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校适应的分类及判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4918(2007)02—0057—6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心理适应水平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领域。马斯洛甚至认为,对于生活的适应是心理健康的过程要素之一。而对于儿童来说,学校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适应学校生活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因素[1]。因此,儿童在学校中的学校适应状况被视为儿童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适应不良在中小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统计,约有20%~42%的小学生有轻度的适应不良,7%~12%的学生有严重的适应不良[2]。
学校适应的指标是判断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学校适应的构成指标尚未达成统一的观点。Birch,Ladd将学校适应性分为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回避、班级参与、自我指导等方面[3]。Roeser等人将学校适应分为了学业功能和情绪功能上的适应。还有一些学者把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一逃避或喜欢作为衡量学校适应的指标[4]。当前较为公认的是Perry和Weinstein关于学校适应的概念构想,他们认为儿童的学校适应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学业适应、情绪与社会性适应和对课堂行为要求的适应三个方面。国内的学者对学校适应构成的划分大多沿袭了国外的方法。一般将学生的行为(如课堂参与和破坏行为、外化和内化行为问题)、情感(如孤独感、社会焦虑)和学业(如学习成绩)等方面的适应作为考察的指标。陶沙提出了大学生入学适应结构的5因素相关模型,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等5个方面。另外,也有一些研究将学生在学校背景下的人际关系一同伴接纳[5]、学生对学校的态度[6] 看作为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
从国内外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来看,当前对儿童学校适应的研究仅限于对其不同适应程度的成因的探讨上。例如郭伯良等人研究了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7],邹泓进行了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5],曾琦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的关系[8],等等。很少有研究关注儿童个体在学校适应各个指标上的类型差异,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中小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方法。忽视学校适应类型差异的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1)对学生学校适应判定上存在偏差,如学生有可能因为某一项指标的得分过高或过低,从而高估或者低估其学校适应水平;有可能会忽略不同学校适应类型群体之间的差异;(2)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诊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Roeser,Eccles,& Sameroff在这类问题上曾作过相关的研究,他们通过聚类分析把学生按适应水平分为四类:积极适应型、低学业价值性、低情绪适应型、高危型,并描述了四种类型学生对学校适应各个指标的表现模式的特征,但是其研究尚未进一步将表现模型扩展到具体运用中。
本研究拟以儿童的学业适应、情绪适应和行为适应作为儿童学校适应的指标,综合各项指标考察儿童学校适应的类别及各个类别的特征,然后确定儿童学校适应类型与学校适应各项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鉴别函数。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一数量关系,对已知儿童学校适应各项指标分数,但不知其适应类型的学生进行鉴别分组,即对学生的学校适应类型进行诊断,以便进行及时的指导,从而促进其学校适应状况的改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通过双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第一层的抽样中,从北京市所有小学中,随机抽取51所(包括城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在第二层抽样中,从51所学校中,每所学校选取其中的三年级和五年级,在每个年级中各选取2个班。
最终有效被试为6579人。其中三年级占总被试数的44.4%(N=2921),五年级占总被试数的55.6%(N=3658)。三年级被试中,女生占49.4%,男生占50.6%,五年级的被试中,女生占49.6%,男生占50.4%。
2.2 研究工具
采用寇彧、辛涛编制的“北京市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量表[9],采用其中的学习状况、个人适应及问题行为部分的题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2.2.1 学业适应问卷
学业适应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学业动机量表和学业自我评估。
学业动机量表共7个项目,包括两个维度: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请被试在5点量表上作答,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记作1~5分。在学业动机上高分代表有较高的学业动机水平,低分代表学业动机水平较低。
对学业自我评估,包括两个题目,分别是“上一学期,你的学习状况如何”以及“你满意这一学年你所取得的学习成绩吗?”
