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垄断:日本产业竞争的新趋势_日元对美元论文

寡头垄断:日本产业竞争的新趋势_日元对美元论文

寡头垄断——日本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寡头论文,日本论文,格局论文,新趋势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日本企业经营业绩趋于两极分化

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不振,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日本企业纷纷采取企业重组和业务再构造等手段,以图走出困境恢复往日的竞争力。这些经营策略和管理手段的运用导致了企业经营业绩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企业通过经营革新获得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另一部分企业则依旧在低谷中徘徊,有的企业甚至还进一步恶化。

日本企业经营业绩两极分化导致日本产业界出现新一轮的寡头垄断角逐,在汽车、电机、钢铁、金融、百货等行业,可以明显地看到少数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实力均有所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两极化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寡头化,是日本市场竞争形势出现的新特点,导致市场壁垒加强,市场进入难度上升。本文剖析日本主要产业,如汽车、电机、钢铁等行业企业经营业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深入研究导致日本产业竞争格局出现新一轮寡头垄断的原因。

1.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连续5 年新车销售呈现负增长,1994年起由于经济恢复, 汽车销量才摆脱负增长的阴影。 1995年以来,从总体上看,汽车行业处于市场恢复和企业业绩提高之中,但是,企业之间的经营差距仍十分明显。

1994年9月发表的中期决算显示, 汽车产业已形成明鲜的业绩上升和业绩不佳两组企业。在增收增益的业绩上升企业组中包括丰田、三菱、五十铃、铃木和日野等。业绩不佳的企业组中包括日产、马自达、富士重工业和日产柴油机工业等。作为汽车行业最大企业的丰田公司,1994年12月决算显示, 销售额达到4兆703亿日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1%;营业利润871亿日元,提高9.3%;经常利润1488亿日元,增长78.8%。这是丰田公司5年以来的首次增收增益。 决算同时预示今后丰田公司仍会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与此相对照的日产汽车、马自达、富士重工业和日产柴油机工业四家企业则出现经常赤字。通年测算日产亏损600 亿日元,马自达亏损330亿日元。

2.钢铁行业 钢铁行业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很大冲击。1993年度川崎制铁、住友金属工业、神户制钢所、NKK和新日铁等5家日本主要钢铁企业经常赤字合计达2753亿日元。由于积极实施企业再构造战略,1994年度经常赤字已减少到1200亿日元。1995年度虽然神户制钢所受阪神大地震的影响仍然出现赤字,但总体上看,5 家钢铁企业将扭亏为盈并预计实现1690亿日元的盈利。

虽然日本钢铁行业处于经营业绩回升之中,但回升的速度在企业间差别很大。新日铁、川崎制铁、住友金属工业由于业绩提高,已决定将每股红利提高5~6日元,相反,NKK 和神户制钢所只能维持不分红的局面。从各企业收益率上看,大和综合研究所以全国粗钢产量1亿300万吨为前提,1995年4 家大型钢铁企业的实际经常利润率(不提折旧的经常利润率),将分别为:川崎制铁17.4%,住友金属工业13.2%,新日铁10.9%,NKK10.8%。另外,神户制钢所由于受地震的影响, 缺乏可比性,不在比较之例。从收益率最高的川崎制铁和收益率最低的NKK 之间的差距上看,1990年两家企业之间的收益率差距不足4%,而1995 年扩大到近7%,这反映了企业差距的拉大。

3.电机行业 在其它产业经营差距日益拉大的背景下,电机行业可以说并未显示出显著的差距,电机行业的业绩回升基本上是齐步的。但是,大型电机企业与中型电机企业仍然存在差距扩大的现象。日本电机厂家通常是沿着综合电机企业的思路发展,因而各企业都拥有电子计算机、家电、重型电机、电子设备、工业机械等各种类型的产品。由于产品范围广泛,再加上电机产业的很多产品(如电力机械)属于公共产品,因而不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

作为综合电机行业最大企业的日立制作所,1995年实现了5 年来的首次增收,预计可实现经常利润860亿日元,比上年提高20%。 虽然家电、原子能发电仍然亏损,但由于面向美国家用电脑厂商的半导体存储器和电子设计销路不错,从而使日立出现大幅度的增收。东芝、三菱电机也同日立一样,1995年3月实现增收增益。 三菱电机的经常利润虽一度暂时超过东芝,但1995年3月又被东芝追上。在电机产业,日立、 东芝、三菱电机分列一、二、三位的顺序并没有变化。东芝公司的经常利润超过700亿日元,三菱电机的经常利润逼近600亿日元。另一方面,富士电机、明电舍、高岳制作所这些中型企业与日立等大型电机企业之间的差距拉大。富士电机1995年3月收益减少, 而且尚未显示出好转的迹象。明电舍和高岳制作所也由于设备投资不佳而难以出现好转。在电机行业象NEC、富士通这样的计算机和半导体厂家也属于增加收益的企业。NEC经常利润达到600亿日元,比上年提高88%;富士通达到700亿日元,比上年提高1.4倍,均属于大幅度上升。 家电厂商松下的业绩回升也十分迅速,索尼公司回升基调看好,但在音响等领域难以取得预期收益。

