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发展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企业发展论文,新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的每一重大发展,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作为先导的。任何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内容及其方式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进步。企业的发展,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企业还是作为整体的企业群,也同样不能离开经营观念的不断更新。思维方法正确、思想观念领先一步,可以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逐步壮大、甚至突飞猛进;而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方法背时,可以使一家企业迅速衰退甚至崩溃。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求企业界不断地更新思想和观念,以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合理同步。
一、充分认识知识经济兴起和影响的必然性
知识经济是指正在经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按照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它同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农业经济注重对土地的拥有,农业经济决定于土地资源的运用;工业经济注重的是对货币资本的拥有,工业经济决定于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运用;而知识经济注重的是面向发展的知识的拥有,知识经济决定于以科技知识为核心的无形资本的运用。在农业社会,地位和权利可以用土地面积来显示;在工业社会,地位和权利可以用物质和货币资产规模来表示;在知识经济社会,地位和权利可以用脑袋中的数字化知识来获得和巩固。
按照一般的评价方法,中国的经济现在还只是处于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但是,正像工业技术的进步会极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样,知识经济的兴起会迅速全面地影响当今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方式。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会使传统的物质产品全部消灭,但是知识经济必然要求或帮助人们实现对传统生产对象和方法的巨大改变。知识经济不会在传统工业经济完全成熟之后才显露端倪。由于人类交往领域、方式和效率的变化,人们不可能、也不应当回避知识经济对传统工业经济的影响。对于正在步入市场经济并且参与国际经济大竞争的广大中国企业来说,认识到知识经济来临和影响的必然性,是今后正确地迎接挑战、把握机遇的第一步。
二、当前特别需要倡导的若干观念
1、智慧资本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观念。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彼特在他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竞争优势归根到底产生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超过了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传统工业社会中,低成本通常是由廉价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规模效应等实现的。在信息和交通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社会中,这样的低成本优势是无法维持长久的。于是,被称为“智慧资本”的经济要素悄然成为获得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崭新角色。
智慧资本主要由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员工队伍;后者主要由企业的领导能力、公司的管理和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程度等构成。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上,我们简单地可以通过总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这三项获知企业的净余价值为多少。在知识经济中,传统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将无法正确显示企业的资本实力。对许多拥有大量智慧资本的企业来说,它的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只是它拥有的实际资本实力的冰山一角。传统的企业资本构成理论已无法解释智慧资本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约100亿美元,只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200亿资产总额的4%左右。但是,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约2000亿美元)却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市场价值的4倍。微软公司生产经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品—电脑软件,而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经营的是工业时代的典型产品—汽车。智慧资本的核心是凝聚、表现于特定人才和技术之上的企业创造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主要形态是特定知识及其开发和运用。如果说四百年前英国人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一直为人们所首肯的话,那么我们今天要补充的是,知识可以转化为资本、知识就是资本。
在知识经济兴起和形成的时代,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是一种智慧型的资本,这样的智慧资本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传统概念上的资本(资金、劳动力、土地等)无法相比的作用。是智慧资本,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智慧资本强调的不是资金与技术的密集性运用,而是对资金、技术和机会的创造性运用。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九届人大会议期间,就强调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的知识经济基地。徐匡迪清楚地看到,上海在拥有智慧资本方面,处于全国的高地位置。今后要确保上海成为全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必须首先确保上海在全国的智慧资本高地位置,确保上海在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形成过程中的先锋角色。
2、企业应当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存在的本质要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固然同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同样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的优胜劣汰,无疑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功能的开发、运用和维护。
企业发展应当是连续和阶段性的,因而企业内部支持发展的各种要素也应当具有可接替、可继承、可发展的梯队结构。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部梯队系统有:第一,具备市场拓展功能的迭代型产品技术梯队,这样的产品技术梯队带有多元化、新陈代谢、能够快速反应的特点;第二,具备开发和运用知识功能的层次型人力资源梯队,这样的人力资源梯队具有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与分布以及合理的成本等特点;第三,具备把握和运作企业内外资源功能的后继型领导能力梯队,这样的领导能力梯队符合知识、个性、年龄等因素的合理匹配要求;第四,具备稳定与推进结合功能的多维型企业文化体系,包括管理机制、价值观念、传统,等等。
应当区分企业的“增长”和“发展”概念的不同含义。企业资产(资本)的保值增值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量化表现,经常情况下是一个“增长”的概念。但是,企业的“发展”是比单纯数量“增长”要求更高的概念。需要防止以牺牲企业“发展”的代价来换取一两年的企业“增长”的倾向。就现实情况而言,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领导能力。企业的上级(控股)单位应当把企业的领导能力建设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考核企业领导效能既要根据当期的企业运作绩效,也必须考虑当期领导行为对后期企业运作的影响及其结果。考核企业“一把手”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效益,也要考虑他对后继性领导能力的关注、培养以及实际成效。
3、企业经营和发展要以知识为基础、科技为核心的观念。
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二低一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肯定离不开新技术的引入和恰当运用。而高附加值的实质,是知识的凝聚,尤其是高新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凝聚。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中构建都市产业,减少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的高成本压力,就必须强调科技的核心作用,以科技为先导来开辟道路。企业应当建立有效吸收外界信息和知识的通道和管理保证机制。
