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新科技革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_林业论文

林业新科技革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_林业论文

林业新科技革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林业论文,跨世纪论文,新科技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9 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代表时明确指出:“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针对林业的实际,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是跨世纪的战略选择。

一、林业新科技革命的涵义

一般认为,林业新科技革命是客观存在,是历史的必然。林业新科技革命的涵义,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点:

1.新的林业科技革命,就是林业科技的飞跃式发展或重大变革。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逐步积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质的变化是科技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的根本改变。

2.新的林业科技革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技进步,而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是一场革命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3.新的林业科技革命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并在1—2个带头学科首先突破,然后带来整体的发展。但也离不开常规技术的突破,高新技术要与常规技术结合,形成新的技术体系,同时广泛应用有利于林业科技发展的其他学科的先进实用成果,导致林业科技的重大变革。

4.林业科技革命,必然导致林业产业革命,产生新的产业技术体系和新的经营管理体系,推动林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

5.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新科技革命的前提;新科技革命的主要动力来自企业,企业是新科技革命的主体。人才是关键,而观念的转变则是科技革命的核心。

二、进行一次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国内外实践表明,掀起一次林业科技革命比任何时候都具有其紧迫性。

1.生态失衡,环境破坏,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森林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持,由于我国森林面积不足和质量不高,远不能承载目前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一是土地荒漠化加剧,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二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壤侵蚀量达50亿吨,全国湖泊面积减少40%,水库损失库容400亿立方米,并仍有加剧之势; 三是退化草地仍在发展。全国已有退化草地90万平方公里,并每年以6700平方公里速度在蔓延;四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目前平均每天有7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五是自然灾害加重。突出的北方持续干旱,黄河断流的长度加大,时间加长;南方洪涝灾害频繁,长江水患形势严峻。

2.林业仍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林业是重要的产业,虽取得较大成就,但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对林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 )林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规模的扩大和铺新摊子来实现的。投入多,相对产出少,目前森工企业增加1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只能增加0.7亿元左右的工业企业总产值;(2 )林业经济增长主要靠多占用资源和高消耗来实现的。全国每年要消耗3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 木材采运的工业物质消耗(不含天然林价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4%,成本不断上升; (3)林产品数量增加但质量不断下降。林业系统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1994年比1993年下降6.3%,而同期利润总额却降了45.8%;(4)林业三次产业严重不协调,1995年林业系统产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占68%、26%、6%。

3.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山区占国土面积的69%,人口占56%。目前我国有贫困人口5800万,大部分在山区,特别是中西部山区。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发展中西部经济,林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林业发展很不平衡,以1995年林业总产值的分布为例,东部地区占47.45%,中部地区占32.06%,西部地区占20.49%。

4.林业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中的能力有待提高。解决21世纪16亿人的吃饭问题是众所关注的大问题。林业在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食品等方面有一定的潜力。但木本粮油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我国木本粮食林面积4000万亩,总产量只有17亿公斤。要为实现(到2000年)增产1000亿斤粮食,林业肩负的任务十分艰巨。

以上问题,如果按照常规的办法,没有新思路、大动作是解决不了的,只有进行一次科技革命,才有可能加快发展的步伐。

三、在世界范围内正孕育着一场林业科技革命

纵观世界,已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第二次是电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是战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从农业的情况看,从本世纪中期开始,由于农业科学的重要突破,产生了以现代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在此同时,农业科技又出现了新的重大突破,孕育着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从林业的情况分析,本世纪初开始世界林业取得重要进展,林业科学技术有了较大发展,但属于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没有农业明显,因此可以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科技的进步还不足以引发一场科技革命。但从种种迹象表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纪内,在国际范围内正在孕育着一场林业科技革命。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生物技术在树木遗传改良中占据重要地位。本世纪20年代开始,林木改良技术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培育高产优质高效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种源、家系、无性系选择及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及杂交育种不断完善。常规育种和非常规育种相结合,特别是应用生物技术如多倍体育种、细胞融合和基因转移等育种技术发展加快,各类抗逆性基因构件的定性、分离和转化技术已具规模,加快了树木基因工程育种体系的形成。70年代林业上获得了杨树抗病新品种,80年代初美国东南部地区用抗病育种培育的苗木造林面积已达4万公顷。单倍体培养1983 年已有11个属20多个种获得了花粉植株等。生物技术已在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森林与环境的研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近20年来,发达国家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查明与监测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下的变化影响;二是对各类天然林、人工林的生长发育、演替、种群动态有了深入研究;三是对人工速生丰产林研究深入到系统的物质流通、能源转化定位观测;四是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态功能及其社会效益计量评价;五是在全球变化中,森林作用的研究提到重要位置,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理论;六是开展了酸沉淀和其他有毒物质对森林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七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复原;八是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环境研究,于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热潮,从而确立了林业在环境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森林培育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林的发展是本世纪林业的伟大成就之一。容器苗已广泛应用于造林,工厂化育苗技术得到很大发展。采用集约栽培技术、定向培育的短周期工业人工林获突破性进展。巴西的桉树林、德国的云杉林、新西兰的辐射松林,轮伐期一般缩短一半,木材生长量提高1~2倍。意大利、瑞典的杨、柳小面积工业用材林年生长量达50立方米/公顷,比传统生产方式提高10倍。农用林业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困难立地造林在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改良土壤、整地与栽植方法、保水与灌溉技术以及控制风沙与侵蚀的措施均有重要进展。森林培育方案和效益评价,正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目标评价方向发展。

