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育率下降背景下义务教育的发展_生育率论文

中国生育率下降背景下义务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育率论文,义务教育论文,中国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妇女生育率更是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低生育率水平。伴随着妇女生育率的下降,中国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0-14岁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7.69%下降到20.27%,下降了7.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少儿抚养比也由41.49%下降到28.14%,下降了13.35个百分点。本文探讨了在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这一重要背景下,中国儿童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生育率下降对儿童义务教育的影响,并对未来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一、生育率下降对中国少年儿童人口变化的影响

1.生育率下降对少年儿童数量变化的影响

从1970年到2005年,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年出生人数从2736万人减少到1617万人,减少了40.90%;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TFR)从5.71减少到1.80,减少了3.91个;人口出生率从33.43‰下降到12.40‰,下降了21.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5.83‰下降到5.89‰,下降了19.94个千分点[1][2][3]。

人口出生率和妇女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导致0-14岁少年儿童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减少,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国总人口从11.3051亿增长到13.0628亿,年平均增长0.98%,而同时期中国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则从3.1300亿减少到2.6478亿,年平均减少1.12%。从表1可以看出,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40.69%下降到20.27%,下降了20.42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从61.17%下降到28.14%,下降了33.03个百分点。联合国公布的数据表明,从1970年到2005年,全世界、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9.12、8.98和10.83个百分点,但中国的下降幅度却达18.12个百分点,远大于全世界、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平均下降幅度[4]。

2.分城乡少年儿童人口的发展状况

在人口出生率和妇女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幅度却有所不同。表2显示出,在1990-2005年这十五年间,中国城镇地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73个百分点,而农村地区的相应比重则下降了7.64个百分点,比城镇地区的下降幅度还要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比城市地区的下降幅度更大;二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和流动的趋势不断加强。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象日益突出,随父母从农村迁移或流动到城市的儿童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农村地区的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减少。但从表2中仍然可以看到,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妇女生育率高于城镇地区,因此到2005年,中国农村地区0-14岁少年儿童占农村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仍然比城镇地区的相应比重高出5.35个百分点。再加上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城镇地区的相应比重,因此,农村地区少儿抚养比也比城镇地区高得多。

二、生育率下降趋势下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1.生育率下降对学龄儿童数量变化的影响

本文所定义的学龄儿童指的是年龄在6-14岁的少年儿童,其中6-11岁的儿童为小学适龄人口,12-14岁的儿童为初中适龄人口。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国6-14岁学龄儿童从1.7658亿减少到1.6707亿,减少了951.56万,年平均减少0.37%。其中,6-11岁的小学适龄人口从1.1789亿减少到1.0254亿,减少了0.1535亿,年平均减少0.94%;12-14岁的初中适龄人口从0.5869亿增加到0.6452亿,增加了0.0583亿,年平均增长0.64%,但低于同时期全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2.生育率下降对学龄儿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由妇女生育率下降所导致的6-14岁学龄儿童数量的减少,有助于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为学龄儿童数量的减少,减轻了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压力。如表3所示,1990年时,中国6-14岁的学龄儿童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达13.16%,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77.98%,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只有8.80%,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0.06%;而到2005年,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下降到2.38%,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下降到72.03%,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上升到25.19%,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也上升到0.40%。由此可见,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6-14岁学龄儿童中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从86.84%提高到97.62%;此外,学龄儿童受教育程度在整体上也提高了,具有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提高了16.73个百分点。

中国6-14岁学龄儿童中受教育程度分布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即学龄儿童的受教育程度在向更高一级层次转化,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学龄儿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由于人口出生率和妇女生育率的下降,0-14岁人口规模逐渐缩小,小学学龄儿童也相应减少。这也使得学龄儿童中未上过学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下降。

如果将学龄儿童细分为6-11岁的小学适龄人口和12-14岁的初中适龄人口,并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年龄段儿童的受教育程度分布,就更能够清楚地看到小学适龄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初中适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的减慢对学龄儿童义务教育的影响以及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从表4可以看到,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6-11岁的小学适龄人口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从17.50%下降到3.43%;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从82.28%提高到94.70%;具有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也从0.22%上升到1.86%。与此同时,在中国12-14岁的初中适龄人口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从4.46%下降到0.72%;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从69.35%下降到36.00%;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从26.02%上升到62.28%;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从0.17%上升到1.00%。