4.百货行业 由于消费市场低迷不振、竞争激烈、价格破坏和法人需求减少等原因,日本百货商店经营业绩持续恶化。1994年全国百货商店总销售额比上年减少2.6%,并出现连续3年的负增长。百货商店销售额的下降始于1992年,经常利润的恶化则始于1991年。近年来,各百货公司由于调整业务结构和改善进货,毛利率有逐步改善的迹象,上市的7家大型百货公司(三越、高岛屋、大丸、松坂屋、伊势丹、阪急、 苏高)的毛利率在1991年为24.9%,1993年上升到25.6%。但是,从销售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上看却有恶化的迹象,1991年销售费用率为23.3%,1993年上升到24.9%,上升了1.6个百分点。

由于百货业持续萧条,各百货公司积极实施企业重组措施,但企业间的效果存在差异。从财务指标上可以反映这种差距。1990年以来销售资金回收天数总体上差不多,但与最短的23~33天相比,苏高百货店却多达123天(1993年的情况),这与1990年的88 天相比可以说是急速恶化。从资金周转天数上看,阪急百货店是14天,苏高却多达36天,一般的企业集中在20天左右,差距仍然很大。从负债情况看,三越、伊势丹债务减少,而高岛屋、大丸、阪急、苏高则是负债增加。无论从哪一指标上看,苏高都是最低的,三越则呈现明显好转之势。

二、经营环境变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90年代日本国内外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导致日本企业的经营业绩优劣表面化,并促使企业经营业绩的差距扩大。

1.资产下跌 资产下跌是导致企业间差距扩大的原因。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股价、地价大幅度下跌,从而影响到企业间资产总量的变化。按当时股价计算,1989年日本企业资产总量达到890兆日元,而1995年1月则降低到330兆日元。 股价的大幅度下跌使那些在高价时大量购买新股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另外,地价暴跌也导致企业资产下跌。按时价计算,1990年土地价格总额高达2031兆日元,1995年几乎减少了一半,据推算到1996年可能会跌落到1169兆日元。地价的暴跌使那些在泡沫经济时期购买土地,建设超级市场、办公大楼,兴建厂房的企业陷入困境。特别是进行土地融资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不良债权。11家都市银行、3家长期信用银行和7家信托银行共计21家银行,到1994年9月为止公布的不良债权额达到13兆3300亿日元,而实际上已达到了60兆亿日元,其中4成即24兆日元的债权已成为无法回收的呆帐。股价、地价的大幅度下跌使企业实际资产与帐面资产不符,帐面资产流失。自然,有的企业还能抵挡,有的企业则不能抵挡,企业间差距拉大业已在所难免。

2.投资过剩 投资过剩是导致企业间差别拉大的另一原因。1987年至1991年的5年间,设备投资共计375兆日元,年平均投资额75兆日元。按照日本经济发展和需求增长速度推定,年平均47兆日元的设备投资是适当的。也就是说,在5年中平均设备投资过剩28兆日元,5年累计发生投资过剩139兆日元。庞大的设备投资成了日本企业的负担, 为了处理过剩投资,加速设备投资回收率,各企业均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些企业凭借雄厚的实力,可以促进设备投资的早日回收,但也有些企业则难以做到这一点,这就必然在企业之间产生差距。

3.日元升值 日元升值也是导致企业间差距拉大的原因。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是近年来日本面临的很大经济问题,自1991年以来,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上升。日元汇率的上升对日本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了不利影响,1992年日本企业收益下降25%,1993年下降24%。为了应付日元升值导致的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出口贸易受挫等问题,日本企业大力推行经营国际化。特别是1 美元对日元的汇率跌至90日元以后,积极推进海外生产成为许多日本企业的主要战略。这样一来,那些拥有独立的海外产品的企业,由于提高了以日元结算的交易比例,从而增强了抵抗日元升值影响的能力,与那些以国内生产为中心的企业相比,自然取得了明显的优势。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不仅表现为产品价格过高而削弱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按美元结算日本企业工资的大幅度上升。工资上升使日本人事费用增加,明显地削弱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由于人事费用比重不同,企业差距扩大是不可避免的。

