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洲论文,印第安人论文,几个问题论文,起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各国学术界迄今在研究美洲印第安人起源问题上所获结论,并且指出,鉴于美洲大陆和西伯利亚最古老文化仅能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故美国、加拿大、俄国及我国都有一些学者倾向于认为印第安人乃是北京周口店猿人的后裔。此外,作者还就白令陆块、西伯利亚远古部落、猎民移民浪潮及迁徙年代分歧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美洲印第安人 白令陆块 西伯利亚 猎民迁徙
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问题,许多世纪来始终是世界史中的一个谜。不少国家尤其环太平洋诸国的学术界对它怀着历久不衰的浓厚兴趣,史学、考古、地质、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学者们经过长期研究,目前已趋于一种共识,即印第安人是亚洲东北部的远古猎民取道白令陆块迁徙到北美洲,然后又经历漫长岁月,才遍布于由阿拉斯加直到巴塔哥尼亚的整个美洲大陆的。
我国学术界也基本上支持上述观点,并进行了不少研究和论证。除此以外,我国学者还就以下问题开展探讨甚至急论,迄今未达成较为一致的见解:(一)商殷败兵25万人仓皇向海上逃去,飘流到中美洲;(二)慧深所言扶桑即墨西哥说,认为佛僧慧深一行于公元499年归国后,谈起从458年以后在扶桑国的见闻,无论该国的生活、习俗、物产、狱制均酷似墨西哥。主张以上两说的学者,又都把美洲的主要建立在农业及海洋资源上的阿兹特克、查文、玛雅、印加等文明与殷人、慧深的努力联系起来;反对此二说的学者,则认为墨西哥、秘鲁的印第安人是独立地发展自己的辉煌文化的;3000年前的殷人缺乏横渡太平洋的航海技术;慧深一行五人影响了如此高度发达的玛雅、印加文化,也不足凭信;(三)少数学者,还同意欧美考古界的某种意见,认为另有几批亚洲人是取道东南亚的岛屿,经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到新西兰,然后随由西向东的洋流飘流到秘鲁的,并提出其中可能包括我国古代受中原华夏王朝排斥的百越人等等。①
本文仅似就印第安人起源这一总题目下的几个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情况和见解。
白令陆块
Beringia一名,有人译作白令地峡或陆桥,但似更可译成白令陆块。据《加拿大百科全书》(1988)介绍,它其实是远古时代一块将亚、美两洲连成一体的面积十分可观的陆地;其东南迄阿拉斯加半岛的南端,东北至马更些河河口,西北起自西伯利亚的科累马河口,西南及今日俄国东北海岸的纳瓦林角一带,这一陆块的南北宽度即达1300多公里。
白令陆块存在的年代,众说不一。但对陆块出现的原因,一般是这样解释的:第四纪时,由于太阳光度减小、辐射能量降低等天文原因,地球上气温骤降,因而使北半球进入冰川期;现今西伯利亚北部、北美洲的格陵兰、加拿大直到美国的纽约等地,都为厚达数百米的冰层所覆盖;大陆冰川吸收大量水分,使当时海洋的水面降低130米,于是乎相当宽的大陆架露出水面,本来就水浅的白令海峡变成了一块陆地。经过数千年,当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地球气温又变暖,上述地区冰层消融,北太平洋海面又回升,亚、美两大洲之间才又恢复现今宽仅数十公里的白令海峡。
大陆架在冰川时期是古人类迁徙的桥梁,这在我国黄海、渤海沿岸发现不少考古证据。②白令陆块之形成,更为两个大陆之间动植物的互相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这块极地苔原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独有的生物群体。极地的夏季昼夜日晒,十分炎热;冬季因干旱,降雪量也少,苔原未为冰川覆盖;这片冻土带上繁茂的草木,招来了西伯利亚的各种食草巨兽,它们因觅食而渐渐向东进入北美;北亚的远古猎民由于追捕这些巨大动物,也一批又一批地来到了新大陆。据说当时在落基山东麓和哈得逊湾西岸各有一条未为冰川覆盖的通道,古代亚洲猎民便沿这两条通道猎兽采食,深入到美洲腹地的。
