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水稻干旱的解决途径探讨——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户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干旱论文,水稻论文,农户论文,科研机构论文,政府部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绪言
通过品种的改良,第一次“绿色革命”对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区特别是具有良好灌溉系统区域的农业有深远的影响,而对生产条件较差地区的影响却有限。国外相关研究也表明,新型水稻品种的采用对减少灌区贫困的作用很大,而对雨养(Rain-fed)地区的作用却非常有限,其原因在于新型品种在雨养条件种植区域里不能发挥产量潜力。[1]在国际上兴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已经开始着手为贫困地区解决干旱问题,其中培育合适的水稻品种成为其主要目标,并且通过一些手段已经培育出了一些耐旱、耐盐碱的水稻品种。[2]但是,由于中国地理等原因,中国产稻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能反映除中国水稻的集中化生产特征,可以把以秦岭、淮河和长江一线为界,该界以北地区为中国北方稻区,以南为中国南方稻区。由于中国南方稻区受到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量较多,受到干旱影响程度相对北方而言较低,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以及近些年气候异常等原因,干旱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也越来越重。中国南方山区的大部分水稻种植区处于雨养环境下,特别是具有喀斯特地貌的西南山区由于土壤不能保水,缺乏足够的灌溉措施,干旱严重影响了当地水稻的种植,从而危及当地农户的粮食安全。2003年,中国南方的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遇到了1971年以来最严重的伏旱。由于水稻是中国种植作物中需水最多的粮食作物,在这次干旱中所受到的影响也最大,政府和农民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如何解决中国南方水稻干旱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解决贫困的措施,而且从节水的角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是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水稻干旱的直接面对者——稻农更是迫切需要解决水的问题。本文在农户调查和机构访谈的基础上从农户、政府和有关机构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各部门对解决水稻干旱问题的认识几个方面来对中国南方水稻干旱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所用资料来自于“南方水稻干旱风险及农户处理策略”项目(以下简称“南方水稻干旱项目”)2002年初在湖北省襄阳县合力村和伙牌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月里村和八圩村、浙江省庆元县荷地村共153户农户的调查,样本的选择主要通过财富排序(Wealth Rank)的方法进行选择的。政府部门和机构调查数据来源于2003年对上述农户调查地点所在的省级和县级农业厅局系统、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农业科研机构等部门负责人的调查。
1 被调查村概况和现有水稻抗旱技术
1.1 被调查村自然条件与经济状况
合力村和伙牌村属湖北省襄阳县,位于鄂北岗地,地势平缓(坡度大多3°~5°),土层深厚,但质地粘重,蓄水保水能力差,“天晴三日一把刀”,地表水不足,年均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800~1000mm),属半干旱区,蒸发量大,因此旱灾频发。一般年份里依靠齐备的灌溉设施,基本能满足生产所需。干旱年份降雨少,蓄水无法保证灌溉,“插秧时没有水插不上,抽穗时奇缺水”。2000年该村遭受了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八圩村和月里村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山区,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貌,“8分石2分泥”,不宜耕作。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1719mm,但没有河流,月里村有3个较大的水库用于蓄积降雨,一半的水田可以流水灌溉。2001年该村新建了200多个水柜,用于储备生产和生活用水。八圩村的土壤为山上冲积而成的沙砾土,该村没有河流也没有井水,生产及生活用水依靠雨水(注:镇政府周围的农户生活用水是地下水,抽自800m深的地下河。),村里有30个水塘,许多农户的地里建有“集雨灌溉”水柜,一个水柜在正常年份约可以灌溉1/15hm[2]耕地。
