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承载力论文,环境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旅游需求不断扩大,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业发展以环境为基础,具有低投入、高收益的特点,使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片面认识导致不少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盲目发展旅游,不但没有得到预期经济效益,反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随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能够有效缓解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作为旅游研究重要内容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对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概念发展
承载力概念来源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受众多因素影响,地球容纳的人口有一个最大值,马尔萨斯称之为地球承载力[1]。随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引入了承载力概念,在野生动植物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这里,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能够生产的有机体数量。承载力这个词的概念由比利时生物学家P.E.弗胡斯特(P.E.Forest)在1838年提出,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2]。
承载力用于旅游研究有几十年的历史。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国外称为旅游承载力)是由拉佩芝(Lapage)在1963年提出,但没有深入研究。直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讨论,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3]。
2 国外研究进展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注重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第二个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应用在旅游地实际管理中。
2.1 科学理论阶段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旅游环境承载力用于计算旅游地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内容主要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使用水平(即游客数量)和影响(环境影响)关系、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2.1.1 使用水平和影响的关系
在美国,对于游客数量和游客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公园和保护区管理中。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游客量大增,拥挤现象严重,迫切需要对拥挤现象进行管理。使用水平和影响成为承载力研究内容之一[4]。到20世纪60、70年代,使用水平与影响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3种(图1):
图1 使用水平与影响之间关系
Fig.1 The relation between use level and impact
注:曲线A表示:随着使用水平的增加,影响速度快速增长,随后影响速度降低;曲线B表示使用水平和影响是线性相关的关系;曲线C表示当使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快速增长。
对使用水平和影响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1960s,美国林业局一些研究项目表明,使用水平和影响之间应该是线性相关(即图1B)。此前,学者们认为使用水平和影响之间的关系是图1C。到1970s,随着研究深入,考虑到生物物理和社会承载力,学者们认为使用水平和影响的关系应该如图1A。
2.1.2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和计算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概念有以下几种:(1)Mathieson和Wall[5] 从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影响和游客体验出发把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游客体验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之前,旅游地能够接纳的最大游客数。(2)O' Reilly[6] 从两个不同方面分别阐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其一为:在旅游地的居民没有感受到旅游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前,旅游目的地接受旅游的能力。其二:从循环理论出发,在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降低,游客没有选择替代旅游地之前的游客水平。(3)Buckley[7] 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给出的生态学定义为: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在产生不可察觉的,至少是能够恢复的生态变化之前的旅游数量。(4)WTO/UNEP[8] 给出的定义为:在满足游客高水平体验以及没有对旅游地资源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旅游地游客水平。几种概念都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地在发生某种改变前的游客水平,主要集中在最大游客数量的计算上。只是对于具体是什么样的改变和游客水平的认识上有不同见解。