3.生育率下降背景下全国小学和初中教育规模的变化

在妇女生育率下降和小学适龄人口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客观上要求普通小学的数量也适当减少。如表5所示,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普通小学的招生数由2064.0万人减少到1671.7万人,减少了19.01%;在校学生数由12241.4万人减少到10864.1万人,减少了11.25%;专任教师只增加了1万人;生师比也由21.93减少到19.43。在这种趋势下,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普通小学的学校数由766072所逐年减少到366213所,年平均减少26657所。因此,伴随着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和小学适龄人口的减少,中国小学教育的规模也呈逐年缩小的趋势,而这是有利于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普通小学的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在1990-1995年期间呈增长状态,而在1995-2005年期间则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半期中国经历了建国以后的第三次生育高峰,1995年正是这些在第三次生育高峰期间出生的孩子进入小学读书的时候。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是相互联系并呈先后次序的,小学教育规模的缩小也会对初中教育产生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普通初中的学校数由71953所减少为61885所,年平均减少671所。而且,由于在2000-2005年期间中国普通小学的毕业生数由2419.2万人减少为2019.5万人,减少了16.52%,因此,同时期中国普通初中的招生数也由2263.3万人减少为1976.5万人,减少了12.67%。2005年中国普通初中的招生数比2000年有所减少,这意味着在2005年以后中国普通初中的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也会有所减少。由于初中适龄人口的年龄大于小学适龄人口的年龄,因此中国生育率下降对初中教育规模的影响也会比对小学教育规模的影响滞后。或者说,中国生育率下降对初中教育规模的影响,将在进入本世纪以后显现。

4.分城乡小学和初中教育规模的变化

如表7所示,中国城市地区普通小学的学校数、招生数和生师比在1990-1995年期间呈增长态势,1995年以后逐渐下降;而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也是在1990-2000年期间呈增长状态,在2000-2005年期间逐渐下降。如果将1990年与2005年进行比较,则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地区普通小学学校数和生师比有所下降,但招生数、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则有不同程度增长。在1990-2005年期间,中国农村地区普通小学校数量直线下降;招生数、在校学生数和生师比在1990-1995年期间呈增长态势,在1995-2005年期间逐渐下降;毕业生数是在1990-2000年期间逐渐增长,在2000年以后逐渐下降。若将1990年与2005年进行比较,则中国农村地区普通小学除了毕业生数有少量增长以外,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均呈下降趋势。由于在校学生数下降,因此生师比也有所下降。这说明在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小学教育的萎缩比城市更明显。

表8反映出,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普通初中的招生数在1990-2000年期间上升,在2000年以后逐渐下降,但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则在1990-2005年期间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同样反映出普通初中教育规模的缩小比普通小学教育规模的缩小更滞后。

三、未来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义务教育是基础。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义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是很不平衡的,义务教育水平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尤其落后。因此,促进均衡发展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政策重点。

根据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在2005年以后,中国小学适龄人口数量仍将呈下降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低点,然后缓慢回升,但到2020年仍然达不到2005年的水平。这表明,在2020年之前,对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小学教育的规模不会有大的增长,但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并根据小学适龄人口和人口迁移的流向,适当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还表明,在2005年以后,中国初中适龄人口数量也将继续下降,在2014年到达低谷,然后缓慢回升,但到2020年仍然比2005年少800多万人。然而,根据分地区人口预测,未来初中适龄人口的下降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有些省、自治区甚至还呈上升趋势[5]。因此,未来中国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难点和重点主要是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

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中国0-14岁的少年儿童和6-14岁的学龄儿童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呈稳步下降趋势,这为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中国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均衡化一方面是指各省、市、自治区内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指全国范围内各区域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5年3月,教育部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不断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同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尤其是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因此,教育均衡化是当前和今后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战略重点。只有教育均衡化,中国才能实现到“2010年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我国义务教育总目标。

标签:;  ;  ;  ;  

我国生育率下降背景下义务教育的发展_生育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