荷地村属浙江省庆元县,地处浙闽两省结合部,90%以上面积为山地,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5%,洞宫山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河流众多,属浙南丘陵山地连作稻区,水稻大部分也只能一年一熟。荷地镇95%的耕地用于水稻种植。水土保持比较好,水源充足,单季稻区产量为6000kg/hm[2]。每年人均需缴纳农业税费20元。外出打工较多,平均每户有1人外出打工。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很发达,但容易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当地种水稻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口粮,基本上年年有余。由于种食用菌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种食用菌的农忙时间与种水稻的农忙时间相重合,因此很多耕种条件较差的水田被抛荒了。
1.2 现有的抗旱措施和技术
1.2.1 灌溉设施的改善和灌溉机械的使用
通过工程性水利设施的改善来解决水稻干旱问题是一个传统而又基本的途径。通过水利工程的修建,能将平时多余的水蓄积起来,以满足缺水时的需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水量充沛,所出现的干旱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资源性缺水,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对于解决水稻干旱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有助于高产优质新品种在当地的采用。在修建灌溉设施的基础上使用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灌溉设备能有效地解决水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稻干旱问题。
1.2.2 推广水稻旱作技术
水稻旱作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像旱作物一样种植水稻,不需泡田插秧,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辅以人工灌溉,灌溉不建立水层,渗漏少,需水量很小,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仅为水种条件下的1/4,对水源不足的高地易旱地区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3]
1.2.3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
在中国广阔的水稻栽培地区有一系列的水稻栽培节水技术,主要包括下面几种:①旱育稀植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栽培方式可节水1/2~1/3,省种60%~80%,而且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耐旱能力。②薄膜覆盖技术。试验表明,在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与常规淹水栽培相比,其节水率达78.3%,单产增加33.9%。[4]该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③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来进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模式是“薄、浅、湿、晒”水稻种植模式。[5]④保水剂或抗旱剂的使用。
1.2.4 用旱稻替代水稻
旱稻种植管理方式与小麦相似,耗水量仅水稻的1/5~1/3,灌水量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广旱稻的种植是解决水稻干旱的一个可能的途径。[6]培育本土旱稻品种和引进国外优良旱稻品种来替代部分地区水稻品种,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和水源缺乏的问题。
1.2.5 通过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种
利用传统育种和基因改良方法来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种。被广泛种植的“威优35”和“汕优63”,在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望天田”,平均产量可以达到6000kg/hm[2]。国际水稻研究所已经将分子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水稻耐旱品种的培育。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通过引进相对耐旱品种来缓解干旱影响的情况,北宋时期福建引进越南品种占城稻(Champa),因该品种耐旱耐瘠的特性,极大地减少了江淮两浙地区的高旱农田因干旱而导致的歉收。[7]
中国现在还缺乏具有普遍适用的耐旱水稻品种。由于缺乏对中国干旱环境复杂性的全面认识和缺乏适当的水稻抗旱性标准评价体系,抗旱性育种进程相对比较慢。[8]
2 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采取的水稻抗旱措施
在所访问的7个机构中,水利厅(局)和农业厅(局)是政府机关,农技推广机构正处在改制之中,是半事业单位,一般由这3个部门负责制订和实施抗旱措施。农科院(所)是完全的科研单位,不参与政策制订和实施。从机构调查的情况来看,改善灌溉条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旱情预报和灾后救助工作很显然成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对水稻干旱所采取的措施,还是对水稻干旱的最终解决途径,各部门和不同地区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所采取的措施和其认为的最终解决水稻干旱的主要途径包括5个方面:
