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视野下民族体育传承的精神力量论文

乡愁视野下民族体育传承的精神力量论文

乡愁视野下民族体育传承的精神力量

崔云霞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 记住乡愁,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是都市人内心深处的诉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乡愁视野出发,探讨民族体育传承的精神力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源于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民族体育,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源于农耕社会生产经济方式的民族体育,其具有乡愁的记忆功能;关系社会模式下的民族体育,让民族基因和根基得以延续;父权宗法制度的建立,赋予了民族体育传承的权利与义务,强化了民族认同感;节日庆典下的民族体育,增加了民族凝聚力,传承了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乡愁;民族体育;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记忆

在多元化文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攀升的现代社会,村落面临着凋零,老宅面临着征迁,根植于乡村的民族文化面临着边缘化、危机化、灭亡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根植于农耕文化与关系社会、父权宗法制度,依托于节日庆典中的民族体育是民族生产生活的积淀,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强化着族群的内部记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记住乡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道出了诗人李白浓浓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这是现代诗人余光远的乡愁;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说,乡愁是一种眷恋家乡的情感,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片段,是一碗水、一杯酒,也是一朵云,是对故乡一生不曾割舍的情愫。

在多元文化,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迈进,农村留守人员减少,城镇人口攀升的今日,乡愁成为中华儿女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民族传统文化的濒危,代表者村落精神的家谱、家训、家规正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愁视野下的民族体育具有传承民族精神的力量。

2.乡愁下的民族体育

2.1 民族体育

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1]”。费孝通先生认为这种“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特征比其他的特征在形成和维持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上显得更为重要[2]。中外学者大多认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就在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如民族信仰、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等[3]。 “越是民族的,越是现代的”,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不能忘记社稷、忘记祖宗、忘记根本。传统,在古义中指历代沿传下来的, 具有根本性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4]

手术前两组颅内压水平和NIHS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颅内压水平和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参照组(均P<0.05)。详见表2。

关系本位社会是我国社会的基本模式,建立在关系本位模式上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差序格局”。所谓“差序格局”就是一种由内至外,亲疏有别的社会模式,其由内至外分为亲人、熟人和生人关系。“差序格局”模式形成了我国的村寨,同城市相比,其存在具有地理和文化上闭塞性。这种相对的闭塞性,形成了我国较为稳定的村落传统文化,构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体育格局,如荡秋千活动,苗族、阿昌族有形状似纺车的四人秋千和八人秋千,土家族有轮子秋,纳西族用两个绳子拴在树上的荡秋千,山东柳乡有龙门秋,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转转秋、磨秋等。来自不同村落的民族创造和传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这些民族体育活动进行着本土传承,我们又将其称为纵向传承。

2.2 乡愁中的民族体育

但文化传承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横向传承(域外传承),其传承过程受到了文化生产因素(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和文化运行机制(传统力量、人的思维定势、社会结构要素)的制约。在两者的相互影响下,民族传统文化又将附加一些新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是特定地域内某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是一个民族文化全息图的一部分[2]。作为民族身份的标识,民族体育具有浓厚的民族区域特色;作为民族基因图谱的传承者,民族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人类精神的家园。

“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勾起了人们是对故乡山水的回忆。根植于乡村的民族体育是人们记忆深处难以磨灭的记忆,存活于你我的精神家园之中。

3.乡愁视野下民族体育传承的精神力量

3.1 源于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民族体育构成了民族体育精神的内核

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化现象之一,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保护神和亲属的标志与象征[5]。我国大多数民族常常以动物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而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常常在节日庆典中模仿动物的形态、声音、动作等,欢快地起舞,以告知祖先自己是其子孙,祈求祖先给族群带来好运。民族舞蹈技艺活动的开展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演变为民族体育活动,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精神意识,是族群内部所共同遵循和认同的传统文化。正如韦伯所论述那样,“当习俗属于惯例这一事实的构成性加给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时,就成为了一项相关权利使之被遵守”。当民族体育成为村寨民族的一项习俗时,这项活动便成为族群成员的一项权利,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形成具有民族记忆特点精神内核,被族群成员所共同认可和记忆。

