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静战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中论文,外资保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入世承诺,在2003年底之前中国保险业将开放北京、天津等10个城市,2004年底前取消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地域限制。随着地域限制的渐次取消,外资保险加紧了各自的计划,北京、上海等地区开始真刀真枪的争夺。
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一份保险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期望值较高,74.1%的人认为外资保险公司的服务好,82%的人认为外资保险公司的人员素质高,77.9%人认为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好,71.7%的人认为其理赔好,70.1%的人认为其信誉好,57.2%的人认为其产品购买方便。一方愿意进来开拓市场,一方表示热情欢迎。正是基于此,外资保险公司蜂拥而至。
北京:最具价值的战略据点
日前的北京保险业正在迎来一批又一批市场主体的加盟,以此来一一兑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保险业开放的承诺。2003年8月底9月初的北京,五六家合资保险公司高层管理人的身影频频出现。他们拜访同行,约会业内资深人士,到保监会汇报工作,种种行动已透露出其全国布局的“野心”。
2003年10月24日,慕尼黑再保险对外宣布北京办事处升级为分公司。10月22日,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华时得到了一件大礼物———两家中加合资寿险公司在京的营业许可执照,这就意味着中加合资的两家寿险公司,中宏、
光大永明的北京分公司不久就会正式开始京城的展业。
10月15日,美国大都会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也达成了在北京成立一家合资寿险公司的协议,合资公司名称暂定为“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一切顺利的话,新公司有望很快步入正常轨道。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也获悉,除了中宏、光大永明、大都会这3家合资寿险公司之外,中意人寿、中英人寿、首创安泰都在积极争取北京执照的早日下发。
“我们未来的战略是,以上海、广州、北京3个城市为主轴,向周边城市发展。如上海附近的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广东附近的佛山、深圳,北京附近的天津、大连。”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中宏人寿总经理林重文日前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家公司已在上海、广州开设两家分公司,目前正在等待允许筹建北京分公司的批复。
刚刚完成增资扩股的光大永明早已经把视线投向了北京,陈德仁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双方股东增资的顺利完成,光大永明下一个目标就锁定在北京市场。据介绍,日前,中加合资的光大永明人寿在天津地区突破保费收入的亿元大关。开业至今,已在天津拥有4万多名寿险客户,实现保费收入1.2亿,其中新契约保费已过亿元。同时,从新契约保费的质量来看,该公司期交业务的比率较高,险种结构合理,业务质量佳,为永续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保险业开放的承诺,上海、广州等5城市先期对外资开放,在2003年底之前再开放北京、天津等10个城市,2004年底前取消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地域限制。
尽管相对于上海和广州,北京市场对外资开放的时间晚,市民的保险意识有待培育,但马思中认为,北京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据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的统计数字,2002年北京市场保费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67%,成为全国保费增长最快的城市。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8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6%。
上海:外资保险的桥头堡
历经风雨的上海外滩见证了这个城市的百年沧桑,也见证了中国最早的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的“归去来兮”。外滩17号友邦大厦曾是当年外滩最高的大楼。1919年,27岁的美国人史带先生来到上海开办美国国际集团(AIG)。1931年,史带先生又在此租借了一小间办公室,开始向上海和亚洲人提供寿险服务。
此后外资保险的扣门声不断在上海响起:1994年7月,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获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1996年11月,第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宏人寿在上海安家。此后,太平洋安泰、安联大众等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相继建立。
在上海,除了友邦保险、美亚保险等第一批外资保险军团外,以中宏保险、太平洋安泰为代表的“中生代”也不断巩固着自己的实力。而以海尔纽约人寿、广电日生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合资公司的出现,则反映了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他们与非保险业的大型企业进行合资,期望能在今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这些都使得目前上海已具有国内外资、合资保险公司最集中的特点,中外资保险同城碰撞也最先在申城开始。尽管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向外资保险开放的城市逐渐增多,但上海的独特魅力仍然吸引着外资保险公司,他们纷至沓来选择上海作为进入和拓展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外资选择上海,一个最好的理由是上海有特殊的金融地位,而成熟的上海保险市场。更令外资保险公司心动。
“国内的保险公司最早是从模仿开始发展起来”一位保险公司的老总这样表示。外资保险进入上海不仅给国内保险市场带来理念上的,还有很多业务上的创新。以友邦保险为例,1992年率先引进了现在寿险公司普遍接受的寿险代理人制,新中国第一批36名代理人就在友邦诞生。此外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助理副总经理林红女士曾是10年前沪上惟一一位精算人员。此外2001年中宏保险在上海市场首家以“分红与投资相结合”的理念推出了投资连接产品,女性保险和分红保险也是由中宏率先在国内推出。上海的保险市场本身就有很多重量级的人物以及开拓者是来自于外资保险大鳄的急先锋,他们所具有的专业背景和个人努力为上海保险市场添色不少。
外资保险进入上海加剧了市场竞争,但是也与本土的保险公司共同做大了蛋糕。当初友邦采用代理人制,曾使在进入上海最初的3年保费收入增加了4倍。保险代理人制遍地开花,很快成为其他保险公司主要的展业方式,使上海寿险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上海寿险保费总收入由1992年的18亿元猛增至2000年的92.1亿元。上海人均保费达到969元。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但没有令保险公司淘汰出局,反倒挖出了市场潜力,拓展了保险空间。
