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力竞争规律及其演变分析_综合国力论文

国家实力竞争规律及其演变分析_综合国力论文

国力竞争及其演化的规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国力论文,规律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想把握国力竞争演化的规律,首先要理解“国力竞争”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国力竞争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它既指综合国力竞争,又包含国际竞争力的竞争。那究竟什么是综合国力,什么是国际竞争力,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在论述本文主题之前,应弄清楚这些问题。

美国学者汉斯·J·摩根索认为综合国力就是指权力, “所谓权力,指的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思想和行动的力量”,“权力可以包括建立和维持人对人的控制的一切东西”,“权力包含着人对人的统治”(注:〔美〕汉斯·J·摩根索著:《国家间的政治》,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务馆,1993年中文版,第24、140页。)。 而当代美国学者约瑟夫·S ·奈把综合国力理解为实力,“词典告诉我们,实力这个词是干事情和控制他人的能力,让他人干他们本来不愿意干的事情”,“控制他人的能力往往是同拥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不开的”(注:转引自王诵芳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国内学者黄硕风则认为:“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其对国际影响力的合力”(注:黄硕风著:《综合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也有人认为“综合国力就是一国全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总和,它标志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综合影响以及该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的强制能力”(注:张坦毓等:《论综合国力》,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3期。)。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尽管在此问题上未达成一致见识,但其综合性、战略性、科学性等特点乃共性。

笔者愚浅,不敢对此妄加定论,但以为诸上定义都未能揭示出综合国力的真正内涵。“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其实用一二句话是很难界定好,它既非完全是各种力量之简单总和,也非各种力量之纯粹合力,它是一国各领域、各层面力量的综合体现,而且这种体现只有在与他国作比较时才能真正明晰,而且这种综合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方式和重点。

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同样是众说纷纭,世界经济论坛把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国能够实现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示的持续高速经济成长的能力;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定义则是:一国(或)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较量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的定义却是:国家的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在此过程中,国家的不断提升,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竞争力;中国学者一般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是国际化程度、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才、科技与开发等五大要素有效结合的大系统(注:转引自海平、运平、王景涛编著:《各国综合国力排行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8—39页。)。从这些对国际竞争力定义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力、发展希望力,竞争力越强,就越有比较优势,就更有发展的希望,竞争力是测量和着眼于未来趋势和发展的。

综合国力是动态的,它不断变化和发展,而决定综合国力变化与对比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与两国竞争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它实质上反映了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如果说,综合国力更着重于总量(总实力)和人均量(人均实力),则竞争力与总量、人均量关系并不很大,而与总量和人均量的增长速度关系重大。总之,综合国力是竞争力的发展基础,竞争力则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主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不断涨大,从而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强大,更富有发展力。一般来说,综合国力侧重于衡量现在的状况,而竞争力则是预测未来趋势的发展。故一个国家要强大,要发展,不仅要有雄厚的综合国力,还要有超众的国际竞争力。

在明确和了解国力竞争的内涵之后,再来探讨国力竞争演化的规律。笔者以为应从下面几方面来考虑:

一、国力竞争的主战场是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胜利往往最终属于经济实力强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一方。

生产力的发展快慢在历史上最普遍的表现是经济的增长快慢、财富的多少。国力比较实际上是不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总体发展水平的比较,特别是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比较,而这种生产力是相对应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这种经济基础是与其相对应的上层建筑紧密相关的经济基础。生产力越发达,即经济基础越强大,经济增长率越快,在国力竞争过程中无疑将占据优势。对此保罗·肯尼迪在其巨著《大国的兴衰》中有过一系列的论述:“历史表明,从长远看在每一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或世界性帝国)的兴衰之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联系。其原因有二:第一,支持庞大的军队离不开经济资源;第二,在国际体系中,财富与力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中文版),1988年版,第9页。)在一场大国间(通常是联盟间)的长期战争中, 胜利往往属于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的一方,或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中文版),1988年版,第11而。)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更能体现国际竞争力的优劣,最终影响国力竞争的地位。保罗·肯尼迪对此也有精辟的见解:“不管他们赞同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模式,经济增长率的不平衡迟早将引起世界经济和军事不平衡的变动。这正是本世纪以前的四个世纪之内大国发展所遵循的历史模式。”(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中文版), 1988年版,第534页。)“本书的第二论点是,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对于国家体系中许多成员国相对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都产生了决定性的长期的影响……”(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中文版),1988年,第536页。)的确, 国家的兴衰从来就与经济增长的快慢分不开的。英国之所以由“日不落帝国”降为二流国家,是其远远落后于德美等国的经济增长为深层背景的,而中国如果没有现在的高经济增长率,又有谁会喊“中国威胁论”。

二、国力竞争难以忽略地缘环境的影响,地缘环境的差异会引起国力竞争地位的变换。

欧洲近现代的竞争史表明,地理环境因素对一国的作用不可轻视。地理环境因素不仅对一国本身的经济发展国力涨大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一国在多边或多边战争中所处的战略位置往往起到关键作用。300 年前,德国商业理论家冯·霍尼希就已经意识到地缘环境对国力的影响:“一个国家当前富强与否不仅取决于它本身拥有的力量和财富,而主要取决于邻国力量的大小与财富的多寡。如果一个国家比邻国强大,它的日子就好过;如果一个国家比邻国弱小,它就会遇到麻烦。” (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中文版), 1988年,第 9页。)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马汉是这样描述近代英国受惠于地缘环境的:“如果一个国家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即既用不着被迫在陆地上奋起自卫,也不会被引诱通过陆地进行领土扩张,那么,由于其面向大海的目的单一性,与一个其四周边界皆为大陆的民族相比,它就具有一种优势。这一点,作为一个海洋强国,英国就拥有对于法国与荷兰的巨大优势。”(注:马汉著:《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中译版),1997年版,第29页。)这一表述很好地解释了近代英法较量中法国处处落败,居于下风的原因:即地缘环境使得法国难以称霸欧洲。国力竞争与地缘环境的关系从哲学上来讲是一个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国力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内因,但要成为客观上的强国,还要靠地缘环境这个外因起作用。敌消我长,敌长我消,世界就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这就是地缘环境魅力之所在。

