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班子论文,党政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推向新的阶段,逐步形成班子新老正常合作交替良性循环格局。当前,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以下问题:
一、在深化认识上加大力度,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推进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的环境
影响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的问题,首先是来自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识人用人方面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但这绝非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现阶段,思想上、观念上的陈旧和保守,仍然是阻碍地县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的隐性的、深层次的问题。第一,部分干部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顾虑。一种顾虑是担心年轻干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怀疑年轻干部的领导能力,怕冒选人风险,怕担用人责任。另一种顾虑是认为后生可畏,担心被取而代之。还有的则顾虑别人说闲说,认为培养选拔使用干部是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事,用不着去操心。第二,社会上的舆论环境仍然存在不利于年轻干部成长的因素。传统的“重老轻少”的旧意识、旧观念还有一定的市场。比如,过份的资历意识,凡事讲论资排辈,先来后到,过份的保守意识,凡事讲究四平八稳,平衡照顾到;浓厚的宫本位意识。这些旧观念的存在,严重束缚了年轻干部的成长。第三,年轻干部自身也存在着一些思想观念上的误区。有的年轻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组织和别人。一种情况是过份自信,妄自尊大。另一种情况则是自信不足,妄自菲薄。
因此,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要围绕“人”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对推进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认识年轻干部;要坚决、彻底地清除“官本位”意识的影响,积极倡导民主意识和竞争精神,为年轻干部的成长创造健康、宽松、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习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广阔胸怀,以对党和国家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责无旁贷的庄严的政治责任,担当起培养选拔跨世纪合格接班人的历史责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二、在硬化目标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推进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工作的可操作性
近年来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推进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央对各级领导班子中年轻干部的配备,提出了比较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要求。相反,有的地方和单位近几年来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不落实、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这项工作本身是“硬要求,软目标;硬任务,软措施”,对班子年轻化的规定不具体,弹性太大,操作性差,影响和制约了地县党政班子年轻化进程的加快。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最重要的问题是提出选拔中青年干部的任务以后,要着手去做。做,要有个目标。”按照年轻化的要求,对地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的快速成长,综合各方面调查意见,从面向21世纪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战略需要出发,我们对地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要求,特别是班子的梯次结构模式,作如下建议:
市(地、州)党政领导班子。市(地、州)委、政府(行署)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在换届配班子时,一般控制在47岁左右,不超过50岁。班子成员中45岁以下、46至50岁、51岁以上的干部的比例应为3:5:2。从横向看,市(地、州)党政“一把手”的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其中,45岁以下、46至50岁、51岁以上的干部在总数中的比例应为2:5:3。
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县(市、区)党政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在换届配备班子时,一般控制在40岁左右,不超过45岁。班子成员中40岁以下、41至45岁、46岁以上的干部的比例应为3:5:2。从横向看,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其中40岁以下、41岁至45岁、46岁以上的干部在总数中的比例应为3:4:3。
省直部委厅局领导班子。省直部委厅局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在调整配备时,一般控制在50岁以下。其中,45岁以下的干部至少要有2名。从横向看,省直部委厅局“一把手”的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其中,45岁左右的干部应占总数的30%。
在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年龄梯次比例的掌握上,应重点抓住“低年龄段”这一头;考虑到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是动态的,衡量领导班子是否达到规定的年龄梯次比例的时问,应以换届配班子时为准,不能年年卡比例;领导班子平时如因调整需补充成员,则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进行。
此外,对新提拔进地县党政领导班子的干部要有明确的年龄限制,至少要保证提拔后干满一届以上。我们认为凡从科级干部提拔担任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实职的,年龄不得超过45岁;凡从县处级干部提拔担任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实职的,年龄不得超过50岁。严把新提拔领导干部的年龄“进口”,是形成新老干部正常交替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
我们必须抓紧培养和放手起用优秀年轻干部。但领导班子年轻化不等于青年化,不能认为越年轻越好.更不能认为只要年轻其它都可以不要。我们既要大胆起用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又要充分调动大批不同年龄层次干部的积极性。
三、在疏通“出口”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形成领导班子新老干部正常交替的良性循环
