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的“最后一根电线”_中国导弹论文

南亚的“最后一根导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亚论文,导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的核历程

在亚非国家中,印度是较早开展核研究的。早在1945年,印度的塔塔家族就在德里设立了“塔塔基础研究所”,开始了核物理研究,为印度核研究奠定了基础。1948年,印度国会通过“原子能法案”,成立了直属于自然资源和科学研究部的原子能委员会,由核专家巴巴博士任主席,管理全国核研究和生产,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调查铀资源。1954年8月3日又改设原子能部,由总理尼赫鲁亲自兼任部长,下设原子能委员会和原子能矿藏开采局。

1955年,印度在孟买郊区的特鲁姆贝成立了统一的“原子能机构”,下设物理、化学和工程等部门,共有科技人员200余名,至50年代末已增至近千名。1967年该机构改称“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主要进行核反应堆设计、核燃料提炼、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及核辐射防护等方面的研究。下设25个科,3个厂和多个实验室,科研人员近万名。成为印度两个最主要的核研究机构之一。另一个是建于70年代初的“卡尔帕卡姆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中心”,后改称“英·甘地原子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钚的提炼技术,有科研人员上千名。此外,詹西普尔的国立冶金实验室、浦那的国立化学实验室、德里的国立物理实验室、加尔各答核物理研究所、波士研究所、班加罗尔的印度科学研究所、阿美达巴物理研究所以及各高校的核物理研究室等机构也参与了核研究,全面共有3个后处理厂,1个燃料元件厂和1个铀金属厂,7个重水厂,9个研究反应堆和数座核电站。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能源组织的《铀资源、生产和需求》报告称,印度钍的探明储量达32万吨,超过世界总探明储量的一半,居世界第一位。比哈尔邦的兰契高原铀储量5.3万吨,这里的贾杜古达铀矿从1966年起就开始开采,目前日产1000吨矿石。12公里外的纳尔瓦帕哈尔矿日产1000吨,4公里外的伯丁矿日产250吨,这些矿石粉碎后运至海德拉巴提纯。另外,在中央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也有铀矿。

印度核计划主要依靠反应堆生产的钚。尽管印度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受艾森豪威尔1953年的“和平利用核能”计划推动,美国和加拿大仍帮助它建设了反应堆。1954年,加拿大为印度建造了第一座反应堆——印加研究堆,1961年投入运行,功率40兆瓦,年产军用钚10公斤。1958年~1964年间,印度在外国援助下,建成了铀精炼厂、后处理厂和重水厂等一系列设施。在采矿、核燃料生产、元件制造和钚的分离等方面已初步配套。但对是否研制核武器政府内还有不同意见。当时估计,要拥有3~50架核轰炸机、50枚中程核导弹和100枚钚弹的核力量,需17亿美元。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印度国内主张研制核武器的呼声渐高,巴巴博士访英后进一步了解了有关情况。1965年印度政府终于制定了核试验计划。1970年印度制定了1970年~1980年核工业发展十年规划,计划研究离心法生产浓缩铀、增加重水产量和发展核电。1972年底,完成了核试验理论计算,开始后期准备。

1972年6月,日本估计,印度已经准备地下核试验,首次试验规模将是两万吨级的钚弹,西方其他国家也纷纷作出类似预测。1973年5月2日,印度总理英·甘地称:原子能委员会正在研究必要时进行一次地下核试验。果然,1974年5月14日,印度就在拉贾斯坦沙漠地区的波卡兰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当量1.5万吨,据说使用了15公斤钚。当时英国《观察家报》曾报道,印度当时的核力量每年足以提炼200公斤钚,可制造35枚小型核弹。

这以后,印度答应美国在1980年前接受国际监督,从而获得了美国的核原料和反应堆,但卡特政府并未坚持要监督。直到1995年,克林顿还是批准了印度购买美国技术,包括超级计算机、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软件以及处理危险核材料的机器人技术,用于不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的设施。这些技术都可转到军用。因此,现在美国有人称:“从根本上说,(原子弹)就是我们给他们的,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976年前,加拿大、美国均已中止了与印度的核合作,但与印度战略关系密切的苏联为印度提供了重水。