旅游环境承载力由不同内容构成,旅游地资源特性、发展目标、管理手段等因素都影响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容和大小。一般旅游环境承载力大小确定的方法为单因子法,取决于各部分中最关键的承载力(有学者认为:即旅游地的瓶颈因素)。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承载力(自然环境和设施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心理承载力(在没有选择新的游览地之前,游客心理上所能容纳的最低的游览体验)、社会承载力(居民能够接受的游客的行为和人数的最大值)和经济承载力(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的旅游行为)[6]。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主要是通过获得不同旅游地和不同季节的个人标准空间(或称个人使用量),从而计算出旅游地能够承载的最大游客数。如Alexis Saveriads[9] 通过对塞浦路斯共和国居民的调查,得出可接受的游客与当地居民人数的比例是:6.18∶1,计算出本区域一天中社会承载力是21914人。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地本身情况不同,旅游环境承载力内容也不同。另外随着季节和旅游地发展程度变化,旅游环境承载力大小和内容也在变化。此外,旅游地管理水平及管理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环境承载力。
2.1.3 理论的不足
作为科学理论,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旅游地旅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首先:对一种理论来讲,旅游环境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现有概念中,有些比较模糊,如:在Mathieson和Wall[5] 的定义中,对于“不可接受的变化”界定很模糊,缺乏操作性,最终导致没有明确指标来衡量这种“不可接受的变化”。有些则太过详细,如:WTO/UNEP[8] 给出概念中的“没有对旅游地资源产生影响”,众所周知,任何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定义使旅游地不能开展任何活动,失去了旅游地的意义。概念的不统一和模糊性严重制约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发展。
其次:使用水平和影响之间关系并不像图1描述的那么简单。许多因素都影响着使用水平和影响的关系,如:游客行为、旅游地资源特征特点、管理措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不能预测的。
最后:旅游环境承载力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客观的概念。然而,它每一个标准都存在着无法避免的主观性。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点一直局限在使用水平与影响关系上、游客数量计算上,忽略了它作为管理目标的作用[10]。Papageorgiou,K.等甚至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理论是不完善的、应用是不切实际的、科学的计算是不可能的[11]。
2.2 管理工具
随着对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科学理论不满的加深,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管理工具得到旅游地管理者和学者们的重视。主要管理工具有游憩机会谱系(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游客影响管理(VIM,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可接受改变的极限(LAC,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VERP,Visor Experience & Resource Protection),游客活动管理程序(VAMP,Management Process for Visitor Activities)。不同的管理工具虽然在机构设置、政策、程序上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些基本要素是共通的:它们都描述了一种自然资源和游客体验的“令人向往的未来状态”,都建立了反映旅游体验质量和资源条件的“指标”体系,都确立了最低可接受条件的“标准”,都提出了为保证相应区域的状态满足上述标准如何适时而恰当地采取管理手段的“监测技术”都开发了确保各种指标维持在特定标准内的“管理措施”[12]。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可接受改变的极限(LAC)和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VERP)。
2.2.1 可接受改的极限(LAC,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为了对旅游活动的影响进行有效管理,1985年,美国林业局Stankey等[13] 人提出了可接受改变的极限(LAC)的理论,并首先应用于休憩荒地的管理中。
LAC主要分为9个步骤:(1)确定区域的问题和关注点。(2)限定和描述机会种类。(3)选择资源和社会情况的指标。(4)调查现有资源和社会状况。(5)确定每一种资源和社会指标的标准。(6)根据步骤1所确定问题和关注点和步骤4确定的现有资源和社会状况制定机会种类替选方案。(7)为每种替选方案确定管理计划。(8)评价并选择最佳方案。(9)实施管理计划并对情况变化进行监测。
在休憩荒地地区,LAC是决定何种资源和社会情况是最合适的和可接受情况的有效工具之一。随后LAC被应用到景观河流、历史遗迹和非休憩地的管理中[14]。LAC的理念来源于ROS。在ROS中,管理者从游客需求出发,对旅游地资源能够提供的旅游体验进行了划分,确定本旅游地适宜的旅游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解决游客数量与旅游地环境之间的矛盾。
LAC的优势在于:在明确旅游地提供何种旅游体验的基础上,每种机会种类可接受的条件下,形成了一套具有战术意义的规划,通过指标的变化对生态和社会情况进行监测[15],实现旅游地的管理。BumYong Ahh等[16] 利用LAC理论对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小镇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以及能够接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2.2 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VERP,Visor Experience & Resource Protection)
VERP是用来处理资源质量和游客体验水平的新的管理工具,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研究人员提出的[17],主要应用于国家公园的管理。
VERP管理过程可以分为9个步骤:(1)组织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团队。(2)制定一个公众参与战略。(3)确立公园的目标、重要性、首要的工作主题;确定规划的限制条件。(4)分析公园的资源和现有的游客活动状况。(5)描述游客体验和资源状况的潜在发展空间(潜在发展区域)。(6)为潜在发展区域选定其在公园内的特定区位(管理分区)。(7)为每一个分区选择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设计一个监测规划。(8)监测资源和社会的各项指标。(9)实施管理行动。
VERP的优势在于:在明确旅游地提供何种旅游体验的基础上,具体方案的制订受项目团队的优势推动,由相关政策和公园目标指导,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Charles Jacobi[18] 和Mark W.Brunson[19] 等对VREP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