西伯利亚的远古部落
对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几百年来人们将错就错,沿用哥伦布叫法,笼统地称为Indians(印第安人)。据统计,加拿大共有331,000人,其中包括27,000余名英纽特、阿留申人(1986);美国有827,000印第安人,包括34,100英纽特、阿留申人(1970);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则约为20,000,000人(1983),整个大陆土著总数共计达31,580,000人。
他们都属于蒙古人种(Mongoloids),即黄种人③,在人类学上列为亚美利加支系。由于迄今为止,在美洲大陆从未发现过类人猿、猿人甚至早期智人的化石或遗址,最古人类遗址仅属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加以对这些早期印第安人的遗骸、猎物骨架及制造的简陋石器进行测定和分析,考古界才科学地断定印第安人源自亚洲东北部。西方学者从人体生理学角度,还发现印第安人的牙齿构造与西伯利亚一些民族相同,耳垢干燥有别于白人,把印第安婴儿的臀部青记称作“蒙古斑”,并认定印第安人与北亚居民在血型、细胞酶、蛋白质成分上的差别仅是由于地理隔绝后经过万余年的演变才形成的。
尽管如此,南北美洲的所第安人并非属于同一民族。首先是语言,美国语言学家L·布龙菲尔德经过多年研究,在其《语言论)(1933)中指出: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有彼此完全无亲缘关系的语系25─50个,中、南美洲存在约100个相互关系尚不清楚的印第安语系。最明显的是北美的英纽特、阿留申人,他们的族胞至今居住在西伯利亚的楚克奇半岛一带,其语言爱斯基摩—阿留申语在语言学中属于古亚细亚语系。这里又涉及北亚不同远古部族向美洲迁徙的问题,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的O·J·冯·萨多夫斯基教授经20年的研究,发现该州一支叫皮努蒂安的印第安人的语言文化,与西伯利亚奥斯佳克人的属古亚细亚语系的语言文化十分一致。其次,从而貌特征来看,北美的印第安人颇象蒙古人、通古斯人,而南美的印第安人,据从秘鲁回来的同志谈起,更似藏族人。最后,笔者手头虽无南美印第安人的资料,但是可明显指出,至少加拿大西部印第安人在宗教、民俗、文化方面是与美国各地的印第安人存在区别的。
现在回头观察一下西利亚的远古部族。
让我们从现今的民族分布谈起,然后逐步追溯到古代。从乌拉尔山脉到远东海滨的广袤地区,属阿尔泰语系的民族无疑占着主要地位,具体情况如下:
蒙古语族:(一)布里雅特人:据1970年人口普查④这315,000人,其中55.9%聚居在贝加尔湖以东的自治共和国,但在该湖西岸直到萨彦岭,湖东岸的后贝加尔草原,直到额尔古纳河北面甚至到勒拿河,均有布里雅特居民。成吉思汗时,这不里牙惕部的语言还仅是蒙古族的一种方言;据K·V·维亚特金娜考证,布里雅特人是蒙古人、鄂温克人、突厥人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一个民族的。另据H·F·曼古托夫研究,布里雅特境内在距今15,000─25,000年的旧石器后期已有居民,以狩猎、采集为生;历来信奉的萨满教到18世纪才为佛教取代。(二)达斡尔人:1660年左右俄国人首次来到后贝加尔草原,当时该地区尚有9,900达斡尔人从事着农耕和采矿;由于沙俄压迫加以与其他民族的杂居通婚,如今仅剩下Dauria(意为达斡尔人的地方)这一地名了。⑤
