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临时展览的设计思维与表达论文_赵 妍, 宋婉莉

摘 要:作为2018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重要的大型系列公益科普活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我的自然百宝箱——万物 家园”系列活动联合30家机构共同启动,其中“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更是亮点频出。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我的自然百宝箱”临时展览策划与设计过程中的特色与亮点。通过对展览过程中的传播效果评估,旨在探索利用公众活动和博物馆资源策划公众展览的新模式,实践基于形态语义学的展览形式设计思路,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受众观展的心理动机及其接受到的反馈程度,为传播科普与博物学精神提供新的思路,进而推动全社会关注自然、了解自然,体会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关键字:博物馆;展览;我的自然百宝箱;形态语义;使用与满足

0引言

从微小的蠕虫到巨大的鲸豚,地球上至少生存着200万种生物,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生活的星球才充满活力。然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的《2016地球生命力报告》中显示,1970年到2020年,人类活动将会造成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67%。最新数据表明,到2020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有可能减少到当前的三分之二,地球上物种的下降趋势比以往更为严峻。斯德哥尔摩环境恢复研究中心提供的模型显示,在九个地球承载能力极限指标中,人类已经超过了四个。在2011-2017年连续观测的556种鸟类当中,有50%的鸟类种群密度呈现下降趋势,在149种两栖类动物中,有51.68%的种群密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上海是陆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边缘效应强烈,生境类型多样,形势依然严峻。如何让公众关注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博物馆作为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传播主流教育信息的载体,其肩负的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

1活动概况

为激发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爱,逐渐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海自然博物馆搭建网络平台和小程序面向国内外科普场馆、公园湿地、NGO组织开展“万物?家园”——2018年“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共分为4个板块:“发现我的动物邻居”行动、“我的美丽家园”挑战赛、“我的发现故事”演讲会和“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

“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通过专家评审及公众投票的形式优选公众在线递交的发现故事,以图片、影像、文字等方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现场进行临时展示。展览鼓励全龄段公众(青少年、亲子家庭、自然爱好者、科普工作者等)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我们共同的地球居民——那些或已记载、或未曾记载的鸟兽虫鱼的信息,分享大家的发现故事,构建一张生机勃勃的“家园”网络地图。各地公众发现的野生物种以某种形式被设计家园地图来展示当地野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一步传达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特色。

2展览策划阶段

2.1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应用

为提升受众参展、策展、布展的积极性,本次展览策划过程中尝试借鉴传播学中引用次数多、使用范围较广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张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探究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实际接触中受众的哪些需求得以满足,考察大众传播带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进而推动展览的传播效力。

活动主题源于生活:每届“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都会有一个主题,当期主题的选定与当年活动的整体方向相一致。本届主题“万物·家园”涵盖面广泛,恰恰能在发现过程中带给人们更多惊喜,激发内心深处不同的感触。万物,作为较大的数量词可宽泛之指宇宙内外一切存在物;狭指地球一切存在物。家,每个人安身立业居有所处的地方;家园,生活周遭自然相关的地理区域。也许是旅途中的一个回眸、公园里的一个环视、甚至家门口的一个抬头,就会发现缤纷多样的动物世界。对于身边动物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公众找到观察大自然的切入点,建立对自然界的初步概念。

展示内容源于受众:展览作为“我的自然百宝箱”征集活动的延伸,经过观众投票及专家评审出的优秀分享作品将以临时展览的形式。相对的,公众可通过 “记录自然、感受自然、揭秘自然”,进而由衷体会“呵护自然”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公众可通过“我的自然百宝箱——万物?家园”专属线上平台及微信小程序“自然百宝箱”上传自己在家门口、社区、旅途中发现的自然生境中的野生动物影像或通过合作机构统一上传,进而引导社会公众关注自然,“发现”不经意间遇到的动物,进入合作的专业科普性场馆主动去“发现”动物的标本/模型,“发现”动物的特征、习性、生存情况等信息,运用拍摄、绘画、录像、手作等形式记录动物、配上动物的个性标签及背后故事上传平台,在线分享“动物大发现”。

展示形式丰富多样:延续“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受众设定,让全龄段的观众都能在展览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进而获取所需信息来满足心理预期。展览在策划阶段特地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人群进行分析以求借由多样性的展览形式来满足不同公众的心理诉求。青少年观众对于求知欲强烈,对形式活泼、带有互动参与的展项易引起其关注;自然爱好者对于展览内容期待度高,追求深入而丰富的科学性内容;亲子家庭对于全家可参与的互动、留影纪念区域、获取知识的小游戏倾向度更高;专业同行观众对于活动及展览的概况、整体活动效果的信息关注度更高。