领导干部的“出口”是否畅通,是能否顺利持续推进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形成新老干部正常交替良性循环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认为,应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群众路线和优胜劣汰的原则,采取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制度法规建设的方针,积极探索干部能下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创造干部能下的环境和条件,确保领导干部“出口”的畅通,逐步形成领导班子新老正常交替的良性循环格局。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为干部能上能下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一方面,要在广大干部中深入进行党性、党纪和宗旨教育,旗帜鲜明地批判个人主义。各级党委要把干部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服从党组织的决定作为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为干部能上能下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领导干部“出口”畅通。其一,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对干部的任职年限作出适当的规定。其二,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年龄限制,对地县领导干部的最高任职年龄作出明确规定.其三,积极推行聘任制。对县以上党政机关职能部门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逐步推行聘任制,实行双向选择,对不称职者不予续聘或实行正常解聘。其四,建立健全试用制。在实行委任制的地厅级、县处级党政领导职务中普遍实行试用一年期制度,对不胜任者及时调整下岗。其五,试行领导干部淘汰制。在县以上党政机关中,逐步试行在届末考核基础上,淘汰适当数量领导干部。其六,完善实施弹劾罢免制。其七,建立领导干部劝退、辞职制。其八,改进完善委任制。其九,严格离退休制度。
3、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妥善解决领导干部下来后的待遇。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干部下的激励措施,对优秀称职的年纪较大的领导干部,可提拔一级改任非领导职务;对愿意提前退休的,可以进行增加工资激励;适当增加人大、政协领导职数,以便安排党政领导班子中年纪较大的同志,为年轻干部腾出位子;领导干部因让位而改任非钡导职务的,应不受非领导职数限制,或不占非领导职数;恢复地县党政班子设顾问的办法,便于发挥老同志作用;可以建立党委政府经济建设重大项目督导委员会之类的组织,集中下来的干部,为党委、政府充当参谋助手;在市(地、州)和县(市、区)党委、政府设置相应的非领导职务,明确称谓,如调研员、督导员、巡视员等,解决领导干部下来后“其名不正”的问题。
四、在深化改革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建立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1、在扩大选拔年轻干部的民主程度上要有新的突破。克服选拔干部上的神秘化,跳出过去单纯依靠组织推荐,小范围内考察的圈子,扩大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民主和公开程度,是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重点。民主推荐干部,应当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基层群众的参与度。我们认为,地县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和届中调整,参加民主推荐和民意测验的人员,可扩大到下一级的副职,增加部分有代表性的群众代表。可以认真总结和完善各地面向社会开展公开推荐优秀年轻干部的做法,建立群众性的举能荐贤制度,每年或每两年举行一次,由人民群众推荐熟悉的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才。同时,将现在的“下管一级”干部管理办法改为“下管两级”(既下管一级班子,还下管再下一级的党政正职),这样,便于在更大视野范围内发现和掌握优秀年轻干部。
2、在拖宽选拔年轻干部的视野上要有新的突破,要打破过去那种半封闭的选人用人办法,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既要善于识别和挖掘党政机关的优秀人才,更要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大胆选拔熟悉市场、精通管理、善于驾驭经济工作的专家和精通某一方面业务、有领导能力的合格人才,尤其要把着力点放到经济部门和基层第一线去,发现和选拔人才,不管是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还是选调地级以上机关干部,都应加大从基层选人用人的力度,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从长远的观点看,培养选拔跨世纪接班人,必须从基础抓起。有一批素质较高、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需要的青年补充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现在一方面要实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控制编制,给年轻干部进入机关增加了困难。另一方面,机关干部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低龄段的人员越来越少,有的已出现了“少帅老将胡子兵”的状况。这种捉襟见肘的现状,为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亟待专门研究解决。
3、 在公开选拔年轻干部上要有新的突破,公开选拔年轻干部有利于年轻干部冲破论资排辈的束缚而脱颖而出,有利于纠正和防止选人用人上的种种不正之风,有利于年轻干部得到社会公认,有利于在年轻干部中形成积极导向.这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带实质性的突破,应当认真总结,不断完善,积极推广。从调查情况看,公开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已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已被大多数干部所接受.我们认为,应适当扩大公开选拔的层次和范围,尽快制定《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条例》,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固定下来,并对适用公开选拔的层次、范围、职位、条件、程序、配套措施等加以明确和规范。可在省一级组织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确认县以上领导干部资格统一考试,对具有资格证书者,再进行必要的考察,然后决定使用。