随着洋保险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表的排定,外资非寿险公司可以以合资公司、分公司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可以在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中拥有最多51%的股份,两年内可以向中外客户提供全部非寿险业务服务;两年后,就可以建立独资的分支机构。而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入世后可以对中外客户提供个人寿险业务服务,并与本地保险公司合资成立寿险公司,可以立刻实现占有合资公司50%股份的比例。3年内则可从事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业务。
在这样的时间表之下,外资、合资保险公司更是加紧布局,在巩固了上海市场的地位之后,开始从这一桥头堡出发南上北下攻城掠地,友邦保险、中宏保险以及太平洋安泰等都开始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分公司。一方面是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有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新公司出于避开竞争“浪尖”的一个策略。一场激烈的鏖战正从上海打响。
静悄悄的攻略
据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介绍,目前已有34家外资保险经营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199个代表处,等待杀入险市场。据了解,外资公司自1992年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以来,业务发展迅速。2001年,外资公司保费收入32亿元。在上海和广州地区,外资公司所占寿险市场份额达14.4%和11.8%,财产险市场份额为6.7%和1.5%。
外资保险在走过了获牌的“蜜月期”后,开始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近期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偕同中方合作伙伴,先后向监管部门提交了开业申请或设立申请,而有关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的潜在营运矛盾也开始显露。
随着外资保险可经营地域的逐步放开,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开始向全国性公司发展。在太平洋安泰率先完成从2亿元向5亿元注册资本增资的同时,另外几家获得牌照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增资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中宏保险、金盛人寿等。
在老公司增资的同时,一些新公司已经开始将起点定得更高。如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在起步阶段,就准备将注册资本定格为5亿元,大有一步到位之势。据称,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有着为了避免股东未来在增资时的犹豫和繁琐,另一方面,也同公司计划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全国扩张的市场战略有一定关系。不过,这并非是一种普遍现象,更多的新公司仍然选择了2亿元人民币的起点。在外方看来,过早地注入过多资金,不利于发挥资金最大的运作效用,保持资本的保值、增值。因为对不少作为上市公司的外资保险公司来说,股东和董事会的压力是难以回避的。
从近期的增资案例来看,对于中方股东来说,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股东现金流都十分充足,而由于希望尽快收回投资、进而盈利是不少参与组建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的中方股东具有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想法,因此,在短期看不到很好回报的前提下,对于继续增资兴趣不大。如一家合资公司有意实现增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障碍。
业内人士指出,“9·11”事件的发生,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加之一系列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的出现,对保险界的打击开始显现。这种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影响外资保险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考虑和行动步伐。围绕资本金问题出现的种种新现象实际是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外资双方对于合资公司实际的判断。一种看法认为,在过了这两年的大举登陆期之后,国际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大体格局将步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因为,该来的差不多已经都来了。而一些公司或是出于母公司整体发展策略的变化,或是对在中国市场发展到底对公司的市场开拓有多大的机会,还在作重新审视,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动
作。甚至一些已经获得进场牌照的外资公司在拿牌后其工作进展,也并不十分积极。在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攻略上,外资保险出现了前几年所没有的分化。
本土化难题
其实任何一家公司在成立时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更是如此。像友邦北京分公司成立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人才缺乏和本土化方面的问题。公司刚成立,招募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但徐先生介绍说,由于北京是我国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各类人才都很丰富,因此在招募员工方面应该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本土化是保证外资保险公司能在中国顺利发展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虽然外资公司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但其经营方式必须符合当地的市民需要、风土民情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外资公司要在中
国取得很好的发展,需要有个适应过程,一旦不能处理好本土化问题,以后将寸步难行。
据中国保险学会估算,2001年,全部合资保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约为30亿元,仅占全国市场1423亿元的2%。另有一些专家的估算是,合资保险在华保费收入仅占总保费的1%。如此的低比例,一方面与外资进场时间不长、且业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并非所有的合资公司已经找到了适合中国市场业务发展的方法。应该说,在合资公司中,已经出现了发展势头良好的一些典范,但同样也有着开业至今始终不能打开局面、走出低谷的例子。合资公司先天存在的中外资理念不同、内部权力制衡因素等不利方面,让合作双方的磨合成为一种磨练。
无论是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美国林肯金融集团和瑞士人寿的中途退出,还是美国友邦保险的欣欣向荣,都浓缩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创业的不易。从保监会获悉,目前已有34家外资保险经营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199个代表处。有统计数据显示,自1999年外资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以来,业务总体上发展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