可见,印度长期的政策是,以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名义发展核工业,加强核科学和空间研究,为研制核武器和运载火箭创造条件,因此它的不少核设施始终拒绝国际监督。当时美国预测,在没有别国帮助的情况下,印度5年后将能正式生产实战用核弹。1984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在议会辩论拨款时作证,从现在起,印度将在假定巴基斯坦已获得了核武器能力的前提下行事。1986年,拉·甘地公开宣称“印度拥有制造核武器的手段差不多有14年了”。

因此,印度自70年代中期就实际上具备了制造原子弹的能力,并拥有生产聚变核弹(氢弹)能力,据国防研究分析所前所长苏布拉马尼亚姆估计,到2000年,印度积蓄的核材料将会多于中国。但作为世界第6个进行核爆炸,第7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直至80年代末,印度一直声称没有装备核武器。但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995年年鉴《武装力量、裁军和国际安全》称:到1993年底,印度核武器级钚的存量为210~490公斤,按每件核武器需5~8公斤算,能生产25~100件核武器,除已掌握的“热核反应装置”(可能是氢弹)外,今后还可能研制中子弹。今年印俄又签署了提供两座1000兆瓦反应堆的计划,据称将接受监督。1997年印度发电量的2.3%是核电,至2005年将增至10%。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是70年代初决定研制核武器的。1975年,在德国培训的冶金学家阿卜杜拉·卡迪尔汗回国后开始领导铀浓缩计划。1981年由于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游击队抗击苏联入侵,里根政府取消了70年代因巴非法获得铀浓缩技术而实行的制裁。巴目前核发电量只占发电总量的0.65%,且无铀矿,但经过多方努力,巴也在核领域取得了突破。1988年印巴两国达成协议,互不攻击对方的核设施,实际上双方已经是心照不宣。今年5月核试验后,6月2日,卡迪尔汗宣布,巴可在数天内部署核武器,并在相容性、小型化、先进性、可靠性上优于印度。估计巴现有制造15~25个核战斗装置的能力。

运载工具的研制

印度研制核武器运载工具几乎是与核武器的研制同时进行的。1962年6月,印度就成立了空间研究机构——隶属原子能部的国家航天研究委员会,负责空间研究和火箭研制。从1963年起,在联合国的资助和美苏法等国技术支援下,在顿巴建立了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开始进行小型火箭试验,但均未成功。1965年在顿巴建立了“空间科学技术中心”。开始时火箭多由美国提供,其后苏联出于全球战略考虑,特别是钳制中国的目的,积极与印度开展军事合作。1967年,印苏签订了“科学协定”,印度开始在苏联帮助下研制探空火箭,并获得了有关设备和技术。1968年原子能部又成立了印度航天研究组织。通过1970年5月签订的印苏“空间技术合作协定”,又获得了探空火箭、发射装置、雷达站、遥测站及其配套设备,苏联还派出了专家。1972年6月,印度成立了空间部,由总理英·甘地兼任部长。1973年1月26日,印度又在法国空间研究院帮助下,建设了大型火箭工厂,研制SLV-3(SLV即“卫星运载器”)火箭。1987年,印度又将SLV-3改进为ASLV(改进型运载火箭),有效载荷由4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进而发展成PA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起飞重量达到275吨,可将10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1050公里的太阳同步极地轨道,还有GSLV(静止轨道运载火箭),可将25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还计划将有效载荷提高到5000公斤。

虽然印度声称空间局的活动是非军事性的,但其局长早在1979年就声称:SLV-3可改装成射程约1500公里的中程导弹。

经过20年的发展,1983年,在英·甘地支持下,印度制定了“综合导弹发展计划”,决定在1983年~1992年10年间拨款38亿卢比(后增至78亿),由国防部科学顾问V·S阿鲁纳查兰和导弹专家阿卜杜尔·卡兰主持,以马德拉斯的国防研究与发展所为基地,集中400余科学家,73个单位开展大规模的导弹研制。先后研制出了“烈火”中程弹道导弹、“特里苏尔”近程地空导弹、“蓝天”中程防空导弹、“毒蛇”反坦克导弹和“普里特维”战场支援近程地地弹道导弹。