2.2作品征集情况

“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在征集作品的同时,借由网络平台、新媒体等多种渠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宣传短片、官网专家咨询板块、微信每周推送本地动物和博物类的科普文章或者野外发现故事、博物系列讲座、馆内易拉宝及电梯海报宣传、户外活动等形式,提升本次策展理念在公众中的宣传效果。期间,上海自然博物馆与13家合作单位共同开展了32场户外活动,包含“2018年上海市生物限时寻暨美丽家园挑战赛”、“慈善蓝纽带”“、九月1米菜园课程@创智农园”、“保育区夜观”、“南汇观鸟”、“拾叶寻香”等系列活动,1056位公众到场参加。

截止到11月30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官网上的活动曝光量达457348次,官方微信曝光量超600万次,官方网站点击量及微信小程序点击量超1万人次,活动微信、报纸、电视等媒推送相关内容92篇,浏览阅读量超10万人次。“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开展期间,共收到来自世界上11个国家的982组作品。其中,来自中国的作品涵盖了26个省级行政区。作品主要涉及有昆虫类427组(占总数的44%)、鸟类作品187组(19%)、两爬类150组(15%)、哺乳类137组(14%)、鱼类18组(2%)、软体动物14组(1%)、其它49组(5%),具体情况如图1。经过评审环节,活动共优选出150幅优秀作品进行重点展示。

图1 征集作品分布情况

3展览设计阶段

3.1 展览布局设计

作为来源于公众且服务于大众的展览,“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在布局设置上主要源于对展示内容的考虑。展览所需展示的内容可分为:导言区域,即对整体活动的大致介绍;发现家园区域,即基于地理区域考虑的作品详情展示;趣味故事区域,即上传的作品中文字描述语言较为丰富且带有趣味性、充满情感表达的作品集中展示;专家回复区,即精选在作品征集过程中,10位专家在线回答来自各地上传者的各领域问题的精彩回复;实体展示区,即各地合作机构在举办线下活动中发现的化石、制作的标本及记录的自然笔记等;视频展示区,即通过影片形式展现的作品、户外活动的记录视频等内容集锦。另外,现场还需要设置留言区域用以供参观者记录并抒发即时想法。(图2)

图2 展览现场的板块内容

展览入口处将设计有门头,另一侧考虑采用高科技来展现家园地图。按照参观路线,借由图文板的形式依次设置导言、我的美丽家园、发现家园、专家来了(专家回复区)、趣味故事、我的动物故事(视频展示区和留言区域)板块。留言墙也将与门头相呼应,成为展览区域划分的形象墙。在展览区域正中间,百宝箱实物将被被安放在透明展示柜中以中岛形式呈现。(图3)

图3 展览现场的平面布置图

3.2 展览陈列设计

作品的来源不同、展示理念不同且将在同一场合进行公开陈列,这就需要依托整体标准化的设计来连贯板块信息。展览平面化设计中形态语义学概念的融入,其主要传递媒介包含了形态、色彩及材质等等,研究形态语言的本质、意义及表达、结构变化规律、表达及使用之间的关系等。本文将着重就展板外部轮廓、配色规律、图片组合逻辑进行探索。

仿生形态:人类的认知都是从身边事物开始的,本能上离不开对大自然的膜拜以及生命活力的喜爱。所以模仿自然界常见的外部形态进行设计就成了外观造型突破以及创新的源泉。在以仿生物形态作为设计要素时,我们通常会以自然界的生物作为参考物,总结其主要特征,进行简化、夸张、变形等艺术处理。百宝箱门头造型选用鸟类作为设计基础,利用剪影的形式来勾勒外部造型。局部的异形处理让整个平面展览焕然一新,别具特色。

符号化和外延性:将孤零零的单独作品形象整合成一个特定符号,进而打造出某个符号化的图案,进而传达出来一种理性的明示信息。例如:我们看到餐厅里面的刀叉就知道是用来吃西餐的,看到电话筒就知道是用来接听电话的。图案外延性上的意义来自于人类长期的使用和体验习惯,这与人类日常接触事物所产生的经验有关。百宝箱展览作品大部分来源于人们身边的动物发现,可选择使用常见物种类别中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作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频率较高的动物,昆虫数量正在急剧下降。2014年,一支国际生物学家团队估计在过去的35年中,地球上甲虫和蜜蜂等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减少45%。长期研究表明,无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速度之快令人讶异,世界各地的昆虫都处于危机之中。将所有单独作品用拼图形式汇聚成昆虫形象,可以将百宝箱作品图像统筹成昆虫符号(如图4),进而让人们去关注各类物种的保护问题,认识到自然保护的紧迫性。

