏观协调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赋予一定的财政、行政或法律权利或手段,仅仅是务虚的行为容易引起图书馆的反感;④微观合作的效益和效果每一个成员馆在短期内都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种感受进一步巩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⑤微观合作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不会给成员馆以虚无缥缈之感;⑥书刊特别是外文书刊的价格居高不下和节节上扬与图书馆经费的捉襟见肘之间的矛盾为微观合作提供了可能性;⑦地方政府和图书馆行为组织在促进微观合作方面功不可没,如上海“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协作网”的建立当与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所的合并有关,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外文书刊采购协调之所以开展得较为普遍则得益于“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存在;等等。总之,我国文献资源配置存在着微观合作多而宏观协调少、地区合作多而跨区合作少、同系统合作多而跨系统合作少、外文书刊采购合作多而中文书刊采购合作少、书刊采购合作多而非书刊资料(如专利出版物、音像制品、光盘等)采购合作少、增量配置合作多而存量配置合作少的现象,这种以自组织和有限的合作为标志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问题,只有在宏观调控的指导或引导下逐步促成局部合作的一体化,才能为图书馆和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前所述,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是一种国家行为,国家主管部门参与宏观层面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我国多年来文献信息资源配置的实践又证明,完全寄希望于国家的行政干预和统一管理是不现实的。我国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呢?基于上述种种分析,我们认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应该是一种宏观调控指导下的自由组合与合作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在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之下设信息资源组,负责调查、分析、评估文献信息资源分布状况,制定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的政策和方案,监督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的实施,为各行业系统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
●鼓励图书馆与其它信息资源部门(如科技情报系统、经济信息系统、统计部门、专利部门、档案馆等)在竞争的同时开展合作,共建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同时鼓励图书馆之间在合作的前提下展开竞争,鼓励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图书馆组织起来展开竞争,鼓励我国图书馆联合起来与包括OCLC在内的国际图书馆网络组织展开竞争。
●引入战略图书馆概念,建立分层的战略图书馆体系,共同构筑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在国家层面,建立11个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地区层面,建立30个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各省市区,建立由若干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情报中心、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地方文献情报中心组成的省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县级行政区,由县公共图书馆充任战略图书馆。
●突破传统的国家图书馆理念,确立国家图书馆组合的新概念,建立由11个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组成的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决策信息资源中心即国家图书馆(原来的北京图书馆),侧重收藏中央和国家决策机构所需的决策信息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所有重要的政府出版物和国际组织出版物;商业信息资源中心即上海图书馆,侧重收藏产业、证券、海洋、运输、商业、贸易、保险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自然科学信息资源中心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侧重收藏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社会科学信息资源中心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侧重收藏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方面的学术性期刊、图书、资料;工程技术信息资源中心(由科技部科技信息所和一些相关部委的信息中心组成),侧重收藏工业工程、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地质勘探、化学工程、水利工程、运输工程、电信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及重要的技术档案;农业科学信息资源中心即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侧重收藏农、林、牧、渔、生物工程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医药信息资源中心即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侧重收藏医学、制药、卫生、预防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侧重收藏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材、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资料;理学和工程技术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侧重收藏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材、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资料;专利信息资源中心,侧重收藏国内外专利文献信息资源;标准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即清华大学图书馆,侧重收藏国内外标准文献信息资源。上述11个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应做调整,重复较多的可以调拨给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新增文献信息资源的配置由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的信息资源组协同11个国家级中心共同决定,由国家投入专项基金予以优先保证,其目标是确保我国国家战略所需的重要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完备。
●按大区设立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分别由该大区内若干重要的图书馆组成,其中指定一所图书馆为地区中心:华北地区不设地区中心,由国家图书馆代行地区中心职能,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包括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和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东北地区的中心设在辽宁省图书馆,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包括大连市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华东地区的中心设在南京图书馆,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包括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华中地区的中心设在武汉大学,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包括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华南地区的中心设在中山图书馆,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包括中山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广西大学图书馆;西南地区的中心设在四川大学图书馆,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包括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所重庆分所、西藏大学图书馆;西北地区的中心设在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包括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新疆大学图书馆。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共计30个,其中地区中心6个, 它们组成了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第二梯队,相当于准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选择兼顾国家战略布局、主要图书馆的历史现状及核心作用、并适当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它们一方面要支撑我国地区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拉动老、少、边、穷地区的快速发展;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各选择一个或几个学科、主题作为收藏重点,突出特色,其中,地区中心作为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镜像站点,将储存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重要文献的副本;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经费由国家有关部门核拨,其目标是协同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收藏我国经济社会国防发展所必需的所有重要文献信息资源。
●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由各省市区的公共图书馆牵头,联合省内重要的大学图书馆、科技情报所、中国科学院地方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组建,共同承担各省市区战略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任务,经费由省市区政府核拨。
●省级行政区下直接设县级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由县公共图书馆独力承担,经费由县财政核拨,收藏县优势产业、资源开发和保护、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以及县决策部门和重点企事业组织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上述战略图书馆一般不再收藏满足人们闲暇和娱乐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其中的大学图书馆可适当收藏),这些需求将通过基层的普通图书馆如城市街道图书馆、农村乡村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技术和专门图书馆、军事图书馆等予以满足;同时,这些基层的图书馆将通过整合形成跨系统共建、布局合理、小型多样的社区图书馆和行业图书馆两大体系;普通图书馆的经费由社会组织划拨或自筹。
●经过若干年的调整,战略图书馆与普通图书馆将形成自然的分工,它们将分别满足我国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不同信息需求:战略图书馆主要满足各级政府决策部门、战略组织和战略人员的信息需求,其现有存量文献信息资源中不符合这些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将陆续转移到基层的普通图书馆;普通图书馆主要满足普通居民日常的求知、提高、消遣以及生产、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所需的知识和信息需求,普通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收藏将逐步缩减,它们未来将主要通过“存取”而不是“拥有”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宏观调控主导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模式是着眼于国家战略和未来发展、基于我国的现存体制和文献信息资源分布状况、充分考虑我国信息资源部门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内部的分工合作而设计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未来指向的,它既解决了文献信息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所导致的重复配置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又解决了文献信息资源适度集中与分散布局的问题,同时还为未来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及其协同服务预留了空间和接口。当然,这种模式也是一种相对理想化的模式,它还有待于细致深入的论证以及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我们期望它能够成为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论依据,同时更希望信息资源领域或其它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提出更合理、更完善、更可行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待续)
标签:图书馆论文; 科技论文; 需求分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用户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