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是如何“标记”于心的??如何教导和教导不同的需要?_数学论文

校长如何稔“标”于心——怎么教与教什么的不同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于心论文,校长论文,需求论文,教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到了校长必须重读课程标准的时候了。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由专家层面的理念话语到政府层面的政策话语,由政府层面的政策话语到学校层面的实践话语,整个过程已经自然地演进了一遍。专家的课程标准早已经制定出来,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课程改革的政策,学校已经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教师课程标准培训,这一切似乎显示出课程改革已经初战告捷。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只是刚刚拉开帷幕,虽然已经有所探索,但说到底也只是浅尝辄止,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诸如追逐时尚,追逐流行,简单地更换标签,而缺乏课程文化的深层变革和文化再造,有些学校忘记了我们课程改革的初衷,学校课改的一些举措甚至完全背离课程标准。

于是作为学校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领导者——校长,必须重读课程标准,对照课程标准反思我们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反思我们的学校教学,对照课程标准提醒教师:我们是否具有课程标准意识?我们的教学是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我理解,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至少有两个不同于以往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的含义:其一是怎么教需要社会化、标准化,其二是教什么需要校本化、生本化。

怎么教需要社会化、标准化

教师教学是个性化比较强的一种工作,我们当然应该充分鼓励教师学有所长、教有所长,充分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层面上的不断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在于个性,毫无疑问,这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但是在坚持艺术创造、坚持个性风格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强化社会化、标准化,也就是教师必须遵守课程标准。所谓社会化就是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社会对当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所谓标准化就是无论教师怎么教都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结果必须达到国家标准,这就是标准意识、课程标准意识。课程标准就是国家设定的知识、技能、态度标准。如果说教学大纲重在对过程的规制,那么课程标准则重在加强对结果的监控。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传统的教学是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获得反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内容主题及具体内容材料,设计评估,确定达成目标的学习机会,实施教学,评估并获得反馈。也就是说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三个显著特征: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习质量。

现在的学校教学现状是课程标准的标准度逐层递减,专家们根据社会要求、学科要求精心设计了课程标准,理想状态的学校教学应该以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但现状是由于高考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主要是以高考考纲、高考试卷来指导教学,教师是把最终评价指标作为教学指导标准。虽然高考考纲也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毫无疑问,无论怎么制定,高考考纲是对课程标准的缩减和转换,课程标准所涉及到的要求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模糊的,有的是可检查的,有的是无法检查的。而高考考卷对考纲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会发生转换甚至误差的,考纲的要点有些是可实现的,有些也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如果以高考来指导教学,那显然课程标准的标准度就被层层削减了。

因此,作为校长,第一位的工作是保证课程标准的执行度,这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地方,不容忽略。带领教师重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质量要求来指导教学,这是很有必要的。校长应该从课程、教学、课堂三个层面设计培训内容,指导教师,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教什么需要校本化、生本化

过去在以教学大纲指导教学的时代,强调的是怎么教,因此立足于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研讨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探究教学规律。

如今在以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时代,一方面仍然需要探究教学规律,研讨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研究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进而实现教材的校本化、生本化。因为每一所学校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教学条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用一种教材包打天下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学校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这次课程改革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学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开发学校课程,教师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建平中学建立了八大领域的学校课程,全面服务于学校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同时,在主观上,每个领域的课程又各自有所侧重,分别是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侧重于自立精神的培养;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侧重于自立精神的培养;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侧重于共生意识的培养;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侧重于科学态度的培养;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民族精神);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世界眼光);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侧重于领袖气质的培养;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侧重于兴趣特长的培养。

课程结构分成领域——学科——模块,分别是:学生心理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音体美——双周音乐会、国庆晚会、健美操、电脑绘画等;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理化生、政史地——环境保护、社区活动、南京行、长江行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数理化生、信息科技、劳技——网络技术、电脑组装、机器人等;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语文、政史地——诸子百家选读、史记选读、西部行等;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外语、政史地——莎士比亚选读、欧洲行、美国行、澳大利亚行等;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各学科——学农、学军、航模社团、跆拳道社团等;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各学科——作文比赛、英特尔创新大赛、数学竞赛、化学竞赛等。

以语文、数学为例——

■语文

成长系列:自我·自然·社会——学习方式为把选文内容与自己的成长要素“关联”起来,进行真实的阅读,汲取养料,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文学系列: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体裁)——以讨论、鉴赏为主,培养审美情趣。

文言系列: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史纲)——史纲线为纵,文体线为横,形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序列。

“大家”系列:《论语》《史记》《红楼梦》、鲁迅、莎士比亚——从文化角度选取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大家,采用多种形式,下大力气辅以充分的导读,着眼于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培育。

知识系列: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化。

■数学

“数学大师”系列:了解数学大师——选择部分中外著名的数学大师,让学生了解大师的成长经历,并学习数学大师的科学精神;接触数学大师——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平台上,了解一部分数学大师的重要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人类的贡献;感悟数学大师——感受数学大师发现问题的情景、思考问题的角度、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当时没有计算机(器)的情况下,他们是怎样保证其成果的精确度的;追踪数学大师——现代人如何追踪数学大师的足迹,探究未知的科学领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涉及诸多数学大师: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欧几里得的逻辑推理与《几何原本》,笛卡儿的笛卡儿坐标与笛卡儿曲线,牛顿的微积分与经典力学,莱布尼兹的行列式与函数常数,哥德巴赫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的欧拉常数、欧拉公式、欧拉定理,高斯的等差数列,罗巴切夫斯基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阿贝尔的椭圆函数论、交换群、二项级数、级数求和,康托尔的集合论、维数理论、拓扑空间理论,希尔伯特的格廷根学派,等等。

数学实践与探究系列:游戏中的数学——从游戏出发,提炼出游戏中所蕴含的数学原理,以此指导学生揭示游戏中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带着眼睛观察问题,带着脑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态中的数学——通过对各种物体形态的研究,培养学生从定量分析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中的数学——设计是人们生存的必然需求,如:建筑设计、商业网点设计、密码设计、军事基地设计,等等,所有的设计都蕴含着“最优化”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诠释设计的玄机,促进学生更新理念,使之成为创新人才。

数学文化系列:数学与文学;数学与音乐;数学与美术;数学与体育。

学校课程是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中重要一环,是学校立足校情、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实施的富有个性的课程类别。学校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彰显学生个性,充分体现师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语文学校课程给学生留下了很多空间,在教材里留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及个性爱好去填充,这样,每个学生的语文教材都不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充满自己个性特征的,教材从这个意义上说又实现了生本化。

标签:;  ;  ;  ;  ;  ;  ;  

校长是如何“标记”于心的??如何教导和教导不同的需要?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