4.森林资源管理取得重大突破。永续利用的原则已由以木材为中心转向包括木材、非木材林产品、森林的社会服务、 森林生态和环境效益在内的多资源利用。森林资源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的手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借助系统论、控制论和规划、仿真等现代决策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作出多资源、多目标和土地利用的优化方案。遥感等新技术在资源清查中起了重要作用。

5.森林保护在理论、策略和方法等方面都有重要发展。对植物抗病性的认识和抗病基因遗传的研究是本世纪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欧洲已选育出一系列抗病品种,美国抗锈病松类的选育也取得一定成果。开展了航天、航空遥感技术以及引诱剂监测,甚至分子生物学的监测工作。重视了森林生态系统对虫灾的调控能力;侧重生物防治措施,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益虫以及非杀虫性农药;计算机工具及其计算技术广泛用于害虫的预测及管理。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技术用于抗虫育种,改造杀虫微生物以及害虫监测等进展迅速。

6.林产工业研究出现新的局面。在维护木材资源基地,控制工业人工林质量下降,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实现了木材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质高效利用。以速生人工林和小径木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品,如纸、纸板和纸浆以及各种结构型刨花板和中密纤维板得到优先发展,生产工艺和设备继续向连续化、自动化、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增加新品种,控制环境污染。木材工业摆脱了原木为主的加工体系,向人造板、造纸和木材综合利用方向转化,高精度加工技术、全树利用技术、加工过程控制的自动化等都有新的进展。

四、林业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发展战略重点

林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已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尤其需要技术革命的支撑。正在孕育的这场技术革命的特点:一是从速度和规模看是跨跃式和超常规的,如果没有这点,林业将失去机遇,差距将越来越大。二是从战略重点看,将集中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组成的高新技术群为动力,并尽快突破,以此带动森林与环境、集约育林、高效利用等取得显著成效。三是从实现的途径看,既重视单项技术的发展,更重视集成、配套技术的突破;既重视科学研究的创新,更重视大面积、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和农民、林业职工素质的提高;既重视常规技术,也重视非常规技术,全面增强林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四是从战略对策上看,不仅进行全面赶超,而且突出重点,集中于有限目标上,解决林业生产中综合性、关键性、基础性的重大技术,提高林业生产力。

林业技术革命的发展战略重点:

1.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基因定位、标记、转移技术等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开展经济林、花卉、木本药材、珍贵林木等组织培养快繁和工厂化生产。新型森林食品加工技术以及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等评价技术,林用生物制剂的开发技术等。要尽快突破以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为主的抗病、虫基因工程的研究,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林木育种、研制微生物杀虫剂和木质降解酶方面有所进展,研究由林业生产剩余物——木屑、枝桠、纤维板生产废水等提取蛋白饲料的技术,研究菌根产业化技术等等。同时,在常规育种技术方面继续上一个新台阶。要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突出在森林资源、森林灾害监测与评价技术,林业网络化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到2010年,力争在基因转移、定位、标记有所突破。

2.建立低耗、高效、集约化经营的森林培育业。提高森林产量和质量,一是抓新物种的塑造,二是抓防治病虫害,三是抓集约化栽培和经营管理。针对中国的国情,在抓好良种和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必须坚持集约经营,用少量林地生产更多的木材。对工业用材林如造纸材、建筑材、人造板材等,坚持以产业为龙头,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在较短的时间内成林成材,走产业化道路。到2010年每年增加木材生长量1.0亿立方米。到2030年实现木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林业工程技术。对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淮河、太湖、海河、松花江等七大江河和太湖流域进行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为主的综合性治理,特别要强化对长江、黄河的综合治理,以增强水源涵养的能力。对“三北”、“沿海”、太行山等区域性生态工程,应推进持续性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研究,增强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功能。对平原绿化、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工程,要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构建各类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要进一步为农牧业和水利设施起屏障作用,建立农林牧结合的体制,研究节水型林业、困难立地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矿区植被恢复技术。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林业工程研究,到2010年初步遏制总体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到2050年,基本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4.荒漠化防治技术。要对不同荒漠化类型区的防治技术进行重点突破。从我国荒漠化的特点出发,到2010年,能从北京、天津、承德、坝上、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到兰州一线,防止荒漠化继续蔓延,解除北京受荒漠化的威胁,在城市周围,铁路、公路沿线,煤油气田周围等区域进行重点设防。在综合治理中进行重点开发,发展沙产业,提高效益。开展工厂化培育花卉、蔬菜、果木等,形成荒漠中的高效设施农林业。到2010年在条件较好的地段形成良性循环,到2050年控制荒漠化发展,形成重要的支柱产业。

