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及其协调机制(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协调机制论文,差异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中国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差异特别是东西差异和农村地区差异的扩大是历史、自然以及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归纳起来,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首先,我国的地区差异特别是东西差异是过去较长历史时期形成的,要逐步缩小这种差异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建国以来,我国地区间绝对差异一直趋于扩大,相对差异自60年代以来也逐步增加。近年来,我国地区差异特别是东西差异的扩大,实际上是这种历史趋势的继续。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差异一般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扩大。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经济自主权的增加和市场的逐步发育,一些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由此导致地区差异趋于扩大,是很自然的。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投资、财政、金融、价格、工资等方面对沿海一些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这无疑人为地加大了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一方面,“六五”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轨,国家投资的重点开始逐步转移到沿海地区。从1981年到1995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45.91%上升到54.27%,15年内增加8.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由27.98%下降到24.54%,西部地区由17.49%下降到14.27%,二者分别下降3.44和3.22个百分点。国家投资重点的东移,势必会对中西部一些长期依靠国家资金投入的省区,特别是以资源为主导的地区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1978年以来中央出台的各项改革开放措施大多率先在沿海地区试行,等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向中西部地区推开。由于这些改革开放措施大多是以放权让利为前提条件的,因此,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获得由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超前利益”。这种“超前利益”是推动沿海一些地区近年来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第三,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外资金和人才向迅速增长的沿海地区集中,这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港澳台投资。在1985~1995年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87.3%,中、西部地区分别只占8.5%和4.2%。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沿海地区,对于缓解沿海地区建设资金的不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中西部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和开放港口城市。此外,中西部地区的各类人才也大量流向沿海地区。很明显,国内外的资金和人才大量流向沿海地区,对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沿海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导致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利用1978~1993年的系统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大约有40~50%是来源于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乡镇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大体保持在40%左右,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这一比例则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1980年,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仅有27.9%来源于乡镇企业的工资收入差距,1985年这一比例已提高到43.2%,1993年又提高到54.2%。因此,加快中西部特别是落后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是逐步缩小农村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
第五,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和区际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使中央政府无力有效地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1985~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的比重已由17.6%急剧下降到3.1%。这说明,目前国家已不可能再象过去那样通过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来有效地调控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31.2%迅速下降到10.7%。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已下降到5.56%,这一比重远低于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水平,仅比解体之前的南斯拉夫略高一点(参见表2)。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导致中央政府在调控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等多种途径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由于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建立一个规范、健全的区际协调机制,尤其是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区域政策在缩小地区差距方向的效果并非十分明显。
表2 各国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单位:%
国家和地区 年份
比重国家和地区年份比重
中国1994
6.20原南斯拉夫19894.27
中国1995
5.56 印度1993 13.56
美国1994 20.06印度尼西亚1993 16.48
日本1993 21.39 泰国1994 19.10
德国1991 30.53马来西亚 1994 28.83
英国1993 34.90 新加坡 1993 35.14
法国1994 37.85 缅甸19937.78
加拿大 1992 20.79 韩国1994 20.04
澳大利亚1993 36.71 埃及1993 35.71
匈牙利 1990 53.18墨西哥1990 14.05
捷克1994 41.02 巴西1992 27.99
罗马尼亚1993 33.92阿根廷1990 10.82
国外资料来源:Intemational monetary Fund,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 Yearbook,1995.
第六,各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实行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开发中西部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以保证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在现行产品价格不合理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大量输出低价的农矿初级产品和原材料,而输入高价的加工产品,由此造成双重的利润流失。显然,这种利润流失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为了鼓励沿海地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国家对沿海一些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实施了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沿海地区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1995年,沿海地区出口商品总值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32.23%,广东省这一比例则高达91.62%,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只有6.96%和5.95%。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对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一些学者利用Granger(1969)因果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四、中国地区差异扩大的社会经济影响
尽管地区差距的扩大是许多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的一个共同现象,但地区差距拉得过大也将会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各民族团结乃至政局稳定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地区差距拉得过大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集聚在西部边远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滞后,有许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近年来,由于这些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已经在少数地方领导和当地居民心中滋生了一些不满情绪。在一些贫困地区,地方领导和当地居民很容易把本地区的落后和贫困看成是由于国家采取歧视政策或者中央政府失职的结果。例如,有的地方领导把国家在落后地区开发资源,并低价调往沿海发达地区,看成是一种经济上的“剥夺”,认为国家政策是“损不足补有余”;还有的地方领导则认为,国家对沿海少数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这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是对其他地区的歧视。由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分布集中,贫困人口数量多,加上宗教问题复杂,如果地区差距拉得过大,将会影响少数民族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信赖,进而影响到国家边境地区的安定与巩固。
其次,地区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从总体上看,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的扩大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三方面的负面效果:
一是地区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全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使宏观经济不易稳定。一方面,由于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增长较快,消费需求迅速扩大,这不仅带动了当地价格水平,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传递机制如物资购买、异地消费等,影响周围落后地区的价格水平,由此推动全国价格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本投入不足,无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对当地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形成对周围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出现连续不断的“民工潮”。
二是地区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在现行的价格体制下,落后地区输出低价的农矿初级产品,而输入高价的加工产品,将会产生大量的利润流失。为了防止这种不合理的利润流失,近年来各地区大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那些价高利大的加工产品上面,由此导致一些加工工业项目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各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同时,为了保护本地工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采用行政、经济乃至法律手段,限制本地资源的流出和外地商品的进入。如果价格体系比较合理,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通过农业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同样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三是地区差距的扩大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工业加工能力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沿海地区加工工业的发展都不可能象日本那样完全依赖国外的资源。因此,如果地区差距拉得过大,沿海加工工业与内地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严重的脱节,二者之间产生明显的断层。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地区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将难以继续下去。
第三,地区差距的扩大将影响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当地的需要。1980年以来我国开始把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与管理权限逐步下放到县及县以下的基层地方政府。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支出主要由县、乡、村财政来负担。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乡镇收入已超过数千万元,有的已上亿元。它们自然很容易通过多种途径为义务教育筹集到足够的经费。相反,在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收入来源单一,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地方政府很难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其结果,这些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经常被拖欠,有的甚至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杂费而大量失学的现象。据统计,在“老、少、边、穷”地区,每年都有大约二百万的初中和小学学生失学。中小学学生大量失学使贫困地区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