4、在破格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上要有新的突破。邓小平同志讲过:“干部还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好,但是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一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这项工作。注意处理好贯彻《条例》与破格用人的关系,从党的事业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破除台阶之格、年龄之格、平衡之格、身份之格,真正使一批批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进人党政干部队伍。使我们的干部队伍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5、在加大年轻干部交流的力度上要有新突破。要把干部的交流同班子换届调整,干部任期换届制度和任职回避结合起来,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调任、转任、轮岗、挂职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并研制《干部交流条例》,使干部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在培养教育上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在地县党政年轻干部身上,具有肩负起跨世纪历史使命所必需的鲜明的优点和能力,但在一些年轻干部身上也存在特定成长环境带来的突出的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弱点和缺陷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理论素质比较欠缺。表现最突出的是“马列主义理论功底浅”,二是缺乏严格的党性锻炼和基层磨炼,思想政治素质显得比较欠缺。三是实践经验比较欠缺。这次问卷调查,回收的13821份问卷中,认为当前地县党政领导班子中年轻干部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喜欢作表面文章,摆花架子”的占58.3%;“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奢靡之风滋长”的占45.4%;“市侩习气盛行,庸俗作风蔓延”的占18.6%.
当前,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年轻干部头脑,关键要在实效性上下功夫,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建立和完善年轻干部定期离岗培训制度,在理论灌输上下功夫。二是进一步改进党校教学培训的方式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三是加强年轻干部的专题理论研修,在理论深化上下功夫。四是建立考试考核制度,在强化理论学习督导机制上下功夫。
2、加强工作实践锻炼,使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关键要在针对性上下功夫。一是要为年轻干部创造和提供适当的实践锻炼机会。上级组织和领导必须从长远着眼,坚决摒弃只顾眼前需要的短期行为,把年轻领导干部的工作安排与有针对性地提高其素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工作与锻炼同步考虑,协调实施,不断促进年轻干部基本素能和领导经验的全面提高和成熟。二是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内容和方式。对于从基层逐级提拔上来的,应侧重于横向轮岗锻炼;对于从机关提拔上来的,应侧重于放到基层去锻炼;对于一宜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应放到艰苦环境或情况复杂、矛盾较多的地方锻炼,对于具备一定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可安排到更为重要的岗位上锻炼。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拓宽工作领域,开阔领导视野,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全面素质,帮助他们向更高领导层次过渡,三是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不能因一时一地一事的失误而简单否定年轻干部的实践能力,更不能轻易中断他们的实践进程;应在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扶持的同时及时放手,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干,丰富领导经验。
3、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在严格要求年轻干部上下功夫。一是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年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思想情绪和心理素质往往容易出现波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在年轻干部职务变动时,应针对其思想反映,重点进行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权力的教育,帮助他们认清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的重大责任,提醒他们处理好同其他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告诫他们要继续保持良好思想作风,为他们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做出成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在年轻干部工作取得成绩时,应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正确看待成绩。特别是在同级或下级同事得到提拔,而自己没有被提拔的情况下,更要教育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衡的心态,经受住考验;在年轻干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既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又不能以一时一事论英雄,让他们放下包袱,振作精神,投入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健康情绪。二是严肃认真地开展党内生活。通过严格的党内生活来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是促进年轻干部成长的一条极为主要的措施。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从而使年轻领导干部经常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常气氛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克服缺点,完善自己。三是切实加强有关制度建设。着重建立和完善;年轻干部考核考察制度。主要包括实践锻炼、理论培训、工作实绩考核等。考察可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主要掌握思想、工作、学习和锻炼情况,每次考核考察结束,都应对年轻干部的成长情况做出综合性评价,为更好地培养教育和选拔使用提供依据;年轻干部谈话戒勉制度。对年轻干部谈话,原则上每年应坚持1至2次,必要时还应及时谈。谈话要以诚相见,深入细致,特别是批评性谈话,要开诚布公,触及思想,正面提出改正缺点错误的要求,真正起到团结同志,教育本人的作用;年轻干部思想汇报制度,年轻干部每华定期书面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一次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内容包括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目标、廉洁勤政和思想建设情况等;年轻干部个人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年轻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组织请示报告,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