(1)水利设施的修建和水源使用的有效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很显然更重视改善灌溉条件,在被调查的7个机构中,有5个表示因干旱而进行了水利设施修建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曾经推行过“万千百十”工程,即修一万里的防渗渠道,一千座水库的防渗工程,兴修百座比较大型的水库,十大水利工程,期望通过这些措施来缓解水稻干旱问题;浙江省有3个部门表示进行了水利设施的修建,这3个部门主要集中在县级政府;湖北省只有2个部门,其中一个是省农技推广总站,其并不参与改善灌溉条件的工作。在合力村,村里有集体修建的机井,在干旱的季节能抽水保证灌溉。
几乎3个省、自治区的各级机构和部门都强调了修建水利设施在水稻抗旱中的重要性,其主要依据是中国南方降雨量丰富,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资源性缺水,干旱只是局部的,如果能维护和增加现有的水利设施,完全可以解决水稻的干旱问题。只有南丹县农业局干部表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在强调水利设施重要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水利设施解决水稻干旱成本太高,原因是当地地形复杂,土壤渗漏严重,完全通过灌溉来解决水稻干旱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希望有更适应当地环境的耐旱水稻品种。
(2)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推广。现在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模式和技术,如旱育秧技术和“薄、浅、湿、晒”种植模式,但在具体推广和农作中应用较少。广西壮族自治区曾经进行过大面积推广“薄、浅、湿、晒”模式,在南丹县的调查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种植模式。曾有乡农技推广站站长反映,农户不容易掌握这种技术,推广存在困难。在湖北省也进行过类似的农技推广活动。
农技推广机构都提到了通过推广节水栽培技术来解决水稻干旱问题,其中包括旱育秧、节水灌溉、“旱地龙”等技术,但这些技术并没有被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列为水稻抗旱首选措施,一般被列为第二位或第三位。一般认为节水栽培技术的推广只能缓解水稻干旱,而不能根本解决水稻干旱问题。
(3)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改种其他旱作或耐旱水生作物也是解决干旱问题的一个途径。可能是受到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的影响,农业部门希望能通过原来的水稻种植区改种旱作或其他经济作物来永远解决干旱问题。这一观点主要集中在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厅级行政机关,但在县级各个部门有着的不同的观点。由于农户口粮存在困难,县级各部门有关人员认为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来解决水稻干旱问题并不是那么实际。浙江省的各个部门都有着相同的观点:在干旱相对严重的山区,要进行退耕还林,由于农户的口粮问题已经解决,政府也有财力对农户进行补贴,所以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来解决干旱问题是可行的。
(4)水稻耐旱性育种。通过基因工程和传统育种方法来培育相对耐旱的品种来解决水稻干旱被认为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途径。湖北省和浙江省没有发现耐旱水稻的推广。而广西农业科学院参与了耐旱水稻的培育工作,并且已经有品种面世,有的乡农技站选择相对比较耐旱的品种推广给农户。
广西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岩溶地区的水稻干旱需要改善灌溉设施和耐旱品种的并驾齐驱才能实现。多年来,政府对桂中地区的抗旱工作主要集中在改善灌溉条件上,但由于土壤的水分渗透能力强,干旱造成的水稻减产仍然未获得明显的改观。水利工程成本高,灌溉费用高,抗旱往往事倍功半,但推广耐旱水稻品种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同时研究人员也指出,对水稻耐旱性的培育始终不是水稻育种的主流方向,尽管广西石山地区的农户很欢迎耐旱品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却有完全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解决干旱问题的首要措施是修建水利设施,其次才是品种问题。他们认为现在依靠育种科学来解决干旱问题并不太实际、也没有必要,认为育种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稻米品质的问题,提高耐旱性不是主要方向,而水稻干旱问题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完全可以解决。而且耐旱水稻品种产量较低,米质不好,不适应于江汉平原地区。