2.2.2 情绪适应量表
情绪适应的评估采用焦虑感问卷,由6个项目组成,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询问其在过去两个月里焦虑情绪发生的频率。被试在3点量表上作答,0=从不、1=有时、2=经常。
2.2.3 行为适应量表
采用问题行为频率量表(PBFC),这个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包括物质使用(3题)、攻击性行为(3题)、过失行为(9题)、自我中心行为(5题)四个维度。在所有的题目中,学生被问及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发生该行为的频率,采用3点记分(0=从不、1=有时、2=经常)。
2.2.4 同伴关系量表
同伴关系量表包括6个项目,有3个项目是反向记分。学生被询问涉及与同伴交往关系的一些行为的发生频率,结果采用3点记分(0=从不、1=有时、2=经常)。
2.2.5 学校态度量表
学校态度量表包括6个项目,有3个项目是反向记分。学生被询问涉及对学校态度的发生频率,结果采用3点记分(0=从不、1=有时、2=经常)。
2.3 施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法,分班施测。施测前先由主试按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正确使用量表,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再开始施测。主试在施测前均接受了相关培训。
2.4 数据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0.O进行。
3 结果分析
3.1 儿童的学业、情绪、行为适应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考察儿童学校适应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结果见表1,结果发现,各个指标之间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说明学业适应、情绪适应和行为适应之间紧密相关。
2)AV:学业自我评估、AM:学业动机、MH:心理健康水平、PB:问题行为.
3.2 儿童学校适应类型的聚类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学校适应的各个指标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这样人们就倾向于提出这样的假设:低学业动机的儿童会表现出广泛的心理焦虑模式,而心理适应不良的儿童在学业表现上也不佳[10]。我们试图通过聚类分析技术来区分儿童学校适应的类型,从而验证以上假设是否成立。
聚类分析的结果发现,根据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和问题行为可以将儿童的学校适应分为四类: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和高危型。良好型的儿童占35.1%,主要表现为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是正向的,问题行为的得分是负向的。闲适型的儿童占总儿童数的17%,在心理健康水平的得分是正向的,其余三项的得分是负向的。而紧张型在所有类型中占的比例最高,为34%,主要表现为学业动机的得分上是正向的,其余三项的得分是负向的。高危型的儿童占13%,他们在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得分都是负向的,在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是正向的。
图1 儿童学校适应类型的聚类分析
3.3 对聚类结果的验证
根据有些学者的分类方法,学校适应还包括同伴关系和儿童对学校的态度,我们把分类结果在这两个指标上的得分作为对聚类结果的验证,结果发现,在同伴关系上,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高危型,并且各个分类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262.78,p<0.01);在学校态度上,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高危型,各个分类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别(=435.68,p<0.01)。
3.4 建立判别模型
根据3.2的聚类结果,对儿童根据学校适应的4个指标(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和问题行为)进行判别分析,以建立儿童学校适应的分类判别模型。
结合表3标准化判别系数和表4结构系数,可以看出,问题行为与第一判别函数的联系更为密切;学习动机与第二判别函数的联系更密切,而在第三判别函数中,学业自我评估与函数联系密切。
判别分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分类类型与各鉴别指标的关系上,还能够对于未知分组类型的案例的分组类型进行判别,它带有预测的功能。所以,可以通过建立Fisher判别函数来对学生的学校适应类型进行分组。
这样只要获得学生在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和问题行为这四项上的分数,就可以把学生在四项上的分数带入Fisher判别函数。然后可以分别计算出学生在四种学校适应类型: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和高危型上的分数。最后比较F[,(1)]、F[,(2)]、F[,(3)]、F[,(4)]的值,其中最大值所对应的分组便是学生的学校适应类型。
通过交互验证法的结果,可以看出,对第一类学生的正确判别率为97.9%,对第二类学生的正确判别率为97.9%,对第三类学生的正确判别率为94.5%,对第四类分组的正确判别率达到99.5%,均远高于先验概率25%的水平。因此分组的Fisher判别函数是具有较高的判别力的,判别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由此,利用上述判别模型,便可以对儿童的学校适应类型作出判定。
4 讨论
4.1 学校适应的分类
本研究根据学校适应的4个指标(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和问题行为),把儿童学校适应分为四类。从理论上说,这种按适应指标高低进行分类是存在的[10]。研究结果表明,将儿童按学校适应分成的四类中,包括了学校适应4个指标同向变化的情况(如良好型、高危型),但也有4个指标之间不是同向变化的情况(如闲适型、紧张型)。这和以往的假设认为学校适应水平和各个学校适应的指标为同向变化,不是完全一致的。
4.1.1 良好型