3.2 源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经济方式,让民族体育具有乡愁的记忆功能

农业生产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根植于农耕社会的华夏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乡土社会制度。作为乡土社会基本的构成单元-村落,其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如彝族火把节中的“爬油秆”,东北雪地里的农趣“爬犁”等,它们成为了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强化着族群内部成员的文化记忆,代表着村落民族特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信仰。例如,苗侗斗牛节场地的选择多为自然环境优美的村寨,族群人员认为大自然有无比的神灵之气,在优美自然环境下展开斗牛活动,能够赢取祖先的芳心,让来年“福满村寨”。这些以自然、天地、神灵和谐相处的“和合”精神在民族体育文化的开展过程中,上升为村的“和合”文化-民族内部成员和谐相处,家庭内部的和睦,“和合”于是成为了村落民族的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世代相传。

时代的发展对分子生物学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标准,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9]。因此,针对当前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中应用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今后学生科研选题或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我们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阅读相关英文专业书籍、和专业文献;参加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所做的学术报告,增加学习兴趣和热情。

民族体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4]。民族体育具有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特征,是人们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经过传承-演变-继承而根植于不同族群部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的流变性特点,是中华民族非物质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关系社会模式下的民族体育,让民族基因和根基得以延续

“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作为教师所必需具备的教学能力[4],起到“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5]。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前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际岗位中发挥技能型人才的优势,所以,筑牢“双师型”教师队伍基石,是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将阅读教学的内涵、价值最大化的展现出来,就一定要注重该理念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到更多的体验感、新颖感,深化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帮助其形成正面、健康的思维等,为其的全面、综合发展保驾护航。

再者,列方程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与算术方法互逆;在学生尚未掌握算术思维的情况下引入代数,搅乱了他们的思维.故代数的学习应当在算术之后;过早引进代数,揠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

3.4 父权宗法制度的建立,赋予了民族体育传承的权利与义务,强化了民族认同感

建立在父权社会下的我国宗法制度,有着祖先崇拜、祖先祭祀的习俗,并在历史的流程中形成一个民族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则,这种由祖先遗传下来的祭祀仪式,成为族群内部成员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

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依托于节日庆典,人们通过节日庆典下民族体育活动的参与、观看,达到村落整合,强化了民族凝聚力,传承着族群传统的精神文化。如我国仡佬族在毛龙节前,不同部落的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制作龙头、龙身,通过族群内部的共同合作来完成龙的制作。制龙的过程增强了族群内部成员的凝聚力,民族意识在龙的制作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合”精神、“团结一体”、“积善为德”、“孝悌”“互帮互助”等中华民族美德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认同,并逐渐上升为具有村落记忆的符号,构成族群共有的精神家园。族群通过节日不断地强化族群意识,让部落文化记忆得到强化,让族群得以生存和发展。

透视公安实训领域VR技术应用及发展,制约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核心因素,一方面源于VR技术本身发展水平限制,另一方面根植于公安教育理念、制度机制层面的障碍。

4.结论与建议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人类精神的家园。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传承民族体育精神,强化民族记忆与民族认同的作用。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源于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民族体育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内核,具有乡愁的记忆功能。节日庆典下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M] .北京:三联书店, 1953.

[2] 费孝通.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1-7.

[3] 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27-33.

[4] 杜维明.席尔斯的.传统[J].当代,1987,(14):15-22.

[5] 赵世林.论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1-16.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沂蒙精神特色体育舞蹈分类特征研究”(19CYMJ19)

作者简介: 崔云霞(196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学。

10.16730/j.cnki.61-1019/g8.2019.11.032

【责任编辑 牟亦玮】

标签:;  ;  ;  ;  ;  ;  

乡愁视野下民族体育传承的精神力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