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足下垂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3例)实施常规护理、B组(33例)在A组护理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其护理后Fugl-Meyer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B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B组满意度96.97%明显高于A组满意度72.73%(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这对预防足下垂的发生及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足下垂;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外力所致的脑损伤,临床比较常见,本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多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抢救成功的患者也往往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精神等障碍,其中以足下垂最为常见。这些症状的发生,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显示,尽管近年来颅脑损伤的抢救技术不断改进使得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其致残率仍高居不下,部分患者因缺乏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导致其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1]。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极为重要的。我院对近期内接诊的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了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接诊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格拉斯哥评分显示3-8分,平均得分(4.9±0.6)。入选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28岁到61岁不等,平均年龄(33.5±4.1)岁;患者受伤情况,其中29例脑挫裂伤、19例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7例脑干损伤。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33例,组间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措施:A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B组患者在A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护理时间:足下垂的预防关键在于急性期的康复护理,因此对生命体征平稳、症状无进展的患者,应在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2]。
1.2.2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早期的下肢功能锻炼,多以被动锻炼为主,护理人员应从足踝到趾间关节进行逐步的伸展及屈曲练习,但应注意手法及力度。早期的功能锻炼每日进行三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次数及时间根据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进行。
1.2.3足温热治疗:准备双足水槽,注入39℃左右的温水浸泡10分钟,之后用15-20℃冷水浸泡10分钟,如此反复浸泡双足3次,每次均以温水开始、冷水结束。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
1.2.4中医综合护理:主要包括中医针灸、按摩等。其中针灸取穴上肢主要包括合谷穴、曲池穴、外关穴等,下肢主要包括足三里、环跳穴、阳陵泉穴等,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两次。按摩为足部按摩,每日定时对患者进行足部的按摩护理,每次20分钟左右。护理人员通过按、推、揉、打、踩等按摩手法对足底进行刺激,注意按摩过程应从缓慢到快速、力度从轻逐渐加重。此外,还可采取中药药浴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足浴治疗,取黄芪、甘草、木瓜、大黄、骨碎补、鸡血藤等药煎成药液后对患者的足踝关节进行浸泡,这有利于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足部神经营养,从而可以减轻患者足部的肿胀及肌肉的痉挛[3]。
1.3临床观察:应用Fugl-Meyer评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下肢运功功能进行评估[4],此外,应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早期干预护理的实施效果。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其护理后Fugl-Meyer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B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详见表1。护理满意度方面,A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2.73%(24/33),B组患者满意度96.97%(32/33),组间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5)。
3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常会导致患者发生多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如脑干、中脑、大脑等部位病变,进而会引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语言等障碍。近年来,伴随着颅脑损伤抢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断升高,但伴随而来的并发症却没有显著的降低,如肌腱萎缩、足下垂等。足下垂是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足趾屈,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是由于颅脑损伤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神经血管肌肉萎缩引起,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对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但研究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通路是处于正常状态的,因此对患者实施及早的康复护理治疗,是可以激活其突触部位,重建中枢神经功能,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5]。本研究针对早期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对比常规护理的A组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B组患者,其Fugl-Meyer评分明显更高,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早期护理干预的B组患者也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A组。由此可见,早期护理干预的实施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是有重要作用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这对降低足下垂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及提高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伟玲.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148-2149.
[2]郝丽,于琼,牟旭娜.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6):857.
[3]江海燕,陈碧茹.早期护理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足下垂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3):184-185.
[4]郭小叶,赵淑敏,王娟,等.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18-120,124.
[5]侯迎辉,何莉莉,张粟,等.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250-1251.
论文作者:叶文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下肢论文; 措施论文; 功能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