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经验_国家经济论文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经验_国家经济论文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经验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经验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学术界对“现代化”一词的涵义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但一般都认为,现代化是指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转变,亦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更广义的现代化概念还包括由这种社会生产力大发展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大变革所引起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深刻变化。无论如何,现代化首先是经济现代化,是生产力的大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和基础。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前提。本文以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和经验,为苏南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和特点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从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揭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序幕起,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开始了早期工业化、现代化过程。英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长达一个世纪的政治动荡,终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后期,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等的发明,英国的生产力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工厂机器生产。到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1841年英国的农业产值的比重已下降到22%,农业劳动力下降到23%。到1860年,这个只占世界人口2%的岛国生产的工业品占世界工业品总产量的45%,并占有世界铁路总长度的1/3和世界商船舰队总吨位的1/3,拥有世界出口总额的1/4和世界进口总额1/3。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等西欧国家也先后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阶段,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化向整个欧洲、北美扩散并取得胜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美国、法国、德国等以及日本、俄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下半叶随着电力、电灯、电话、内燃机、汽车、轮船等的发明,工业化以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迅速扩展。如果说前一阶段的工业化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话,那末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则是以重工业为主了。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也更加深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也大大超过第一阶段。据统计,19世纪世界经济的人均增长率是每年2.6%,而在18世纪则不到0.1%。到20世纪初,西欧和北美都已完成了工业化过程,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农业劳动人口都降到40%以下(英国下降到10%)。俄国和日本稍晚一些,约在20世纪20年代也完成初步的工业化。美国在工业化的方式上与英、法等西欧国家略有不同,它是在高效率商品农业基础上发展工业化的,而英法是在掠夺农业、“羊吃人”的残酷基础上发展工业化的。因此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完成得最早,这是美国能够在20世纪初经济实力一跃超过英国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的这种在高效率商品农业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开启了后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由移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当然这种工业化方式同这些国家国土面积较大,自然条件较好、人口较少等因素是相联系的。

第三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工业化、现代化向全球扩展,一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西方发达国家则由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或称后工业化)升级,经济现代化登上一个更高层次。20世纪中叶,随着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核能应用、电视广播等一大批高科技发明,以及二次大战破坏所造成的巨大需求的推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向高科技、专业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美、英、日等国下降到不足5%。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向外转移,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过渡。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到将近一半。经济管理的方式和宏观调控手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推动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据统计,1953-1973年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而80年代开始的以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推向又一个新的阶段。

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从现代化发展的动因看,大体可以分为“内源型”和“外导型”两大类。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各国都属于前者,其特点是现代化生产力由内部逐渐孕育成长起来的,经过了漫长的自下而上渐进变革而逐步推进的,工业化投资主要来自本国。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变革,最终实现现代化。北美、日本及战后实现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属于后一类型,其特点是现代生产力要素由外部移植或引进,工业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是在先进国家的示范诱导甚至是冲击下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并且一般是社会和思想层面变革和政治革命发生在前,而工业化发生于后,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急剧变革过程。总之,内源型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外导型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论属于哪一种类型,都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工业化、现代化的起步都是从轻纺工业开始,沿着轻纺——重化——高科技的轨迹发展;在产业形态上也是按照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逐步升级;在经济结构上则表现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展开,一次产业的比重迅速下降,二次产业的比重急剧上升,到工业化初步完成及向高级阶段发展时,一次产业的比重稳定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二次产业的比重也会有所下降,三次产业的比重提高很快,接近和超过二次产业的比重,形成“三二一”结构。

2.现代化、工业化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展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转入工业,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工业性城市,并迅速膨胀,即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同工业化几乎是完全同步的,现代化、工业化的程度越高,城市化的比例也越高。

3.现代化、工业化使一国经济同世界经济密切相联,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代化、工业化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经济,工业化大生产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而是以世界市场为目标。专业化生产的逐步发展形成了国际分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国际分工。现代化、工业化越发展,水平越高,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也越高,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也紧密,亦即所谓的经济国际化。

4.在经济逐步现代化的同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政治日益趋向民主化、制度化,文化则呈现多样化、大众化。

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若干经验

1.宏观经济管理得宜

宏观经济管理得宜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成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有二个,一是经济政策,二是经济计划,因此,宏观管理的基本模式也可大体划分为经济政策主导型和经济计划主导型两种。

经济政策主导型模式是指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属于这类模式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英国等。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实现。美国政府历来对财政政策的运用极为重视,这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收支在GNP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故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松紧的财政政策,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行鼓励或抑制,并有意识地调整各方面的收入,以便经济向较合理的方向发展。美国政府使用金融政策调控经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紧缩银根政策,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和信用,以达到限制投资、抑制消费的目的。二是放松银根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膨胀信用,以刺激经济增长,美国在二战后一直到60年代,一直采用放松银根政策,从70年代起,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采用的又主要是紧缩的金融政策。

