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教育体系论文,特色论文,职业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战略导航统领发展的新世纪,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中国模式”显然离不开对发展战略体系的总体谋划和合理布局,成为理论研究的前沿和发展预期的关键。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反思与展望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从历史的演进看我国当代半个多世纪职业教育发展轨迹,在特定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主导下,经历了由“平衡”到“不平衡”、统筹协调发展的不同阶段。归根究底,是“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结果。”这是逻辑演绎的结论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中回响着历史足音,传递着时代召唤,给人以深刻启示。
1.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导航
伴随着历史的进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社会发展从未一马平川,一气呵成。不同的历史阶段虽有内在的联系性,但也繁衍出不同的社会发展观,生成不同的发展战略,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导向和制约作用。受其影响,职业教育发展也不例外。如建国十七年,在区域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下,我国职业教育曾以“集中统一”管理为特征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观和战略,有效推进了开局初期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展,但也制约了与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造成了办学体制机制封闭单一,缺乏创新活力的历史局限性。新时期,改革开放,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调整转型也带来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向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跃居“半壁江山”。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职教与普教发展失衡日渐凸显,东西南北区域差距和城乡差别呈扩大化趋势,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矛盾的突出,都引起了社会关注和教育界的警觉。历史表明,一定社会发展观和模式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但从根本上讲,战略主体是决定因素。因为,就战略而言,从理论到实践始终与战略主体形影相随,发挥着主导性和决策性的历史作用。其中,既需对历史的辩证“扬弃、整合、创新、发展”,又要依据现实变化需求调整部署自身的内外适应度。关键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面向21世纪,“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发展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全面辩证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打造“中国模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全面释放现代职教功能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指导意义。
2.合理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基
自上世纪末以来,教育进入了战略发展的新阶段,真正从社会边缘登陆发展中心,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作为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后发外生型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职业教育,迫切需求制定能够兼顾多方利益与期待的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而这一重要战略理念实施,关键在于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总目标、结合国情实际、社会发展阶段和职业教育特点,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成果,构建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为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牢固基础。全面就是和谐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关系,形成对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内初中高职业教育衔接、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均衡就是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和实现教育普惠愿景的新进程;可持续就是凸显“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实践职业教育“全民性”、“优质性”、“持续性”和“终身性”发展新目标,增强与社会互动的友好性,优化自身内在体系的和谐性,体现职业教育亲民爱民为民富民的宗旨。这才是真正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发展和办社会与人民“双满意”的教育。
3.宏观布局与适时调控结合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驾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体系是一个开放动态的有机系统。开放意味着内涵不断丰富和外延日趋扩展,动态决定着不断增强适应性和发展持续性。它是一个从“规划”到“管理”再到“实践”的全过程。发展战略是总纲,管理是保障,实践则是战略的终极目标与归宿,其中“也许更重要的是将这种活动纳入实践范畴”。[2]从这一意义而言,战略实施是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环节,必须抓紧抓好,但前提是要会抓,要义是坚持从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可能发生的变化需要,因时(地、事)制宜,灵活协调,顺势发展。历史为此提供了有益参照。如: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教育,时至本世纪初,这种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迅速崛起,一举突破了传统的理念和体制,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能,有力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新发展。由此生发开来,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终身化”发展的新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空前的。完全可以断言,明天的职业教育无论时间和空间都将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单一封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发展战略,又要有可供调控变通协调的柔性机制措施作保障,唯此方可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灵活高效的战略体制机制,确保职业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战略体系预期与构建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体系,是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围绕特定人才(技术技能型)培养中心、顺应终身教育趋势、链接时间与空间、整合社会各相关因素、形成一体多元整体互动发展体制的战略系统。在此使用“预期与构建”的话语,旨在表达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构想与选择。
1.定位引领战略