浙江省的有关机构和政府部门中只有中国水稻研究所涉及水稻的抗旱育种,但研究人员并不认为在浙江省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几乎所有的水稻育种人员都认为,现在的育种方向主要是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而抗旱性并不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同时认为这也需要研究,即使是作为技术储备也是有必要的。
(5)其他途径。浙江省和湖北省都有相对完善的旱情预报网。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表示每年都进行旱情预报,但县级部门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工作。旱情预报对于农户采取预防干旱的措施非常重要,但官员和科研人员在最终解决方案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总体而言,政府采取的措施相对比较单一,对抗旱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较少。由于区域和部门职能上的差异,各部门和各地区对如何解决水稻干旱问题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基本上都认为新建水利设施和对相应设施的修缮非常重要。
3 农户采取的水稻抗旱措施
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户面对干旱所采取的直接措施非常有限,主要是改变育秧方式,灌溉设施的改进和灌溉机械的使用,采用相对耐旱的品种等,在本文第2部分中所涉及的其他技术基本上没有得到使用。具体情况如下:
(1)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灌溉机械的使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是农户反映的问题,在月里村,有一些水库因为水渠的毁坏或缺乏相应的抽水机械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农户也联合起来,修理一些可以使用的水渠,通过合理的方式来管理水库,使在水渠边的稻田得到灌溉。部分农户购买小型抽水机准备到干旱时抽水,也有农户以15~20元/h的价格请别人为自己的稻田抽水。合力村约23%的农户拥有抽水机,伙牌村有约10%的农户拥有抽水机,而月里村和八圩村的拥有率相对较低,只有约7%和3%(见表1)。南丹县对购买抽水机的农户进行补贴,对每台价格约1500元的抽水机补贴900元。对拖拉机而言,合力村和伙牌村拥有率很高,其他3个村拥有率较低,原因可能是合力村和伙牌村地势比较平坦,拖拉机比较适合当地的地形条件。同时八圩村农户在政府的补贴下,修建了大量的水柜,一方面用来蓄水以为家用,同时用于灌溉稻田,但以此灌溉的面积有限。
表1 农户的机械拥有情况
┌─────────────────┬─────────────────┐
│拥有拖拉拥有抽水 │拥有拖拉拥有抽水 │
│被调查村机农户的机农户的 │被调查村机农户的机农户的 │
│比例/% 比例/%
│比例/% 比例/%
│
├─────────────────┼─────────────────┤
│合力村
80.65
22.58│八圩村
16.673.33│
│伙牌村
38.719.68│荷地村3.23
19.35│
│月里村
16.676.67│ │
└─────────────────┴─────────────────┘
注:数据来源为“南方水稻干旱项目”五村实地调查。
(2)旱育秧的采用。在完全没有灌溉条件的八圩村,100%的农户采用旱育秧,伙牌村第4、5、6组因为水源缺乏的原因,改变了水育秧的传统,转向了旱育秧。
(3)相对耐旱品种的采用。在月里村,有约40%的农户采用了“冈优”系列的品种,八圩村有63%的农户采用了“冈优”系列的品种,合力村和伙牌村有个别农户采用了“冈优”系列的品种。“冈优”系列的品种包括“冈优22”、“冈优527”和“冈优725”均是由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育成,该品种说明中均没有特意标明该水稻品种具有耐旱性,但襄阳县和南丹县的农户均表示该品种具有较好的耐旱性。八圩村曾经引进过很多其他品种,但终因不适应当地的干旱环境而被放弃,最终保留了“冈优”系列品种。
(4)推迟插秧或改种其他旱地作物。除了采取积极的抗旱措施,农户也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干旱对水稻种植的影响,主要是推迟插秧和改种旱地作物。在干旱年份,半数以上村庄有约90%以上的农户推迟了插秧期,通过延长水稻秧苗期来避开干旱的季节。合力村的农户反映,一般如果缺水时间小于15天,则可以正常移栽,如果大于或等于15天则要改种其他旱地作物,但如果缺水时间在30天内,则有可能将改种的作物毁掉重新种植水稻,如果缺水时间大于30天,则完全改种。在最近干旱年份中,合力村和伙牌村分别改种其他作物的农户约占84%和35%,月里村和八圩村农户改种比例相对较小,但也达到了约23%和27%(见表2)。
表2 农户推迟插秧和改种其他作物的情况
被调查户数对“是否推迟插秧”问题的回答/%对“是否改种或放弃”问题的回答/%
/户没有回答推迟插秧不推迟插秧 没有回答改种不改种
合力村 310.00 93.55 6.45 6.45 83.87 9.68
伙牌村 310.00 80.6519.35 6.45 35.4858.06
月里村 303.33 90.00 6.67 6.67 23.3370.00
八圩村 300.00 96.67 3.33 0.00 26.6773.33
荷地村 31
32.26 35.4832.26 38.71 6.4554.84
注:数据来源为“南方水稻干旱项目”五村实地调查。
