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文化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意义探讨——以贵州省黎平县述洞村鼓楼文化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鼓楼论文,贵州省论文,黎平县论文,村寨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整理,曾经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民族民俗文化获得了转身的机会,重回大众视野。随之,以民族民俗文化为卖点的产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其中,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尤为吸睛,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也如火如荼的进行。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族旅游已发展三十年有余,先后几次出现热潮,从各地种类繁多的民俗村、民俗园便可窥见一斑。时至今日,民俗村寨旅游的市场潜力仍在,但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发展扁平化、同质化、民族资源枯竭等。在理解和遵循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透析民族文化的核心,把握其传承精髓,使得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和谐长久,这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民俗学领域,“标志性文化”概念的阐释,无疑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标志性文化”的内涵分析 “标志性文化”这个概念最早由刘铁梁教授在反思民俗志书写范式时提出来,旨在促进民俗文化调查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创新,以提升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刘铁梁教授认为,现在对民俗事项的记述和研究存在割裂社会背景的问题,忽视了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基于此,刘教授提出了“标志性文化”这个中介概念,即关注民俗事项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有些民俗事项还具有体现地方社会生活整体特征的象征意味;重点关注那些体现当地民众生存智慧和发展能力、蕴含当地民众历史发展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经验的民俗事项,这些民俗事项还具有族群认同的功能。 “标志性文化”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通常表现为三个特征:1.能反映这一地方的特殊历史进程和贡献;2.体现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具有薪火相传的生命力;3.深刻地联系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现象。这三个特征直指文化核心,可以说,把握了一个民族、地区、村落的标志性文化,就能对其文化内核有个整体性的了解,便于找准文化“造血”的动力,这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以弥补旅游学静态、平面、宏观的研究局限。 二、述洞村生活世界中的“鼓楼文化” 鼓楼一直被认为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村寨的文化活动中心。有学者提出,“以鼓楼为中心所进行的所有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所谓的‘鼓楼文化’。”这种“鼓楼文化”是地方性知识的天然读本,囊括了建筑、民俗、美学、风水等文化,被认为是侗族核心文化之一。之所以选取述洞村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是由于村子里中心鼓楼——独柱鼓楼被誉为“鼓楼之根”,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鼓楼。