德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突出强调货币政策的运用。德国认为,稳定的货币和有效的货币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把稳定货币作为国家干预的一个最重要目标。保持通货的基本稳定和灵活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是德国宏观管理的最显著的特征。德国对货币政策的重视,突出表现在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德国、联邦银行主要通过生产能力的预期增长率、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预期变化、不可避免的物价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期变化等四个基本因素来确定一定时期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正因如此,战后德国较成功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保持低水平的通货膨胀。

经济计划主导型模式,是指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全国性计划来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法国、日本等属于该类模式国家。日本在宏观管理中,经济计划居指导地位,同时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还有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行政指导等。日本的计划形式有三种:一是中长期经济计划,一般为五至七年;二是年度经济预测;三是国土及地区开发计划。日本的经济计划所以能在日本政府管理宏观经济中发挥指导作用,主要有四点原因。①计划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比较准确的经济情报。②制订计划时有各方面代表人物参加,在执行计划时,容易得到各方面的支持。③计划有较大的灵活性,能适应情况的变化,经常保持它的指导作用。④计划的实现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作保证。自从二战以来,日本的经济计划从未中断过,这种连续不断的经济计划对战后日本经济顺利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日本政府在宏观管理中运用产业政策,选准主导产业部门,带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结构十分低下,在工业部门内部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有很大比重,而一些现代化工业部门则十分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钢铁、化工、汽车、造船等部门,使这些部门在短短的20年间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又提出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科技立国政策,大力发展电子、通信、宇航、生化等部门,以使日本的产业结构更上一台阶。在日本,财政政策的作用,除了为公共事业提供资金,实行收入、资产的再分配,促进经济的发展外,还作为景气对策起重大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及金融杠杆等),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日本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行政指导”即政府以它认为正确的方式,通过施加影响力来指导企业和个人的行动,包括进行建议和说服。这种建设和说服往往能够在现在或将来使企业及个人得到(或得不到)诸如:贷款、拨款、补贴、承认、减免税、政府订货、进口或外汇许可以及其它受欢迎的种种好处。如70年代,日本六大钢铁公司激烈竞争,政府担心造成大量浪费后果,便指导八幡和富士两钢铁公司合并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这种非正式、靠说服来解决问题的习惯作法,在调整投资、阻止通货膨胀、控制物价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高度重视科技开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现代化的实质。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注意科技投入。美国用于科研的资金,1941年只有9亿美元,50年代初上升到50亿美元左右,60年代增加到136亿美元,70年代末上升到500亿美元,80年代初进一步上升到800亿美元以上,1990年则超过了1000亿美元。据日本有关统计,日本科研总经费每年实际以5%的速度增长,目前日本用于研究发展的经费居世界首位,平均每人每年700美元。其它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科学研究上的资金一般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左右。科研基金是科技发展的根本保证,发达国家对科研事业的大量投资,直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引进国外资源,包括引进外国资本、外国发明和外国人才,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项极重要的政策。美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大批地吸收外国的科技人才为其服务,直到今天,美国仍是最能广招世界人才的国家。据统计,战后以来有20多万外国科学家、工程师、教授等流入美国,有力的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十分重视引进、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在这方面堪称世界楷模。二战后,日本为了恢复经济,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采取了“吸收性战略”,即积极引进国外新技术,广泛采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促进本国科技进步。从1956-1970年,日本只花了15年时间和60亿美元,就引进了13955项新技术,掌握了先进国家要用50年时间和2000多亿美元的代价所发明的先进技术,使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科技大国。日本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还不断加以改进、提高,使之更加完善,并以此为轴心带动自主的技术开发。例如,50年代末日本为修建大型水力发电站,需引进多台发电设备,但在政府的指导下,只引进一台设备,拿来加以分解,让几家电机大企业竞相仿制、改进,其结果不仅节省了费用,而且锻炼壮大了本国独立自主的技术力量。

3.加强教育

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重视教育。在世界上,日本、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首先推行教育先行的战略,受到良好的效果。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期,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各级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办学校,普及教育。19世纪90年代中期后,日本学龄青少年就学率在60%以上,1907年达到97.8%,基本实行了教育普及。德国也特别重视普及基础教育,早在19世纪中期它的识字率就超过英国,居欧洲第二位。美国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在这一时期也显著提高,到1910年文盲只占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