1988年2月25日,“普里特维”导弹首次发射成功,此后又进行了13次试射,并于1994年1月出现在国庆阅兵式上。该导弹分射程150公里的SS-150和射程250公里的SS-250两型,由8轮越野车机动发射,采用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捷联惯性制导,并正在研制固体燃料。除高爆预制破片单一战斗部外,还在研制子母弹,燃烧弹、布雷弹和燃料空气炸弹等新型常规战斗部。该弹实际上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以前由轰炸机完成的面杀伤任务。近年印陆军已订购了75枚SS-150型,空军订购了25枚SS-250型,将部署在西部靠近巴基斯坦的查谟和克什米尔、旁遮普邦。不甘示弱的巴基斯坦也研制出了射程100公里的“哈塔夫”-Ⅰ型和射程300公里的“哈塔夫”-Ⅱ型导弹。最近,巴基斯坦导弹计划负责人萨马尔·莫巴里克曼德称:射程2000公里的“沙欣-Ⅱ”(猎鹰)核导弹可在1年内试射。

“烈火”导弹采用两级火箭,第一级为固体燃料,第二级为液体燃料,全弹长21米,重19吨,有效载荷1000公斤,可装核、化学和常规弹头,除极少数部件外,均实现了国产化。1994年2月的试验中射程为1400公里,击中孟加拉湾的目标。该弹还需进行6~8次试验,特别是2500公里的最大射程试验。美国为阻止导弹在南亚的扩散,对印度施加了压力,但已在核试验上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印度是不会放弃中程导弹的。

印度在针对中国

“烈火”试验成功后,卡兰称:“试验使我们对制造任何种类的导弹的能力有了信心,我们在导弹设计制造技术上已经能自力更生。”印度新闻界直言:“印度研制中导的目的,与其说是因为巴基斯坦正在研制核武器,不如说是针对中国……‘烈火’是印度对面临的战略威胁的回答。”该导弹不仅可攻击包括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在内的南亚大部分地区的目标,还可攻击中国南部和中部。

1988年1月,印度租借了苏联的C1级核潜艇“查克拉”号,后因苏联解体于1991年归还。不久,原子能部、国防研究发展局和海军就开始实施核潜艇发展计划。前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和原子能部部长M·R·斯里尼瓦萨博士说,印度独立发展潜艇反应堆的速度比核潜艇的研制进度要快。目前,海军和布哈巴原子研究中心已建成了用于试验潜艇反应堆的陆上样机。核潜艇已在东海岸城市维沙卡帕特南开工,将装备国产新型“萨盖里卡”潜射中程弹道导弹。印军还有数量可观的米格-27和幻影-2000H等机种,都具有核突击能力,还准备装备远程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

在此基础上,印度正逐步建立战略力量,加强核战争准备。除加强空军核打击力量外,还在“烈火”和“普里特维”的基础上加紧研制运载火箭、远程弹道导弹、多弹头洲际导弹和亚音速巡航导弹,尽快形成陆基核力量。目前印度已组建了一支装备“普里特维”的特种导弹部队,司令部设在海得拉巴,配备12部发射器,今后很可能扩展成为印度的战略导弹部队。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也是重点,计划形成能阻止印度洋地区任何国家的海上核力量。计划从2000年起,初步形成轰炸机、陆基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印军同时加强了核战争条件下的常规作战演练。最新版的《作战纲要》明确提出要准备在敌核武器威胁条件下作战。

对装备核武器问题,1986年1月,瓦斯曾在《印度防务评论》发表《印度90年代的核选择及其对印度武装部队的影响》一文,提出:一旦印度受到某邻国的核威胁,“它也遗憾地被迫装配核武器和适当的运载系统,以对付面临的安全威胁”。“一旦该地区核化,印度较丰富的资源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可能使它拥有的核武器超过巴基斯坦……这种能力到1990年将增加到年产119个弹头,到2000年将增至177个,最高产量则可分别达到995个和2732个”。西方认为,印度一直未停止核部件的研究,很可能具备在导弹上装载核弹头的能力。

因此,印度采取了掩耳盗铃的“最后一根导线战略”,即“必须继续宣布它知道巴基斯坦正在秘密制造核武器,正在注视这一局势并正在采取适当措施来对付这种威胁。同时,官方对印度科学家完全可以制造2万吨级核弹不作任何公开宣布,核弹只处于非实战状态,一旦需要只需稍作组装就可投入使用。”

这次核试验后,印度立即将本财年(1998年4月至1999年3月)的军事开支增加了14%,达100亿美元,人民党声称如果必要还可增加。同时原子能部的开支也增加了60%,达3.33亿美元。原子能委员会负责人奇丹巴拉姆说,印度必要时可在实验室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核试验。

标签:;  ;  ;  ;  

南亚的“最后一根电线”_中国导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