教育发展定位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广义指“泛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关系的全面战略定位;狭义则指“类教育”(特定类别教育)办学方向、层次、规模和人才培养类型的战略定位。本文是狭义的概念,即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战略定位。它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前提,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意义。核心是价值观,实质是人才观,关键是要从“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3]出发,把握“以人为本”和“以职业为导向”的目标,使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符合国情实际,满足市场需要,为求职就业创业提供技术智能条件,创造优势。这是一个实践宗旨、落实服务、创新模式、强化功能、彰显个性、构建卓越的过程,必须放到战略的“龙头”地位。因此,在教育服务的目标对象上,职业属性与技术特质决定它必须转变传统“精英”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民”终身教育的新观念;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上应扬弃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学历轻培训”的弊端,按照职业教育“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思路和方法,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锻造人才培养的新品牌,“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4];在事业发展目标定位上应规避时尚趋同化发展的诱惑与风险,不排斥交流与合作,但必须走错位竞争发展的道路,才能保证自我“类型”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增强吸引力,从而赢得优越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条件。这是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定位的基本点。
2.特色竞争战略
特色化竞争作为与资源资本息息相关的战略新概念,适用于各个空间领域,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交锋的“核力量”,对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服务事业同样具有深刻影响和决定意义。突出表现为:为抢占更有利的人才高地,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效益,各国(地区)各类各级教育都不约而同地推行竞争战略,扬长避短,以强制弱,构筑发展优势。其中凝练特色,是竞争战略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色化竞争战略是题中应有之义,关系到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方向,也是跻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优化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关键性因素。欲解其要义,离不开对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是链接人与技术、生活与职业的中介桥梁,是赋予人改造自然发展经济创造生活改变命运能力的有力武器。因此,构建特色竞争战略必须与人的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功能有机融合,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此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差异化发展优势和错位性竞争格局。这对于建设总体均衡发展的国民教育生态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3.体制创新战略
体制创新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战略,就内容而言一般包括组织、办学、保障、教学、管理和招生就业制度等。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历史,因各国(地区)自然禀赋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职业教育体制与模式。无论美国主张“人本”、注重发展、强调开放、实施多元的普教与职教交融的教育体制和英澳青睐“市场”力量、在国家资格框架下实行校企互动的教育体制以及德国崇尚“职业性”、立足“企业本位”的学校职业教育与“双元制”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模式等,都是从不同国度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出发做出的历史选择。由此可见,一种体制和模式形成发展,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体现时代性,形成特色性。从我国职业教育来看,改革开放极大释放了思想观念,深刻触动了办学体制机制,使改革创新教育蔚然成风。但受传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还相对封闭单一,缺乏开放灵活多样高效的机制作保证,改革进入深层阶段。创新是改革的不竭动力,体制创新是重点。欲推进这项战略进程,关键是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者、举办者和办学者“责权利”关系,使管理者更好地运用职教立法权、评估导向力及行政权威性加强宏观调控,使举办者更加严格依法治教、保障应有的投入、监控办学走向、质量状况和效益动态,使办学者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更好地面向市场和社会就业自主办学,真正形成“政府宏观主导、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运行新机制,形成各尽所能、和谐互动和合力推进职业教育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4.质量提升战略
质量问题是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素有“生命线”之称,是发展的保证、形象的标志、信誉的丰碑和竞争的力量,也是战略的重要支点。新时期以来,堪称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黄金时期。但从一定意义而言,还是一个数量与规模的发展概念和发展过程。据统计,“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招生达到810万人,在校生超过200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2008年招生300万人,在校生900万人,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5]这为培养大批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不能忽略由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质量问题凸显,已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必须摆到战略的核心位置,予以解决。因为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无信赖前途希望生命力的教育。应当看到,关注质量,实施战略提升工程,是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要义是可持续发展,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及综合实践能力,关键是突出内涵发展主旋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就业市场有机衔接,根本是造就一支热爱熟悉职业教育、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业务精良、理论与实践结合、专职与兼职并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国际交融战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大交汇大融入大整合的新世纪。借助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地球村”、“一体化”应运而生,一个更加开放互联合作共赢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教育国际化成为发展潮流、前沿和战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与世界的对话与合作。改革开放,国门敞开,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在通向国际化进程中学习经验熟悉规则探索道路开创局面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与世界的联系已有历史,但真正从战略的高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本着“走出去,引进来”方针,结合实际,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借鉴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成果,在教育国际化发展和本土化构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今天站在全球化竞争的历史新起点,闭关锁国没有出路,故步自封没有前途。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然离不开国际化发展的大舞台,就必须进一步开怀世界,走向开放,实行联盟,推进合作,深化交流,通过互补互利双赢平台,实现合璧中西、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目标。同时,这是一个在国际范围进行异质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过程,因此,立足本土是“根”,开放合作是“源”,必须注意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种偏颇和失误都将造成发展的断裂和麻烦。当前,要紧的是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主题,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通过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项目渠道和方式,广泛参与国际职教交流合作,积极深入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如职业分类、现代化发展、终身化体系构建、校企结合、开放式办学、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课程改革和师资专业发展等,由此推进观念转变,激活开放,创新理论,盘活资源,丰富实践,形成成果,为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乃至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新鲜的理论与实践的支撑和贡献。
