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三化学复习课教与学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教与学论文,策略论文,化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2004年在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四省全面铺开。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化学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显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一、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中化学新课程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了基础。新课程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交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思考和活动,就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但效果却不一定理想。教师提问题,如果学生无言以对,或者是一句干脆利落的“不会”而使教师的教无法开展,那么只能又回到以前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其实我们应该对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反思。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三化学复习要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可以兼取两大理论之长,构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教与学的策略
过去高考复习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读书—读懂书—练习二熟能生巧,内蕴着苦学与题海战术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旧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新要求。教师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就要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充分挖掘隐藏在知识内的具有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并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科学方法的运用过程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夯实“双基”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做题讲题评题,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但发现存在耗时低效的情况,这样失效的课堂往往出现在学习困难的集体中。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难题很多,教师(尤其是初尝高考压力的教师)总担心学生不懂做这样的题,所以设计教学时,不顾学生已建立的知识水平,而总选择高考难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发表想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失去信心,主动学习的主体性被扼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发挥,只能硬塞强灌下去。
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知识水平(准备状态),它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高三复习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抓好“双基”,回归课本,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这是迎接进一步学习的准备,切忌题海战术和挑战难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这样的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标准状况下22.4L HCl溶于1L水中可得 1mol/L盐酸溶液;
B.将25.0g胆矾溶于水后配成100mL溶液所得溶液浓度为1mol/L;
C.使溶液的浓度增大一倍,可采用蒸发掉一半的溶剂;
D.20℃,饱和KCl溶液的密度为ρ,若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20℃,溶液密度大于ρ。
这样的问题,学生愿意思考,也愿意讲出自己的想法,而且看似容易,但各选项都有陷阱,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做到,容易反映学生掌握概念情况。如果例题的选择是学生跳起来摸不着边,他们就不愿意想,等着他人代劳;而不用跳就能摸得着,他们又不屑试。
概念多了,我们就要教学生归纳知识易于记忆,方便提取。比如,化学常用量的复习,我们可以紧扣概念把各物理量编成网络易于学生复习。(表1)
表1
(二)暴露盲区,设置梯度,知己知彼
当我们依靠本进行复习时,有些学生自认为已掌握了,不愿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时复习课要选择易暴露学生基础知识盲区的例题,让学生发表解题的思路,教师可以从旁作肯定或否定,鼓励积极主动学习,同时给一些自我膨胀的意识降温。
教师有时也可以创造情境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比如根据广州市2006二模中的两道实验题学生的答题情况,把讲评课与复习课合二为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分析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建立正确的设计思路,能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见表2)
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主讲练,思维得到充分调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而教师根据学生即时的思维结果给予评价和点睛,能突出知识的重点,使复习课完美有效。(见表3)
高三有效复习的目标就是迎接高考。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高,教师要由浅入深、创设有梯度的复习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复习到溶液浓度计算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组:在标准状况下,将体积为44.8L 气体(摩尔质量为17g/mol)溶于0.1L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0.915(g·),则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A、等于12.5%B、大于12.5%
C、小于12.5%D、无法确定
这一道题的四个问题,只要应用概念就能解决问题,变式1直接使用概念,变式3就是对概念的灵活应用。学生在这样的梯度训练中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灵魂。
(三)重视方法指导,是有效复习的关键
历届高考题目不断变化,但考核的知识点是不变的,学生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这可能不是知识掌握问题而是方法不当。我们在高三的复习中渗透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比如:上课过程学生拿着一道题无从入手时,教师可以指导他有目的地读题,划起关键字句,“题目告诉你什么?给了什么条件?求什么?”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会入轨。当解决问题后,教师点睛式地强调以上的指导就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使他们学会学习。
课后理科教师总会长时间地被学生的习题轰炸以至大脑空白,为了能使自己集中精神,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然要求学生讲对这一题的做法,结果得到的回应一般是:“我看不懂题,没有任何想法。”于是教师只能强迫自己读题,把文字变成流程图,从概念出发……而教师此时的状态不正是学生考试、练习经常所处的状态吗?教师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学生不能,就是解题方法没掌握。若教师能抓住这一机会点拨学生:“你看到教师这样处理,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然就会心领神会:“当思路不清时,要画图、抓概念。”这样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四)发展“情感与价值观”,提高复习效益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节成功的课,教师应能感觉到学生是在听你的课以及愿意思考、愿意质疑、愿意学习,最后产生积极情绪:如吃苦、耐劳、尊敬教师、配合等。因此情感的交流就是有效复习的第一种呈现形式。化学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继承能力,而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促使“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步发展的课堂教学机制。
三、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情境体现为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学生的参与将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潜能。如上面提到的复习课,学生自我评价前三个设计的过程中 (见表2),教师可即时发挥:设计若无题目中的情境限制,从它的操作、现象和结论的表述中,能推导它是吗?(见表4)
表4
以上表可以看出,学生的即时反应激活了教师的思维,教师的即席追问,问题源于学生也用于学生。加上及时的点拨,学生与教师头脑都开窍了,思路接通了,推动思维的延伸。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了课堂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
总之,高三的复习压力大,几乎节节都是复习课。在复习课上注入新的元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单向的知识传授受变为双向的师生互动,把静态的听、看、背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动态的自主探究,把“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可以提高复习效果。课后就能听到学生的反馈:“堂堂都是新课,有意思”,“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不想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