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县域金融供求缺口的结构分析与差别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缺口论文,县域论文,差别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县域金融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根据肖(Edward.S.Shaw)于1973年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互相推动和互相制约的关系,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反之亦然。因此,有效促进县域金融健康发展是保持县域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金融改革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但与此同时,县域金融也存在着整体规模不大、质量不高、水平不均衡等问题。随着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县域经济逐步呈现出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特征,这就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山东省县域金融的供求现状、供给缺口问题进行深入考察。
一、关于县域金融供求缺口的文献分析
国内专家学者围绕县域金融供求缺口问题开展了很多研究,通过归纳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县域金融供求缺口的原因进行探讨。如钱水土、俞建荣(2005)认为,县域金融供需缺口体现在资金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相对不足、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供给的形式单一等方面,破解路径是重构县域金融体系,完善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县域的配置,落实县域金融相关的配套政策。谢金楼(2008)认为,县域金融呈现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共生的局面,供给不足起因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需求不足根源于土地产权制度障碍和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不健全,因此解决供需缺口问题应分别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着手,完善多层次的县域金融体系,大力消除制度性障碍。周立(2005)通过调查发现,认为县域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非正规金融安排受到遏制,由此导致了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错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兼容发展是主要突破路径。曹冰玉(2008)认为县域资金供求存在巨大结构性缺口,其根源在于金融制度的供给偏差,政府对满足小规模经济需求的民间金融制度供给不足。因此必须增加县域民间金融制度的有效供给,通过提高县域金融制度效率来改善资金供求关系。二是对县域资金供求缺口进行测算和估计。如姜俊臣、杜英娜、王斌(2008)以费雪方程式为理论基础测算出2006年河北省县域地区货币供求缺口为3.16万亿元。他们认为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抑制等因素导致了上述状况。武翠芳、赵其有、王向东(2007)利用戈德史密斯经济—金融相关系数估算出县域资金需求量,同时对实际供给量进行统计,发现自1991—2004年来县域金融需求与供给都在增加,但需求的增幅更大,从而导致资金缺口不断增大,2004年县域资金供求缺口为10.3万亿元。王亚飞、杨华荣、唐爽(2009)认为县域金融缺口是正规金融功能性缺失和国家长期抑制的共同结果,这种缺口被获利性非正规金融所弥补。因此观测非正规金融占比可以估计金融缺口的大小,该比例估计在33%—67%之间。张慧茹(2008)通过比较县域GDP占比、县域信贷占比之间的差距来估算县域金融供求缺口的规模。据估算,近年来两者的差距不断扩大,至2005年前者落后36.22个百分点,信贷资金缺口约为10.47万亿元。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县域金融供求缺口的成因及规模大小,提出的对应措施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结构分析简单,仅将“金融供求关系”划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对立面,而没有对供给与需求的多样性进行深层次剖析;二是在考察“供求缺口”时仅局限于对总量缺口的分析,而没有研究边际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三是在概念上存在着以“资金供求缺口”来替代“金融供给缺口”的现象。本文认为,县域金融供求缺口所涵盖内容应是包括资金缺口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的供求缺口,仅仅分析资金缺口的成因、估算资金缺口规模是难以全面反映县域金融供求全貌的。其中,金融机构是指在金融市场中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各类中介组织,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附属设施;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亚瑟,梅丹,2000)。以下,本文将结合山东省县域金融供求实际对此予以探讨。
二、对山东省县域金融供求缺口的研究方法
本文在充分掌握县域金融业务数据与调查问卷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比较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县域金融供求缺口状况进行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县域金融业务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辖区各中心支行;问卷调查由山东省16市(莱芜除外)组织进行,各市在辖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适中和相对落后的乡镇各选取2位农户或企业主进行调查。因部分市超额调查,本次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42份。
(二)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县域地区间金融供求缺口差异。本文按照山东省县域人均GDP和存贷款综合排名情况,将全省县域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包括:东营、青岛、威海、济南、烟台、淄博、日照、潍坊、滨州9市的51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县级市);B组包括:泰安、枣庄、济宁、德州、聊城、临沂、菏泽7市的40个综合实力稍弱的县(县级市)。
依经验和常识而言,A组县域因经济更发达、金融机构总量和密度更高、金融服务质量更好,其金融满意度理应高于B组,其金融供求缺口应该小于B组,然而比较分析发现得到的结论恰恰相反。显然,这种违背一般常识的“背离”现象值得深入研究,需要进一步对其供求缺口的结构加以分析。
