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30年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30年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十年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我国新时期30年的历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结伴而行。伴随着每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改革开放就向前迈出一大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就有新的变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30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探索实践获得新经验的智慧结晶。

历史告诉我们,每当我们党处理好解放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我们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向前迈进,否则,就会出现挫折甚至倒退。30多年前,全国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再次掀起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澄清了“姓资姓社”、“姓公姓社”的困惑,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30年来,解放思想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党和人民在比较中、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把握住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逐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以及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逐步认识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坚持和实践,这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最重大的成果。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一)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联系实际,划清真假社会主义的界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反对和抵制假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坚持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针对党内的错误思想倾向特别是“左”的错误,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从而比较彻底划清真假社会主义的界线。

(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总结历史经验,放弃和纠正对社会主义的误解。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信中鲜明地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主义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3页)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郑重表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是放弃和纠正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模式的误解,真正领悟和把握了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科学论断。

(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进行理论思考和升华。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这是我们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要领。

在全面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科学揭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党吸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逐步形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正确揭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根据。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明白了中国的社会的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46页)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党坚持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我们党忽略了中国特殊国情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搞不清楚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问题。由此导致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犯了“左”的错误,使国家和人民蒙受重大损失。

痛苦的教训使我们深思和醒悟。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再认识。在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同志郑重提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党的十三大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页)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93页)

十七大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牢记好、把握好这个基本国情,是推进改革、谋划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依据。

(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动摇不得。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获得的一条根本经验。这条被邓小平同志称誉为“中国的发展路线”的基本路线对于党和人民,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也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1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扭住不放,决不能搞“两个中心”,也决不能以其他为中心取代它;“两个基本点”必须全面坚持,二者不可缺一,两者不可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离不开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也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其政治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报告中精辟地论述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和极端重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我们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探索的重大成果,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自觉认识和把握的深化。早在“一五”期间,周恩来同志就说过:“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雏形。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在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十七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

经过30年实践,当今我们对如何依靠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积累相当丰富、相当成熟。

第一,经济建设必须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着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政治建设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着重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文化建设要大发展大繁荣。着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经营好文化产业;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第四,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着力推进“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在30年来正确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标准答案,也是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二、怎样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对待资本主义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的当今世界,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同时,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科学的估量,重新审视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这是我们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又一个重大成果。我国实现从关门建设到开门建设这个历史性转变,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怎样正确估量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我们应当采取怎么样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政策?30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重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正确回答了这些至关重要的基本问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发挥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观点。《共产党宣言》曾对资产阶级的作用作过重要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革命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访问时指出:“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页)这个论断既是对马恩关于资产阶级的非常革命作用观点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容置疑的态度。

(二)要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观点统一起来,全面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现象。列宁曾指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然而,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因而,有些同志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产生疑惑。为此,江泽民同志分析指出:“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也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也不行。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不成立了呢?当然不是。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79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必然要进行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江泽民同志曾特别强调:“一方面,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81页)

(三)从中国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马克思在晚年对东方社会,主要是俄国这样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怎样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科学的设想: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支持下,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列宁接受这个设想,并在1918年《〈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几个提纲》中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第520页)毛泽东同志对此十分重视,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向外国学习”的方针,只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能很好兑现。

1978年5月7日,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1页)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特别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这是对马克思、列宁关于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采取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我国对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无论在内容、规模乃至广度深度诸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一)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六大在审视建党80多年来历史的基础上,科学地判断党当今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是我们把握好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客观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准确认识并表述党的性质和任务。在拨乱反正进程中,1983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篡改党的性质提出错误的五十字方针,重新提出新的五十字方针:“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坚强核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9页)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十七大还提出“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要求,并从一条主线、方针、五个重点、六方面的任务作出新的部署。

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这样的中国共产党,既能长期执政,永不变色,又能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引导全党全国人民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最根本之点,就是按照上述要求扎扎实实地来建设党。

(三)不断拓展党的建设的思路和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大大继承和发展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涵和方法,赋予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与此同时,特别重视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制度建设,这30年来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党内各类党规党纪,涉及党员干部、党员和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委机构的管理。怎样建设党,还必须特别提出的是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强调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建设这两项重大战略思想。这具有鲜明的时代要求,又颇有现实的针对性。这是永葆长期执政、永不变质、永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的关键。

四、在继续解放思想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们党必须正视、揭示和扫除一切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思想、作风和状态,来一轮新的解放思想,以促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切入点。

(一)立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紧迫感;破不求进取,丧失机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重温这些话语,颇为亲切,有着强烈的针对性、现实性。

应当充分肯定,30年来,广大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即使在一省之内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这有包括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多方面原因,除了客观条件局限之外,不能否认也存在主观因素。某些地区30年来并没有切实解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个别地区发展很慢,面貌依旧,丧失机会,人民生活还有不少困难。这里的领导机构和领导班子相当缺乏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没有真正领悟“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要义。

(二)立以人为本,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破“官本位”,以权谋私,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以人为本还是“官本位”,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否真正牢记并践行科学发展观,衡量的根本标准就是这个基点。

不继续解放思想,旧的思想观念就难以破除,一些新的怪现象就冒出来了:看重“官本位”的思想多了,维护既得利益的就滋长起来了;不与人民共命运的官僚主义涨了,改革创新的闯劲就少了,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就淡了。有同志问,中央号召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老百姓听了很高兴,为什么一些干部不那么在意,也不想有什么招?这很值得深思。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做表率,共产党员应当做表率。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的矛盾和问题时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是一个空口号。

以人为本是解决发展为了谁,发展要依靠谁的问题。我们一些干部在口头上说明这个问题理由可以滔滔不绝,然而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往往忘了群众。江苏省昆山市贯彻科学发展观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具体实施“富民优先”战略。他们认为,“发展首先是富民,评价最终在群众”。“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要让大多数达到平均数”。昆山人最为骄傲的,不是2007年实现近1000亿元的GDP、300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400亿美元的进出口额,而是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民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比上年增长14%。昆山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实施就业富民、物业富民、创业富民、产业富民途径,明确要求做到“人人有技能,个人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使昆山在转型过程中,既创造了一片新天地,又使老百姓普遍受益。充分体现昆山市委和政府为了老百姓而发展,依靠老百姓去发展的“以人为本”,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责任感。

(三)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破只顾一头、丢掉一头,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关系。围绕着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要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前顾后盼”,注意“上下左右”,当然也要善于在一定时间内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对于怎样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譬如人才问题、资金和技术问题等。从领导思想来说,首先要解决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不能只顾GDP总量增长这一头,而忽略人均水平的提高这一头;不能只顾某些较发达地区增长这一头,而忽视广大农村改变面貌花力气这个大头。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三方面的要求,不能只要一方面,而要注重三方面兼顾,协调发展。在我们头脑里也不能满足于当前“中国制造”的成就,而缺少自主创新的“中国创造”的雄心壮志。我们走科学发展道路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都需要的,应当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发展规划,分阶段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各方面力量有步骤的全面推进。

在经济发展较快较早较好的省份,仍然需要解决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如何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如何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如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反腐倡廉建设等等。解决好这些重大难题,需要各级领导班子乃至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群策群力,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都充分发挥出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求发展、求进步、求创新,促进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好更快地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造福于人民。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30年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