6.联盟合作战略
合纵连横,集聚能量,形成优势,是联盟合作战略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在人类加快现代化进程中,扑面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其复杂性多样性艰巨性长期性都是历史不可比拟的,迫切需要集聚智慧,形成合力,方可破解这些难题。由此,为联盟合作战略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结合职业教育实际,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是初具规模,“一个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6]但制约未来发展的问题和瓶颈依然存在,较集中表现在:一是“学校本位”的教育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至今改观不大;二是影响行业企业参与职教的瓶颈尚未打破,制度不健全,积极性不高;三是社会上长期存在轻薄职业教育的意识依然存在等,使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步履维艰,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联盟合作战略兴起,为职业教育“开门办学”,走联盟合作的道路,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诚然,从战略理念到战略实践,需经过复杂艰辛的改革和创造性的探索。首先,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欲将社会各个不同行业领域抱有各自利益价值期待的成员,集结在职教的“旗帜”下,组成职教联合体,形成互相依赖的社会办学网络,关键在于改革一切不利于开展联盟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制定《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条例》,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职教的机制,充分依靠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同时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政府确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社会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其次,突破区域体制的局限,跨区域跨行业实行职教联盟合作。赋予相关机构以更多更有效的责权,继续推进“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等区域职教联盟战略的深入发展,并针对我国职教区域有落差、东西南北发展失衡的实际,重点开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职教战略合作,推进“国家开发大西北战略”进程,扶持拉动职教发展,为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创造条件;第三,创新思路,探索校地校际联盟合作新路子。革新现行职教管理体制和模式,如组建职教集团,开展形式多样的职教院校(所)合作项目,在投融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整合教育资源,集聚办学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现代职教的功能作用。
7.资源优化战略
资源是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包括办学资金、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环境条件和人员(管理、师资和后勤)素质等,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数量质量和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能没有资源物质基础的支撑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及社会的合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总体上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善和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资源不足,设施设备陈旧,条件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还较严重,但靠常规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已是不负重任,难以解决。必须从发展战略高度,面向现代化,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加大投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方能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因此,实施资源优化战略,已成为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诉求,呼之欲出。一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投融资体制机制为根本。继续保持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同时面向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升计划”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优化资金管理运作,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教育不同于经济生产,是不争之事实,但不等于不讲效益,不要经营。市场经济需要经营,职业教育战略管理和实施也需要学会经营,促进发展,提高效益。因此,经营应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一种重要理念和方法。在目前教育资源紧缺和经费尚不充足的条件下,强化经营意识,对于推行资源优化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应采取对重点领域、环节和项目加以重点投入的策略,更有效地利用和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如高水平示范职业院校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构建、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同时还需兼顾其他。三是提高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尤其是基础性的教学资源,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任何空置或闲置的现象都是对资源的浪费,对人才培养的损失。
8.统筹协调战略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什么发展什么?”“怎样建设怎样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精心谋划,做出回应。历史是最好的证明。职业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曲折和存在的弊端,如体制上“条块分割”、资源上布局失衡、办学上趋同发展、管理上顾此失彼等,都与宏观教育发展整体观缺乏和微观系统协调意识薄弱有关。事实是职业教育体系每个领域与各个环节虽具相对的独特性,但作为子系统却与整个大系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般的联系。这种自然内生的共生性、依赖性和互动性,必然延伸出为维护本系统而协调内外“责权利”的统一法则与机制,形成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刚柔相宜、合作高效、富有生机活力的运行管理系统。这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运用统筹协调的法则,建设内外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实现优化组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形成职业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产生集聚综合效能。宏观上增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联系,使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为职业教育提供就业市场、发展空间和环境条件,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并提供文化科技服务;中观上协调职业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关系;微观上加强职教与普教、成教以及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重点是加强“三教”沟通与衔接,打造人才培养立交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其中还包括进一步协调职业教育自身内各要素关系,优化生态系统,推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