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 传承文化薪火——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广泛整合社会力量创办“农家学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舍论文,长沙市论文,薪火论文,湖南省论文,农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2008年,莲花镇与在北京从事“流动儿童”教育多年的胡益文先生联系,在该镇成立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宗旨的禾湘文教促进会。2009年3月,禾湘文教促进会在龙洞村开设了第一个“农家学舍”教学点。目前,“农家学舍”在龙洞村已发展为三个教学点和一个管理中心,正向该镇的其他乡村覆盖。这种采用政府主导、由乡村志愿者提供教学场地、城市志愿者捐助教学器具、大学生志愿者负责日常教学的新型城乡志愿者互动合作的“农家学舍”模式,以其门槛低、平民化、见效快、影响好的独特优势,赢得了当地群众、留守儿童、社会志愿者的普遍支持和认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10年,农家学舍经过全国性的竞争,获得了“天使助学行动”100万元资助奖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破格为农家学舍提供捐赠资金管理支持。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工作机制。禾湘文教促进会通过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凸显工作实效。在“农家学舍”的建设和工作运行中,当地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物色富有爱心、有可供教学的场地、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家庭作为教学点;当地农家负责组织学生,帮助安排志愿者食宿,协助志愿者与学生家庭进行沟通,保护志愿者和学生在教学点的安全;禾湘文教促进会则负责组织、培训各类志愿者,策划组织重大主题活动;志愿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长期深入教学点,免费传授各种知识、组织各种活动,并对农村少儿进行心灵关怀,主要教材有:《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道德礼仪、环境保护、艺术特长及自编乡土教育题材。
二是立足当地实际,挖掘传统文化。禾湘文教促进会积极参与社会调研,挖掘当地传统文化,拓展社会资源等工作。广泛发动村民,参导龙洞村村级诗刊《新村之歌》的投稿、编辑、诗友培训等工作,发动村民撰写属于龙洞村村民自己的《乡土教材》。积极向外宣传本地优秀的经验,为禾湘文教促进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农家学舍”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组织志愿者和留守儿童为敬老院老人举行文艺演出,开展“爱国电影巡演周”活动,对全村老人进行医疗健康咨询,受益群众达到5000余人次。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培植志愿队伍。“农家学舍”第一个教学点在龙洞村正式运行以来,共组织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多个知名高校的志愿者团队、个人参与到农家学舍的教学和活动中来,志愿者队伍从最初七人发展到现在的300余人,开设管理中心2处,教学点4个,社区发展中心1处,图书阅览室2个,电子书吧1个,爱心话吧1个,覆盖莲花镇龙洞、龙台、桐木三个村,直接服务对象达到10000余人次。
四是加强政府引导,提供各类支持。镇、村两级将“农家学舍”建设作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点项目,均给予了大力的帮助。2009年暑期,禾湘文教促进会租用一栋农舍拟用于暑期辅导。镇、村两级立即购置施工材料,组织施工队伍,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将一座空置近十年的民居装修得焕然一新。2010年,镇政府发文将“农家学舍”列为“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推广项目,并设立了相应奖励机制,对“农家学舍”赴京参加“思科天使助学行动”提供工作经费,并将其作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基地。目前“农家学舍”已经引起了省内外许多单位的强烈兴趣,中央关工委青少年素质教育工程初步拟发文在全国1000个县进行推广,中央团校也有意选择“农家学舍”作为对口实习基地。
“农家学舍”教育成果是非常显著的,第一是“留守儿童”从当志愿者的大学生哥哥姐姐身上受到影响,行为约束能力明显提高。第二是通过习读传统课文,对传统文化兴趣渐浓,眼光渐为开阔,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第三是孩子自觉融入集体和动手意识比较强烈,互帮互助互信互敬的风气已经形成。第四是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进一步了解了社会需要,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中成长成材。
标签:留守儿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