满洲—通古斯语族,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到远东鄂霍茨克海的广袤地区,自古占据着原始森林和冻土地带,主要从事狩猎和养鹿。苏联考古家G·F·杰别茨指出,早在旧石器时代,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地带已分布着显然属蒙古人种的部落群,其类型近似通古斯人;Y·Y·罗根斯基则指出,鄂温克人在旧石器时代已生活在贝加尔的原始森林中⑥。(一)鄂温克人,25,000人,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西北,此外少量散居于布里雅特境内及额尔古纳河以西。按照与鄂温克人方言的诸种差别,尚有鄂伦春、毕拉尔、曼格尔等小部落。(二)埃文人,12,000,与鄂温克人血缘很近,其中6,500人聚居在雅库特境内,旧称拉穆特人;另有一部分埃文人分布在印迪吉尔卡河到堪察加半岛中部,构成鄂罗奇、梅涅两个小群落。(三)纳奈人,10,000,即赫哲族人,其中8,800余人分布在黑龙江下游以及库页岛的北端。(四)乌尔奇人,2,400,与纳奈人近缘,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及伯力边区,旧称曼古特人;乌尔奇人与鄂罗奇人合称自己为纳尼人;(五)涅吉达尔人,与乌德格人杂居在阿姆古尼河一带,语言近似埃文语。(六)鄂罗克人,分布在库页岛东北海岸。
突厥语族:雅库特人,296,000,其中96.6%聚居在勒拿河两岸的自治共和国。据考证,14、15世纪时,由南西伯利亚向东北方向迁徙的突厥移民与勒拿河中游操通古斯语及古亚细亚语的当地部落杂居通婚,才形成今天的雅库特族,自称萨哈人,并逐渐从境内排挤或同化鄂温克人和尤卡吉尔人。应该指出,独联体内尚有2000多万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但都聚居在中亚和乌拉尔山以西地区。
西伯利亚还有一些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其他土著民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人类学、语言学界定名古亚细亚语系的民族,包括楚克奇等七、八个部落,分布在北极海沿岸、楚克奇半岛及库页岛等地方;据俄国人种学家研究,古亚细亚人属蒙古人种中的北极支系,与阿尔泰系比较,毛发更硬,颧骨较不突出,内眦赘皮也不明显;他们自古居住在西伯利亚的东北部,但与其他民族的亲缘关系和语言归属,都还留下一系列有待研究的疑问。现分别概述如下:(一)楚克奇人,14,000,人数最多,分布在奥莫隆河口到堪察加半岛一带,以陆上游牧和海上捕猎为生;通常归入楚克奇族的还有居住在阿纳迪尔河的楚万人,自称艾特尔人。(二)科里亚克人,7,500,居住在堪察加半岛北部及大陆的沿海地带,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美国人种学弗朗兹·博厄斯与俄国学者在本世纪初共同实地考察后,指出科里亚克人、楚克奇人与美洲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有许多明显相同之处。(三)尼夫赫人,3,700,分布于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北部,从事渔猎,旧称基里亚克人,论文化与属古亚细亚系的其他部落关系较远。(四)伊捷尔缅人,又名坎恰达尔人,在堪察加半岛西北独立创造新石器文化,以渔业为生;论语言,与楚克奇语、科里亚克语有相似之处。(五)爱斯基摩人,1,300,居住在楚克奇半岛的东南海岸;他们和楚克奇族的共同祖先自古分布在北极海沿岸,其文化传播范围扩及白令海峡两侧、亚洲极北海岸,直到科累马河口。(六)阿留申人,400,居住在科曼多尔群岛,自称乌南坦人,其语言与爱斯基摩语划为同一语族,但主要群落在今美国、加拿大。(七)尤卡吉尔人,400,自称奥杜尔人,原住科累河,部分已受雅库特、楚克奇族同化。论语言,尤卡吉尔人和尼夫赫人在古亚细亚语系中属于孤立的群体。(八)凯特人,分布在叶尼塞河中游,语言更显孤立,归属不很清楚,旧称奥斯佳克人,但与美洲的一支印第安人的语言存在不少共同之处。
综上所述,远古时代西伯利亚东北最早的部落究竟是哪几个还不清楚的。史学界所称鄂温克、爱斯基摩、楚克奇族的祖先自古居住在北极海沿岸,那么究竟起自什么时代?据考古资料,布里雅特部落是由萨彦岭、色楞格河向东迁徙到贝加尔湖,雅库特人则由西伯利亚南部北迁到勒拿河的,惟独属古亚细亚语系各部落的起源,迄今尚无地理迁徙的考古学结论。
