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理念下的白马山旅游文化考察
◎何道明
(汉江师范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文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 白马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堵河东岸,因其山形似马又传真武大帝骑白马巡游至此修炼成圣而得名。考察白马山旅游文化,彰显其特色效益,需清晰把握其发展理念、发展主体和发展进程。
【关键词】 白马山旅游文化 发展理念 发展主体 发展进路
白马山,又称天马山或天马岩,为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一。其文旅资源丰厚,集自然与人文元素于一体。研究、宣传和挖掘弘扬其文化内涵,发挥其旅游文化效益,需以绿色理念为基石,全面考察其发展理念、主体和进路。
一、基于“绿”——旅游文化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了报告和党章。绿色理念为中国旅游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基于绿色理念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需把握特色性、再生性和传承性三个要点,白马山旅游文化资源发展具备这三个要点。
不同的农药针对不同的虫害或者病害,作用机理一般不同。即使有同类的农药作用会累加,也还是根据其“残留量有多大”,而不是根据“有多少种”来判断是否有害。也就是说,如果每种农药的残留量都低于国家标准,那么危害就可以忽略;如果残留量超标,那么即使只有一种农药,也是不合格产品。
(一)白马山旅游文化资源的特色性
白马山旅游文化资源特色性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集人文与自然资源于一体,白马山融雄、奇、险、秀、幽为一体,除犀牛望月、张仙抚琴、石瀑飞舞等自然风光独特外,人文资源也比比皆是,有祖师殿、财神庙、五仙庙等文化遗址36处;二是集朴实与现代于一体,白马山文化资源体现出浓厚的朴实性,蜿蜒的石板路,满眼葱绿的植被,现代人们出行所需的“绿色、节能、环保、健康”,在这里得到立体式的演绎。
(二)白马山旅游文化资源的再生性
白马山旅游文化资源源于真武修真得道的传说,体现出浓浓的再生性。相传,真武大帝当年为修道成仙,骑着白马巡游至此,见后山山势雄伟、秀丽壮观,遂在此修炼成圣。后又点化5位擅长占卜、武术、医药、音乐、茶道的举子在此得道成仙,为当地百姓造福[1]。先有白马山,后又衍生出聚仙谷;先有道教文化,后又衍生出道儒一体的文化,更有甚者据“聚”字衍生出“聚财”等财神文化、民俗文化,先有单一的人文传说,后又衍生出集“神仙叶”“神仙茶”等自然特色为一体的多元文化。
(三)白马山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承性
③潘彦文:《郧阳府志》(清·同治)(校注本),武汉:长江出版社,2012年9月。
制定各个年段的研究目标切入后,笔者针对具体研究内容,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初步形成并完善了两个基本课型范式。
文化遗产是新城镇建设的文化基础,是赋予新城镇文化生命力和文化特色的根本源泉;是新城镇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为各新城镇打造特色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是新城镇增强人口吸引力,加强区域文化认同,构建区域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5]。目前十堰市城区常住人口约150万,周末短期旅游游客数量急剧增加,去郊区游已成时尚和人们的必然选择。具有人文底蕴和生态基础的白马山自然而然成为城区人们短距离旅游最佳选择。以白马山为噱头,将柏林镇打造为新型城镇生态旅游文化休憩带切实可行。考察和探索白马山旅游文化发展,在绿色理念指导下,把握其道教文化主体,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脉络,能更好地服务十堰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战略,能为实现将十堰建成“生态、人文、新经济”的绿色家园的愿景贡献力量。
二、源于“道”——旅游文化发展主体
④潘彦文:《郧阳府志》(清·同治)(校注本),武汉:长江出版社,2012年9月。
武当山旅游,参与性活动较少,武当武术只是表演性观赏性项目,用来满足游客对武当武术的好奇心,游客鲜有机会参与、学习。且武当山学习武术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相对较弱[3]。白马山武当武术旅游文化可以打“绿色、健康、体验”旅游牌,积极推广白马山武当纯阳武术旅游文化。
三、流于“先”——旅游文化发展进路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4]。白马山旅游文化发展之路就是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一致、融为一体,为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
在十堰区域内,出现有三处地方以白马山命名,分别是丹江口市的白马山、房县的白马山和张湾区柏林镇的白马山,从文献记载结合地图,白马山位置较为确定。《郧台志》(明·万历)载“天马山,县南,隔江……”,排除丹江的白马山,丹江口的地理位置在当时郧阳府的东方,而《郧阳府志》(清·同治)也将白马山记载为“城南,越汉水……”,《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将其与“黄龙”并提,可见也不是房县的白马山。据此,文献记载的白马山就是张湾区柏林镇的白马山。
