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建筑工程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可以确保房屋建筑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这是一种关键的技术设计。这篇文章对于建筑结构设计时候所涉及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于抗震设计的含义、目标、关键要素、工作内容这个方面的讨论进而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国家建筑工程的抗震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
1、抗震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地震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且地震带来的危害大、破坏性强、还具有不容易预测的特点,所以当地震一旦发生,其危害将十分巨大,如果我们的建筑没有抗震性,就可能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毁灭性破坏。所以说,建筑自身的抗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对建筑抗震规范的抗震要求提出一定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根据这个要求和目标,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建筑的抗震技术也基本成熟,使人们群众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目前的建筑抗震性距离人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而且随着建筑的装饰越来越豪华,如何避免人员伤亡,并尽可能的保护建筑已经成为抗震技术应用层面的又一新方向。
2、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
2.1选择合适的施工地址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是选择合适的施工地址,施工地址的地层情况、土壤含量、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周围人为环境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效用性,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水平设计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合适的施工地质。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抗震法》,该条文要求各地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严格的安全等级评估,分析其发生地震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地震灾害可能的等级指标,有的放矢地进行防护。该条例中根据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标准将建筑地址安全性能等级明文规定为四类,即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四类标准的安全系数要求逐级下降,甲类是可以预防大型地震灾害的建筑地址类型,乙类则是指可能会受到损失但是能够及时恢复的建筑地址种类;丙类是指日常普通类型的建筑地址种类,也是目前建筑设计中最常见的一种;丁类则是抗震级别低于正常建筑标准的,主要用于建设临时性建筑或者是安全等级较高地区的临时性建筑。因此,在选择建筑地址的时候要根据以上标准,同时结合建筑使用目的以及其他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址。
2.2科学合理的设计
地震是常见的、不可抗力且具有较强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虽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但是地震发生时的损失情况却是人为可控的。通过分析近百年的地震灾害给建筑实施带来的破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级别的地震对于不同建筑结构设计的破坏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根据此数据,我们可以认为科学合理的设计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害,从而减少对于使用者生命财产的危害,因此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是影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性能的第二关键要素。我国建筑行业最常用建筑结构设计包括具有较高柔韧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单纯的“钢结构”、二者优势互补形成的”钢混结构“以及硬度较高但是柔韧度不足的“砌体结构”四种类型。
2.3可靠的建筑质量
地震是发生频率较低但是具有极强破坏的、超出人力控制范围的自然灾害。鉴于其巨大的破坏力,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其考虑在内,并且根据地震可能的等级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论采取何种设计策略都不可能离开可靠的建筑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将可靠的建筑质量视作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确保可靠的建筑质量,首先要保证建筑材料的可靠,即采购建筑材料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避免混入残次产品或者不合格产品,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总体水平;其次,可靠的建筑质量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以相关设计原则作为理论支撑,尽可能地提高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可靠的建筑质量需要专业的建筑人才来保证,建筑工程是一项门槛较低的行业,但是抗震结构设计与实施却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因此抗震结构设计部分必须交由专门的人员进行。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具体过程
3.1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建筑场地
一个恰当的建筑场地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合适的建筑场地也可以减少有关的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量。最开始,选择场地的时候需要选择较为平坦的土地,平坦的场地可以降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当然也方便进行施工作业。接着就是建筑的建筑地基需要避开软土地质,不能让软土作为建筑基础,不要使建筑场地处于地震断裂带中,地震断裂带比较容易发生地震灾害。通过对于所产生问题的处理可以减少对于资源的浪费,进而也避免了在建筑过程中出现坍塌的情况,所以需要在开展抗震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的情况。
3.2增加建筑工程的布置合理性
建筑工程的布局工作涉及到了建筑结构平面设计、建筑工程空间设置和建筑工程立体设计,当进行建筑工程布局工作的时候需要提升抗震意识,增加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进而增加建筑工程的抗震水平。在开展施工的时候,需要遵守设计平衡性原则,当然也需要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整体性以及稳定性,所以有关的结构设计必须参考正确的数据。
3.3对于建筑结构参数的计算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有着较强的艺术性以及科学性,当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的时候有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准确的计算出相应的参数。最开始,需要利用有关的材料参数进行计算建筑结构的承载力。接着就是需要对于地震灾害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损失,随后就是制定应急设计。最后就是需要通过对于有关的参数的分析,进而使得所得有关数据的准确性能够得到保障。
4、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注意问题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由于涉及内容较广,所以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较为多样。抗震设计中需要注重均衡性搭配,建筑工程除了受到地震灾害影响和破坏以外,更多的是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多种因素影响。故此,建筑抗震设计中,需要注重结构均衡性设计,尽可能避免多方向作用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如果发生地震灾害时,除了地震源的影响以外,空气冲击和建筑结构自身荷载等因素,均是导致建筑结构崩溃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能够地域多方面的破坏和干扰,提升建筑结构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地震灾害屡屡发生,对于人们生活和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就对新时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能够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应该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促使建筑物具备更高的抗震性能,维护建筑物安全。
参考文献:
[1]戴金华,韩小雷,林生逸.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1(05):1-5.
[2]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1(12):46-51.
[3]杨磊.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0(03):18-20.
论文作者:李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灾害论文; 抗震性论文; 地址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