(5)农户使用新技术的情况。从表3中反映的数据可以看到,新技术主要集中在品种上,其次是育秧技术。在合力村和伙牌村,分别有约55%和61%的农户认为其所采用的新技术是新品种,八圩村和荷地村分别有53%和55%的农户认为没有采用什么新技术,而月里村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户缺乏新技术。
表3 农户水稻技术采用情况
使用新技术的农户/%未使用新技术的农户
品种技术育秧技术其他技术/%
合力村 54.849.689.68 22.58
伙牌村 61.299.68
22.58 16.13
月里村 10.003.333.33 86.67
八圩村 36.67
10.000.00 53.33
荷地村 29.033.23
12.90 54.84
注:其他技术包括新农药、新化肥、灌溉、农业技术信息等;数据来源为“南方水稻干旱项目”五村实地调查。
总体而言,农户的抗旱途径较少,主要集中在灌溉和品种上,特别是对品种技术特别依赖,对干旱采取的措施相对传统和被动。襄阳县和和南丹县4个村的农户普遍反映需要改善灌溉条件,加强水库蓄水抗旱的功能。荷地村的水源条件较好,农户对灌溉条件基本满意,但反映农业信息缺乏。
4 讨论和建议
很显然,水稻干旱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科研部门和农户的共同努力。如果三者之间在认识上和行为上存在差异,必然会妨碍问题的最终解决。作为技术提供方的科研机构和作为技术推广方与技术研究资金提供方的政府部门,以及和作为技术采用者的农户在对水稻干旱解决途径的认知和实际行动上存在的差异有着深刻的原因。由于农技推广部门的机构改革,其活动更多地和农资经营性项目相联系,对于水稻种植技术如节水栽培技术之类的纯技术推广活动则放松了。农科院之类的科研机构主要关注于水稻品种的培育,其行为也在日益市场化,种子市场需求主流决定了主要的育种方向,从而干旱地区农户的品种需求被忽视成为必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只考虑农民收入在短期内的增加或能观察到的事情,如“形象工程”,追求短期的政绩,而忽视农户潜在能力的提高,如农民对各种技术的接受能力,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等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潜能。农业技术和灌溉设施因为其公共产品的特性,必须由政府部门来提供。农户作为技术的最终需求者并不一定决定技术的供给,但农户的行为决定了技术采用的效果。所以必须综合考虑三方面在缓解干旱中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达成共识,并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来寻求一种合理解决水稻干旱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制度上的合理安排不可缺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初步建议:①要加强中国南方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管理。修建和完善水利设施是各个机构和农户的共同愿望。在地势相对平坦、降雨量相对丰富的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通过水利设施的修建和完善是基本上能解决水稻干旱问题的。但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公共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从而造成水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另外水源管理和用水收费制度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水效率,一方面增加了水的浪费,同时人为地加大了用水成本。所以水利设施的修建和加强用水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②关注耐旱品种的培育,重视通过新技术来培育耐旱水稻品种的解决途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耐旱品种培育来解决水稻干旱问题的途径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特别是在中国西南山区,灌溉设施的修建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通过育种来提高水稻的耐旱性则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特定品种的需求,需要国家或当地政府来加大对面向特定区域育种方面的科研投入,从而来弥补市场导向的不足。③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步伐,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在我国解决水稻干旱问题不仅仅需要水利工程和抗旱品种,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推广也是极为重要的。但在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期间,如何确保基层农技推广站的经费来源,使其实现农技推广的职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农技推广机构,即使存在合适的农业技术,也很难到达农户之中,如上文提到的大量的水稻节水技术,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实际应用很少。所以,农技推广体系的重建和完善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