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学术人物 后现代思想家G#183;德勒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家论文,后现代论文,本期论文,学术论文,德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者按〕20 世纪法国哲学星空, 绚丽多彩。 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一颗闪耀照人的星,勋绩卓著。如今,这颗星已不再沿着他固有的轨道运转。德勒兹死了!噩耗传来,我感到震惊和沉重。近在去年底,我收到他最后一封信。没想到竟这么快就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的哲学家兼朋友,他在给我的信中〔1〕多次谈起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很清楚他的生命时间不多了。我拿起笔来,向我国读者介绍德勒兹先生及其思想的发展,是为纪念。
主题词: 后现代主义 西方哲学 德勒兹
德勒兹,1925年元月18日生于巴黎。他在中学时代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44年在卡罗中学毕业后进入索邦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立志成为哲学家。在索邦大学四年间,他结识了众多的教授名流。这为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其中,夏特勒、阿尔基耶、德冈迪雅克对他影响最深,此外对他影响最多的是维伊曼(Jules Vuillemin)、 福柯(Michel Foucault)和加塔利(Felix Guattari)。1948 年取得法国大学和中学哲学教师学衔。1948—1957年先后在亚眠中学、奥尔良中学及路易大帝中学教哲学。1957—1960年任索邦大学哲学史助教。1960—1964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其间,他出版了《尼采与哲学》一书,引起克莱蒙—费朗大学哲学系教授福柯的极大的关注;系主任维伊曼教授被选为法兰西学院教授,福柯建议任命德勒兹为教授以接替维伊曼,德勒兹去克莱蒙—费朗拜见了他们,但法国教育部任命了加罗蒂(Roger Garaudy)为该校哲学教授; 遂去里昂学院担任无教授头衔的授课教师。1969年是德勒兹生活中最辉煌的一年,他在阿尔基耶和德冈迪雅克指导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幸会加塔利,合作研究开始;积极参加左派政治活动;福柯被选入法兰西学院,让德勒兹接替了他在巴黎第八大学的教席,可见,德勒兹的教学生活与福柯的鼎力相助分不开。1987年退休。
德勒兹一生很少出门旅行,从没加入法国共产党,也不是现象学家和海德格尔主义者,未曾抛弃马克思,未曾忘怀68年5月风暴, 出版哲学专著近三十部,发表论文不计其数。
德勒兹生活的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盛行的时代,但他并没加入其中,而是置身边缘,默默而坚定地走自己的哲学道路。因此,很难给他的哲学思想贴上学派标签。他的研究主题游离不定,组成一座可以自由驰骋的高原。德勒兹是一位高明的“思想游民”。
这位思想游民在哲学高原沉思了半个世纪,我们可以将德勒兹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专题研究时期、艺术哲学探索时期和德勒兹—加塔利合作时期。后两个时期是平行交替进行的。
在专题研究时期,十八岁的德勒兹一进索邦大学就潜心钻研哲学史,认真阅读名家名作,直至1968年,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休谟、斯宾诺莎、尼采、柏格森及康德的专题著作。1952年,他发表了处女作《休谟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学》,次年出版《经验论与主观性》,两年后《天性与制度》问世。由于患了严重的梦游症而不得不沉寂多年,深居简出。病愈后,在1962—1968年发表了《尼采与哲学》、《康德批判哲学》、《尼采》、《柏格森主义》、《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还有《马塞尔·普鲁斯特与符号》和《施虐—受虐的阐述》。这些著作引起了法国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德勒兹的哲学才华初露光芒。对他以后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怀疑某种哲学思想景观,为德勒兹终身的探索方向。思想景观是一种国家模式。在《尼采与哲学》中,他用意义和价值观念代替了真理与错误问题,将哲学区分为两种类型:存在哲学与意志哲学。存在哲学的对象是上帝(大全)和自由精神王国,它们决定了哲学的景观和命运。哲学是上帝和自由精神不可推却的反映。德勒兹试图改变哲学的国家模式化状况而对世界作出新的描述的解释。意志哲学则是哲学家自我控制的表现形式。真理的内在标准是不存在的,唯独真理意志才是真实可靠的。意志价值要么被肯定,要么被否定;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并不互相对立,而是相互区别;肯定价值隐蔽在否定价值中,否定价值隐蔽在肯定价值中。