在缺口的结构分析方面,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从类别上,将“缺口”进一步划分为“金融机构缺口”与“金融服务缺口”两部分进行探讨;二是从性质上,将“缺口”进一步划分为“总量缺口”和“边际缺口”两个层次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上述结构分析,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县域金融供求缺口状况。
三、山东省县域金融供给水平比较分析
近年来,山东省县域金融供给状况得到极大改善: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进一步增多、县域覆盖率达到100%;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法律政策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征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信贷投放持续放大、新型投融资工具获得长足发展;金融服务方式加速向自助化、高级化演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在县域逐步推广,自助金融服务方式在县域日益普及。问卷表明:77%的被调查者对县域金融机构水平满意,97%的被调查者对县域金融服务质量满意。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于金融发展速度,县域金融供求仍存在一定的缺口,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促进。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金融供给水平更高,但其金融供求缺口反而更大。这种“背离”现象表明,研究县域金融供求缺口必须注重其结构和成因;制定县域金融发展政策也应针对金融供给缺口的结构和成因差异予以差别化考量。
(一)金融机构配置水平比较分析
从统计数据来看,A组县域的金融机构以及其设置和投放的POS、ATM和银行卡数量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一是金融机构密度远大于B组县域。A组县域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网点的人均数量分别是B组的2.1倍、3.3倍和1.1倍,单位面积数量分别是B组的2倍、3.4倍和1.2倍。二是ATM、POS及银行卡数量高于B组县域。A组的县均银行卡、POS、ATM数量分别比B组高出10.5、12.8、2.2个百分点;三是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多于B组县域,A组县域新型机构的总量较B组高55.8%。
(二)金融服务水平比较分析
从统计数据来看,A组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高于B组县域。A组县域金融服务水平的优越主要通过金融行为差异得以体现:一是新型融资工具种类和数量高于B组县域。2011年A组县域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区域集优债券分别募集资金2.4亿元,B组县域为零;同年A组县域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204.4亿元,比B组高64.31%。二是信贷依存度低于B组。A组县域的信贷依存度低于B组4.34个百分点,这主要源于A组县域较高的自有资本。三是融资能力强于B组县域。A组县域“无法获得有效担保”比例低于B组0.1个百分点,且抵押担保物的品质显著优于B组,这同样是源于A组县域较强的经济实力。四是信贷投向较B组县域多元、高级。A组县域的消费类信贷较低,“住房购置”等投资占比较B组高1.65个百分点,生产性信贷主要用于流动资金,表明A组县域已基本完成初始同定资产投资阶段。
(三)比较分析发现的“背离”现象
前文分析,A组县域的金融机构配置水平与金融服务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但问卷显示A组县域金融供求出现了若干“背离”现象:一是满意度方面的“背离”。A组县域对金融机构的满意度低于B组7.43个百分点,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低于B组0.89个百分点。二是需求偏好方面的“背离”。A组县域在金融机构及网点显著高于B组的情况下,需求偏好仍倾向于“增设金融机构主体及网点”,而B组县域则希望“增加银行卡、电话银行、POS等支付工具,完善支付网络”。三是新型支付工具运用方面的“背离”。A组县域手机银行开通率低于B组6.45个百分点、网上银行开通率低于B组9.37个百分点、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率低于B组3.14个百分点(见表1)。
四、山东省县域金融供求缺口结构分析
按照金融深化理论解释,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分为“需求跟进型”和“供给导向型”两种模式,前者是指经济的发展会引发投资需求,而为了满足投资需求则要有与之跟进的金融体系来提供金融供给;后者指金融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可进一步引导经济发展。在现实经济中,“需求跟进型”和“供给导向型”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交替出现:在经济发展落后时,“供给导向型”模式率先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当经济发展起来时,“需求跟进型”模式则反过来促进金融发展。可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二者是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县域GDP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平稳较快增长速度。据此,本文认为在分析山东省县域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方面应适用“需求跟进型”模式。
(一)金融机构供求缺口分析
如图1所示,金融机构供给与需求曲线分别为M1、M2且相交于W点;M1、M2所围的阴影面积属于“未满足的金融机构的需求水平”,本文称之为总量缺口;线段RS为金融机构供求的最大边际缺口,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为T。可以发现:(1)随着经济发展,在OR阶段,边际缺口与总量缺口同时增加,预示着未满足需求仍在不断增加、且呈加速状态。(2)在RW阶段,边际缺口不断减少、但总量缺口仍然增加,预示着未满足需求虽然仍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速已逐步下降。(3)在越过W点后,边际缺口为负、总量缺口由最大值开始下降,预示着未满足需求将会逐步缩小、甚至变为零
(二)金融服务供求缺口分析
如图1所示,金融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曲线分别为L1、L2,金融服务供求缺口同样有总量缺口与边际缺口之分,其中L1与L2所围的面积为“未满足的金融服务需求”——总量缺口;线段WK为经济发展水平N对应的金融服务边际缺口。可以发现:(1)在金融机构供给未达到W点前,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低于金融机构需求,但金融服务的边际缺口和总量缺口同样随经济发展而增加。(2)当金融机构供给超越W点后,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超越对金融机构的需求。(3)W点后金融机构供给水平的继续提高可对金融服务需求产生部分“替代作用”,加之金融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W点后金融服务的边际缺口将呈逐步缩小趋势。