移民的浪潮
亚洲东北的远古部族中,究竟哪一些穿越白令陆块迁徙到北美大陆去?历史上共出现多少次移民浪潮?又分别处于会么年代?这一系列维题,也都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俄国与美国联合组成杰瑟普北太平洋考察队,对东北亚与北美洲的土著民族进行人种、人类学研究,从而首次确立了关于亚、美两大陆环太平洋地区存在着民族文化和人种亲缘关系的概念。
苏联在其存在的70年中,在西伯利亚各地曾进行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他们的结论是这样的:
第四纪的冰川,覆盖北太平洋沿岸,东至楚克奇半岛,西迄勒拿河的地带。虽然考古发现证明几万年以前,西伯利亚已有人类居住,但仅在勒拿河中上游、叶尼塞和鄂毕两河的上游以及贝加尔湖的西、南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再往北去,仅发掘出动物残骸,全然无上类踪迹,包括今雅库特在内。直到冰川消融,几条流向北冰洋的大河才形成,气候趋暖且干燥,冻土带就成草原,野兽丛生,才适合早期人类居住。细石器、骨制工具、炉灶、营造的住屋、木炭、剁断的兽骨、染色的赫古、骨雕、岩画,记载了古代人类在西伯利亚生存的历史。尽管如此,迄今未在西伯利亚发现旧石器时代以前的早期人类,也未发掘到旧石器时的洞穴人的化石。与南、北美洲大陆一样,西伯利亚更不曾有过类人猿或猿人;正是这一条,促使苏联史学界于50年代作出其远东地区最古老居民源自周口店北京猿人后代的论断。奥克拉尼科夫认为,即使西伯利亚最初已有从西向东迁徙的人类,但随后便完全接受来自黄河流域的蒙古人种的文化影响;形成于亚洲腹地的蒙古人种向北迁徙,才使西伯利亚出土的石器与蒙古、中国东北各地的石器如此相似,只中哈尔滨、松花江的旧石器、骨制用具比在勒拿河、安加拉河所发现的更古老一些⑦。爱斯基摩人陶器上的曲线图案,也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已在黑龙江、东亚各岛上发现的模式。美国学者昂德希尔在《红种人的宗教》一书是提到,美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美洲印第安人是10万年前由北京猿人在蒙古高原演变而成,然后逐渐迁徙到东北,经白令陆块进入新大陆的。加拿大学者排托马斯·约翰逊1988年参加北京一次国际会议时,同样指出:考古发现证明美洲大陆的人类祖先沿袭了北京周口店人的石器文化文化,是北京猿人的后代⑧。S·V·基谢辽夫在《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一书,更许多处提到黄河流域、蒙古高原及鄂尔多斯的文化对西伯利亚的影响,从米努辛斯克向东,多处出土我们殷商的白玉手镯、玉盘,类似我国周朝刀币的曲刀,不少铜器与万里长城及安阳出土文物相近,各种石雕动物也可追溯到我国商殷和西周初期,其中有些雕饰是经鄂尔多斯传入西伯利亚的。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也先后发现北京猿人的一支在向北方迁徙的途中,于丁村、建平、周家屯、扎赉诺尔、呼玛及漠河等地留下的文化⑨。以上种种都足以佐证印第安人源自华北猿人的说法。
美国学者约瑟夫·格林伯格从1,500种印第安语中作抽样研究,最终将新大陆所有土著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Amerind系,包括上千种语言,其次是Na-Dene 系,而最小的是Eskimo-Aleut 系。R·C· 威廉斯对5000多印第安人的蛋白质进行20年研究,同样将印第安人归纳为以上三类。所不同者,在于格林伯格认为北亚猎民是一次迁徙浪潮来到美洲,经2万年后,三大语系才分化成今天的千余种不同的语言,而威廉斯则断言属于三次移民浪潮,Amerind系在距今16,000到 40,000年间穿越白令陆块,Na-Dene系在12,00-14,000年前东迁,而Eskimo-Aleut系抵达美洲是在距今9,000年。另有迈克尔·格尔主张两次浪潮,M·S尚莫尔德则断定为四次⑩。