重新描述和解释世界,就是为哲学创造新概念。德勒兹一开始就致力于这项创造性工作,在大学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哲学史上的所有思想家及其著作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他认真钻研哲学史,特别是在对休谟、斯宾诺莎、尼采、柏格森与康德的专题研究中发现,哲学史不是一部人类自省的认识史,而是一幅用精神和概念绘制成的“画卷”。每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新概念的创造者。要用新方法重绘这幅画卷,而不满足于重复哲学家说过的话,不然只是一件仿制品而已。创造新概念,为的是陈述出历史上的哲学家们还未说出却已暗含的概念。尚未说出的概念往往深居于哲学家的言论之中,必须依赖哲学学者去挖掘,去发现。挖掘和发现便是创造。例如,休谟提出了“信仰”(croyance)这一概念的原型,但没有阐述认识为什么是信仰的决定模式,认识问题又是如何提出来的;在《休谟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学》和《经验论与主观性》中,德勒兹从艺术、道德和宗教方面说明了信仰的产生,解决了休谟没有弄清的问题;休谟经验主义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概念,成了德勒兹反对当时流行的现象学的武器。
于是,哲学家总是不断地创造着(creer)概念。 德勒兹从来不相信哲学终结。很自然,哲学一直受到“情敌”的挑战,这些情敌们抢夺哲学的地盘。在后现代,信息、交往、商务培训这些情敌把“概念”、“创造力”、“概念创造者”等术语据为已有。这些术语的创造者成了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到处兜售自己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商品化的“我思”。哲学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孤单无力,但是因此而妄断哲学死亡、哲学终结或者哲学危机,必将贻笑大方。总之,我们不能放弃哲学和哲学研究。哲学活动就是创造概念,这是德勒兹确立起来的根本信念,亦是他得以终身奔跑在思想高原的精神支柱。他与他的合作者加塔利在晚年出版的著作《哲学是什么?》,更加明确了发展哲学的这一路径。他是一位携带概念地图旅行的人,一位出色的概念地图绘制者。
《差异与重复》(1968)和《意义逻辑》(1969)先后问世,德勒兹进入新的哲学探索时期,这是第二时期,也是个独立创作时期(主要研究艺术哲学),同时与加塔利相识,合作研究时期开始(主要研究精神分裂分析哲学,此为第三个时期)。
《差异与重复》与《意义逻辑》的出版,是德勒兹哲学第二时期的开端。这两部著作采取了剪贴原文进行解说的写作方法,得到了福柯的高度评价,福柯说:“有朝一日,德勒兹哲学的时代也许会诞生。”〔2〕因此,德勒兹以这两本书奠定了他在法国当代哲学界的地位。 《差异与重复》阐述了差异与重复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实的天生异质性,从纯差异和纯重复的角度展示了哲学景观。差异和重复相互遮蔽,重复表现为差异本身的形式和事件。差异是自由的或者偏离中心的,重复是复杂的或者伪装的。德勒兹将差异分为两种:概念差异和非概念差异。前者内在于我们的概念理解力,具有一种逻辑秩序性,却是非空间的;后者是外在的,是多事物在同一概念下的空间位置排列,是非逻辑的;德勒兹试图把差异从重复中区别出来,以获取纯差异即概念差异,但是,外在差异与外在重复都是同一性的再现,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纯差异观念;如果差异总是外在于我们的理解力,那么,获取纯差异的计划是无法实现的。《意义逻辑》是尼采哲学研究的继续,也是《重复与差异》一书写作方法的延续,本书通过一系列古代和现代的反常现象来确定意义和无意义的地位。形形色色的事件发生在何处?德勒兹认为,事件是身体的产物,意义处于词与物的表面。关键在于建立事件意义的逻辑。深刻、高明和表面进入了生活所构成的复杂关系之中。斯多葛派是新型哲学家,刘易斯·卡罗尔(1983—1988)是一位新型作家,因为他们都是从征服各种表面出发。在意义和无意义中,最深处的东西往往居于表面。在本书中,德勒兹所揭示的“独特”、“方言”、“未成年”、“不协调”,构成了德勒兹思想的另一种景观,文学艺术被引入他的哲学视野,这是他一开始就致力于用新方法重探哲学的结果,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哲学思考的艺术。