二次大战后,日本更加重视教育。战后历届内阁都紧紧抓住教育不放,把教育看成是“国政的根本”、“建立现代化经济的第一要素”。1947年,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政府毅然决定把普及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到9年,到1948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70年代后期,日本高中入学率达94%,基本普及了高中,到80年代中期,日本已有大学生1130万人,按总人口计算,每10人中有一个大学生,按就业人口计算,每5个中就有一个大学生。美国、西欧国家战后不仅普及了高中教育,而且大学教育也已经大众化。1990年,美国在校的大学生人数为1397.5万人。

日本政府把教育看成是“立国立本”,企业则将教育看成是“兴业之本”。因此,日本的企业家不惜工本,使企业内教育颇为普及。1985年,日本拥有百人以上的企业实施企业内教育的为90%以上,千人以上的企业实施企业教育的达100%。美国的企业也在不惜耗费巨资培训职工(早在80年代前期,这方面的年耗费已超过300亿美元)。公司办教育在美国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事业,日益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教育部门。为了使职工、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并使企业在当今采用高科技的世界上具有竞争能力,美国的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强调教育是终身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也与年俱增。1960年-1971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官方教育经费,美国增加51%,英国增加53%,联邦德国增加34%,法国增加53%。日本的教育经费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增加37.6倍,是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发达国家在人才教育和人力开发方面所取的成就非常明显。提高了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这样一支高学历水平的就业者队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本,是发达国家最大的财源,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无疑是个巨大的推动源。

4.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国家十分注意农业生产,采取种种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

美国在发达国家中是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1890年工业制品总产值开始超过农产品,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二战期间,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80年代美国农业又出现了自动化、化学化、生物化等一系列新特点。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5%,但农产品产量非常丰富,现在美国生产的二分之一的小麦和棉花,三分之一的大豆,五分之一的玉米以及大量果品、蔬菜等都销售到海外,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在西欧国家中,法国是最大的农业国,也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法国农业在二战结束初期仍属于传统农业,到70年代中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主要标志是:①在农业中广泛采用机械、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技术手段,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盘机械化,包括系统工程在内的各种现代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②农业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1950-1970年,20年间法国农业生产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农业人口却减少了近一半,平均每年减少3%。从70年代开始,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农业劳动者人数每年减少4%。③农业商品化程度很高,加工业发达。据统计,全法国雇员10人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0多万家,平均每三个家庭农场就有一家加工企业。此外,巴黎拥有世界第一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法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仅次于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④农民的收入水平较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同城市职工的收入相比约为1∶2。

日本农业在战后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发展过程。他们先用7年时间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生产,实行土地改革,然后进行技术改造,投资农业科技,到70年代中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目前,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不仅已经赶上,且在某些方面(如单位面积耕地技术要素投入量)已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如在1987年,日本每100公顷耕地平均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以农用拖拉机、动力插秧机、联合收割机、自动割捆机、米麦烘干机等五类农业机械计)达234.5台,居世界各国之道;其每化顷耕地平均化肥用量亦达372.8公斤,也属世界前列。此外,在农业良种化、水利化、电气化等方面,也居世界一流水平。

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主要有:

(1)大力发展农业科研机构,推广先进技术。早在1862年,美国就颁布了“莫雷尔法”,规定把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拨出900万亩给各州,帮助建立包括教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的州立大学和学院。1887年的立法又授权联邦政府继续援助通常设置在州立学院之内的州农业试验站,目的是保证各州有效地进行农业技术实验和推广农业技术。100多年以来的实践表明,美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美国分布在全国各地数以万计农业科技试验、推广机构的工作密不可分。法国也建立了各种农业科研机构,法国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超过农业产值的1.45%,每年平均增长5.5%。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做得也很出色,政府在全国或省一级建立了推广农业技术的机构,如全国农业发展协会。法国每200个农场就有一个专职的农业推广员,这在发达国家是名列前茅的。此外,政府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传播和推广农业技术。日本在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也层层设立了农业研究机构的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

(2)建立和健全的农业法规。发达国家农业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具体情况和反映发展要求的法令,并且得到了严格的贯彻执行。如战后日本在实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颁布一系列农业法律,从1950年开始,三次实施土地改良计划,耗资巨款,实现了农业水利化。颁布农作物种苗法,主要农作物种子法,形成了良种繁育、储存、推广一整套制度实行良种化,又制定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到70年代中期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些法规对促进农业现代化起了巨大作用。

(3)发展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美国各州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生产和生活并重,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足够的经费保证,有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美国全国有3500所中学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利用冬季或农闲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还办农民进修深造班,向成年农民传授新的技术知识。1993年,美国农场主中84%是农学院的毕业生。法国也十分重视农业教育,法国现有38所高等农业院校,部属中学200多所,在校学生占农业就业人数的10%以上。法国还对现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最必要的基础条件。