不论北亚猎民分几次迁徙去北美洲,有一条是不容置疑的,即这些猎民逐渐移向西伯利亚东北角,适应高纬度严寒的气候,学会生火并在艰苦环境中靠狩猎为生,缝皮衣御寒,并营造坚实的住屋过冬。这样,就不排斥据我们所知是由南向北移动的通古斯族,或我为近3000年前的北方民族狄戎集团的祖先,更不必提自古已生息在西伯利亚北部海岸的古亚细亚族系。L·T·布莱克在其《黑龙江和滨海地区的民族》一文中写道:
黑龙江下游和苏联远东的滨海边区在远古时代多半是亚洲的一批批蒙古种人的主要聚集地,由此迁徙到美洲大陆各地,后来各时斯期又有一些小的群落由此不断向东北亚移动。……世上最大河流之一的黑龙江既曾是人口流动的通道,又是将亚洲腹地与北极地区及太平洋沿岸连接起来的主要交通线。从远古以来,黑龙江流域便是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彼此互异的民族的汇聚场所,突厥人、蒙古人、满洲—通古斯人都曾取道这个流域扩张到其它地区,或势衰退却,有时甚至从历史舞台上消失。(11)
综上所述,更为可信的是恐怕应是北亚的先民于不同时代,不止一次浪潮地经白令陆块向美洲大陆迁徙。即使在白令海峡恢复后,那几十公里宽的海面,中间又有岛屿可供中转,逐渐学会航海的北亚居民是并不难以逾越的。俄国一些书籍中,描写几百年来西伯利亚的爱斯基摩人或夏日划船或冬日冰上步行,到阿拉斯加探亲、交易,往返十分方便。
年代的分歧
各国关于印第安人起源的研究虽都趋同于亚洲一说,然而在一系列年代上存在极大的分歧:
首先是白令陆块何时存在?各国确定的年代计距今10,000-32,000,13,000-14,000, 14,000-70,000,35,000-40,0000 ,48,000-58,000,62,000-75,000,75,000-100,000等等。年代差别之所以如此悬殊,主要由于白令陆块及北太平洋的大陆架早已沉入海底,使我们无法直接获得远古东迁的亚洲猎民在这陆块上留下的遗骨、食用动物残骸及各种石制品,也难以精确了解陆块上的地质、生态,而环北太平洋相当宽度的大陆架之淹入大海,又使我们失去有助于更好研究印第安人如何发展海洋文明的重要资料。
美洲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的记录,同样存在年代的严重差别。这种严重差别部分是由于学者掌握的资料、所持的观点不同,不同程度地包含有主观估计的成分。最急进的断言已有10万年,温和派认为4万年,最保守的主张北亚人抵达美洲仅万余年。应当承认,远古人类祖先们并不象近代抱着明确的地理发现目的的探险家,而是仅仅为寻觅生存所需的物质资科,加以又无车马,十分缓慢又很偶然地向南闯入一个个新的地区,不经历一、二万年的不可能到过南美洲的终端的。
即使美洲各地关于印第安人早期遗址的考古发掘,所得出的年代也很不一致。加拿大育空地区发掘的青鱼文化,用碳14测定在公元前11,000年已有印第安人;马更些河以西的考古发现,证明距今11,000-7,000年有印第安人居住;阿拉斯加出土的鹿骨刮刀,测定年代为距今约27,000;美国阿韦拉的人类遗址包括灶台、兽骨及织物,经测定属于15,000-12,000年前;安大略、纽约一带最早人类的证据属公元前4,000-15,000年间;加拿大康卢普斯挖出一具人体残骸,经碳测定是8,250年前的;育空老鸦河的考古证明,该地区距今25,000-30,000年已有旧石器时代猎民;又德伯特、西伯尔德河、莎利湖三处均发现属10,000年前的凹刃尖石,加拿大学者并加考证,断言加境内多处发掘的凹刃尖石与亚洲北部出土的相似,石刀片也是印第安人在旧世界已掌握的技术;巴西的德拉—富拉达遗址及智利蒙特—维尔德遗址,测定均属33,000年前;阿根廷南部发现的石器及食用驼鹿残骨,说明10,000年前整个南美已都有人类存在;然而,加利福尼亚对卡利科山中出土的1000余件石器进行测定,结论却都属100,000年前的用具。克雷达尔在其《南美早期人类》一书中,称公元前29,000年南美洲已有人类,而中距今35,000年以前,整个美洲大陆均无人类生存的遗迹。