应当确立几个思想认识:第一,以科技为核心和先导必然要求优秀人力资源的集聚和运用;第二,科技为核心和先导意味着加大科技投入的份额;第三,科技的开发运用必然是高回报与高风险共生的过程;第四,科技的开发运用必然以社会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过程。以科技为先导,并不总是意味着最新、最高级的技术的运用。固然,新型的、先进的技术有其特殊的竞争力,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降低综合成本,求得最好的投入产出效益,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人们常说“企业要发展,科技为先导”。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里的“科技”主要是指“适用”的“科技”,而非单纯仅仅是“高新”的“科技”。
以科技为核心和先导,意味着企业必须居安思危、敢冒风险。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的运作、特别是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不同程度的风险。在企业发展问题上,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必须克服那些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害怕变化与风险的惰性思维。市场经济变化万千。“以不变应万变”是一种不负责任、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要从“害怕失败——不敢变化——遭遇失败”的怪圈中解放出来,树立为了成功而宁愿一搏的勇气。对于已经获得成功的企业,也要防止陷入“成功——害怕失败——因循守旧——失败”的另一种怪圈,成为“成功是失败之母”的验证。
4、按照生产要素的构成来决定生产分配的观念。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传统的生产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大类,或者说是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类。劳动的报酬就是工资,资本的报酬就是利润。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劳动的分类和层次分化不特别重要。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同劳动由于其内涵构成不一样,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差异极大。 因而,不同劳动的报酬也应当体现显著的差异。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提供不同类型和不同质量的经济要素,应当获得不同的报酬。对企业发挥不同作用的不同人员,制定并给予不同的待遇、报酬,符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原则,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进一步分析,企业不应当简单地、单纯地按照不同劳动在企业中的作用与地位来决定报酬,而应当逐步地做到按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来决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调用。
按劳分配,决不应当仅仅按劳动体力或劳动时间来考虑和计算。重要的在于,更应当按照劳动的地位、作用和效果来考虑和计算。劳动具有多种形态,在同样的时间周期中,不同形态的劳动对组织、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同的。其实,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是一致的。在正常情况下,资本也可以归结为一种劳动,是一种过去完成的、未被消费掉而积存下来的劳动;知识、知识的获得和创造也是劳动或劳动的成果;技术也是一种劳动,是资本形态的劳动和知识形态的劳动的结合;管理更是一种劳动,是决定其它劳动配置、效率和质量的劳动。知识、技术及其活动,作为劳动及其成果,比一般劳动、特别是比一般体力劳动具有更为高级的形态和价值。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技术,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更应当注意尊重知识和技术。而管理劳动,是所有劳动中起最高作用的劳动。
5、必须对企业领导层加强培训、监管和保护的观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企业资产质量的是配置、使用企业资产的各类人力资源的质量,尤其是拥有企业资源运作权力的企业领导人员的质量。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培训、监管和保护,是对企业资产(资本)加以优化、监管和保护的必然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目前我国相当多数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领导人进入企业、掌管企业,你不能期望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大公无私”的奉献者,更不能期望他们每一个都具备无偏差地掌管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事实证明,优良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可以使企业资产不断优化、拓展,甚至可以使不良资产变为优良资产;而不良的领导行为足以使优良资产变为劣质资产。
从普遍意义上说,优良的领导人和领导行为,离不开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离不开优良的制度的引导和约束。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经常性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企业领导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必然走向老化过时。很难相信,思想保守、知识陈旧的企业领导可以带领企业员工在知识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据对上海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企业正职经营者中高级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仅占总数的5.5%;另据对上海56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国有企业的调查,正职经营者懂外语的占18%,懂计算机的仅占3%。上述调查充分说明,企业领导人员的知识素质提高已经相当急迫。
如果说良好的培训是发掘、释放企业领导人员潜能的有效手段的话,则优良的制度的引导和约束,是规范企业领导人和领导行为的必要途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无规则的企业领导行为必然丛生。监管,也是对企业领导及其领导行为的保护。事实上,有效的事先监管是最好的、最合理的保护。因此有必要提出,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要从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的素质做起;对企业资产(资本)的监管保护,要从对企业领导能力的监管保护做起;对企业资产(资本)的保值增值,要从对企业领导能力的保值增值做起。
三、有效的观念更新的基础在于有效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和观念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学习包括对前人、别人思想和经验的学习,也包括在主体本身实践中的思考和学习。过去,我们比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实践,甚至有意无意地用实践的、感性的学习来排斥思想观念的、理性的学习。这种片面的学习观对我们的干部队伍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企业经营者中不重视理论学习、不注意观念更新、不进行政策研究的为数不少。甚至不乏有人蔑视理性的学习和思考,一味相信“凭着感觉闯”。因此,从目前实际情况和发展的要求来看,企业经营者加强理论的学习和观念的更新,已成为更为急迫的任务。
大多数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往往不在于学习之前,而在于缺乏学习、感到急迫地需要学习的时候。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对学习是缺乏自觉性的。因此,就普遍而言,制度约束、环境支持是有效的学习的条件。农业社会强调经验的积累,强调向过去学习;工业社会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向现实学习;在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我们应当强调理性的指导,强调面向未来的学习。
社会是如此,企业也是如此。目前国际上,“组织的学习”和“学习的组织”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所谓“组织的学习”,是指组织为适应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吸收、处理外界信息,调整自己的生存结构、方式和内涵,以最大限度地形成面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组织的学习不是孤立地、单指组织成员个体的学习,而是指组织作为整体,包括从体制、机制到群体组合在内的系统活动。个体的学习不是组织学习的全部要求和内容,而是实现组织学习的途径和表现。所谓“学习的组织”,是指已经形成有效学习机制的组织。企业主管在“组织的学习”和“学习的组织”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良好的“主管的学习”和“学习的主管”,就不可能会有良好的“组织的学习”和“学习的组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过学习获得技术上的更新和提高还不是最为重要的,首要的在于通过学习实现观念上的进步与突破。因此,企业主管要把“组织的学习”的重点放在转变组织成员的观念乃至优化组织整体文化体系之上。通过组织观念、组织文化体系的优化来推进技术、产品、服务的优化,以获得和保持企业良好的竞争力,这无疑是长期的、艰苦的,但必须是由企业主管认真考虑、部署和实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