大部分的儿童都能应对早期学校过程的各种各样的挑战[11]。研究结果表明,有35.1%的儿童是属于学校适应良好型。这类儿童对自我学业的评估、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都高于其他几类型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也很低。同样,他们也能与同伴之间较好地相处,对学校环境给预积极的评价。这类儿童对于在学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比较好地解决,自我内部和外部都能较好地进行协调。因此各项指标的出现也有很高的相关性。
4.1.2 闲适型
早期就有一些研究关注于儿童学业动机、学业价值和学业成就等下降的问题。[12][13]。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业动机低下的儿童,并不一定同时伴随有心理焦虑和问题行为的出现。我们发现有大约17%的儿童,学业动机很低,但是其他的指标都达到了正常的水平:他们在学业自我评估上达到了平均水平,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较少的问题行为发生频率。同样,他们也能较好地和同伴相处,对学校环境有积极正向的评价。
但有些动机研究认为,低动机可能是由于儿童缺乏老师和家庭的支持和积极肯定,没有足够的机会与学校适应良好的儿童进行公平的比较,或者是意识到学业竞争而采取的一种退缩态度[14]。因此,对于这类儿童应该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给预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心理问题或问题行为的出现。
4.1.3 紧张型
第三类紧张型儿童,占了较大的比重34%。这类儿童学习动机比较高,但是对学业自我评价比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偏低。他们和同伴交往以及对学校的评价也不高。
虽然成就动机过高并不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唯一原因。但根据成就动机理论,紧张型的儿童,自身对成功期望较高,而现实的学业成就不佳,就很容易使他们出现低自尊,过低估计自我能力,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与同伴的交往和学校生活的整体评价。而联系中小学生活的实际,当前学校中过分重视儿童的学业成就,家庭也给儿童过多的学业期望,以至于这种类型的儿童占了较高的比重。因此对于这类儿童,应该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降低对他们的学业压力,引导他们自身对学业成败的正确评价。
4.1.4 高危型
虽然研究中大部分儿童都能适应学校生活,并且有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也存在一小部分儿童,他们对自我的学业评价、学业动机都较低,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和很高的问题行为。我们的研究发现大约有13%的儿童有这样的特征。这一结果和一些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聚类研究的结果大体相似[15],出现高危问题的儿童大多数都经历了学校生活的失败以及较差的学业成就,对学校评价很低,出现心理问题等等。
从环境角度上说,这类儿童由于学业成就的低下,很容易遭遇到老师和家长或者周围同伴的歧视对待,这种歧视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1]。而在学校学业竞争环境中也容易感到自己的无能和边缘化[14][16]。因此,应该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尽可能地减少引起高危儿童出现的因素。
4.2 学校适应判别模型的意义
本研究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儿童学校适应的判别模型,从而为儿童学校适应类型的诊断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根据儿童的学校适应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其学校适应状况的改善。
4.2.1 对教育和心理指导提供诊断依据
以往对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判别,多建立在对各个指标加和所得总分的评判上,并没有根据学校适应的总体结构对儿童学校适应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这样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有可能因为某一项指标的得分过高或过低,从而高估或者低估了其学校适应水平。判别模型的建立,对于判断儿童的学校适应类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该模型简单易操作,只要得到儿童在学校适应指标上的分数,就能直接计算每个儿童的学校适应类型。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教育或心理问题辅导,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4.2.2 为进行学校适应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把学校适应的各个指标分别作为因变量,只是分别探讨影响因素对学校适应各个指标的影响,这样就可能会忽略小群体之间的差异,例如,紧张型和闲适型儿童在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就不能被发现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就可以综合各项指标考察儿童学校适应的类别及各个类别的特征,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5 结论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根据学校适应的指标(学业自我评价、学业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和问题行为)可以将儿童学校适应状况分为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高危型四种类型。
(2)学校适应良好型的儿童,在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三个水平上的得分为正向,在问题行为上的得分为负;高危型儿童的结果与适应良好型的儿童完全相反;而在闲适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负、心理健康水平为正;在紧张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正向、而心理健康水平是负向的。
(3)建立儿童学校适应的判别模型,为儿童学校适应类型的诊断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