在当地村民的生活世界里,鼓楼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村寨集体记忆、个人生活史的情感体验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1.述洞村的地理、社会环境 述洞村距镇驻地约10公里,隶属岩洞镇。约两小时车程,一路途经黎平所、黎平寨、迪洞等村寨,随着蜿蜒的公路于群山之间盘旋上下,满眼是翠色的山林和嫩绿的梯田。到了铜关的岔路口,再往上翻越十分钟左右,便进入了位于森林腹地的述洞村。依山而建,畔水而居,鼓楼高耸,花桥飞架,流水淙淙,侗乡情浓,述洞村可谓深山之中的一片世外桃源。 述洞村约370户人家,总人口1720人。全村分六大姓,分别为吴、杨、徐、谢、信、石,以房族为单位,古时多为聚族而居,现相对分散,均为侗族。依旧有习俗,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寨老协会,协助村两委处理村中大小事务,特别是民间活动、纠纷等。各房族均设房长一名,听从两套班子的指导,处理房族内部事务。 隐匿于深山之中的述洞村,民族文化保存完整,村容寨貌和谐统一。青石板与鹅卵石相间铺成村落巷道,全村除一所小学为砖混建筑外,其余全部为传统双斜面干栏式木屋,青瓦木房,鳞次栉比,与村中的水上禾仓群掩映,错落有致。村寨周围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极高,十年前当地还有打猎的活动,现在已经不再进行。全村分为上寨、下寨、对门寨、领子寨四个片区,以村中独柱鼓楼为中心,成网状分布。其中,最早只有下寨和上寨,其余两个寨子的形成都是因人口增加而向两边扩张的结果。村子的中央便是远近闻名的独柱鼓楼,正南方不过50米为全村的萨坛,鼓楼旁边是村子的老戏台,戏台下有一方水池,可作为消防水池,又可方便村民平时的用水。下寨有自己的鼓楼,但由于和独柱鼓楼较近,下寨的老人一般都去独柱鼓楼,这里平日里人不多。上寨多徐姓人家,也有自己的鼓楼,称高化楼,鼓楼正对面则是村里面的新戏台,是在原址上新修建的。上寨还有一座圆凳卡房,被学者称为鼓楼的雏形。 2.村落历史记忆与延续 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是逝去岁月永恒的注解。 一根独柱擎天的独柱鼓楼是述洞村的标志性景观,被学者誉为“鼓楼之宗”。在对鼓楼追本溯源的研究中,史学界多认可“罗汉楼”的说法。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明代邝露(1604—1650)在其著作《赤雅》一书中,“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角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然,男子歌唱、饮口敢,夜间宿缘其上,以此自豪。”可见,独柱鼓楼的造型与书中记载的独角楼极其相似,至少为探寻鼓楼之源提供了一则宝贵的资料。据村长介绍,独柱鼓楼落成的时间年代因无文字记载已无从考究,但据寨老们口碑流传,独柱鼓楼约在明朝时建成,到如今已经三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已经修葺过三次,现存的这座是民国十一年即1921年,由本村的一位叫杨锡珍的掌墨师傅修建而成,相传,建寨之初,寨子里有一棵巨大的杉树,人们经常在树荫之下乘凉、说笑,这颗大杉树承载了村民太多的生活记忆。一天,村寨走水,大火将这棵巨杉烧成了灰烬,村民为了纪念这棵杉树,就仿照巨杉的形象,用一根巨木树立支撑,榫孔层叠交错,不用一钉一铆,建成了这座造型精妙的独柱鼓楼。据说,独柱鼓楼建成之时,白日天空上突然闪现了一颗星星,于是这座鼓楼又被称作“现星楼”。如今,“现星楼”的牌匾依然挂在独柱鼓楼之上,默默记述着那些未知的岁月。 不论在学术史上,还是民俗社会的传统中,独柱鼓楼的地位都是无法忽略的。村民们对于村寨的集体记忆,几乎都是与这座鼓楼有关。他们通过一个个与这座鼓楼有关的故事,编制了一张记忆之网,村落的历史就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得以巩固和强化。 3.民俗社会的情感鉴证 对于特定的建筑“文本”,民众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还兼具记忆者的身份。他们往往将个人丰富的生活史与村寨的历史相连,将个人生活的辛酸苦辣与时间积淀的生活智慧一并倾入其中。于是,村落传统文化的延续有了温度,个人生活不会终结,对鼓楼的情感与文化也不会终结。 平日最经常到各个鼓楼的,就是村里的老人。根据惯例,只有男性才能进入鼓楼,女性平时是不可以进去的。不能上坡干农活的老人家经常聚在一起抽烟、讲故事,或者说说外面的新鲜事,累了就在长凳上眯一觉解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鼓楼更像是一个老人俱乐部。同时,这里也是小孩子们的乐园,围着鼓楼追逐打闹,翻上跳下,非常热闹,到了晚上,老人们回家,这里则变成了他们的专属游乐场。 