图4 展览陈列设计图

情感与心理力:展板设计可视为艺术设计作品之一,其表现形态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具有相似性。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过艺术品整体上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她强调了艺术作为情感与形式的统一。此次百宝箱展览图文版上所采用的图片皆为动物相关的影像作品,图像的内容繁杂多样,拍摄构图形式也千奇百怪,这就需要某个特定规律化的排列组合方式来展现出影像中生命灵动的张力,这要比整块图文板原稿,给予人们更强烈美的感受。将图片进行调色处理并采用拼图形式来勾勒某一个人们生活周边触手可及的生物形象,可让这些影像资料也能散发由内向外扩散的力量和给人以生生不息、贴近心灵的感觉。又赋予了作品一定程度上的物种保护色彩。

“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分为“导言”、“我的美丽家园”、“发现家园”、“专家来了”、“趣味故事”、“我的动物故事”、“百宝箱展示”、“互动区”7个部分。现场通过近千幅图文版、2个机械互动装置、1个视频播放、1个魔墙互动屏、8组自然标本与化石和1个在线答题互动小程序来构建百宝箱作品的地图家园,现场观展客流达4万,展览期间每天2次从现场回收优秀手绘留言,共计215张。

4展览的启示与思考

本次展览所取的成果主要来源于3个部分:1)优秀作品延续展示周期;本次展览根据现场观众投票结合专家评审的方式精选出的作品,除了授予相应获奖证书外,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探索中心”和“上海故事”展区开辟出博物作品角,将长期收藏并对公众展示。2)建立起科普机构、专家、公众策展人、参观者四者之间有效的沟通;本展览由上海自然博物馆牵头主办,从前期报名及作品征集平台的建设、到户外活动开展、各地科普机构联动宣传、参观对公众策展人理念的肯定并协助落实,结合现场及留言方式,搭建起了科普机构、公众策展人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平台。3)“使用与满足”理论、形态语义学及感官体验等内容在实践应用中所取的经验;本次展览的策划设计基于相关理论思路开展筹备工作,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为优先考量,将普通公众作为展览主要推动力量,借由理论思路的实际应用来实践“以公众为主”的博物馆展览模式,为今后相关展览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4)与2016年首届“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相比,公众策展人数量更多、来源地更多、作品覆盖面更广、深度性强。(详见图5)帮助更多公众策展人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身边的动物,提供深度化的作品。

图5 2016年与2018年“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情况对比

注重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我的自然百宝箱——四季”展览以热爱大自然的公众作为策展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博物馆展览的挑战和颠覆。让公众从以往参观者、观赏者、信息接受方的角色转变意识,成为展览的作者和策展人,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逐步成为优秀的信息发布者,主动负责各个环节,全程参与带来全情投入,策展公众积极性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参观公众对于作者的认同,带动了现场交流的氛围,让公众的参观热情得以一再升温。

提升全龄段的综合素养。筹备策展作品的过程带动着各年龄段的公众综合运用自身技能,积极发掘自身潜力。本次展览的公众策展人涉及各行各业,有专家学者、科普工作者、教师、中小学生、白领等等各个年龄段热爱自然的群众。从观察自然、素材采集、制作成品、展示形态设计、呈现方式考量、甚至布展、现场观众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参与者信息收集、倾力动手、团队协作的能力。

打造博物精神和环保意识。“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依托展览的呈现形式,鼓励公众去走近自然,被大自然各类神奇事物所吸引,唤醒内心深处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本能。借助记录自然,让公众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充满新鲜感的动植物,有意无意之间,寻回博物精神,提升自身教养,把人们重新带回自然母亲的怀抱。由热爱博物学到敬畏生命,强化自身环保意识,更好地带动环保氛围,这是境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孙德明等编著,设计与表达 产品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02,第307页

[2]吴国荣,吴瑕著,广义的展示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08,第14页

[3] 季芳,杜湖湘主编;陆兴忍副主编,艺术设计美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3,第25页

[4] 肖慧,王俊涛,耿志宏主编,展示设计艺术,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05,第175页

论文作者:赵 妍, 宋婉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  ;  ;  ;  ;  ;  ;  ;  

论博物馆临时展览的设计思维与表达论文_赵 妍, 宋婉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