三、国力竞争与人口素质的较量紧密相关,人口素质越高,国力竞争越具有超前性。

国力竞争最终是通过人的较量来体现和完成,这样,人口素质的高低在国力竞争的博奕中就必然影响其作为舵手的作用发挥。近代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之所以战胜法国,其原因有多方面,除了有俾斯麦的非凡组织领导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支持这一切的后盾,则是这样一个民族:它拥有水平高得多的初等和技术教育,它的大学和科学设施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化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是首屈一指的。”(注:[美]保罗·肯尼迪:《的兴衰》, 求实出版社(中文版),1988年版,分别为第228、508—509页。)人口素质要靠教育来提高,有了发达的普及教育,才会有国民素质的迅速提高。这一点日本在近代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凭借着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从而引起国民素质飞速提高,日本才从一个落后的亚洲国家一跃成为国力强盛的国家,“尽管日本在1937—1945年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并更新换代了传统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国,但日本仍具有可以进行修复的工业基础,拥有聪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具有社会凝聚力的人民,他们要求改善自我的决心可以被引导到从事和平的商业上来。”(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中文版),1988年版,分别为第228、508—509页。 )这样在战后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日本很快重新成为世界强国,国力跃居世界前列。高素质的人口是创造发达生产力不断的源泉,任何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及政策都需要要靠人来发明创造、普及应用。故人口素质越高,其所维系的国力就具有更强的竞争性。

四、国力竞争离不开政策体制方面的因素,合理平衡的政策体制会给国力竞争带来巨大的优越性。

历史表明:一个善于变革的国家,其力量是很容易发展崛起,而默守成规,死抱着“老祖宗”不放,国家似乎注定最终挨打,这主要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政策体制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内容,国力竞争是在生产力领域进行的,合理平衡的政策体制必定会给国力竞争带来巨大优势,促进国力的发展和涨大。特别是在国家面临近期军事安全和长远经济发展之间的抉择时,英明的决策体制就尤为重要,寻求国家力量和国家义务之间的平衡的合理体制是任何大国都不能够忽视,也是经常陷入困惑的一道难题。拿破仑时代后的法国尽管实力在欧洲仍首屈一指,但它仍被视为中等大国,原因完全是因为战略、外交和经济几方面的情况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其实质就是体制落后,才导致其与实力不相符的局面。美国学者曼库尔·奥尔森认为:国家兴衰的根源在于分利集团的存在,“社会中的特殊利益组织或集团会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入,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注:〔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中文版,第52、71、45、259页。 )“分利集团使社会采用新技术延缓以及在生产情况在变化时阻碍重新分配资源,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率……”(注:〔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中文版,第52、71、45、259页。 )他认为“凡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出现愈来愈多的集团组织。”(注:〔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中文版,第52、71、45、259页。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没有长盛衰的社会和国家的存在原因,清楚了分利集团的危害性,但我们是否就束手无策呢?奥尔森认为“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聪明而坚决的公共政策本身就能大大增进经济繁荣与社会效益,”(注:〔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中文版,第52、71、45、259页。 )他在这里是十分肯定了政策体制对国家发展兴旺的作用性,而这恰恰又说明了政策体制对国力竞争所产生的重要性。

五、军事实力(包括潜在的实力)的较量,始终都是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

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人怀疑过军事力量对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伟大意义。一个国家兴起与衰落,往往伴随着军事力量的潮涨潮落。就算当今国际竞争已转向综合国力竞争,但国际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未曾放弃军力优势的竞争,只不过这种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黄硕风在其《综合国力论》中仍然坚信“军事力仍是综合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注:黄硕风著:《综合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 页。)国力竞争的演化史已证明,一国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另外一国的衰落,而这一过程通常都是靠战争来完成的,在这些战争中,军事实力是决定一切。尽管经济实力对军事实力的作用很大,然而经济实力并非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自动转化为军事实力。从1958年英国摧毁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到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再到一战、二战德国的最终失败,都能有效地说明军事实力在国力竞争中所起到的直接作用性。

六、“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水平的高低与国力大小呈正比规律发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权力变移》中一个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充分论证了知识的重要性:不管是暴力,还是金钱,无不依赖和受制于知识的力量。“我们的时代中最重大的经济发展乃是一个新体制的兴起,新体制下财富的创造不再靠体力而靠知识。”(注:阿尔文·托夫勒著:《权力变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是世界变革的动力,是国家力量强大的催化剂,而其中的技术发展是需要知识来推动。人类历史上的几次科技革命都使得世界有了强弱之分,知识技术对国力发展所起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看透,以至于在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时,很快得到广泛认同。保罗·肯尼迪对此也有过超凡的论断:“如果说未来掌握在大部队手中(斯大林语)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它们反过来也日益依赖于现代技术和大生产。”(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中文版),1988年版,第38页。)“温斯顿·邱吉尔也未卜先知地说过,‘未来的帝国是智力的帝国’”(注:〔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中文版, 第8页。)正因此如此,用“知识经济”来形容当前的世界发展成了最流行的说法,各国也都在争夺高科技领域制高点,谁都清楚,未来谁有最先进的科技水平,谁就拥有最强的国力。

标签:;  ;  ;  ;  ;  

国家实力竞争规律及其演变分析_综合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