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分析命题特点 指导学习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方法论文,命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卷结构和特点分析
1.试卷结构分析
我们首先通过统计表来认识近两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历史试题的结构特点,其中反映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历史试题许多值得注意的信息。
2002年夏季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统计表
知识板块选择题
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题 合计
中国古代史12分(3题)
— 20分(2题4问)
32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4分(1题) 40分(1题4问)
— 44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32分(8题)
— — 32分
合计
48分(12题)
40分(1题)20分108分
2003年夏季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统计表
知识板块选择题
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题 合计
中国古代史
6分(1.5题)31分(4问)—
37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28分(7题) 3分(1问)—
31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14分(3.5题) — 24分(2题3问)38分
合计 48分(12题)34分(1题) 24分(2题) 106分
从以上关于两份试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内容在文综考试中的比例大体均衡,中国近现代史略有侧重,因为中国近现代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并且承载着思想教育的重要使命。
第二,文综试卷中的历史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选择题(客观性试题)、历史学科的主观性试题、跨学科主观性试题中的历史问题。其中前两种题型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选择题不再赘言,而主观性试题则包含了传统题型中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两种类型,这种题型赋分多,特别是问答题类型有一定难度,对于考试的成绩有比较大的影响。
第三,题型与三部分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内的主观性试题主要出现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但是,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不容易形成跨学科综合题中的问题,而中国古代史的问题则比较容易出现在跨学科综合试题中。
2.综合性分析
[例]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级题目,体现综合性。)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第二级题目,答题的操作层面和实际要解答的问题,分学科性的,无跨学科综合,下同。此问题为历史学科的问题。)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历史学科问题,无综合)
(3)读图8,说明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的特征。(图略。政治学科问题,无综合)
(4)读图9,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图略。政治学科问题,无综合)
(5)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政治学科问题,无综合)
可见,综合只体现在引导性的第一级题目上,真正到了学生解答问题的单元时,问题都是单一学科的。由此可见,虽然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在总体上是综合性的,但是到了解答问题的层面,仍然是各个学科的具体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和学习都必须立足于各个具体学科,切不可本末倒置。
二、学习方法指导
(一)落实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
通过前面关于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掌握基础知识在高考中至关重要,即高考历史能力要求中所说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将历史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滴水不漏地掌握住,能够充分地再认再现,就算其他方面(比如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有所欠缺,也能够得到七成以上的分数。所以切不可将落实基础知识视为老生常谈,而应该将其作为复习备考的基本方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上,我们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不间断地学习
每天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这样的学习效果必定不好。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在学习后的24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地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效率。
2.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
记忆实际上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机械地诵读教材内容而形成的记忆是被动的,通常是记忆速度慢,遗忘速度快,不可能通过这样的记忆方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所谓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连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
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逐渐形成了。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练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是减轻负担和提高效率的极好途径。
3.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
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尤其在高三复习的后期,是克服学习效率递减和记忆死角的有效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查阅教材。下面我们随机抽取了2003年《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的一个片断,以此为例:
(四)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1.封建专制的加强
2.清朝前期的经济
①清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②农业的发展
③手工业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及其原因
如:看到“1.封建专制的加强”首先反映出“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两部分知识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复述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的运作特点、军机处如何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如果在某一个部分出现障碍,在努力回忆无效的情况下,再去翻阅教材。其他的知识点以同样的方式类推。“2.清朝前期的经济”的条目分得更细一些,原则就是逐条落实。尤其在高三复习的后期,如果能够将教材的内容完整地复述一遍,提高成绩的效果肯定会是极其显著的。
最后我想强调,方法是次要的,尤其是方法被视为捷径时,更是如此。上述方法能否产生效果,不取决于方法本身,而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毅力,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峡谷。
(二)知识整合和能力培养
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但是决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以这种学习和训练为主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通常情况下,基础知识部分应该占用70%以上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而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培养有20%-30%的教学资源可供支配。如果基础知识把握得好,那么知识整合和能力培养占用20%-30%的教学资源已经足够了;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在这一部分投入再多的资源也不会有回报的。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重要的历史线索
例如:
中国古代经济区变化和环境问题
1.先秦及秦汉时期
(1)西北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开发状况
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水利设施
(2)农耕区域的扩大及其利弊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1)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江南开发
孙吴政权的开发 东晋南朝的开发
北方地区的状况大运河的开凿
(2)宋元时期经济区变迁的完成
江南地区的继续开发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西北地区衰落的开始
3.明清时期
土地的开垦及其利弊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考察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现象的重要切入点。与考察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要求我们正确地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