2.2.3 管理工具的不足
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管理工具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LAC不能应用在任何一个旅游地的管理,它的应用需要符合下列条件:(1)地区内,存在相互冲突的目标。(2)冲突的目标之间,目标是可以妥协的。(3)管理者能够建立层次目标。在目标中,一些目标能够限制其他目标。(4)是否能够找到可测量的、可达的标准[20]。其次LAC的管理体系建立在旅游地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点上,这些问题和关注点的获得决定了管理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决定LAC的成败。对VERP而言,除现有步骤外,在旅游地管理中需增加一些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方法。
旅游活动中,游客追求一种旅游体验的获得。令人遗憾的是“体验”没有明确的定义,缺乏合理量测“体验”的指标。管理者在对旅游地管理措施和行为的反馈信息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对旅游地实施管理,LAC和VERP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实施的结果,进而验证管理的正确与否。
3 国内研究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和休闲意识增强使旅游成为日常消费活动。大量游客涌入,旅游地由于本身资源特性、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管理不当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些环境问题得到管理者和学者重视。赵红红,刘振礼和金键[21~22] 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进行了最早的探讨。保继刚[23] 和楚义芳[24] 等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3.1 计算旅游地最大游客数
胡炳清[25] 初步介绍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崔凤军[26] 对泰山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详细研究,确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的基本方法。他把旅游环境承载力分为:环境生态承纳量和旅游者感知承载量(二者取小为资源空间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承载量和经济承载量4个方面。崔凤军认为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取4个方面中最小者(最关键承载力)。具体计算方法见参考文献[26]。此后,虽然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容有不同的划分,基本思路和计算方法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其中在旅游者感知承载量上,郭静等[27] 和翁谨[28] 分别对南京东郊风景区和上海豫园的游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个人标准空间,计算游客心理承载力。问卷调查成为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常用的方法之一。
此外,杨林泉等[29] 利用模糊线性规划测度模型对云杉坪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张修峰等[30] 从生态学角度,用生态系统的产氧量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综合示范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3.2 景区承载力分级、评价
部分学者根据旅游地不同类型和特点,建立了一套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旅游环境承载力划分等级、分析现状并提出发展对策。刘玲[31] 把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时期,某种状态和条件下,旅游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经济活动的阀值。她把黄山风景区各个分景区旅游承载力有利度分为有利、平衡、不利3个等级,对各景区的有利度进行了排序比较。王剑等[32~33] 对中国岩溶地区的承载力进行了研究,把旅游环境承载力分为:弱载、适载、轻度超载和强度超载4个等级。分析了东风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对策。
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旅游地经济发展和资源的保护,起过积极作用。随着旅游发展的深入,单纯追求旅游数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对于旅游地承载力的分级、评价虽然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初步管理上,但与真正的管理存在很大差距。杨锐把旅游承载力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介绍到国内,并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34]。
4 小结
对照旅游环境承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外研究范围除了对旅游地游客数量的量算外,研究重点已经转移到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实际应用上。国内研究重点集中在游客数量的量算上,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管理工具。
作者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重点是:
(1)受到旅游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国情影响,旅游地游客数量量算研究仍然是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点内容。
(2)随着研究深入,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管理工具成为研究的重点。这种管理工具与旅游规划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旅游地游客数量的量算方法,旅游环境承载力一直是旅游规划的一部分。作为管理工具,随着管理工具研究的延伸,它与旅游规划的关系会成为研究的热点。
(3)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旅游地管理工具与公众参与机制如何协调、共同促进旅游地的管理成为关注热点。国内学者对公共参与机制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35~40],但是对于公共参与结合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