如何走出哲学史?如何重提问题?德勒兹终身乐此不疲,通过对知识、文学、绘画、电影和政治的精心思考来回答这些问题,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语言,决定了他思想的未来走势。也许,这正是福柯那句预言的依据所在。在德勒兹看来,哲学终结观念,是哲学家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应当开辟新的领域,进行新的尝试。完全可以看出,德勒兹就是带着这两个问题闯入创造哲学概念的新时期的。如果说,《差异与重复》与《意义逻辑》是这一新尝试的开端,那么,1983—1985年间出版的《电影1—画面运动》与《电影2—画面时间》,标志着德勒兹已达到了艺术(电影)哲学探究的最高峰,是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电影理论杰作之一。厚达七百页,可谓大制作。德勒兹作为哲学家,对电影这一重要的综合艺术(第七艺术)进行形而上学沉思,特别是对电影的鲜艳色彩和崇高结构的研究,使这两部著作比一般电影理论显得高明深刻。他认真涉猎了电影这一普通哲学家不注意的领地,有“电影哲学家”的美誉。他试图对电影画面和符号进行分类,指出电影艺术家是非常出色的思想家,德勒兹研究电影,其目的不是写一部电影史,也不是回答“什么是电影?”这一问题,而是有着明确的形而上追求,他写道:“电影概念没有产生于电影之中。但它们是电影概念,而不是关于电影的理论。因而总是存在着时间的概念,如正午—子夜,此时不必再寻思‘什么是电影?’,却应思忖‘什么是哲学?’。电影本身是一种新的画面和符号的实践活动,哲学应当使这种活动成为概念实践理论。”〔3〕在《电影1—画面运动》中德勒兹主要研究了画面运动:画面知觉、 画面情感、画面活动以及显示画面运动特征的非语言符号。在电影中,光时而与暗竞争,时而同白相汇;品质和能力一会儿表现在演员面部,一会儿显露在任何空间。伟大的电影剧作家都是组织画面和符号的能手。他们不仅可同画家、建筑家和音乐家比肩,而且能与思想家争辉。我们应该指出思想如何是画面运动的数量和尺度,运动反而只是时间表达的直接结果:虚构运动与虚构衔接。虚构衔接是荒谬删节的一个例子。运动电影通过合理删节实现画面连接,时间电影则在荒谬删节之上对画面进行重新连接。认为电影画面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是一种错误。直接的画面时间不在场,只是一组回忆。时间符号与思想符号、言语符号总是不可分的。
艺术哲学以知觉之物和情感为对象。知觉之物不是知觉本身,而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感觉和关系的总和;情感不是知觉,而是因知觉而发生的种种变化。德勒兹通过知觉和情感创造哲学概念。于是,知觉、情感与概念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它们象三个巨大的圆拱最终将艺术那一边和哲学那一边牢牢地联接起来;哲学和艺术遥相呼应,融为一体:哲学家可以自由往来于哲学与艺术之间,可以形而上学地体验艺术境界。哲学家及其哲学在新的领域得以同时重现。德勒兹为此十分得意。
之后,德勒兹先后出版了《福柯》(1986)和《褶子,莱布尼兹与巴罗克风格》(1988)。前书研究了福柯的“看”(voir)和“说”(parlir)概念。“看”和“说”这两个概念是福柯理解人类知识和统治权力的新手段。德勒兹认为,在福柯的新理解中,“陈述”、“考古学”与“系谱学”概念是理解福柯知识论、权力观的关键,犹如三个稳固的圆拱,把看(或看见的物)和说(或所说的物)沟通。陈述不同于字、词、语句和命题,不再是说者任意使用的表达形式,而完全成了一种社会行为。德勒兹在他自己的哲学研究中也十分强调陈述的社会作用。考古学和系谱学是福柯确立起来的方法论信念。陈述表明我们应当如何写作。考古学和系谱学展现我们应当怎样思索。他阐述了福柯的权力、权力关系、权力外部路线等思想,福柯所揭示的权力是一种政治策略,权力关系和权力外部路线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文学的和哲学的,因此这种权力观念是全新而独到的。福柯提出的“人之死”不是一件悲观性灾难性事件,而是处于物与思当中的突变现象。福柯以全新的写作观念和思想策略营造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体系,营建了西方20世纪的文化景观,展示了语言与生活的未来趋势。福柯被德勒兹称为“新一代档案保管员”和“新一代地图绘制者”。《福柯》一书是福柯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部扛鼎之作。德勒兹是福柯哲学体系的拥护者。