六、在落实责任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形成全党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按照领导干部成长的规律,把选拔年轻干部当作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坚持常抓不懈,以保持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合理的梯次年龄结构,保证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长期正常进行。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责任制。一是县以上各级党委要切实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层层建立责任制,按照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的总体目标、年度阶段性目标要求,制定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上一级对下一级领导班子建设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要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纳入县以上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任期目标,作为考核和衡量其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后在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时,不仅要看其是否有“造福一方”的工作成绩,还要看其是否有“育人一批”的用人成绩。三是要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地县党政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的薄弱环节。建议中央对各地贯彻中发〔1995〕2号文件,落实选拔年轻干部阶段性目标的情况,统一组织一次大检查,各地、各部门也要进行自查。 对没有达到阶段目标要求的领导班子,要像抓经济建设,承包项目那样,一一落实到主要领导同志头上,限期解决。四是各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形成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合力,组织部门要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上为党委当好参谋、助手,做好具体工作;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共同做好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和后备干部的推荐工作;党委统战部和妇联要积极协助组织部门选拔培养好党外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和妇女后备干部;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有关培养选拔年轻领导干部的方针政策,努力造成一个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加快成长的舆论氛围。
2、切实加强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宏观指导。一是要理顺关系,正确解决条块管理的矛盾。为有利于地方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统筹抓好本地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应逐步缩小干部双重管理和条条管理的范围, 除特殊工作和行业需要实行条条管理外,一般都应按照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下放管理权限,形成以地方党委管理为主的模式。解决干部管理各自为政,划地为牢,职责不清, 效率低下的问题,以使地方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有效调控。二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应切实承担起宏观管理指导的重要职责,统一领导,加强协调。制定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要统一把关;严格贯彻执行《条例》和中央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一系列文件、指示精神,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各培养选拔年 轻干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干部提拔质量;同时,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党群系统参照公务员制度改革,加强宏观指导,主动协调,抓紧将公务员制度的关键性制度出台到位,特别对录用、晋升、考核、工资制度要分步实施,切实 执行不走样,确保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党政机关,努力建设一 支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
3、加强政策法规建设,逐步实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 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应当以必要的制度和法规加以规范,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实践中修订和完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其参照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使之体系更加完备、条文更加完善、程序更加科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要制订一系列必要的单项法规,如《党政后备干部管理暂行条例》、《选调生管理暂行条例》等,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4、不断研究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 题,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新形势下, 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四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 重大课题,而新问题的解决,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当前各 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任务,不仅仅是调整几个班子、选拔几 个干部,而重要的是注意抓住干部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根本 性、长期性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取得突破。比如,如何从解放思想、深化考虑人的角度上取得突 破,真正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观念; 如何在制度上、方法上取得突破,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相形见绌者能够顺畅下来,真正形成新老干部正常合作交替 的良性循环格局;如何从培养教育监督管理机制上取得突 破,真正形成有利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等等,都 需要我们经过长期不懈地探索,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