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勋
(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 432700)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106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组(n=34例)、Child-Pugh B组(n=37例)和Child-Pugh C组(n=35例),同期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总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等甲状腺素指标。结果:肝硬化组患者血清T3、T4、FT3、FT4等甲状腺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加重而明显降低(P<0.05);肝硬化组患者Child-Pugh分级与血清甲状腺指标呈负相关性 (P<0.05),而与TSH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实验室指标。
【关键词】肝硬化;甲状腺素;Child-Pugh分级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早期临床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因此急需寻找有效实验室指标以准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近些年有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明显减少,且与肝脏损伤程度有关[1]。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06例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检查的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Child-Pugh A组(n=34例)、Child-Pugh B组(n=37例)、Child-Pugh C组(n=35例)。同期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因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 检测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各组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总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等甲状腺素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指标比较
肝硬化组患者血清T3、T4、FT3、FT4等甲状腺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加重而明显降低(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与A级比较,②P<0.05;与B级比较,③P<0.05。
2.2 甲状腺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肝硬化组患者Child-Pugh分级与血清T3、T4、FT3、FT4等甲状腺指标呈负相关性(r1=-0.365,r2=-0.382,r3=-0.374,r4=-0.408,P<0.05),而与TSH无明显相关性(P>0.05)。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多种激素生理代谢的重要场所,相关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表达水平变化显著,分析原因主要是多数肝硬化患者甲状腺组织出现明显萎缩和退行性病理改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量显著性减少。有研究人员认为[2],血清甲状腺激素表达水平下降反映其生理代谢、转换和分布等过程均发生异常。还有研究则认为[3],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激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是一种自我保护作用机制,可避免患者病情逐渐加重。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表达水平降低与甲状腺疾病所致表达水平下降之间明显不同,前者不会导致血清TSH表达水平明显升高[4]。此外,由于多数肝硬化患者食欲明显减退,碳水化合物摄取严重缺乏,使得谷胱甘肽合成明显减少,进而显著性抑制5-脱碘酶的生物学活性功能,T4转化至T3的过程受到明显阻碍,最终导致血清T3表达水平下降,且其下降程度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同时由于多数肝硬化患者合并有低白蛋白血症,故血清甲状腺结合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血清T3、T4表达水平也随之显著性降低。而水钠大量潴留、血流动力学异常、多巴胺水平明显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血清甲状腺指标明显下降[45]。
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随Child-Pugh分级加重而明显降低,两者呈负相关性。由此可知,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实验室指标。
参考文献:
1.吴小明.肝硬化患者甲状腺素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6):1300-1302.
论文作者:刘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6
标签:肝硬化论文; 血清论文; 甲状腺素论文; 甲状腺论文; 患者论文; 相关性论文; 水平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