1988年问世的《褶子,莱布尼兹与巴罗克风格》,精彩地破解了莱布尼兹哲学婉蜒曲折的褶子之谜,并且根据这个褶子在巴罗克路线上继续描述和解释世界,以发展哲学思想。莱布尼兹哲学研究是德勒兹的重要工作,德勒兹深受莱布尼兹的影响。他在莱布尼兹哲学中重新发现了一个褶皱式的双重世界,即身与心折迭、展开、重折。德勒兹在《福柯》中用褶子这一概念描述思想内部结构的主体化过程,并且发展了这个概念。思想的内部结构是其外部结构的褶子,也就是说,我们在“思”中进行着思。德勒兹不仅探究莱布尼兹哲学的“褶子”问题,而且分析巴罗克风格,于是莱布兹哲学的巴罗克风格通过褶子而发生联系,这是德勒兹的又一个新发现。“褶子”被引入哲学,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褶子比喻为一个圆拱。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德勒兹哲学的精巧结构,更能理解他为哲学家确定的基本任务:创造新概念。德勒兹在莱布尼兹哲学与巴罗克风格之间划定了一条对角线,这条对角线来回缠绕而形成一块斜纹布(褶子),将建筑学家、画家、音乐家和哲学家联系起来。这块斜纹布是莱布尼兹所宣称的既无门又无窗的封闭性“单子”。每一个单子都是和不可分离性、普遍和谐与回转迭合。德勒兹哲学提出褶子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拒斥潜在性,描述布局,标出断裂,划出对角线。
1969年,德勒兹结识了精神分析学家加塔利,他们共同从事精神分析哲学的研究。在他们结识之前,各自都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在法国,学术界已有较高地位。加塔利在精神病学、政治学和哲学等方面已提出了许多新概念,这正与德勒兹创造概念的哲学信念相符合。可见,他们的合作是有坚实基础的。加塔利将德勒兹引入到了精神分析这个崭新的领域,德勒兹也把加塔利从精神分析中拯救出来。他们的合作使德勒兹哲学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他们合作著述了五本书:《反俄狄浦斯》(1972)、《卡夫卡,为了一种细节文学》(1975)、《茎块》(1976)、《一千座高原》(1980)和《哲学是什么?》(1991)。其中《反俄狄浦斯》、《一千座高原》和《哲学是什么》最重要、最著名。《一千座高原》是《反俄狄浦斯》的继续和发展并重述了《茎块》一书的内容,《哲学是什么?》是一本总结性著作。这三本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概念。
德勒兹和加塔利为他们的一部合著取了一个总的书名:《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计划写两卷。1972年出版的第一卷《反俄狄浦斯》,是他们相识三年后的正式成果。此书提出了如何写书、书有何用并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为他们赢了很高的声誉。八年后,出版了第二卷《一千座高原》(本来,原计划写的第二卷名称为《精神分裂分析》)。《反俄狄浦斯》成书于法国68年5月风暴的激昂时代,具有强烈的论战性。 他们的思想相当激进。到写作和出版《一千座高原》之时,历史环境已远离68年5月风暴,因此,他们显得更加成熟,温和而深刻, 《一千座高原》语气也婉转得多。不过,它们都是运用精神分裂分析法,探索资本主义和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
在《反俄狄浦斯》中,德勒兹和加塔利研究了欲望机器、精神分析、家族主义、野人、不文明的人和精神分裂分析法等主题。他们认为,无意识不是舞台,而是生产欲望的工厂、场所和要素。欲望机器是摆脱隐喻的机器,它是一个断裂系统,这种断裂存在于流量和抽取量、连续和间断、对和余渣之间。欲望机器是个核心概念。在欲望机器系统内,无意识既不是形象的也不是构造的而是机械的。谵妄是一种无意识困境,存在于社会历史领域。人们对种族、大陆和文化进行胡言乱语。精神分裂分析法具有双重任务;分析欲望机器,分析欲望机器所引起的社会困境。俄狄浦斯是什么(谁)?俄狄浦斯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杀父娶母为妻的希腊神话人物,他与其母生有四个子女,后知真相,又是其母又是其妻的伊俄卡斯(她具有双重身份或人格)自缢,他本人面对着乱伦的恐惧,刺瞎双眼,流浪而亡。弗洛伊德从这个神话中发现了恋母情节即俄狄浦斯情节。在弗洛伊德看来,恋母情节表明,男孩对母亲有一种无意识占有欲和对父亲有敌视、恐惧与嫉妒,后来又产生抑制反父的欲望。这是一种乱伦现象。