5.发展林业产业技术。要在稳定采伐量的情况下,通过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来增加林产品总量;通过优先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和扩大加工层次,提高单位木材原料的产值。重视产后加工,使培育—加工—增值—体化,并加速实现产业化、集团化与国际化。要抓好造纸、人造板、松香、木材用于建筑、废木能源以及花卉、旅游业等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一批大型支柱产业,实行跨国经营。要研究林业机械化的技术,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型木质能源的生产。搞好山区综合开发,重视科技的巨大潜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山区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搞好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要特别加强对产品的贮运、保鲜、加工、包装等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对非木质资源的利用。到2010年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2030年提高到80%。

6.竹藤的研究与开发技术。应用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加强集约栽培技术的研究,研究纯竹林地地力衰退,生态竹林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固氮技术。竹藤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发挥竹藤产业在林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到2010年,综合利用率提高30%,附加值提高30—40%。

7.现有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植被恢复技术体系。要对现有林进行分类经营。建立可持续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重要区位的天然林保护和植被恢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提高现有林生产力的途径,以及建立合理的资源补偿机制。到2010年,每公顷增加木材5—10立方米, 减少水土流失和水域的泥沙含量。

五、林业技术革命的主要任务

要完成林业科技革命的战略重点,其任务十分艰巨。从林业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突破。

1.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要有新突破。要强化推广体系建设。发挥现有推广站(包括林业站)、各种民间科技组织、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形成以专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服务部门、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多方参与的完善的推广网络。要采取政府行为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根据技术市场的发育状况,首先必须发挥政府行为在推广中的重要作用,着重抓好对林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的、全局性的共性技术的推广转化工作,以及公益性强、经济效益小、社会效益大的成果推广工作。对经济效益高和物化水平高的技术,逐步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提高转化率。使农民和企业成为推广工作的主体。要加强培训,特别是培训基层技术骨干,做到乡、村、户的技术骨干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要搞好示范,逐步形成网络。

2.科学研究有个新突破。要抓好一批重大技术的协作攻关。对目前已列入国家和部门的科技攻关项目,要重点抓好。加强组织协调,打好协同攻关的大战役。抓好高新技术和基础性研究。加强对基因转移,抗性生理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菌根技术和有关基础性研究,力争进入国家“863”计划、 攀登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部门等重大计划中去。抓好软科学研究,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3.科技产业要有一个新突破。发展科技产业是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之根本,必须大力抓好。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发展科技产业要着力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市场调研,摸清市场需求和趋势, 为确立支柱产业做好准备;二是每个科研单位要搞好1~2个拳头产品,集中力量办成产业;三是抓好一批有前景、效益好的经济实体,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等内容,建一个成一个,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4.科技体制改革要有一个新突破。我国林业科技体制改革要迈出新的步伐,在结构调整、人才分流、运行机制、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在坚持面向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3个层次上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解决林业生产中重大、综合、关键、迫切的科技问题,加速成果转化,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提高科技在林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要实行稳放结合,大力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科技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支柱产业基地建设、科技扶贫和各种科技服务工作。要增强市场意识,与企业、高等院校搞好联合,促进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5.企业科技进步要有一个新突破。首先要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先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起来,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任务到位。第二,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有产品质量,达标达产。要不断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需要。第三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要对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第四,加强技术监督,完善各类标准。

六、林业技术革命的保障措施

1.增加科技投入。当前林业科技投入的整体水平很低,远不能适应科技革命的要求。要增加林业科技投入,一是要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这个投入体系中要以国家投入为主,同时制订在税收、信贷、价格、外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到2000年国家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倍以上;二是要增加林业部门的投入。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科技的投入要高于国家对林业投入的增长比例。其总投入要占国家对林业总投入的3~5%,包括在基本建设、林业工程建设投资中增加林业科技投入。企业对科技投入到2000年达到总投入的30%。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加速培养跨世纪人才。结合林业部提出的“十百千”工程(即10名杰出科学家、100名学科带头人、 1000名技术骨干)的要求,加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同时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有经营才干的新一代科技企业家和实业家,同时增加硕士和博士的比例。要大胆选用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培养一代跨世纪人才。“九五”期间培养研究生1700人。还要大力提高林农的文化素质。

3.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的奖励政策。要克服目前重科研轻推广的错误思想,制定有利于推广的激励政策。建议设立奖励基金,对深入生产第一线,为成果推广、转化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妥善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解决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建议在科技增益部分中提取2%~5%作为奖励基金,使科技人员在为发展经济中得到应有的收入。

4.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继续扩大合作领域,多渠道争取合作项目,并提高合作研究的管理水平。除扩大政府间、部门间、院所间的合作外,对民间和个人的交往应充分重视。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出国进修、考察、合作研究或培训,提高学术水平。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鼓励出国人员学成归国,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标签:;  ;  ;  ;  ;  ;  

林业新科技革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_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