节日时的鼓楼则又是另一个样子。述洞较重大的节日如“七月十三”和春节,村里各个歌队便会由寨老、村委组织到鼓楼唱歌。春节时还会围着鼓楼唱“多耶”,赞颂鼓楼保佑了村寨,祈祷新年全寨的平安。述洞村的上寨有一座圆凳“卡房”,当地人称它“小鼓楼”。这栋“卡房”依旧是木结构建筑,外形与一般平房无异,只是内间放置着一个环状凳,环绕着火塘,便于烤火、聊天,这是十分独特的。据老人家传说,“卡房”就是侗族人教歌、学歌和传歌的地方。侗族人唱歌就叫“噶”,音译过来就变成“卡”了,卡房也是歌放的意思。由于各片区人口不断增多,且都有歌师在家开设歌堂,现在已经不在这里传歌了。 侗家传统节日“六月六”,多称之为“斗牛节”,“六月六”要吃粽粑,看斗牛,这已经成为了述洞村民过“六月六”的传统。听老人们介绍,以前村里还集体养牛的时候,每年六月六也要在水边放牛打架。那时以鼓楼为标志,分三个片区,牛都养在鼓楼里,有专人负责喂养,由寨老安排村民每天轮流割草。只不过近一二十年不再集体养牛,村民也都趁节日期间去岩洞看斗牛、看表演、走亲访友或者置办日用品。下寨鼓楼柱子上方,至今仍放置着一副很大的牛角和一块斗牛专用的木牌,上面写着斗牛的名字和队名。据说这头牛是下寨的常胜将军,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它,便把这两样挂在了鼓楼里。 日常娱乐、节日庆典,甚至连生老病死也离不开鼓楼。述洞村仍然有过阴治病习俗,据述洞村的“鬼师”讲,他曾经两次在鼓楼开坛收徒,65年一次,92年一次。来的人很多,但很少有真正天赋异禀之人能有此机缘。用鬼师的话说,“他们没有自己的马,过不去的。”而当个人的生命走到终结时,也免不了要和鼓楼告别。据悉,当地村民正常死亡后,要先到鼓楼转一圈,然后再抬上坡埋葬。鼓楼里还有专门抬鼓楼的木板和绳子。党员去世还要在鼓楼开追悼会。 鼓楼虽然是村寨的一个公共空间,但它的功能却是复合的、多元的,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有着诸多联系,与不同的村民也有着不同的情感连接。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集结,是一种当地人生命价值的标识,与民俗社会中丰富的日常经验相关,是民众“生活世界”的一种参照,是人们深植于生命血液中的生活文化。 三、“鼓楼文化”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借鉴意义 在述洞村的旅游开发规划中,似乎并不急于把自己的文化展演给外来游客。他们有这世上现存最为古老的鼓楼,但并没有施以彩绘,精细雕琢,村民都说这样“什么也不画”的好看,那些彩色的画“我们不喜欢”,于是,独柱鼓楼到现在为止依然如它刚建成的样子,质朴、大气。他们也并没有为迎合到访宾客的兴趣而每日到鼓楼表演大歌,在述洞村村长看来,他们不能和别的村寨用同样的发展模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真正遵循民俗传统,平日里要听歌就要去歌师家里;想听情歌就要摸黑到风雨桥上感受浪漫的情歌对唱;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能到鼓楼感受侗家踩堂歌的天籁婉转,而重大节日也是述洞发展旅游的重要契机,平日里不多见的习俗文化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华丽展现,效果非凡。用村长的话说,“就是要吊足游客的胃口,不能想看就看,要按我们的习惯来,让他们来适应我们的生活。”或许正是充分的遵循了文化传统发展规律,抓住了侗族“鼓楼文化”的核心,找准了游客的“猎奇”心理,深山中的述洞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不顾道路颠簸盘绕,只为一睹这恬淡和谐的侗族小村寨。 民俗不能离开民俗社会及所处的环境,否则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特定的物质空间是民众情感的维系,而特定的标志性文化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料。在村寨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民族文化的内在逻辑,遵循民俗社会的生存规律,合理利用公共空间,使民族文化依旧“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鼓楼文化是侗寨文化精髓,抓住鼓楼这个核心点,分析其他文化与鼓楼的关系,洞悉民众生活与鼓楼的关系,才可能通过“有形”的来实现“无形”的延续。试论标志性文化在民族村落旅游开发中的意义--以贵州省黎平县树东村古楼文化为例_民俗论文
试论标志性文化在民族村落旅游开发中的意义--以贵州省黎平县树东村古楼文化为例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