德勒兹和加塔利指出,与姐妹乱伦同与母亲乱伦有着很大区别,一个属于连接性姻亲范畴,一个属于更替性血统范畴。〔4〕俄狄浦斯表现出一种三角形象:父—母—我。 弗洛伊德确立了一个自我—本我—超我三位一体的人格结构而在德勒兹和加塔利看来,人类漫长的荒谬史限制了无意识的生产力,使之在无欲的舞台上发生作用,并且把它幽闭在家庭内部。家族主义曾为精神学的梦想,精神分析学实现了这个梦想,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学的现代形式还未最终从迷梦中摆脱出来。一切无意识变化妨碍我们理解和根治精神分裂症。我们不必与弗洛伊德论争。犹如发生在生活、政治、文学和疾病中的、应归结为小小的家庭史的一切,噗嗤一笑了之。德勒兹和加塔利得出的反俄狄浦斯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利用马克思反对弗洛伊德,但并不表明他们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主要目的是为哲学发展拓开一条新路。
他们的总结性著作《哲学是什么?》(也许是他们合写的最后一本书)更加明确宣扬了他们的哲学目的。哲学既非沉思,又非反省,亦非交际。它是创造概念的思想活动,它应指出概念的创造实质,阐明纯内在、内在图式和概念的创造者等问题。它不同于科学和逻辑学。科学和逻辑学不通过概念而通过功能与局部观察家一道在参照图式上建立。艺术通过知觉和情感把美好的形象表现在创作图式上。哲学不是跨学科性的,而是与科学和艺术产生共鸣的一门完整学科,譬如,它们一同寻找关于功能的概念。内在图式、参照图式和创作图式是大脑重新分割的三种方式,思想诞生于危机的边缘。此书一出版便引起法国哲学界的广泛注意,很快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由上述可知,德勒兹与加塔利一起为哲学创造了许多新概念,从而构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这两位思想家共同创造出来的哲学,象两条涓涓小溪汇合而成的第三条大河。这种哲学可谓“德勒兹—加塔利哲学”。没有加塔利的合作,就没有这种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他们相遇是法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创造方式或者写作方式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德勒兹,除了潜心著述外,还视教学工作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给予极大的热情。他把课堂当作思想探索场或者概念制造厂,上课是讲述他正在研究的东西,而不是重复他已知道的内容。在讲台上一定要讲出已往哲学家没有讲出的观点来,这就是创造。但是,如何讲出新东西呢?这又是创造的根本问题。德勒兹认为,哲学不仅需要哲学解释,而且需要非哲学解释。非哲学解释通过在艺术中获得的知觉之物和情感而实现。他强调哲学的多调性和独特风格。于是,哲学和非哲学相互联系,哲学家和非哲学家相互沟通。因此,即使一个哲学家十分纯粹,他的理论相当艰深,也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德勒兹生在20世纪初,逝于20世纪末。不但在法国,而且在国际上,他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注释:
〔1〕文后附有1994年10月23日德勒兹先生给本文作者信的译文。
〔2〕转引自《文学杂志》(Magazine Litteraire).№.257.1988年9月.P.14。
〔3〕德勒兹:《电影2—画面时间》(法文版),巴黎子夜出版社1985年版,第366页。
〔4〕参见德勒兹、加塔利:《反俄狄浦斯》(法文版),巴黎; 子夜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读者·作者·编者新爱的于先生:
谢谢您的书信。我为你们的研究计划感到高兴,这对被介绍到中国的法国哲学家来说,是一件幸事。您愿意评析我的工作使我深受感动。感谢您亲切地告诉了我。
在《哲学是什么?》(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中,amphsbetesis一词相当于“rivalite”(竞争、争夺、敌对)。Merz是德国“达达主义者”(dadaistes)常使用的一个词,意指商业文化。
请代我向于夫人问候。
谨启
G.德勒兹
1994年10月23日
又及,我的健康每况愈下,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微乎其微,因此,我不能再做研究,不能再写文章。遗憾得很。
祝您好!
G.德勒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