5.金融、交通运输及通信业全面发展

发达国家的金融、交通及通信业十分现代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伦敦、纽约和东京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三个金融市场。伦敦金融市场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下半叶,英国就出现私人银行。随着金融资本的发展,18世纪起伦敦逐渐从国内金融中心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一次大战以后,纽约开始成为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伦敦一直依然保持其作为世界最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著名的伦敦金融市场具有健全的市场结构,严谨的立法和政府监管,完备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手段,精通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它对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美国是世界上交通运输业最为现代化的国家,其交通网络密布,四通八达。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已具备了铁道、公路、水路、管道和飞机五大运输方式。目前,其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均居世界首位。其铁路的总长度为30多万公里,铁路网的平均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有4.5公里铁路,并且正在向高速方向发展。美国现有的公路总长度为624704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3956公里,占世界高速公路的62%,并且每年约以3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美国的公路承担着全国90%以上的客运量和3/4的货运量,是美国交通运输的命脉。美国航空业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80年代后期,在美国数十万公里的民航航线中,有定期航线28万多公里,600多个大中城市都有航班相通,其国际航空也日益发展。美国还大力发展管道运输。1976年,美国的管道运输量达8400亿吨公里,占全国货运总量的24%。80年代中期,美国已有35.5万公里的运输管道,对石油等物资的运输,起着巨大的作用。美国还有4万多公里的内河航道及沿海和5大湖水运。在竞争和政府干预下,各种运输方式的互相协调和补充,形成了强大的综合运输能力,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业也日益发达。发达国家每百人占有话机数都在50部以上。美国和瑞典高达80部以上。电子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使用十分普遍;一些部门和单位还利用电脑及其开发利用的优势,开展跨行业服务,以提高其经济效益。电脑及其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发达国家正在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通过传输手段把世界各地发生的政治经济技术情况传播和集中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全世界已有400多颗通讯卫星在运转,从1981年到1987年全世界约有500家企业利用卫星传送信息,美国企业利用卫星洽谈业务传送信息节省了30%以上的行政开支。美国和日本的信息业在世界各国处于领先地位,从1970年到1981年美国信息业收入从2729亿美元增加到8412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从26.8%上升到27.5%。日本信息业从60年代中期兴起发展迅速。1987年日本信息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产值达到5000亿美元。

三、几点借鉴与启示

1.宏观调控应以经济为手段。西方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采用的办法主要是财政、货币、计划、汇率等经济手段,有时也采用行政手段,那只是为了保障经济手段的顺利实施。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因此必须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改变以往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办法。同时应加快经济立法工作。西方的经济实践表明,现代市场经济决不是无章可循的经济,而是在法律规范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无论是美国、日本、德国还其它西方国家,在它们推行宏观经济调控中,总是把法律或经济立法置于优先地位。我国要建立宏观调控体系,首要任务是把这一体系建立在法制轨道上。

2.要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我国是一个资源总量虽然不小,但人均资源却十分有限的国家。人均能源只及世界平均数的1/2,可耕地1/3,淡水资源1/4,森林资源1/5。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走科技发展的道路。要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研究与开发投资是决定一国技术水平、技术开发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投入指标之一。当前我国研究和开发的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应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聚集资金,不断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逐渐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很好地消化吸收,是世界上一切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后来美国赶超欧洲,以及战后日本的崛起都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结果。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把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以及其他文化成果学过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实现现代化,如果没有教育的普及,没有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不可想象。目前,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材料表明,我国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达2亿多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去培养和提高民族的素质和创造力,主要有:①大大加强基础教育,在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这些社会成员向适应现代化方向转变,同时也应象发达国家一样强调教育是终生的过程;③鼓励全社会办教育,获取多渠道的教育投资,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做贡献。

4.要重视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迄今仍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我国的农业耕地占世界农业耕地1/7不到,至今我国人均占有粮食还不到400公斤,因此要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中,实行科学种田。要对农业投入实行倾斜政策,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开发和普及适合我国农村需要的各种中小型农业机械。增加农业教育经费,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要兴办各级各类短期培训班,从适用知识、技术入手,通过示范和实践,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只有将农业科技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结合起来,才能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5.要加强金融、交通运输和电信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结合西方金融市场发展的有益经验,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和营运体系。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交易活动的电子化,提高融资效率,推动金融市场的现代化。发达的现代化金融市场必须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提高筹资、融资、支付和清算效率。金融界的电子科技设备已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普遍得到运应,我国的银行业应在这方面加快进程。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国的交通状况,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标签:;  ;  ;  ;  ;  ;  ;  ;  ;  ;  ;  ;  ;  ;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经验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