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膜穿刺加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曹凯峰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耳鼻喉科 上海 200093)

【摘要】 目的:观察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鼔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的鼓膜穿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单纯鼓膜穿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随访调查3个月~1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比较两组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法比单独采用鼓膜穿刺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地塞米松;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115-02

在临床上,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症状是听力下降、耳鸣耳痛及鼓室积液等,属于中耳非化脓性耳病,如果患者未及时得以治疗,随着时间和病情的加重,轻则听力下降,重则引发耳聋,不仅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严重扰乱了其正常工作和生活。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很多,但疗效不一,目前常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1]。为了探究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6例,分别采用单纯鼓膜穿刺手术治疗和鼓膜穿刺加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然后对患者进行3个月~1年的随访调查,观察两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7.6±2.1)岁,平均病程为23.6周;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9.4±3.8)岁,平均病程为24.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差距、性别比例、患病时长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二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鼓膜穿刺法对该组患者进行治疗,利用注射器抽吸鼓室内积液。详细步骤:①患者体位保持平卧,先清洁耳道,除去耳道内的耵聍,接着对外耳道及耳廓进行正规消毒;②消毒结束后,对患者实施鼓膜表面麻醉;③在耳内镜下,利用1mL注射器和5号注射针头对鼓膜的后下方或前下方进行穿刺,每次抽液前先注入少量空气,再进行抽液,尽量保证一次性抽净。1次间隔3天,反复操作3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单纯鼓膜穿刺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鼓室注射一定浓度的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按照对照组方法实施鼓膜穿刺后,接着注入地塞米松冲洗鼓室,所用药物浓度为5ng/mL,冲洗3次,再在鼓室内保留约0.2~0.3mL的药液[2]。

所有患者均口服抗生素5天,随访调查3个月~1年左右,并记录患者的治愈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的疗效评定均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显效:耳鸣、耳闷、耳痛等不适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消失,鼓膜形态及鼓室功能恢复正常,听力曲线阈值下降了30dB以上;有效:以上耳部不适症状自觉有所减轻,鼓膜色泽及部分鼓室功能恢复正常,听力曲线阈值下降30dB以内;无效:治疗4次以上且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无明显改善,鼓室功能也未得到有效恢复,依然有病灶存在,听力曲线阈值同治疗前或下降10dB以下或曾达到有效标准又再次下降[3]。另外,显效与有效共同计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校正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可以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58%,说明在鼓膜穿刺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鼓膜穿刺治疗。结果见表。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上的叫法颇多,常见的有浆液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以及卡他性中耳炎。目前已知很多因素都可造成该类疾病的发生,如患者的免疫反应和感染、咽鼓功能障碍等[4]。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内多有积液,而在长时间的患病过程中,鼓室内积液的存在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纤毛,使其功能减弱或丧失,处于瘫痪状态,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也对其身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因此,寻求一种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手术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对照组患者实施正规的鼓膜穿刺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8.5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鼓膜穿刺加地塞米松鼓室注射的治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疾病治愈率。

总之,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过程中,采用鼓膜穿刺加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耳鸣、耳痛、耳闷等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且效果显著,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钢锋,郑立荣.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24):47-48.

[2] 游绍雄,何婧,卢荣明等.鼓膜穿刺加地塞米松冲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3):55-57.

[3] 冯波,何勇.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7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5):23.

[4] 韩闯举,朱磊,王峰等.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70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0):1568.

论文作者:曹凯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膜穿刺加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曹凯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