(一)打造国际白马山武当武术旅游文化驿站
从中国 《宪法》《教育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看,公民享受图书馆服务已是不争事实,公民利用图书馆是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已经以法律化确认下来的。
(二)打造新型城镇生态旅游文化休憩带
在潘彦文脚注,吴葆仪主修的《郧阳府志》(清·同治)记载学使吴省钦《天马岩渡汉,抵行署,读明人碑示诸子》诗:“春山三百里,山断见渔矶。好上金鱼渡,言从白鹭飞。渚花人隐隐,城柳客依依。莫遣征人涴,临风理袷衣。”④白马山传承至今,尽管旅游开发较晚,其传承的绿色气息,寄情山水,陶冶情操的价值,将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此体验。
【注释】
①潘彦文:《郧台志》(明·万历)(校注本)武汉:长江出版社,2013年4月。
②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影印本。
白马山旅游文化其先进性已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1996年白马山被列为十堰市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⑤,2002年被列为湖北省自然生态保护区⑥。白马山武当武术是武当纯阳武术的一个分支,而武当纯阳秘功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⑦。近年来,张湾区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加大投入,完成了白马山旅游区旅游公路、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白马山武当武术旅游文化已有很好的发展起点。据此,打造国际白马山武当武术旅游文化驿站恰逢其时。
据潘彦文脚注,裴应章主修的《郧台志》(明·万历)载:“天马山,县南,隔江,在隙出‘天马’二字如斗,危亭瞰江,旧称胜概。”①清代文人严如熤在其《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讲述郧阳府时云:“郧阳府,春秋麋子庸人之地,明成化时设府治,领郧县、郧西、房县、竹山、竹溪、保康六县。东界河南南阳府之淅川,西界陕西兴安府之平利,南界襄阳府之均州,北界陕西商州之商南。道路四通,山有黄龙、白马诸险,汉江横通其中,夹河、斗河南北交注,为楚边之雄胜,距武昌省城一千五百余里。”②潘彦文脚注,吴葆仪主修的《郧阳府志》(清·同治)也有记载“天马山,《省志》,城南,越汉水,一名天马岩,旧传岩裂出‘天马王’三字。祥古迹”。③
白马山文化以道教文化为源头,衍生出了生态旅游文化、财神民俗文化,甚至还有儒家(金安寨)、佛教文化(白马寺)等多元文化,其主体是道教文化,尤其是武当武术文化。白马山武当武术以纯阳派为主,据传起源于吕洞宾,是武当武术的一脉;武当山武当武术本山派以三丰派为主,是武当武术的主脉[2]。据此,加强与武当山联系与沟通,可以挖掘白马山武当武术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鲜明的白马山“小武当”武术旅游文化区,走差异发展之路。
系统论与城乡发展规划协商机制..................................................................................................................................................郝伟光(15)
⑤参见十堰旅游规划设计院《十堰张湾区白马山旅游规划》。
⑥参见百度百科: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1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均呈现不同波动,前期波动较大,2014年后趋于平稳,具体来看,在2009~2010年处于比较低的增长水平,到2010~2011年,大部分指标出现大幅增长,之后下降并趋于平稳。
⑦参见荆楚网:湖北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06-10。
项目完美收官,庆功会上,连我们老板都说要给我婆婆一个特别奖,原来,看到我怀孕大肚子时,单位想过调人来代替我,是婆婆立下军令状,说她一定能配合好我,让我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琼.白马山承载着雄奇险秀幽的美韵[J].中国地名,2012(7).
[2][3]靖增群.刘俊.白马山武当武术文化旅游开发定位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4]韩福文.罗岩.试论先进文化在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毕旭玲.文化遗产保护在上海新城镇建设中的意义[J].文化遗产,2016(2).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20(2019)16-01-02
【收稿日期】 2019-07-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十堰市软科学项目《十堰市特色小镇文化场馆建设研究》(十科发〔2018〕23号)成果。
【作者简介】 何道明(1982- ),男,汉族,湖北郧县人,本科,汉水文化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写作)及汉水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标签:白马山旅游文化论文; 发展理念论文; 发展主体论文; 发展进路论文; 汉江师范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