年代差别如此之大,除了需与白令陆块存在的年代呼应外,在对考古文物的年代测定上也会出现歧异。简陋石器上的刻痕,可能是受地质作用,而非人类的加工;动物残骸上的创痕,也许由于其它兽类的啃啮;一般说来,兼具人骸、兽骨及石器的坑址,最具有可信度,但必须科学地从原生地层中挖掘;即使如此、由于受地质的侵蚀干扰、地下水和煤炭屑的影响,放射性碳素测定的结果常常不很精确。在确定美洲早期人类遗址、化石的年代上,如参照亚洲同祥考古发现的年代,有助于使二者趋于一致。苏联学者莫恰诺夫在西伯利亚发现凹刃尖石,测定属30,000年前,还发现与美国、加拿大出土的相同尖状器,测定为20,000年前文物;与阿拉斯加出土石刀形状相同的凹刃石刀,在蒙古戈壁滩也有发现;印第安人使用的石核,经研究也属源自华北的原始狩猎工具。
当今人们常说,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近年来,各国又掀起环太平洋文化圈的热潮。如果亚、美两洲沿太平洋各国能够在通力合作的条件下,对印第安人起源问题开诸多学科的更加广泛、深入的综合研究,我们相信它必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海洋地质学、文化人类学也都是有助于深入这一课题研究的学科,而民族学、民俗学方面的比较研究,过去也开展得不足。创世神话、原始宗教、民间创作、歌舞形态、社会习俗,都可就白令海峡两端的民族进行对比。大多印第安人相信宇宙为三层,其中潘尼人认为九层,西伯利亚楚克奇人深信共三十三层,汉族则主张九重天、十八层地狱。印第安语中的shaman一词,源自通古斯语saman,在驱邪祛病等方式上与亚洲北部不少数民族都是大致相同。印第安人仿鹰、狼动作的面具舞,在华北游牧民族中均可找到对应的形式。阿兹特克人唯一的家畜的狗,印加人也无牛马羊猪,而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从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到贝加尔湖,从事渔猎的蒙古人种部落也以狗作为唯一家畜。黑龙江各民族用的独木舟、倒钩鱼叉(12)、堰坝捕鱼术,甚至开鱼膛、发酵保存食品的方法都与北美洲印第安人采用的相同。……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也将有助于我们判断北亚哪些古代部落迁徙到美洲大陆去。(收稿日期:1994年6月7日)
注释:
①我们正在编印我国学者论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文集;关于我国学者的不同观点,恕不在此一一提及。
②张镇洪:《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分布特点初探》,刊《人类学研究》(续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③Mongloid一名过去译作蒙古利亚人;由于在欧美语言中,“蒙古利亚”听上去是个地区名称,才改译为蒙古人种。不过,不应将它与蒙古人(Mongo!)一名相混淆,因为蒙古民族是13世纪初期才形成的。
④其他民族人数也均根据苏联1970年人口普查。
⑤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天在我国境内达斡尔人口超过120,000。
⑥见S.V.Kiselev,Ancient History of South Siberia,Moscow,1951.
⑦见A.P.Okladnikov A History of the Yakut ASSR,Moscow-Leningrad,1955,Vol.I.
⑧《人民日报》1988年8月18日。
⑨见李家添、戴国华:《从考古学看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刊《厦门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⑩均见S.J.Eiedel,Prehistory of the Americas,Cambridge,1992.
(11)此文收在W.W.Fitzhugh et al,Crossroads of Continents:Cultures of Siberia and Alaska(1988)一书。
(12)倒钩鱼叉,早在我国仰韶文化时已很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