4.经济自由化 经济自由化是导致日本企业间差距拉大的又一原因。近年来受西方乃至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影响,日本国内也呼吁“规制缓和”,建立自由化经济新体制,按照国际水平构筑国内竞争环境。经济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导致以往支撑产业运行的国内市场规则崩溃,竞争格局的变化引发企业间加速重组,产业寡头化日益明显。传统的日本市场交易特征一是长期伙伴式交易,二是严酷的市场份额竞争。交易双方一旦发展一次交易很容易形成伙伴关系,这就导致日本市场壁垒高筑,国外产品很难挤入。日本企业围绕市场份额所进行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为了维持一定的市场份额,相关企业往往不惜代价,以稳定自己的市场地位。但是,经济自由化之后,传统的竞争规则被打破,东南亚、美国的产品大量涌入日本市场,再加上由于价格破坏,传统的伙伴交易难以维持,势必会使企业之间拉大差距,引发产业改组的加速。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自由化所导致的银行间差距的拉大和银行改组及寡头化的迅速发展。

5.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导致企业间差距拉大的再一重要原因。技术革新往往导致企业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回顾战后技术革新的影响很容易观察到这一现象。60年代日本在大批量生产方面进行的技术革新,使石油、石化、钢铁、电力等原材料工业出现成长企业和衰退企业两极分化的现象。以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的日本第二次技术革新导致机械工业与电子工业的融合。现在日本正迎来了尖端技术革新的新时代,在半导体领域,记忆容量高达256兆或1000 兆的技术将在1998年至2000年间被开发成产品。谁掌握这一技术并率先开发成产品,谁就可能取得成功。因而,围绕新技术开发成功与否所发生的企业差距是今后不容回避的事实。从历史上看,许多大企业由于不能紧跟技术革新的步伐而出现衰退。纺织业在战前是支柱产业,该行业的大企业钟纺在1961年3月的销售额是丰田公司的二分之一,1994年3月差距扩大到十九分之一。60 年代日本最大的企业——新日铁的销售额, 在1961年3月是丰田公司的2.9倍,而1994年3 月仅仅是丰田公司的四分之一。

总之,当今日本经营环境的诸多变化促使日本企业向优劣两个方向分化,在大批量生产、销售的产业,如钢铁、造船、化学、啤酒、汽车等,正在向寡头化方向发展。汽车行业向三家集团集约的趋势已十分明朗,钢铁行业也已奠定了以五大高炉企业为核心的生产体制。

三、开发全面反映企业差距的指标体系

如上所述,随着经营环境的全面变化,日本企业经营差距日益拉大。面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开发能够全面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新指标已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的评价指标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为主,换言之,销售额、利润额、盈利率、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间差距的主要尺度。但是,随着经济成熟化和国际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业绩及其差距。为此,近年来,日、美等国致力于开发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多方位的新指标的开发使产业界以新的视角去认识企业实力,对优劣企业附以新的标准,同时客观上对判定企业差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新的评价标准,新近由日本经济新闻社开发的多角度企业评价系统——“三棱镜”最引人注目。1995年2月27日日本公布了1994 年度最优企业的排名顺序。多角度企业评价系统运用利润、成长力、社会贡献、法律的适应性、国际性、活力、创业者活力等七大因素,通过三棱镜方式对企业进行评价。美国很早就开始运用这一思想来评价企业业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幸福》杂志发表的最受称赞的公司排序。该杂志每年公布一次结果,迄今已公布了13次。1995年3月6日公布的1994年度企业排序中,生产橡胶和塑料制品的企业拉巴麦顿继1993年后再一次被当选为第一。位于顺序表前列的企业除了一些尖端技术公司外,还包括在未来有希望保持稳定成长的企业。《幸福》杂志不满足于以销售额为基准来评价企业,现在公布的评价标准是在考虑革新力、长期投资额、财务素质的健康性、人才教育等因素的前提下,征求1 万余各专业人士测评获得的。日本经济新闻社在定量测评的基础上加上定性的记者判断,作为定性判断的大范围的民意测验与《幸福》公布的顺序基本上是相似的。

关于新尺度的适用性也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幸福》杂志的评价方法虽然采用了新视角,但由于测评结果依赖于专业人士的主观评定,因而尚有不完善之处。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测评,往往是企业排序与企业业务范围有正相关关系。

在评价企业差距时,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硬性”的企业利润与“弹性”的企业社会的、人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企业间差距的标准还没有一套规范的定式。但是,美国哈佛大学的J·哈巴托在1992 年进行了详细的三阶段调查,结果表明拥有明确企业文化的企业更有助于保持企业业绩的持续提高。这说明了那些“弹性”的反映员工素质的尺度在测度企业间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标签:;  ;  ;  

寡头垄断:日本产业竞争的新趋势_日元对美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