(三)对当前县域金融发展阶段的判断
(1)根据A组县域“金融机构的满意度较低(62.93%)、且低于对金融服务满意度的33.62个百分点”的现状断定,A组县域机构供给水平尚未超越W点;由于B组县域金融机构水平低于A组,显然B组县域同样未超越W点。(2)由于绝大多数(76.78%)被调查者认为,县域金融机构总体“数量基本够用”或“数量较多”,且县域金融机构与业务覆盖率达到100%、加之山东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因此可以断定,县域的金融机构供给水平已经超越了R点。(3)由于当前金融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受制于金融机构供给水平,且依然沿袭了金融机构的发展思路——重规模、轻质量,因此其对金融机构的替代效应较小。(4)目前山东县域金融发展处于RW阶段,由于县域经济仍保持快速发展,且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的替代效应较小,因此县域经济对金融机构的需求依然较高。
(四)对金融供求缺口“背离”现象的解释
1.满意度的“背离”。进一步按样本属性(小企业主、农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A组县域小企业主对金融供给的满意度显著低于本组农户和B组的小企业主,但A、B两组的农户对金融供给的满意度相差不大。具体来说,A组县域小企业主认为金融机构水平较差的占比为45.45%,较本组农户高出14.89个百分点,较B组小企业主高出23.78个百分点;A组县域小企业主认为金融服务较差的占比为4.55%,较本组农户高1.8个百分点,较B组小企业主高出4.55个百分点。可见:因经济较发达,A组县域的小企业主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更高。但由于金融供给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导致了A组县域小企业主存在更大的心理落差。由于A、B两组农户方面的满意度相差不大,因此,A组县域小企业主的满意度偏低导致了本组整体的“背离”(见表2)。
2.需求偏好的“背离”。按照“需求跟进型”的金融深化理论,在金融机构供给尚未达到W点的情况下,A组县域因经济发展较快而产生更大的金融需求,迫切需要金融体系及时“跟进”。在金融机构占据金融体系核心地位的前提下,A组县域自然对金融机构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
3.新型工具运用的“背离”。A组县域在新型工具运用方面出现“背离”现象引人深思。可能原因在于:一是A组县域金融机构供给水平因未达到W点而限制了对新型工具的需求;二是目前新型工具在功能、额度、凭证、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仍满足不了A组县域复杂业务需求;三是A组县域受业务金额较大等因素影响而更加重视柜台业务的高安全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山东省县域不同地区金融供给缺口的根源存在差异。导致A组县域在金融机构配置水平显著优于B组县域的情况下,金融满意度等指标低于B组县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A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B组县域更高,由此诱发了更强的金融需求。当金融需求的增长程度超过了金融机构供给速度时,金融供求缺口就会在原有基础上被进一步扩大,对金融供给水平的满意度下降。简言之,虽然A、B两组金融供求缺口都是由于金融供给落后于金融需求而产生的,但A组县域缺口的主要根源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金融供给的增量。
2.A组县域的金融发展路径将逐步被B组县域所沿袭。从A、B组县域的对比可以发现,山东省县域的金融发展是有梯度的。金融发展梯度是经济发展梯度在金融领域的客观反映,而经济发展梯度则具体体现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发展。本文认为,受“产业—经济—金融”之间传导关系的影响,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也是遵循上述规律的。山东省县域的经济发展实际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雁行理论:A组县域的经济较快,其外向型经济、产业化和规模化经济优先于B组县域发展起来后,其外向型经济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商品集散地逐步向B组县域转移,其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逐步在B组县域推广。根据经济与金融间的传导关系可以断定,A组县域的金融发展路径必将逐步被B组县域所沿袭。
(二)有关建议
1.加快金融机构建设仍是县域金融发展的工作重点。根据“需求跟进型”金融深化理论,当前县域应进一步加快各类金融市场主体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机构,使之尽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超越图1中W点,并触发对高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提升)。
2.针对县域金融发展梯度状况制定差异性发展策略。对于A组县域而言,应注重引进服务与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机构,注重引进执行差异化、个性化经营策略金融机构,以此来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高级化的产业形态;对于B组县域而言,应优先发展基础金融该服务,及时满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
3.B组县域应利用后发优势促进金融产业超常规发展。鉴于A组县域和B组县域处于同一区域政策体系之下、经济金融交往密切且有明显的梯度,B组县域金融发展路径具有复制A组历史的倾向。因此,B组县域可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借鉴A组县域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来实现金融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4.积极为县域金融体系的全面深化做好准备工作。目前,县域金融自助业务、理财和信托业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业务已进入千家万户,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券等新型融资工具已在县域逐步推广。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县域金融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不可扭转。全面“转变金融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将成为县域金融机构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此,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支持和准备工作。
收稿日期:20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